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0章 推廣良種,勸課農桑

字數:4493   加入書籤

A+A-


    清溪縣的“授田大會”,在百姓們的感恩戴德和歡呼聲中,落下了帷幕。
    但張小山知道,這僅僅是開始。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分給百姓土地,隻是讓他們有了飯碗。
    教會他們如何在這碗裏裝滿飯,甚至裝上肉,才是他這個縣丞,真正要做的大事。
    沒過幾天。
    在縣城郊外那片最是肥沃的官田上,一座嶄新的、用籬笆圍起來的巨大農莊,便拔地而起。
    農莊的門口,立著一塊由李知縣親筆題寫的木牌。
    上書八個大字——“清溪縣農事試驗田”。
    這天一早。
    數百名剛剛分到田地的農戶代表,被請到了這裏。
    他們看著這片被規劃得整整齊齊、溝渠縱橫的試驗田,眼中都充滿了好奇。
    張小山沒有穿他那身青色的官袍。
    而是換上了一身方便活動的短打勁裝,腳上踩著一雙沾著泥土的布鞋。
    他看起來,不像個官老爺,反倒更像個經驗豐富的老農。
    他站在田埂上,對著聚攏而來的鄉親們,朗聲說道。
    “各位鄉親,分到地,隻是有了飯碗。”
    “要想把這碗裏的飯裝滿,甚至裝上肉,就得學著把地種好。”
    “今天,本官就在這裏,給大家夥兒介紹幾個能讓地裏多打糧食的‘新寶貝’。”
    他說著,讓劉書吏和幾個衙役,抬上來了兩個大麻袋。
    一個麻袋裏,裝著本地農戶常用的、幹癟瘦小的稻種。
    另一個麻袋裏,則裝著一顆顆顆粒飽滿、色澤金黃的、從青石村運來的優良稻種。
    “鄉親們請看。”
    他抓起兩把不同的稻種,放在眾人麵前。
    “好種出好苗,好苗結好糧。”
    “你們說,這兩種種子,哪一種能長出更多的糧食來?”
    這個對比,是如此的直觀。
    所有人都看出了那優良稻種的好處,紛紛發出驚歎。
    “這……這張相公家的種子,咋長得跟金豆子似的。”
    “是啊,比俺家的傳家寶種還好。”
    小山笑了。
    “這,便是咱們試驗田的第一個寶貝——良種。”
    “從今日起,凡是願意試種的農戶,都可來縣衙登記。”
    “官府,可以先將這良種,賒給大家。”
    “不收一文錢的利息。”
    “等到秋後豐收了,大家再按數歸還即可。”
    這個消息,讓在場的農戶們,都激動得竊竊私語。
    緊接著,小山又讓人牽來了耕牛,以及兩樣新奇的“大家夥”。
    一樣,是早已在青石村普及的曲轅犁。
    另一樣,則是安裝了軸承的獨輪車。
    他親自下場,為眾人演示。
    隻見那曲轅犁,在牛的牽引下,轉彎靈活,犁地又深又快,比老式直轅犁的效率高出了不止一倍。
    而那獨輪車,一個半大的小子,便能輕鬆地推著上百斤的土方健步如飛。
    這兩樣“神器”,再次讓農戶們看得是目瞪口呆。
    小山宣布,這兩樣工具的圖紙,將無償公布。
    各村的鐵匠和木匠,都可以來縣衙抄錄,官府還會派人進行指導。
    演示完工具,小山又帶著眾人,來到了試驗田的角落。
    那裏,挖了幾個大坑,裏麵堆滿了各種枯枝爛葉、人畜糞便和塘泥。
    “各位鄉親,這地啊,就跟人一樣,幹活多了,也會累。”
    “要想讓它年年都給咱多打糧,就得給它‘吃飽飯’。”
    他詳細地,向眾人講解了如何利用這些看似無用的廢料,來製作能改良土壤、增加肥力的“堆肥”。
    這變廢為寶的法子,再次讓農戶們大開眼界。
    最後,小山將眾人,帶到了試驗田最南邊的一塊地。
    那裏,早已按照他家鄉的模式,被改造成了一片“桑基魚塘”。
    新栽的桑樹苗,正在茁壯成長。
    “鄉親們,種糧食,是為了填飽肚子。”
    他指著那些桑樹苗,眼中閃爍著對未來的憧憬。
    “而種這些,卻是能讓咱們的日子,過得更富足,更有盼頭。”
    “這桑葉,可以養蠶。”
    “蠶能結繭,繭能繅絲,絲能織綢。”
    “那一匹上好的絲綢,運到府城去,能換回來的銀子,怕是比一畝地一年的收成還要多。”
    他將“桑基魚塘”的生態循環模式,仔仔細細地講給了眾人聽。
    並宣布,官府將從青石村,低價購入一批桑苗。
    凡是願意改造自家田地,嚐試養蠶的農戶,都可以從官府這裏,免費領取桑苗,並得到技術指導。
    良種、新具、堆肥、桑蠶……
    這一整套來自青石村的、先進的、係統的農業發展方案。
    如同一幅波瀾壯闊的畫卷,在清溪縣的百姓麵前,緩緩展開。
    他們看著眼前這位年輕的、真心實意為他們著想的縣丞大人。
    他們看著這片充滿了新奇事物和無限希望的試驗田。
    心中那份因分到土地而產生的喜悅,徹底轉化為了對未來的、最熱切的渴望。
    一位白發蒼蒼的老農,顫顫巍巍地走上前,對著小山,深深地鞠了一躬。
    “張相公,俺們活了一輩子,隻知道麵朝黃土背朝天,聽天由命。”
    “從沒想過,這田地裏,還有這麽多學問和道道。”
    “您不光給了俺們地,還教俺們怎麽把地種出金子來。”
    “俺們……俺們給您磕頭了。”
    說著,他便要跪下。
    小山連忙上前,將他扶住。
    “老人家,使不得。”
    “本官所為,皆是分內之事。”
    “隻要鄉親們能齊心協力,肯學肯幹,這清溪縣的日子,就一定會越來越好。”
    他的話音剛落。
    在場的數百名農戶,便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和歡呼聲。
    他們爭先恐後地,湧向負責登記的劉書吏那裏。
    爭著要領取那能帶來希望的良種和桑苗。
    清溪縣的農業革命,就在這一天,就在這片小小的試驗田上。
    正式,拉開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