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5章 殿試麵聖,君前奏對
字數:6327 加入書籤
會試放榜,張小山的名字赫然出現在二甲進士的行列之中。
這天大的喜訊,不僅讓青石村沸騰,也讓遠在京城的周文軒和石頭等人喜不自勝。
按照朝廷的規矩,會試中選的貢士,還需經過最後一道關口——殿試。
這殿試,由當今天子寧宣宗親自在皇宮大殿之上主持。
名為考試,實則更多的是一種對新科進士的策問和觀察,也是決定他們最終名次和授官去向的關鍵一步。
能有機會麵見天顏,親聆聖訓,這對於天下的讀書人來說,那可是光宗耀祖、一步登天的無上榮耀。
殿試的日子,很快就到了。
這一日,天還未亮,小山便在周文軒的幫助下,仔仔細細地換上了朝廷特賜給新科進士的嶄新儒服。
那衣服料子考究,做工也精細,穿在身上,更顯得小山身姿挺拔,眉宇間透著一股子說不出的英氣和沉穩。
“山兒,今日麵聖,切記要沉著冷靜,莫要慌張。”周文軒替他整理著衣冠,細細叮囑。
“陛下問話,當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但也要謹言慎行,莫要失了分寸。”
小山深吸一口氣,點了點頭:“姐夫放心,山兒省得。”
他隨著其他那些同樣穿著嶄新儒服、臉上帶著幾分緊張和興奮的新科進士們,一同來到了那巍峨壯麗的皇宮門前。
經過層層查驗,驗明正身之後,便由宮中的內侍官,引著他們,穿過一道道宮門,走過一級級玉階。
最終,來到了那金碧輝煌、氣勢恢宏的太和殿之外。
大殿之內,早已是香煙嫋嫋,鍾磬齊鳴。
文武百官,身著朝服,分列兩旁,神情肅穆。
龍椅之上,端坐著的,便是當今天子寧宣宗。
雖然隔著老遠,看不清聖上的真容,可那股子君臨天下的威嚴氣度,還是讓這些頭一回麵聖的年輕進士們,一個個都心頭惴惴,大氣都不敢多喘一口。
待吉時已到,鴻臚寺的官員高聲唱喏。
新科進士們便按照會試的名次,魚貫而入,來到殿中,對著龍椅之上的天子,恭恭敬敬地行那三跪九叩的君臣大禮。
“臣等參見陛下,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山呼萬歲的聲音,在大殿之中回蕩,莊嚴肅穆。
寧宣宗微微抬手,聲音溫和卻也帶著幾分威嚴:“眾卿平身。”
“謝陛下!”
進士們這才敢直起身子,卻依舊是低眉垂首,不敢仰視天顏。
接下來,便是這殿試的策問了。
今年的殿試題目,也是由寧宣宗親自擬定,當場頒下。
題目不長,卻也直指當今朝政的幾個要害之處:
“今我大寧,四海升平,然北虜窺伺,南倭漸擾,民生亦有未足。問:何以強兵固圉?何以阜民興商?何以教化萬方,使國祚綿長?”
這題目一出來,底下那些新科進士們,心裏頭便都暗暗叫苦。
這題目,可真是……大得很,也空得很。
要是光說些個仁義道德、聖賢教誨的空話套話,怕是難以入得了聖上的法眼。
可要是說得太具體了,又怕一個不小心,觸碰了什麽忌諱,或者顯得自個兒狂妄無知,那可就更是弄巧成拙了。
一時間,大殿之上,隻聽得見那毛筆在紙上摩擦的“沙沙”聲,和進士們那或輕或重的呼吸聲。
張小山拿到題目之後,也是眉頭微蹙,陷入了沉思。
他曉得,這題目,看似宏大,實則也是在考較他們這些新科進士,對這國計民生的真實見解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
他想起自家爹爹張大山,在青石村所做的那些事兒。
從改良農具,到興修水利,從發展手工業,到開辦村學……
哪一樣,不都是為了讓老百姓的日子能過得更好些,讓那一方水土能更安穩些?
他又想起這一路行來,所看到的那些民生疾苦和世間百態。
心裏頭那股子“實學致用”的念頭,是越發清晰,也越發堅定了。
他深吸一口氣,不再猶豫,提筆蘸墨,便在那雪白的宣紙之上,奮筆疾書起來。
他這篇策論,沒有像旁人那樣,一上來就引經據典,大談特談什麽三皇五帝、堯舜禹湯的聖人之道。
而是開門見山,直指要害。
他先是分析了當今大寧朝,雖然表麵上看著是四海升平,可實際上卻也麵臨著不少內憂外患。
比如那北邊的遊牧民族,時常襲擾邊境,燒殺搶掠,讓邊疆百姓苦不堪言。
再比如那東南沿海,也時有倭寇出沒,劫掠商船,滋擾地方。
而國內呢,雖然也算是風調雨順了幾年,可有些個地方,依舊是土地貧瘠,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體。
究其原因,除了天災人禍之外,更重要的,還是這農事不興,工商不暢,民智未開。
緊接著,他便話鋒一轉,把自己在青石村的所見所聞,還有自家爹爹張大山的那些“奇思妙想”和成功經驗。
都一一融入到了自個兒的策論之中。
他提出,要想強兵固圉,就得先讓百姓富足,國庫充盈。
而富民強國之道,首在興農。
他詳細闡述了那曲轅犁、龍骨水車、水碓磨坊等新式農具和水利設施,對於提高耕作效率、增加糧食產量的巨大作用。
又建議朝廷,應該鼓勵各地推廣這些利民之器,並設立專門的機構,來研究和改良農耕技術。
其次,便是要“以工輔農,工商並舉”。
他以青石村的磚瓦窯、榨油坊、布坊、酒醬坊為例,說明發展鄉村手工業,不僅能吸納富餘勞動力,增加百姓收入,還能繁榮地方經濟,增加朝廷稅收。
他還大膽地提出,朝廷應該適當放寬對商賈的限製,鼓勵貨物流通,如此才能讓天下的物產,各得其所,互通有無。
最後,便是這“教化為先,藏富於民”了。
他認為,要想讓國家長治久安,就得開啟民智,讓百姓都識文斷字,明曉事理。
他還以青石村開辦村學,不僅教認字,還教算術、農事等實用知識為例。
說明這教化,不僅僅是讓百姓懂得忠君愛國的大道理,更要讓他們掌握安身立命的真本事。
如此一來,民智開了,民力強了,國家自然也就跟著富強了。
他這篇策論,寫得是洋洋灑灑,有理有據,還帶著那麽一股子說不出的……泥土芬芳和實幹精神。
比起那些隻會掉書袋、空談誤國的八股文章,那可真是……清新脫俗,獨樹一幟了。
寧宣宗坐在龍椅之上,聽著底下那些大臣們,輪流念誦著新科進士們的策論。
大多都是些個陳詞濫調,聽得他是昏昏欲睡,興致缺缺。
可當他聽到張小山這篇策論的時候,那原本有些倦怠的眼神,卻是猛地一亮!
“嗯?此子所言,倒也有些個新意。”寧宣宗微微坐直了身子,示意那念誦的官員,把張小山的策論,再仔仔細細地,念上一遍。
等聽完之後,他更是撫須沉吟,臉上露出了幾分讚賞之色。
“這個張小山,便是南陽府舉薦上來的那個解元,其父張大山獻犁有功的那個?”寧宣宗開口問道。
旁邊一位內閣大學士連忙躬身回道:“回稟陛下,正是此人。”
“好!好一個‘以工輔農,工商並舉,藏富於民,教化為先’!”寧宣宗點頭讚道。
“此子雖然年輕,這見識倒也不凡,能從那鄉野之間,總結出這般切中時弊的道理來,實屬難得。”
他當即便對張小山說道:“張小山,你上前來回話。”
小山聞言,心裏頭雖然也是緊張得很,可麵上卻還算鎮定。
他連忙走出班列,來到大殿中央,恭恭敬敬地跪下磕頭。
“微臣張小山,參見陛下。”
“平身吧。”寧宣宗和顏悅色地說道,“朕看了你的策論,裏頭提到了不少關於農事改良、手工業發展的具體法子,聽著倒也新鮮。”
“你且跟朕仔仔細細地說說,你們那青石村,是如何從一個貧瘠小村,變成如今這般模樣的?那些新奇的農具和作坊,又是如何想出來的?”
小山定了定神,便把自己在青石村的所見所聞,還有自家爹爹張大山如何帶領村民們興修水利、改良農具、開辦各種作坊、改善民生的種種事跡。
都原原本本地,撿著要緊的,跟聖上回稟了一遍。
他說話雖然還帶著幾分鄉音,可那條理卻清晰得很,語氣也誠懇。
把個青石村那翻天覆地的變化,說得是活靈活現,引人入勝。
寧宣宗聽得是津津有味,時不時地,還會插嘴問上幾句。
比如那曲轅犁到底比舊犁省了多少力氣,那水碓磨坊一日能磨多少糧食,那棉花大豆的畝產到底有多高等。
小山也都一一據實回答,不敢有半分隱瞞和誇大。
這一問一答之間,大殿之上的那些文武百官們,也都漸漸地,被小山所描述的那個充滿了生機和活力的青石村給吸引住了。
他們怎麽也沒想到,在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小山村裏頭,竟然還藏著這般驚人的智慧和改變的力量。
尤其是當小山說到,他爹張大山,一個目不識丁的莊稼漢,竟然能憑著自個兒的琢磨和從“古籍”上看來的零星記載,就弄出那麽多利國利民的好東西來的時候。
寧宣宗更是龍顏大悅,撫掌笑道:
“好!好一個‘天工巧匠’張大山!好一個‘實學解元’張小山!”
“朕先前隻當那曲轅犁已是奇巧,卻不想,這青石村竟還有如此之多的利民之舉,惠民之策!”
“看來,這高手在民間,古人誠不我欺啊!”
他對張小山說道:“張小山,你年紀輕輕,便有此見識和擔當,實乃我大寧朝之幸事。”
“朕對你,可是寄予厚望啊!望你將來,能將你在青石村所學所悟,推行到更廣闊的天地,為我大寧的江山社稷,多做貢獻!”
小山聽了,也是激動得熱血沸騰,連忙再次叩首謝恩。
“微臣張小山,定不負陛下厚望,必當竭盡所能,為國為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