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小山鄉試,再搏功名
字數:5779 加入書籤
青石村的日子,如同那山間奔流不息的清溪。
帶著勃勃的生機,一路向前,日新月異。
遠在藥王山學醫的丫丫,也時不時地會有書信寄回來。
信上說,她跟著師父,學了不少真本事,也治好了幾個疑難雜症。
讓張大山和王氏看了,既是心疼女兒在外吃的苦,也為她的長進感到由衷的歡喜。
而家中最大的喜事,莫過於大兒媳巧巧,如今已是身懷六甲,肚子一天比一天顯懷了。
張家這第三代的頭一個娃兒,眼瞅著就要落地了。
這讓整個張家大院,都籠罩在一片喜氣洋洋的氛圍之中。
王氏更是每日裏都樂得合不攏嘴,變著花樣地給巧巧做好吃的。
張大山瞅著這一切,心裏頭也是前所未有的踏實和滿足。
隻有張家的三郎,張小山。
依舊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聖賢書。
眼瞅著,三年一科的秋闈鄉試,又到了跟前。
這鄉試,可不比之前的縣試府試。
那是真正能決定一個讀書人命運的“龍門大考”。
一旦榜上有名,那便是正兒八經的“舉人老爺”了。
不僅可以免除全家的賦役,光宗耀祖。
更有資格,參加更高一級的會試和殿試,去博取那“進士及第,金榜題名”的無上榮耀。
甚至還有機會,被朝廷直接授予官職,從此踏入仕途,成為真正的“食祿之人”。
所以,這鄉試對於每一個寒窗苦讀的士子來說,都是性命相搏的一場大仗。
其艱難程度,也遠非縣試府試可比。
整個南陽府,數萬讀書人,能最終中舉的,也不過寥寥百餘人罷了。
可謂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比那戰場上的廝殺還要慘烈幾分。
小山自然也明白這其中的分量。
他每日裏,除了學堂裏先生的授課之外。
便是將自己關在簡陋的學舍之中,青燈黃卷,刻苦攻讀。
那些四書五經的經義注疏,他早已是爛熟於心,倒背如流。
如今,他更多的心思,都用在了揣摩曆科鄉試的策論題目。
以及研讀那些朝廷新近頒布的政令法條,和各地的民情風俗之上。
他牢記著父親張大山的教誨。
知道這科舉取士,不僅僅是看你的文章寫得是否花團錦簇。
更要看你是否真的有那經世致用的真才實學,是否真的心懷天下,體恤民情。
所以,他在溫習經義的同時。
也常常會把自己在青石村親眼所見、親身所曆的那些關於水利興修、農具改良、作坊經營。
以及村莊治理的經驗和感悟。
都默默地,融入到自己的策論文章之中。
試圖用最樸素、也最真實的語言,去闡述那些關於富民強國、安邦定天下的大道理。
他知道,自己出身農家,沒有那些官宦世家子弟的深厚背景和廣闊人脈。
要想在這科場之上,殺出一條血路來。
就必須得拿出點與眾不同的、能真正打動那些主考大人的真東西來。
臨考前的一個月。
張大山特意讓石頭,備上了一些特產。
親自趕著騾車,去了一趟縣城,看望了即將下場的兒子。
他沒有多說什麽勉勵的話。
隻是仔仔細細地,詢問了小山的身子骨如何,吃住是否習慣。
又把自己在青石村新近琢磨出來的一些個關於“民生實務”的想法。
都當成平常聊天一般,說給小山聽。
他知道,自己這個三兒子,是個一點就透的聰明孩子。
這些看似不經意的“閑聊”,或許就能在他那緊繃的考前心弦之上,撥動出一些意想不到的靈感火花來。
王氏和花兒、巧巧她們,也都連夜趕製了好幾件用上好棉花填充的、既輕便又暖和的棉衣棉被。
還有一些小山平日裏最愛吃的、用自家新磨的白米細麵做成的點心小食。
都一並讓張大山給帶了過去。
她們知道,這科場如戰場,不僅考的是學問,更是考的身子骨和那份平常心。
可不能讓自家孩子,因為這些外物而分了心,或者受了罪。
鄉試的日子,終於到了。
小山換上了一身漿洗得幹幹淨淨的青布儒衫。
頭戴方巾,腳踩布履。
背著那個裝著筆墨紙硯和幾塊幹糧的簡易考籃。
在父親張大山和同窗好友林墨言的陪送下。
一步一步,沉穩而又堅定地,走進了那座戒備森嚴、也充滿了無盡希望與絕望的南陽府貢院。
考場之內,氣氛肅穆得讓人喘不過氣來。
一排排低矮的號舍,如同鴿子籠一般,將每一個考生都隔離開來。
小山按照自己的考號,找到了屬於自己的那個小小的空間。
他放下考籃,取出文房四寶,仔仔細細地研了墨,試了筆。
然後,便閉上眼睛,深吸一口氣,將所有的緊張和雜念,都緩緩地,排出體外。
他的腦海中,浮現出父親那張飽經風霜卻又充滿了期盼的臉龐。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浮現出母親燈下為他縫製寒衣時的慈愛目光。
浮現出兄嫂兄弟們那一句句溫暖的叮嚀和祝福。
也浮現出青石村那些淳樸善良的鄉親們,那一張張因為生活改善而重新綻放出笑容的臉。
“開考——”
隨著堂外一聲悠長的號角聲響起。
鄉試,正式開始了。
小山睜開眼,那雙原本還有些緊張的眸子裏,瞬間便充滿了清明和一種難以言喻的專注。
他拿起試卷,仔仔細細地,將上麵的每一個字,都看了不下三遍。
今年的策論題目,依舊是關於民生國計的大問題。
“論開礦藏與護農桑之輕重緩急,兼議朝廷財賦之源流。”
這題目,不可謂不刁鑽,也不可謂不切中時弊。
大寧朝近年來,為了應付邊境的戰事和日益奢靡的宮廷開銷。
確實是在各地都加大了礦藏的開采力度。
甚至不惜以犧牲農田、毀壞山林為代價。
這也導致了不少地方,民怨沸騰,流離失所。
而朝廷的賦稅,也因此而變得越來越重,越來越難以維係。
小山看著這題目,心中卻是微微一動。
他想起了父親張大山,曾經跟他講過的那些關於“可持續發展”和“藏富於民”的道理。
也想起了父親張大山講的關於礦冶、農桑、水利。
以及國家財賦之間,那種相互依存、又相互製約的辯證關係。
他的心中,漸漸地,有了一個清晰的思路。
他提筆蘸墨,在那潔白的宣紙之上,揮灑自如。
文思泉湧,下筆有神。
他沒有像其他考生那樣,一味地去歌功頌德。
或者空泛地去引經據典。
而是結合著自己在青石村看到的、聽到的。
以及親身參與過的那些關於發展生產、改善民生、合理利用資源的鮮活事例。
深刻地闡述了“農為國本,桑為民衣,礦藏雖利,然竭澤而漁則國本動搖”。
“財賦之源,不在重斂,而在開源節流,與民生息”的核心觀點。
他還大膽地,提出了一些關於如何平衡開礦與護農。
如何通過發展多種經營來拓展財源,減輕百姓負擔的具體建議。
那些建議,雖然在某些老成持重的考官看來,可能有些“異想天開”或者“不合時宜”。
可其中所蘊含的那份對民生疾苦的深切關懷。
和對國家長遠發展的獨到見解。
卻也足以讓任何一個有良知的讀書人,為之動容,為之深思。
三場考試,九天鏖戰。
當小山拖著疲憊不堪的身子,走出那如同煉獄一般的貢院時。
他隻覺得,自己像是虛脫了一般,連站都快站不穩了。
可他的心裏,卻也充滿了前所未有的平靜和坦然。
喜歡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請大家收藏:()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