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4章 臣,沒有疑問了
字數:4242 加入書籤
李承乾也是考慮過,直接就開展完全的免費義務教育。
但是,完全免費的,一方麵他們不知道珍惜,另一方麵他們也不會監督。
還不如搞成收費,既減輕了百姓壓力,又能夠讓他們珍惜這個機會。
至於那些聾啞人或者天生癡傻的,他們隻能容後再來。
畢竟盲文手語這東西,還需要專門發明學習。
發明好辦,商城裏買就行了,老師卻很難辦,因為誰都沒學習過。
隻能把肢體殘缺的先帶上,給他們一份生的希望,相信他們會更加的努力。
帶上一頓吃喝,就是讓那些家長,不要把自己的孩子算成勞動力。
去了學校,就能在家裏少吃一頓飯。
五文錢一餐的標準,按照現在來說,絕對比一般百姓家吃得要好。
這也是為孩子們補充營養,為了大唐的未來考慮。
反正未來他們都要還,也沒什麽虧不虧的。
現在的大唐國庫,完全可以支持得起,更別說馬上就要去倭國挖礦了。
隨著科技的逐步發展,物資隻會越來越充裕,錢也不會缺。
除了明朝開始的銀本位,實際上在這之前,都是用銅錢的。
銀子和金子,要麽是作為飾品,要麽是作為大宗交易的結算貨幣。
到那個時候,就可以用金銀,來釋放富戶的錢糧,讓他們把金銀拿去做成首飾,以此讓錢形成內部循環,免得富裕的又拿去埋地裏。
房玄齡馬上問道:“陛下,若是百姓不配合呢?
還有,若是按照千戶一個小學為標準,這夫子又從何處而來?”
“隻跟徭役一樣,是屬於強製性的國家行為。
如若不配合,第一次由裏正做工作,曉之以情動之以理。
第二次直接抓人,不讓孩子去讀書的,家長去免費勞動半年,也就是跟以前的徭役製度差不多,隻不過是就近勞動。
如果還不願意配合,剝奪孩子撫養權,孩子送入當地孤兒院,直係親屬剔除大唐戶籍,遣送到倭國去挖礦,終身不得回唐!”
“嘶……”
百官再次倒吸一口涼氣,這又是一記狠招。
“對了,記住了,朕說的是一切的孩子,隻要他是大唐的百姓,無論男女也無論來源,全部都算!
所有孩子,必須讀書!
若是有小乞兒,這一類沒有父母管的孩子,也全部收入學校。
有這一類的,全部收入孤兒院。
至於這夫子從何而來,天下將欲以為不得誌的讀書人,何其之多?
隻是教授讀書認字而已,很困難嗎?
當然了,每年的教材都可能會變更,以及加強。
因此,作為夫子,也得跟著學習,優先學會之後再進行教導。
每年,當地縣衙至少組織一次考核,按照當前的教材來。
也可分為六個年級,考核通過哪個年級的教材,才能夠最高教導到哪個年級。
至於夫子的俸祿,也按照當地的條件來,不低於每日三十文即可。”
現在可沒有什麽寒假暑假的概念,每天三十文的話,一年差不多十貫錢。
即便對於寒門的讀書人來說,也算是高工資了。
李承乾就是要用這份高工資,讓他們老老實實為我所用。
什麽不為五鬥米折腰,不可能的。
細化的東西,暫時沒有必要。
因為一切都剛剛開始,越是細化就越是雜亂。
要讓他們先適應當前的製度,才能夠慢慢的細化下去。
“臣,沒有疑問了……”
房玄齡退下了。
他明白這一切,李承乾是肯定要做的,他自己也同意。
未來的大唐,是想象不到的大。
就算把現在的所有讀書人,全部都投進去,也是杯水車薪。
現在是吃不吃得下的問題,而不是搶奪利益的問題。
“嗯,小學上麵是中學,中學就不再是義務教育,需要進行考試,就和以前的鄉試差不多。
不過在錄取率上,可以錄取其中百分之六十的學生。
至於這些學生要不要繼續讀,那就隨便他們和他們的家長。
這個階段開始,就是直接收費了,成本會核算下去,該收多少到時候再定。
這個階段,就不再是簡單的讀書認字,而是涉及到有用的,關於格物上的一些東西,當然還有經史子集中,一些有用的東西。
換句話說,就是教他們認識這片天地。
中學過後就是大學,這些到時候再說,反正還要好些年呢……
總而言之,朕需要的是能把大唐發展強大的棟梁之才,而不是曾經某些喜歡之乎者也的東西。
經史子集要繼承,因為那是大唐的文脈所在,也是華夏的文脈所在。
但是,這些可以放到大學之後,以專門的科目或者專門的方向,專門的人去研究去繼承,去推陳出新。
而不再是所有人,都必須完整學習的存在。
大唐子民,唯一需要完整學習的,除了基礎的認字和算術,就是對這片天地的各種認知,用來開闊他們的眼界,為大唐的未來添磚加瓦。
未來,現在各部的東西,都會放到大學去學習,甚至更高的學曆去繼承,去發揚光大。
萬丈高樓從地起,人人如龍的計劃,希望諸位愛卿能夠摒棄前嫌,能夠忘記私利。
為大唐萬世安穩,為子孫後代萬世安康而努力!
作為第一代的改革者,相信就算在萬世之後,爾等也將名留青史,千萬不要做讓自己後悔終身之事!”
萬世之後依然青史留名,千萬不要做讓自己後悔終身之事,這番話讓百官愣住了。
讓他們那顆本能顧及私利的心,突然就變得有些羞愧起來。
“好了,今天的朝會就到這裏吧!
朕會傳旨各州府,讓他們規劃好當地的小學。
把預算都寫清楚,都寫一份奏疏反饋回來。
從明年開始,就必須堅定的執行下去!
朕也會在報紙上,多次提及關於義務教育的事,先給百姓打一份底,讓他們知曉確有其事,讓他們用這一年的時間考慮清楚。
如此,明年執行的效率要高一些,難度也會低一些。
退朝吧,各位回去先好好看看手上的東西,下一次朝會再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