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1章 京闕謀藩情
字數:3107 加入書籤
幽州城樓上的風還帶著煤煙味,秦朗卻已站在京城的相府書房。
蘇賀將幽王的罪證謄本推到他麵前,墨跡未幹,上麵\"私通西梁賄賂皇子\"的朱批刺眼奪目。窗外的石榴花正開得豔,與案上的卷宗形成詭異的對照。
\"幽王敗在三處。\"
蘇賀指尖點著卷宗,\"一失人心,苛待庶子,盤剝商戶,連礦奴都敢燒礦相抗;二失根基,將鐵礦、商道牢牢攥在手裏,卻不知分寸,讓宗室子弟成了砧板上的肉;三失智識,竟信西梁鐵騎能替他擋推恩令,忘了唇亡齒寒的道理。\"
秦朗望著案上另外三份卷宗,封皮分別寫著\"涼州青州燕州\",正是那三位尚未臣服的藩王。
\"鎮北王陳崇嶽,\"秦朗拿起涼州卷宗,指尖觸到\"鐵浮屠\"三字,\"與幽王不同。他善騎射,更善收攏人心——玄甲軍的家眷都在涼州牧場置了田,死士的子女能入王府學堂。西域商路的稅,他抽三成,卻給麾下將領分兩成,連北魏可汗都認他做"兄弟"。\"
蘇賀冷笑一聲:\"兄弟?不過是互市鐵器換戰馬的交易。但他那十萬玄甲軍,三日奔襲八百裏,確是心腹大患。幽王的狼頭軍靠凶戾,陳崇嶽的玄甲軍靠恩威,難破。\"
秦朗翻開青州卷宗,鎮南王陳昊的畫像上,月白錦袍襯得那人麵如冠玉,絲毫不見藩王的戾氣。
\"此人更棘手。\"
他指著\"淩波水師\"的條目,\"十五萬水師盤踞天樞江,樓船可列陣對攻,比朝廷的禁軍水師還強。他不苛稅,反而私鑄"鎮南通寶",讓江南商戶都念他的好。\"
\"最險的是水鬼營。\"
蘇賀補充道,\"去年漕運糧船沉沒十二艘,查來查去,都查到無名水匪頭上。陳昊養的樂工,怕是比宗人府的戶籍官還清楚京官的底細。\"
秦朗最後拿起燕州卷宗,燕王陳景昭的畫像裏,須髯皆白的老者握著柄斷劍,背景是長白山的皚皚積雪。
\"這位更像個牧民而非藩王。\"
他輕聲道,\"半兵半農,春耕解甲,秋收披甲,遼東軍十二萬,糧秣自足。黃龍府的金礦年產萬兩,他隻給朝廷送三成,卻用七成貼補戍邊將士——軍戶都說他是"小堯舜"。\"
蘇賀的指節叩響案麵:\"偽善。太祖賜他《平戎策》,他卻在"削藩"旁畫交叉骨;掛太祖畫像,卻在眼睛處戳洞,露出《太祖實錄》裏的削藩朱批。此人心裏的怨,比幽王深十倍,隻是藏得更深。\"
秦朗將三份卷宗並排放好,忽然笑了:\"幽王是明火執仗,這三位卻是暗潮洶湧。鎮北王靠鐵騎與互市,鎮南王靠水師與財貨,燕王靠屯田與金礦——他們都吸取了幽王的教訓,把根基紮得又深又廣。\"
\"所以不能用幽州的法子。\"
蘇賀端起茶盞,水汽模糊了他的眉眼,\"推恩令對幽州有效,是因為幽王把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但對鎮北王,你分他的地,他的玄甲軍能踏平新封地;對鎮南王,你分他的商路,他的水鬼營能讓漕運斷三個月;對燕王,你分他的田,他的半兵半農能立刻變成戰兵。\"
秦朗指尖在\"鎮北王與北魏互市鐵器\"處停頓:\"幽王勾結西梁,我們能借礦奴、庶子扳倒他。鎮北王勾結北魏,或許可以從"鐵器"入手——北魏可汗要的是精鐵,我們斷他的鐵,再許他更優的互市條件,未必不能讓他們反目。\"
\"青州呢?\"蘇賀追問。
\"鎮南王私鑄錢幣,走私香料。\"
秦朗想起月神教,\"江南的商戶既怕他的水鬼營,又貪他的通寶。若能讓朝廷的"開元通寶"在江南流通無阻,再查抄他的走私船隊,斷了他的財源,那些樂工密探,怕是會先反水。\"
說到燕王,秦朗沉默片刻。那位善屯田的藩王,治下百姓竟稱他\"小堯舜\",推恩令怕是最難滲入。
\"燕王的遼東軍半兵半農,糧食自足。\"
他緩緩道,\"但他的金礦在黃龍府,高句麗人用參換鐵,朝廷的斥候卻總在長白山失蹤。或許可以從高句麗入手,讓他們斷了與燕王的交易,再查他用"貢銅"名義送京城的金子,究竟藏了多少私貨。\"
蘇賀望著窗外的石榴花,忽然道:\"幽王敗在"獨",這三位勝在"合"——把軍、財、民擰成一股繩。要破他們,就得讓這股繩鬆勁。\"
他拿起朱筆,在鎮北王卷宗的\"玄甲軍戰馬出自涼州牧場\"處畫了圈,\"先斷他的馬。\"
秦朗點頭,想起幽州城樓上那麵嶄新的\"推恩\"旗。天下未定,他們要走的路,比平定幽州時更險。
\"陛下讓你休整三月。\"
蘇賀放下筆,\"三月後,先往涼州。\"
秦朗起身告辭時,正撞見蘇晨捧著密信進來,信封上印著彎月。
蘇晨低聲道:\"從青州傳來的,說鎮南王的嫡子陳墨,最近常喬裝成貨郎,在江州碼頭轉悠。\"
秦朗腳步頓了頓,想起那個在胭脂鋪前挑海棠脂膏的女子。她的月神教,或許早已在青州布下了網。
走出相府,朱雀大街的陽光正好。秦朗摸出懷中的半朵瓊花玉佩,與蘇瑾雪的書簽拚在一起——幽州的風雪已停,涼州的鐵騎、青州的樓船、燕州的屯田,卻還在等著他們。
他忽然明白,幽王的教訓不僅在於如何敗,更在於如何讓那些看似穩固的藩鎮,露出他們藏在\"合\"之下的裂痕。而這裂痕,或許就藏在戰馬的草料裏,藏在走私船的貨艙裏,藏在高句麗人的參簍裏,藏在那些看似臣服的眼神深處。
路還長,就像幽州城樓上的風,總要吹遍七州大地,才會迎來真正的太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