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簡易家具,動手製作
字數:7078 加入書籤
將希望的種子悉心播撒進貧瘠的土地之後,日子仿佛進入了一段相對平靜的等待期。
每日的勞作重心,依舊是開墾剩下的荒地,以及照料那片剛剛萌芽的田地。
但相比於之前那種時刻擔心斷糧的極致焦慮,一家人的心頭,總算是稍稍鬆快了些許。
然而,生存的壓力稍減,居住環境的極端簡陋便愈發凸顯出來。
那間修補後的破牛棚,雖然不再四處漏風,勉強能遮風擋雨。
可棚內依舊是真正的“家徒四壁”。
除了角落裏那個歪歪扭扭、煙熏火燎的土炕和灶台,再無長物。
吃飯時,一家十口人,老的少的,隻能圍著地上勉強清理出來的一塊空地。
要麽直接席地而坐,要麽蹲著,要麽就靠著牆根。
孩子們常常因為搶不到一個好點的位置而互相推搡。
王氏每次都隻能無奈地將自己的位置讓出來。
張大山看著心裏很不是滋味。
睡覺更是大問題。
土炕麵積有限,根本睡不下這麽多人。
大部分人還是隻能在地上鋪些幹草,擠在一起將就一夜。
地上陰冷潮濕,即使鋪了幹草,寒氣也依然往骨頭縫裏鑽。
好幾個孩子夜裏都會被凍醒,咳嗽聲此起彼伏。
家裏的各種物件,更是無處安放。
換洗衣物、農具、柴火、晾曬的藥材、儲存的山藥薯幹和新買的糧食,都隻能胡亂堆在牆角。
不僅顯得雜亂不堪,取用不便,更容易受潮發黴,招來老鼠蟲蟻。
這樣的“家”,實在稱不上是家。
更像是一個臨時的、混亂的窩棚。
張大山看在眼裏,內心深處那份來自現代靈魂的、對基本生活品質的要求,開始隱隱作祟。
他不能忍受自己的妻兒,長期生活在這樣如同牲口棚一般的環境裏。
必須改變。
哪怕隻是微小的改變。
至少,得讓大家有地方坐,有地方吃飯,有稍微像樣點的地方睡覺,有地方放東西。
買家具是絕無可能的。
那點賣藥材換來的救命錢,每一文都要用在刀刃上。
唯一的辦法,就是自己動手。
幸好,上次修房子時砍伐剩下的木材和竹子還有一些。
不夠的話,再去山裏尋摸就是。
青石山雖然貧瘠,但木材和竹子還是不缺的。
他開始在心裏默默規劃起來。
得有凳子,至少保證大人和稍大點的孩子能坐下吃飯。
得有張像樣的桌子,哪怕隻是幾塊木板拚的,也比在地上強。
睡覺的地方得改善,直接睡地上太潮太冷,必須想辦法搭個鋪板。
還得有個架子,把家裏的零碎物件都歸置起來,不能再這麽亂糟糟的。
他回憶著前世見過的那些最簡單的家具樣式。
又結合《天工開物》中關於工具使用和卯榫結構的零星記憶。
一個初步的製作方案,漸漸在他腦海中成型。
這天,趁著墾荒的間隙,他將自己的想法告訴了家人。
“咱們家不能總這麽亂糟糟的。我想著,咱們自己動手,做幾樣簡單的家夥什。”
“做桌子,做凳子,再搭個睡覺的鋪板,弄個架子放東西。”
孩子們一聽要做新東西,眼睛都亮了。
尤其是石頭、栓子和柱子,更是興奮得手舞足蹈。
對他們來說,這可比天天在地裏搬石頭、刨土有意思多了。
“爹,俺幫你。”
鐵牛立刻表態,聲音依舊低沉,但帶著顯而易見的期待。
“好。那咱們爺幾個,這幾天就抽空把這事兒給辦了。”
張大山也露出了笑容。
看著家人眼中重新閃爍的光彩,他覺得自己的決定是正確的。
改善生活,不僅僅是為了物質上的舒適,更是為了精神上的提振。
說幹就幹。
第二天起,張大山便調整了勞動安排。
上午依舊是全家出動,開墾荒地。
下午,則由他帶著鐵牛、石頭、栓子和柱子,留在棚外,開始他們的“家具製作大業”。
王氏和女兒們則負責準備飯食、處理家務,以及照料更小的豆子。
材料是現成的。
上次修房子剩下的歪脖子樹幹、粗壯的樹枝、還有大捆的青竹。
工具依舊簡陋得可憐。
一把開山斧,一把柴刀,幾把磨快了的鏽鐮刀,外加幾塊粗礪的砂岩。
張大山先從最簡單的凳子做起。
他選了幾段直徑差不多、相對比較直溜的硬木樹幹。
指揮著鐵牛和石頭,用開山斧小心地將其截成一尺多高的小段。
這個活很費力氣,斧頭砍在硬木上,發出“梆梆”的悶響。
木屑紛飛,汗水直流。
截好木墩後,再用柴刀和鐮刀,一點點地將木墩的頂麵和底麵削平。
雖然無法做到完全水平,但至少能保證放穩當,坐上去不至於搖晃。
石頭、栓子和柱子則負責用砂岩打磨木墩的邊緣和坐麵,去除那些粗糙的毛刺,免得紮傷屁股。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孩子們幹得很起勁,小手磨紅了也不在乎,互相比賽著看誰磨得更光滑。
忙活了大半天,七八個高矮胖瘦各不相同的“純天然”木墩凳便宣告完工。
雖然樣子原始笨拙,但在孩子們眼中,這已經是了不起的傑作了。
接下來是做桌子。
這難度就大多了。
張大山找了四根相對筆直、粗細均勻的樹枝做桌腿。
又挑選了幾塊從老宅那邊“分”過來的、稍微厚實些的舊木板做桌麵)。
他耐心地教兒子們如何在木板和桌腿的連接處,用石片和刀具刻出簡單的凹槽和凸榫。
沒有墨鬥,他就用燒黑的木炭畫線。
沒有鑿子,他就用鐮刀尖一點點地剔挖。
這個過程極其考驗耐心和精準度。
稍有不慎,榫卯就合不攏,或者連接不牢固。
父子幾人圍著這些木料,敲敲打打,比比劃劃,反複嚐試。
石頭腦子活,還想出了用濕泥填充縫隙增加穩固性的“鬼點子”,被張大山笑著否定了。
最終,他們還是采用了最穩妥的辦法——榫卯初步固定後,再用堅韌的青藤條,浸水後在連接處反複捆紮、死死勒緊。
藤條幹透後收縮,會將整個結構箍得異常牢固。
一張晃晃悠悠、桌麵也有些高低不平,但總算能承重、能放東西的簡易方桌,終於在傍晚時分宣告完成。
看著這張凝聚了父子幾人心血的桌子,所有人都長舒了一口氣,臉上洋溢著成功的喜悅。
最有技術含量的,還是製作睡覺用的鋪板。
直接睡在地上或者土炕上,終究太潮濕,對身體不好。
張大山決定用竹子來做。
竹子輕便、結實,而且南方多雨潮濕,竹製家具更耐用。
他指揮兒子們將那些粗壯的青竹搬過來。
先用斧頭小心地將竹子從中間劈開,分成兩半。
這個活需要技巧,用力要勻,否則竹子容易完全裂開。
鐵牛力氣大,但手不夠穩,劈壞了好幾根。
反倒是石頭,看著瘦弱些,但找準了下斧的角度和力道,成功率更高。
劈開的竹片還不能直接用,內壁有很多堅硬的竹節,必須削平。
張大山教他們用鐮刀刀背或者石片,順著竹紋一點點刮削。
這個活最是磨人,枯燥而又容易傷手。
幾個小子沒一會兒就沒了耐心,開始叫苦不迭。
張大山便一邊自己動手示範,一邊給他們講道理。
“想要睡得舒坦,就得下功夫。”
“這竹刺要是削不幹淨,紮到身上可不好受。”
“做事要有耐心,不能半途而廢。”
在他的督促和榜樣作用下,孩子們隻好耐著性子繼續幹。
將處理好的竹片打磨光滑後。
再按照合適的長度,將它們並排鋪好。
下麵用更細的竹竿作為橫梁支撐。
接口處同樣用濕藤條反複捆紮固定。
一塊塊帶著天然弧度的、青黃色的竹鋪板便逐漸成型。
最後,他們還用剩餘的細竹竿和藤條,在牆角搭起了一個幾層高的置物架。
雖然結構簡單,甚至有些歪斜。
但總算能把家裏那些零散的陶罐、工具、衣物都分門別類地放上去了。
整個棚屋內部,因此顯得利落整潔了不少。
連續幾天的辛勤勞作。
當這些凝聚著全家汗水和智慧的簡易家具,終於全部完成並各就各位時。
這個曾經破敗不堪、如同牲口棚般的棲身之所,終於真正開始散發出“家”的氣息。
晚飯時分。
一家人第一次齊齊整整地圍坐在新做的方桌旁。
雖然坐的是高矮不一的木墩凳。
雖然桌上的飯菜依舊是糙米野菜糊糊。
但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一種發自內心的、樸素的幸福感。
孩子們興奮地摸摸這,敲敲那,嘰嘰喳喳地說個不停。
王氏看著這一切,眼角眉梢都是溫柔的笑意。
晚上睡覺時。
將幾塊竹鋪板在土炕和旁邊的空地上拚好。
鋪上厚厚的、曬得幹爽的茅草。
躺在上麵,雖然依舊能感覺到竹片的硬朗。
但隔絕了地麵的潮氣和寒氣,感覺溫暖而又安穩。
聽著棚外呼嘯的風聲,感受著身邊家人的體溫和均勻的呼吸。
張大山的心中,充滿了前所未有的踏實和寧靜。
喜歡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請大家收藏:()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