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7章 新縣赴任,體察民情
字數:5005 加入書籤
張小山和周文軒隨著石頭商隊的馬車,一路曉行夜宿,跋涉了近月餘。
總算是風塵仆仆地,抵達了江南道的明州府轄下的清溪縣。
這清溪縣,果然如傳聞中所言,地處群山環抱之中,縣城不大,依山傍水而建。
城牆看著也有些年頭了,灰撲撲的,遠不如青陽縣那般齊整。
街麵上的店鋪,也大多是些個尋常的米鋪、油坊、雜貨鋪子,少有那高門大戶的闊氣景象。
不過,這山清水秀的地界,民風倒也還算淳樸。
街上的行人,雖然衣著樸素了些,可臉上大多帶著幾分平和安穩的神氣。
小山和周文軒在縣衙附近的客棧安頓下來之後,頭一件事,便是去縣衙拜見知縣黃大人。
這黃知縣年約五旬,方麵大耳,看著倒像是個和氣生財的富家翁,不像個官老爺。
見了小山這個新科進士出身的年輕縣丞,倒也還算客氣。
“嗬嗬,張縣丞一路辛苦了。”黃知縣呷了口茶,慢悠悠地說道。
“本縣這清溪縣,地處偏僻,事務也簡,張縣丞初來乍到,且先熟悉熟悉縣裏的風土人情,莫要急著上手公務。”
小山聽出他話裏頭那股子不冷不熱的敷衍勁兒,心裏頭倒也沒惱。
他曉得,自個兒年紀輕,又是外地來的,這新官上任,人家不摸清你的底細,自然不會輕易就把那實權交出來。
“多謝大人體恤。”小山恭恭敬敬地應道,“下官初來乍到,確需向大人和各位同僚多多請教學習。”
接下來的幾日裏,小山便在主簿和典史的引領下,把這縣衙裏頭的各個房科都認了個遍。
又仔仔細細地,翻閱了縣裏的戶籍、田畝、賦稅、刑案等卷宗。
這一看啊,他那眉頭,可就漸漸地皺了起來。
這清溪縣,說是民風淳樸不假,可這日子,也確實是……窮得很啊!
全縣攏共也就那麽萬把戶人家,可那登記在冊的田地,卻大多是些個產量低下的山坡旱地。
水澆地少得可憐,水利設施更是年久失修,十有八九都荒廢了。
百姓們種地,大多還是用那老掉牙的直轅犁,深耕細作更是談不上。
一畝地的收成,能有那麽一兩石,那都算是老天爺開眼了。
手工業呢,更是凋敝得很。
除了幾家打鐵的鋪子,還有那麽一兩處燒製粗陶的窯口,就再也看不見啥像樣的作坊了。
百姓們平日裏的嚼用,大多還是靠著那點微薄的田地出產,和上山打柴、采些山貨勉強維持。
至於那賦稅,雖然朝廷定下的稅率不算太高。
可攤到這本就貧瘠的土地和困苦的百姓頭上,那也是一筆不小的負擔。
卷宗上,還時常能看見因為交不起賦稅而被催逼,甚至變賣田產家什的記錄。
“文軒姐夫,你看看。”這日,小山把周文軒叫到自個兒那簡陋的簽押房裏,指著一堆賬冊說道。
“這清溪縣的百姓,日子過得……可真是苦啊。”
周文軒也是眉頭緊鎖:“是啊,山兒。我這幾日在街麵上轉了轉,看著這縣城雖然也還算安穩,可那尋常百姓家裏,大多都是缺衣少食,日子過得緊巴巴的。”
“而且,我看著這縣衙裏頭,那些胥吏差役,一個個都油滑得很,怕是……平日裏也沒少從這百姓身上刮油水。”
小山點了點頭,他曉得,姐夫說的,怕是八九不離十。
要想改變這清溪縣的貧困麵貌,光坐在衙門裏頭發號施令,那是萬萬不成的。
必須得像自家爹爹在青石村那樣,親自下去走走,看看,聽聽。
才能真正曉得這病根兒到底出在哪兒,也才能對症下藥。
於是,接下來的十幾天裏。
小山便和周文軒一道,換上了尋常百姓的粗布衣裳,每日裏早出晚歸。
把這清溪縣城周邊的幾個村子,都給它仔仔細細地,走了個遍。
他們去那田間地頭,跟那些正在地裏頭忙活的老農拉家常。
“老伯,您家這地,一畝能收多少糧食啊?”小山蹲在田埂上,遞過一塊幹糧。
那老農接過幹糧,歎了口氣:“官人老爺有所不知,俺們這山地,薄得很,一年到頭辛辛苦苦,風調雨順的年景,一畝地能收個一石半的穀子,那就燒高香了。”
“那犁地,用的是啥家夥什啊?使著順手不?”周文軒也問道。
“還能有啥?就是那老掉牙的直轅犁唄,沉得很,一天下來,牛累,人也累。”老農指了指地頭那把磨得光溜的木犁。
“這賦稅重不重啊?交完官府的,自個兒還能剩下多少嚼穀啊?”小山又問。
老農聞言,更是愁眉苦臉:“官人老爺啊,這皇糧國稅,那是天經地義的,可這苛捐雜稅也不少啊。七七八八一交,俺們這些泥腿子,一年到頭,也就混個半饑半飽罷了。”
他們也去那些零星散布在山坳裏的小村寨,看看那裏的百姓是咋個過活的。
那些村寨,更是偏僻,屋舍也更簡陋,有些人家甚至還住著茅草棚。
“大嬸,你們這山上,都有些啥出產啊?能換錢不?”小山走進一戶人家,看著那空蕩蕩的米缸問道。
那婦人抱著一個麵黃肌瘦的小娃兒,苦笑道:“官人老爺,俺們這山裏頭,除了些個不值錢的野果子、山菌子,還能有啥?偶爾打到些個野雞兔子,也大多是自家吃了,哪舍得拿出去賣啊。”
“娃兒們都念書了嗎?村裏可有學堂啊?”周文軒看著那幾個光著腳丫子在泥地裏玩耍的娃兒,忍不住問道。
婦人搖了搖頭:“念書?那可是官老爺們才幹的事兒,俺們這些窮苦人家,哪有那份閑錢啊。娃兒們能幫著家裏拾掇點柴火,挖點野菜,那就算是有出息了。”
他們還特意去了縣城裏那幾家最大的米鋪、油坊、布莊,打探那物價行情。
也去了那些鐵匠鋪、木工房、還有那燒陶的窯口,看看他們的手藝和營生。
這清溪縣城雖小,可這物價卻不低,特別是那些從外頭運進來的鹽巴、布匹、鐵器之類的,更是比南陽府城還要貴上幾分。
而本地的那些手工業呢,大多還是些個粗製濫造的玩意兒,既不中看,也不中用,自然也賣不上啥好價錢。
這一路走下來,小山的心情,是越發沉重了。
這清溪縣的貧困和落後,比他先前在卷宗上看見的,還要更嚴重。
農業技術原始,手工業凋敝,商業也不發達。
百姓們雖然也勤勞,可一年到頭辛辛苦苦,大多也隻能混個勉強溫飽。
更讓他心裏頭發堵的,還是這地方官府的作為。
他看見有些個村子,那水利設施明明已經荒廢了好些年,可官府卻視而不見,任憑那良田變成旱地。
也看見有些個鄉紳惡霸,勾結著衙門裏的胥吏,巧取豪奪,欺壓良善,百姓們卻是敢怒不敢言。
“文軒姐夫,你看看,這……這便是咱們要治理的地方啊。”這日傍晚,小山和周文軒站在一處光禿禿的山坡上,看著山下那稀稀拉拉、冒著幾縷炊煙的村落,聲音有些低沉地說道。
周文軒也是歎了口氣:“是啊,山兒。這清溪縣的百姓,日子過得確實是苦。”
“要想讓他們都過上像咱們青石村那樣的好日子,怕是……還有好長一段路要走啊。”
小山卻是眼神堅定地說道:“姐夫,路再長,也得一步一步地走。事再難,也得一件一件地辦。”
“爹爹常說,這世上沒有過不去的坎兒,隻有不肯下力氣的人。”
“俺就不信,憑著咱們在青石村學到的那些本事,還不能讓這清溪縣,也換個新麵貌!”
他這幾日的微服私訪,雖然看見了不少讓人揪心的景象。
可也讓他心裏頭,漸漸地,有了一個初步的、改變這清溪縣貧困麵貌的……章程。
他知道,這頭一步,還得從這最根本的農事入手。
隻要讓老百姓的地裏頭能多打糧食,能吃飽肚子了。
那往後的事兒,也就好辦多了。
他決定,先從推廣那曲轅犁和優良稻種開始,在這清溪縣,也來一場轟轟烈烈的“農業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