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6章 外放曆練,初任縣丞
字數:5418 加入書籤
殿試過後,張小山和周文軒並未在京城久留。
他們曉得,這吏部授官的文書下來,還得有些時日。
與其在京城幹耗著,倒不如先回青石村,一來能跟家人團聚些時日,二來也能把京城的見聞和會試的情形,跟自家爹爹好生說道說道。
石頭那邊的商隊,也恰好要往南陽府送一批新到的京城貨物,便順道把小山和周文軒捎帶了回來。
回到青石村,自然又是一番熱鬧和歡喜。
張大山和王氏看著自家三兒子,雖然比去時清瘦了些,可那眉宇間的英氣和沉穩,卻是越發足了,心裏頭也是說不出的熨帖。
一家人圍坐在一塊兒,聽小山和周文軒講那京城的繁華,講那會試的驚險,講那殿試麵聖的榮耀。
直聽得鐵牛、柱子、栓子他們這些小子,一個個都瞪大了眼睛,羨慕不已。
“三弟,那皇帝老爺,真個是穿著龍袍,戴著皇冠的?”柱子好奇地問道。
小山笑道:“自然是真的。陛下天威浩蕩,非我等凡人所能想象。”
“那你跟皇上說話的時候,腿肚子打不打顫啊?”石頭也湊趣道。
小山白了他二哥一眼:“二哥莫要取笑,麵見天顏,誰能不緊張?也就是強撐著罷了。”
說笑間,日子倒也過得飛快。
約莫等了小半個月的光景,吏部那邊的官差,總算是快馬加鞭地,把小山的委任官文給送到了青石村。
讓小山和周文軒都有些意外的是,小山並未如他們先前所預料的那般,被留在京城,進入翰林院或者六部觀政。
而是被外放到了江南道的明州府下一個名叫“清溪縣”的小地方,擔任縣丞一職,正八品。
這清溪縣,他們先前也曾聽人零星提起過。
據說是明州府轄下最為偏遠貧瘠的一個小縣,地處山區,交通不便,民風雖還算淳樸,可百姓的日子,卻大多過得是緊巴巴的。
“縣丞?”石頭第一個就嚷嚷開了,“這……這是個多大的官兒啊?三弟你可是二甲進士,咋就給派到那麽個山旮旯裏頭當縣丞去了?”
“俺聽說那清溪縣,連個像樣的城牆都沒有,比咱們臨水鎮怕是還要不如呢!這官府也太不會用人了!”他有些替自家三弟抱不平。
周文軒在一旁解釋道:“二弟有所不知。這縣丞乃是一縣之佐官,位列知縣之下,主簿之上,掌管著一縣的錢糧、戶籍、刑名等諸多要務,也算是個有實權的職司了。”
他頓了頓,又道:“隻是……這清溪縣,地處偏僻,民生凋敝,想要做出政績來,怕是……要比那些富庶州縣,難上不少。山兒此去,怕是要辛苦了。”他話裏頭,也帶著那麽一絲絲不易察覺的惋惜和擔憂。
畢竟,同榜的那些二甲進士,大多都被留在了京城,或者外放到一些個富庶繁華的州府去曆練了。
小山倒也沒覺著有啥失落。
他想起自家爹爹平日裏的教誨,這當官啊,不在官大官小,也不在地方好壞,要緊的是能不能為老百姓做點實實在在的事兒。
這清溪縣雖然偏遠貧瘠了些,可也正因為如此,才更需要有本事、肯做事的官員去治理,去改變。
“二哥,姐夫,俺覺著這挺好。”小山臉上露出一絲堅毅的笑容,“這京城雖好,可到底不是咱們的根基。去這下頭當個縣丞,能實實在在地管著一方百姓,把爹爹教的那些本事都用上,那才不枉了咱們寒窗苦讀這一場。”
“爹爹常說,做官要從基層做起,才能真正了解民情,才能做出利國利民的好事。這清溪縣,正好能讓俺好好曆練曆練。”
張大山聽了兒子這話,也是撫掌大笑,臉上滿是讚許。
“好!好啊!不愧是俺張大山的兒子!”他一拍大腿,對著王氏和家裏人說道。
“這縣丞好啊!雖然官兒不大,可管的事兒卻不少,最是能曆練人了!正所謂‘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咱們山兒能從這縣丞做起,那是打下了個好根基啊!”
“山兒這孩子,雖然書念得好,可這人情世故、官場上的道道兒,還差著火候呢。去這下頭曆練曆練,比在那京城裏頭當個隻會舞文弄墨的清閑官,要強上太多了!”
王氏聽了,雖然也為兒子能當官感到高興,可一想到兒子要遠赴那千裏之外的江南水鄉,心裏頭又有些個舍不得。
“當家的,那清溪縣離咱們這兒,怕是遠得很吧?山兒一個人在那邊,人生地不熟的,又是個清水衙門,可咋辦啊?”她眼圈有些泛紅,聲音也有些哽咽。
“孩兒他娘,你莫擔心。”張大山握住她的手,安慰道,“山兒如今也是朝廷命官了,總不能一輩子都守在爹娘身邊不是?雛鷹長大了,總得自個兒去天上闖蕩一番才成。”
他又對周文軒說道:“文軒啊,你和小山是郎舅,又是同窗,此番小山外放,你可願隨他一同前往,也好有個照應,彼此也能砥礪學問?”
周文軒聞言,心中也是一動。他本就有意去外麵闖蕩一番,隻是苦於沒有門路。如今小山外放為官,這倒是個不錯的機會。
他當即拱手道:“嶽父大人放心,小婿願陪同山兒一同赴任。一來可以照料他的起居,二來也能在他身邊參讚一二,盡些綿薄之力。”
張大山見女婿應下,更是歡喜:“好!有你文軒在旁輔佐,爹就更放心了。”
他把小山叫到跟前,又仔仔細細地叮囑了一番。
“山兒啊,這縣丞雖說不是一縣之主,可也是朝廷的命官,手裏頭也管著不少事兒。你記著,到了任上,頭一樁,就是要多下去走走,多聽聽老百姓的聲音,看看他們到底缺啥盼啥,日子過得苦不苦。”
“莫要一天到晚光坐在那衙門裏頭喝茶看卷宗,那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得多跟那田間地頭的莊稼漢,街頭巷尾的小商販聊聊,才能曉得這民間的真實疾苦。”
“還有,那官場上的人心,比咱們這鄉下地頭要複雜得多。你年紀輕,性子也直,凡事得多留個心眼兒,莫要輕易就信了旁人的話,也莫要被人當槍使了還不知道。”
“那知縣大人是你的上官,你得敬著他,聽他的差遣。可也不能一味地逢迎拍馬,失了自個兒的本心。遇事啊,多跟你姐夫商量商量,他比你年長幾歲,見識也多些,能給你出出主意。”
“最要緊的,還是爹跟你說過的那些話。無論當多大的官,都不能忘了自個兒是莊稼人出身,都不能忘了這為官的本分,那就是——讓老百姓能過上好日子!”
“你那些在青石村看見的、學到的本事,比如那改良農具、興修水利、開辦作坊、普及教育的法子,到了那清溪縣,也都能用得上。莫要怕那地方窮,也莫要怕那事情難辦。隻要你真心為老百姓著想,肯下力氣,就沒有辦不成的事兒。”
“爹還給你準備了幾樣東西,”張大山說著,從裏屋拿出一個包裹,“這裏頭,有那《青石農錄》和《青石藥錄》的抄本,還有一些咱們村新改良的農具圖樣和幾包優良的種子。你到了那邊,看著合適的,也可以試著推廣推廣。記著,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讓老百姓自個兒掌握了本事,那才是長久之計。”
小山聽著自家爹爹這番語重心長的話,心裏頭也是熱乎乎的,用力地點了點頭,眼眶也有些濕潤。
“爹,您放心,兒子都記下了!定不辜負您的教誨!也定不給咱們青石村丟臉!”
家裏的其他人,也都紛紛過來給小山送行。
鐵牛如今也是個當爹的人了,他拍著小山的肩膀,甕聲甕氣地說道:“三弟,到了那邊,要是有人敢欺負你,就給大哥來信!大哥帶人去給你撐腰!”
柱子和栓子也圍了上來:“三哥,你可得常給家裏捎信啊!俺們都等著聽你在外頭做大官的威風事兒呢!”
花兒和巧巧、丫丫她們,則連夜給小山縫製了幾件新衣裳和幾雙厚實的布鞋,又準備了不少路上吃的幹果點心。
“三弟,這是姐姐給你做的新鞋,底子納得厚,走路舒坦。”花兒把一雙嶄新的千層底布鞋遞給小山。
“三哥,這是俺給你配的幾包防蚊蟲的藥粉,還有一些個調理脾胃的丸藥,路上興許用得著。”丫丫也拿出一個小藥包。
豆子更是把自己平日裏最愛吃的幾樣糖果,都偷偷地塞進了小山的行囊裏,還像個小大人似的叮囑:“三哥,這些糖你路上慢慢吃,別一下子都吃完了。”
石頭那邊也早已得了消息,特意從府城那邊趕了回來,親自安排了商隊裏最是穩妥的馬車和最是得力的夥計。
“三弟,文軒姐夫,這一路山高水遠的,你們盡管安心趕路,吃穿用度,還有路上打點的事兒,都包在二哥身上!”石頭拍著胸脯保證。
他還特意備上了一份厚禮,讓小山帶著,去拜見那清溪縣的知縣大人,說是初來乍到,禮多人不怪。
離別的那一日,青石村又是全村出動,把小山和周文軒送出了好幾裏地。
那場麵,比上次小山赴京趕考還要更熱鬧,也更讓人心裏頭發酸。
王氏拉著小山的手,是哭了又哭,囑咐了又囑咐,生怕兒子在外頭受了委屈,吃不飽穿不暖。
張大山雖然沒掉眼淚,可那微紅的眼圈,也泄露了他心底的那份不舍和牽掛。
“去吧,山兒。”他拍了拍兒子的肩膀,聲音有些沙啞。
“到了那邊,好生做官,莫要辜負了聖上的恩典,也莫要忘了咱們青石村的鄉親們。”
“記著,無論遇到多大的難處,家裏頭永遠是你的後盾。”
小山含淚叩別了父母和眾位鄉親。
與周文軒一同,登上了石頭商隊那早已等候在路旁的馬車。
車輪滾滾,朝著那遙遠的江南水鄉,一路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