第41章 方臘 宋江

字數:7088   加入書籤

A+A-


    正在劉錡喜滋滋地規劃宏大的經濟版圖的時候,宣和二年底,童貫的軍令和段景住的密函一起到了,內容都是,睦洲人方臘,反了!
    劉仲武以老兵建製剛被打散,新軍尚未練成,如出兵關內,恐邊境有失為由,按兵不發。
    折可求卻找不到借口,隻好派折可存帶二萬麟府軍,奉命出征。
    劉錡緊急給折可存去信囑咐,征完方臘就趕緊帶兵回來,不要逗留。因為劉錡知道,征完方臘還有宋江要打,打完宋江折可存就被派駐崞縣,之後宋金戰爭爆發,折可存就再也沒有回來。
    劉錡當然不願意自己的舅哥最後是這個結果,所以在心中一再囑咐,務必謹慎行事,注意安全,不要陷進去。
    可劉錡沒想到,折可存一直生活在父兄的羽翼下,立過的唯一戰功,還是在和西夏的一支小部隊戰鬥的時候,帶隊抓住了對方的一個小頭目,才因功從“負責機宜文字”提到了第四將副將的職務。這次好不容易得以主將身份帶軍出征,已經是興奮的不得了,每戰必身先士卒!
    方臘兵敗後餘部困守幫源峒,折可存部負責堵住後山以防方臘逃脫,折可存手下有個都頭名喚韓世忠的,單人獨騎在當地向導帶領下,翻越小路,直抄方臘老巢,居然一人殺死殺傷方臘的衛兵幾十人,最後生擒方臘。結果出山的時候,迷了路,沒有原路返回,碰到另一路主將辛興宗,命令韓世忠把方臘交出,生生的把功勞搶了過去。
    折可存聞之大怒,找童貫理論,無奈辛興宗是童貫從西北帶出來的心腹,自然不理會折可存的申辯。
    於是,為免功勞旁落,折可存在今後的戰鬥中,更是一馬當先,當仁不讓。方臘被殺後,義軍一部跟隨呂師囊轉移至黃岩,折可存率部自三界鎮緊追不舍。義軍死守斷頭山,折可存率輕兵從山後偷襲,身先士卒,率先登上後山懸崖,士卒拚命衝殺,一戰斬殺呂師囊等三十多名義軍首領。這一次,折可存終於因功升任“武節大夫”。
    剛平定方臘,本來已經被張叔夜招撫的宋江,再次在山東降而複叛。大怒的宋徽宗在汴京城門檢閱平叛軍的時候,直接點名表現英勇的折可存,帶兵前往山東抓捕宋江。
    官家欽點、挾大勝餘威的折可存,對上一個反複無常、降而複叛、眾叛親離的草寇,當然不在話下,不過一個月,便捉到了宋江,即刻斬首。這次立功,讓折可存又升職了,成了“武功大夫”。
    隻比自己的哥哥、也是折家家主的“右武大夫”折可求低了一級。
    折可存誌得意滿,早就把臨行前劉錡的囑咐忘到腦後,得勝回朝後,在繁華的汴京玩的不亦樂乎。
    轟轟烈烈、號稱擁兵百萬的方臘起義,沒幾個月就被童貫帶兵給鎮壓下去了;劉錡熟讀的所謂梁山泊一百單八將更是虛有其名,估計都是硬湊出來的名號,戰力更是不堪一擊,畢竟是農民軍,缺乏訓練,第一次起義被張叔夜稍用計策,便燒了船斷了後路,被迫投降。估計是投降了也沒得到多大好處,於是沒多久又反,這次更慘,眾叛親離,一個月不到便被捉拿,宋江人頭落地。
    劉錡從開始就沒想過自己去帶兵參與鎮壓,畢竟受後世影響太大,潛意識裏認為農民起義都是正義的一方,對起義軍抱有同情。
    其實,雖說農民起義是被逼出來的,情有可原,但掙脫了韁繩的農民軍有時比野馬還要狂暴。
    就拿方臘來說,盡管經過半年的時間就被北宋軍隊鎮壓了,但方臘對宋朝官吏的血腥報複,卻令北宋各級官員們膽戰心驚。
    短短半年時間,起義軍共攻破六州五十二個縣,共殺死官民二百萬人。
    方臘的軍隊也搶掠婦女,清溪幫源洞被童貫所率軍隊攻破後,裸體在樹林中吊死的被擄奸婦女,前後相望十餘裏。
    方臘攻占杭州後,殺了製置使陳健、廉訪使趙約,放火燒城,燒死的老百姓不計其數。
    起義軍凡是抓住宋朝官吏,定要割其肉,斷其體,取其腸肺,或者熬成膏油,亂箭穿身,用各種辦法加以折磨,以解心頭之恨。
    據北宋戶籍資料統計,當時人口數目為三千六百餘萬人,相當於每十八個人中就有一個人被殺。被殺人口數量比一場可怕的瘟疫奪走的人口還要多。
    這場暴亂,使本來相對富庶的江南百姓紛紛逃離家鄉,大量流民在段景住軍機處各個據點人員的有意引導下,紛紛奔秦鳳路而來。
    秦鳳路優厚的流民安撫政策,使這些流民很快就安定了下來,甚至有些人口多的家族很快的就在秦鳳路境內,形成了一個個聚居的小型村落。
    更有些富戶在城鎮開辦酒樓店鋪,秦鳳路的人口在短期內增長了許多,經濟也快速地繁榮了起來。
    這也算是劉錡的意外所得了!更意外的是,流民裏還有相當多的士子,劉錡對他們大力招募,這些士子好不容易脫離險境,正需要安穩的收入和生活環境,於是紛紛應征,各州、縣、軍中的文吏空白很大程度上得到了緩解。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折可求的行為也讓劉錡警醒了許多,不能一味的依靠盟友關係來架構西軍聯盟,把軍權牢牢抓在自己手裏才是最可靠的。盡管如此,劉錡還是對折可存放心不下,便派出幾個影衛,去往汴京秘密保護折可存。
    第一批影衛經過劉錡這幾年的殘酷訓練,已經成長為令人可怖的存在,不僅精通各種特工技術,而且對劉錡絕對忠心,稱之為死士也不為過,論身手,絕不比後世的特種兵差。
    除了將府的人,影衛們在外人看來,也就是一些身手矯健的侍女家丁。男女主人均出身將門,教授侍女、家丁一些武藝傍身,在這個時代是極為平常的事情。
    時光如梭。
    宣和四年四月,就在金軍把遼國打的稀裏嘩啦即將崩潰的時候,趙佶終於任命童貫以河北河東宣撫使、蔡攸為副使,種師道為主將,王稟、楊可世為副將,勒兵十萬巡邊。
    四月二十三日,童貫剛到高陽關路地界,就向遼國境內軍民發了個帖子,意思就是遼國境內的漢人受苦了,現在王師終於來了,大家趕緊過來歸順,帶兵獻城的更有重賞。
    童貫聽了馬植的忽悠,以為根本不需要動刀動槍,隻要在邊境上把十萬軍隊一擺開,燕人就會乖乖的歸順過來。
    可事實完全不是這回事。不僅燕地漢人沒啥反應,連寫給耶律淳的招降書也被撕的粉碎。
    人家遼國正被金國打的狼狽不堪,憋了一肚子氣,你這個背盟棄義的家夥還落井下石過來搶便宜?老子打不過金國還打不過你?
    於是耶律淳殺掉了信使,擺開了陣勢要和童貫幹一場。可這個時候,童貫才發現河朔軍隊因為長期處於和平時期,不加訓練,軍將一個個的驕橫懶惰,完全不堪用。軍需物資也是要什麽沒什麽,其中軍糧充其量隻有賬麵上的一半。童貫的自信心一下子受到了打擊,畢竟帶兵二十多年,這種情況不容樂觀,使他不由得不小心謹慎起來。
    童貫到了河間府分軍,十萬大軍分為東、西兩路軍。以雄州和廣信軍分別作為為東西兩路軍的防區。
    以種師道統率東路軍,駐紮白溝。王稟率領前軍,楊惟忠率領左軍,種師中率領右軍,王坪率領後軍,趙明、楊誌嗯,就是大家熟知的那個青麵獸)率領選鋒軍。種師道以都統製兼東路軍總指揮自領中軍。
    此時的宋軍陣法由西軍常用的五軍陣發展調整成了六軍陣,即前後左右中軍再加選鋒軍的陣式。
    辛興宗統率西路軍,駐紮範村。楊可世、王淵統率前軍,焦安節統率左軍,劉光國、冀景統率右軍,曲奇、王育統率後軍,吳子厚、劉光世統率選鋒軍,並聽劉延慶節製。
    童貫是最後到雄州的,那時諸路人馬已經到齊,就和諸將商議進兵。
    種師道的意思是,隔壁家來了盜賊,我們不僅不去幫忙,還趁機去分隔壁的財物,不厚道。師出無名,這仗打不好的。結果被童貫懟了幾句,說皇帝看中你,才讓你過來指揮,你這個時候可不能嘰嘰歪歪。
    楊可世看到這兩位言語不和,就說不如等到商量妥當再進兵。結果被雄州的和詵嘲笑是一個懦夫。
    童貫見大家都不做聲了,就派和詵為種師道的副手,楊可世為前軍統製。
    本來這仗都已經準備打了,可童貫畢竟心虛,又派人到處散發招降的檄文,嚴令軍隊不得過界挑釁,搞得將士都不知道到底怎麽做才好。
    五月二十五日,前軍統製楊可世聽說燕人早就準備迎接王師的到來,若王師入境,必簞食壺漿以迎。於是率領輕騎數千,直欲取之。結果剛到蘭溝甸就被遼國宗室耶律大石所擊潰,大敗而還。
    可見,數千騎兵在西北地區是可以算的上一支令人生畏的尖刀力量了,但是擺到河北平原和遼國騎兵玩這個,就有點班門弄斧了。
    五月二十九日種師道進兵白溝界河,陳兵拒馬河,童貫再次強調不得殺遼國一人一騎的命令。
    楊可世派部下驍將趙明向遼軍招降,還派人把黃榜旗送到遼軍那裏去。遼軍將領看了後大罵:“不用廢話,不就是死嗎?”矢石如雨就向宋軍射來,宋軍不曾防備,又拘於命令,不敢還擊,損失不小。
    前軍馬上把這個情況報告了種師道,種師道說:“既然兩軍交鋒打起來了,怎能束手就死?還擊的有功。” 諸將又吵嚷著說:“如果兵不血刃和平招撫燕京,那麽和詵等人吃現成的,坐在那裏等著獎賞。那我們跑這裏來是來幹什麽的?”
    種師道搖頭歎息,這仗打的真憋屈。
    宋軍臨河布陣,遼國騎兵在下遊淺水處涉水過河,分左右翼把楊可世和涇原將趙德包圍,先鋒趙明兵少也被擊潰,楊可世渾身是傷,力戰突圍。幸虧種師道部敲了一夜的軍鼓,虛張聲勢爭取了時間,合成一個鐵桶陣,遼軍才暫時不敢妄動。
    第二天,西路辛興宗駐軍範村,和遼軍展開激戰,前軍王淵又受重傷。
    看到東西兩路軍的戰況都不利,種師道決定連夜退兵回雄州,輜重先行,種師道率精銳斷後,遼軍發現後用輕騎追擊,宋軍大亂。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好不容易回到雄州,遼軍尾隨追到,童貫怕被遼軍趁機攻進城來,下令關閉城門,於是城內城外大亂。楊可世率人馬迎擊遼軍,辛企宗、辛永宗也率領勝捷兵援救。當時天黑,北風大雨,夾雜拳頭大的冰雹,宋軍認不清番號,互相混戰不止,傷亡極大。
    此戰宋軍大敗。戰後,童貫把罪責全推到種師道和和詵身上,種師道致仕退休,職務被劉延慶接替。和詵則被貶職去當亳州團練副使。
    諷刺的是,剛把宋軍打了個稀裏嘩啦的遼軍殘部,掉頭回去就投降了金軍。童貫籌劃十幾年,信心十足的伐遼之戰,就這樣被隻剩最後一口氣的遼國響亮得打了一個耳光。
    六月,阿骨打親征,擊敗西夏派到遼國去幫忙的援兵。
    八月,金軍於石輦驛擊潰遼軍殘部。
    九月,北遼宣宗病逝後,北遼內部形勢惡化,駐守涿、易二州的北遼漢將,常勝軍統帥郭藥師和遼知易州高風降宋。
    十月,此時的宋國君臣又集體頭腦發熱,以為收複燕京在即,徽宗迫不及待地改燕京名為燕山府,他就喜歡幹這事,改個名題個字啥的,再次派軍北上進行燕山戰役。
    是役,宋軍主將劉延慶以宣撫都統製之職,督兵十萬屯於盧溝之南。他采納了郭藥師的計謀,趁遼將蕭幹主力與其前線對峙,派輕騎突襲燕京,意圖贏得城內漢人響應,再由劉延慶派其子劉光世率師接應,一舉而獲全城。
    計劃議定後,郭藥師率所部常勝軍千人為先鋒,宋將楊可世、高世宣率數千人隨後,突入遼燕京城內與留守遼軍展開巷戰。
    宋軍入城後才發現,燕京一帶的漢人因為長期受遼朝統治,早已經認同自己遼國人的身份,並未對宋軍的到來簞食壺漿、以迎王師,反而多是一副冷漠旁觀的態度。
    而進城宋將此時又狂妄殘虐,下令屠殺城中的契丹、奚人民眾,因為得不到漢族民眾的支持,宋軍對漢人居民也是大肆搶掠,結果引發全城百姓的強烈反抗,夥同城內留守的殘餘遼軍一起抵抗宋軍。
    前線的蕭幹接到通報後,也火速派兵回援城中,宋軍苦戰三晝夜,援兵劉光世所部卻遲遲未能到來,最後郭藥師、楊可世及數百士兵縋城逃生,高世宣等大部將士則戰死城內。
    不久,蕭幹派兵斷絕宋軍軍餉糧道,還擒獲了護糧軍將王淵。
    蕭幹從俘虜中選了兩個漢兒兵,也就是投宋為軍的燕地漢族人,把眼睛蒙上留在自己的大帳旁。到了半夜時分,蕭幹和手下假裝商談軍機,誇口遼軍三倍於宋軍,明日決戰,當分為左右翼,用精兵衝擊宋軍中軍,之後由左右翼支援進擊,一舉擊潰宋軍,“舉火為期,殲之無遺。” 講完後,又故意放其中一人逃跑,好讓他逃回到劉延慶處,行反間計。
    劉延慶接報後信以為真,第二天見到遼軍陣前火起,就以為敵軍來攻,慌亂間燒營而遁,一時士卒互相踩踏,死者綿延百餘裏,糧草輜重盡棄於道路,蕭幹帶兵直追到涿州城河邊方才還軍。
    次日再戰,宋軍又被蕭幹打的大敗潰散,不敢再接近燕地,隻好退保雄州。
    此役之後,宋國自神宗熙寧、元豐以來積攢數十年的軍用物資或花銷或丟棄,統統耗盡。
    十二月,金軍攻陷遼國燕京,至此,遼國五京皆陷金軍之手。
    宣和五年四月,童貫終於花錢買回了燕雲幾座空城,向趙佶表功。
    喜歡西鳳烈請大家收藏:()西鳳烈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