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6章 金台宣諭
字數:4242 加入書籤
卯時三刻,演武場主台兩側的青銅香爐騰起嫋嫋青煙。揚州刺史洛洪整了整緋色官服,緩步走到台前。他抬手示意,原本喧鬧的人群頓時靜得落針可聞,唯有場外的柳絮掠過朱漆欄杆,在陽光下化作浮動的雪。
“諸位!”
洛洪的聲音洪亮如鍾,“大陳立國一百三十載,文運昌隆,武備森嚴。今歲揚州學院大比,乃陛下欽準的十年盛事!”
他抬手拂過袖口繡著的海水江崖紋,目光掃過台下各書院旗幟,“且看今日——”
“京城國子監,太學正統,攜《太初曆注疏》抄本而來!”洛洪右手虛引,秦朗等人所在的隊伍前立刻泛起低低的驚歎。林夫子肅然頷首,懷中的黃絹包袱裏,正是國子監的鎮院之寶。
相傳為大陳開國丞相徐偃所著,內藏“七政推步之術”可推演星象曆法、農事吉凶),以西域貢來的冰蠶絲抄寫,書頁間夾著徐偃當年觀測星象的龜甲刻辭。此書平時深鎖國子監秘閣,唯有大比之年才由夫子親自捧出,象征“代天牧民”的治世之道。
“漠北書院,控弦之士亦知詩書!山長蕭硯冰,曾著《胡漢通商考》;學子葉寒舟,善用漠北戰陣入策論!”話音未落,台下傳來幾聲粗豪的叫好,顯然是跟著商隊來的漠北客卿。
“青州清風書院,駢文冠絕天下!徐墨淵夫子精研《昭明文選》,沈硯公子七步成詩——”
洛洪的聲音忽然帶了幾分笑意,“聽說今日要與崇文書院比一比‘無韻之賦’?”
崇文書院方向傳來黃岩夫子的輕哼,惹得百姓們低聲竊笑。
在大陳王朝,《昭明文選》是文人案頭的“文章圭臬”,由前漢國太子李重昭召集天下文士編纂而成。全書共三十卷,輯錄周秦至大陳初年辭賦、詔策、論辯等文體佳作,因李重昭諡號“昭明”而得名。
此書最奇處在於篇末“昭明批注”——李重昭以朱筆圈點間,暗藏治國經略。如評《屈子離騷》時寫下“香草喻賢臣,惡木比奸佞”,竟與大陳開國皇帝整治吏治之策不謀而合;批注《司馬相如大人賦》“遊心於浩然,玩誌於穹壤”,更被後世帝王視為平衡胡漢疆域的治國箴言。
揚州文比首日,崇文書院夫子黃岩抱出鎮院之寶《昭明文選·天聖抄本》,墨香混著陳年樟木味撲麵而來。秦朗眼尖,見書頁間夾著半片枯黃的胡楊葉,葉脈間隱約有細如蚊足的字跡——正是前漢滅國時,李重昭逃亡途中留下的密語殘卷。致遠書院學子賀知涵盯著那片葉子,指尖無意識摩挲著腰間玉玨,那是其祖父當年隨先帝滅涼時的戰利品。
“雲溪書院的蘇冉姑娘,可是帶著《鹽鐵論》新解來的!”洛洪話音剛落,雲溪書院隊伍中便展開一麵素白旗,上書“經世致用”四個大字。蘇冉朝主台福了福身,袖中露出的竹簡邊緣,赫然有漠北鹽鐵的價目表。
在大陳王朝,《鹽鐵論》是朝堂與江湖共議的“富國奇書”,由武帝朝禦史大夫桑弘業主持編纂,記錄了太初三年那場震動天下的鹽鐵之辯——六十餘位來自郡縣、書院、商幫的代表,在未央宮前殿激辯十日,爭的是鹽鐵官營之利弊、民生與國用之權衡。
書中最鋒利處,是桑弘業親自批注的“鐵筆三問”:“山澤之利,當與天下共分之,還是鎖於府庫?”
“商賈逐利,可成國之柱石,還是必為亂之源頭?”
“粟帛為骨,錢貨為血,此二者何以活天下?”
每一問都戳中王朝命脈,連當今陛下年輕時都曾在國子監抄錄過全篇。
此次揚州文比,青州雲溪書院竟將壓箱底的《鹽鐵論·桑氏手稿本》抬上擂台。秦朗隔著三步,都能看見泛黃紙頁上未幹的朱砂批注,顯然是書院山長昨夜新添的見解。當木箱打開時,一股鹹腥氣混著墨香撲麵而來——有人竊語,這是用南海海鹽研墨抄寫的版本,每到潮汛之日,書頁會顯出海浪紋路。
鴻臚寺丞李硯之盯著手稿,指尖微微發抖。他剛從河西歸來,深知那邊的鐵礦私采之亂已如星火燎原。
說到此處,洛洪忽然轉身,對著主台後方的朱漆屏風拱手:“今有三皇子睿淵殿下,代陛下巡狩江南,特臨此盛事——”屏風轟然向兩側打開,少年含笑頷首,衣擺上繡著的五爪團龍在陽光下璀璨奪目。三皇子抬手輕揮,台下頓時高呼“殿下千歲”。
“此次大比,由吏部左侍郎王大人、翰林院侍講李大人、以及揚州府尹楊大人共同評判!”
洛洪指向主台右側的三位官員,其中一人正摩挲著腰間的監察禦史令牌。
他忽然抬手,指向演武場東側的樓閣。雕花窗欞緩緩推開,露出半幅青簾,簾後傳來古琴聲。
洛洪的目光掃過燕州隊伍時,語氣忽然帶了幾分玩味:“燕州蒼梧書院——”他抬手虛引,孟遠舟背著的藥簍晃了晃,露出半卷《齊民要術》殘頁,“山長孟遠舟,曾在漠北戰場種出‘戰地粟’,今日竟帶了‘活教材’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百姓們哄笑起來。扛鋤頭的少年渾然不覺,仍捏著土塊對著太陽細看。他腰間掛著個葫蘆,上麵用紅漆寫著“墒”字,褲腳還沾著未幹的泥漿。竹筐裏的麥苗蔫蔫的,卻在葉尖凝著滴露珠,在陽光下折射出七彩光暈——秦朗記得,這是燕州特有的“九穗禾”,傳說能解饑荒。
“諸位可別小看這農具!”
洛洪朗聲道,“孟山長當年在漠北,就是用這鋤頭刨開凍土,種下抗寒麥種!”他忽然指向竹筐,“那株麥苗,可是從燕州極北的‘苦寒坡’帶來的,據說是用雪水和狼糞培育......”
話未說完,三皇子身旁的宦官猛地咳嗽,洛洪便笑著轉了話題,“學子李硯,擅辨土壤肥瘦;張田,精於水利開渠......”
秦朗注意到,當洛洪說到“狼糞”時,漠北書院的蕭硯冰山長指尖微動,腰間狼首腰帶扣輕輕磕在馬鞍上。而幽州世子陳靖的護衛,此刻正盯著扛鋤頭的少年,瞳孔微縮——那少年指尖的泥土,顏色竟與幽州鐵礦周邊的土壤分毫不差。
“這是‘望氣術’。”
林詩允不知何時湊過來,“燕州人能從土色辨地力,從露珠知節氣。聽說孟遠舟當年靠這個,在戈壁灘上開出二十裏糧田。”她話音未落,少年忽然起身,從葫蘆裏倒出些粉末撒在土塊上,竟騰起淡淡青煙,隱約有草木清香。
崇文書院的黃岩夫子撫須點頭:“《周禮·地官》有載‘以土會之法辨五地之物生’,此子深得精髓。”
可青州徐墨淵卻挑眉:“稼穡之事,何需在文比中賣弄?”
話音剛落,少年突然轉身,對著徐墨淵一拱手:“在下李硯,聽聞青州‘均輸法’讓百姓苦不堪言,不知徐夫子可曾見過畝產三石的‘疊稻術’?”
演武場霎時寂靜。徐墨淵的長須抖了抖,正要開口,卻見孟遠舟輕輕按住弟子肩膀:“吾等山野之人,隻知春耕秋收。徐夫子若有興致,賽後可來燕州看‘風車汲水’之法。”
陳睿淵忽然抬手:“燕州農術,實為大陳根本。本皇子聞蒼梧書院有‘二十四節氣農諺’,可願抄錄一份?”
孟遠舟低頭行禮,藥簍中的銀針晃了晃。
洛洪見氣氛微妙,連忙高聲道:“蒼梧書院雖重農桑,卻也藏龍臥虎!學子王石,曾在燕州城頭用《農政全書》破了胡人的‘火牛陣’......”他話未說完,演武場西側突然傳來驚呼——不知何時,竹筐裏的麥苗竟挺直了莖稈,葉尖的露珠滾落在地,竟在青石板上洇出個“豐”字。
百姓們轟然叫好。最後,洛洪的目光落在白露書院方向:“本地白露書院,擅治《禮記》與刑名之學。山長周鶴齡,乃先朝太傅門生——”
“文以載道,武以安邦!”
洛洪振臂高呼。
秦朗聽見身旁的溫清悠輕聲感歎:“這哪裏是文比,分明是半部大陳朝堂誌。”
這場以文會友的盛事,終究是波譎雲詭的開場。
喜歡穿越古代,無雙庶子請大家收藏:()穿越古代,無雙庶子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