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章 文軒歸來,夫妻團聚
字數:3816 加入書籤
初秋時節,青石村外的官道上,一輛印著“青石快運”標記的四輪馬車,正平穩而又迅速地行駛著。
車窗簾被一隻略帶書卷氣的手輕輕掀開。
周文軒看著窗外那片既熟悉又有些陌生的景象,心中感慨萬千。
離開家,已經整整一年了。
這一年來,他陪著小舅子張小山,在清溪縣那個陌生的環境裏,從零開始,一步步地站穩了腳跟。
他親眼見證了,張家的那些“奇思妙想”,是如何在一個貧瘠的縣城裏,爆發出驚人的力量。
馬車駛入村口。
村口那座新建的、用青磚和水磨石砌成的巨大牌坊,讓周文軒眼前一亮。
牌坊上,“青石村”三個大字,蒼勁有力,正是嶽父的手筆。
村裏的道路,也全都用碎石和三合土重新鋪過,平坦而又幹淨。
道路兩旁,是一排排新建的、整齊劃一的磚瓦房。
房前屋後,雞犬相聞,孩童嬉戲,一派富足安樂的景象。
“文軒回來了!”
不知是誰喊了一聲。
整個正在田間地頭勞作的村子,都仿佛被驚動了。
人們紛紛停下手中的活計,笑著,向這位張家的“大姑爺”打著招呼。
“文軒回來啦,這一向可好?”
“姑爺看著,可是比去年走的時候,更精神了。”
周文軒一一笑著回應,心中充滿了暖意。
馬車,直接停在了“錦繡堂”的門口。
這裏,是他的妻子,張花兒的地盤。
還未等他下車,一道熟悉的身影,便從那掛著“錦繡堂”牌匾的大門裏,飛奔了出來。
“夫君!”
花兒的聲音裏,帶著一絲顫抖,和難以抑製的喜悅。
她的眼眶,瞬間就紅了。
周文軒快步走下馬車,一把將朝思暮想的妻子,緊緊地擁入懷中。
“我回來了。”
他的聲音,也有些沙啞。
“瘦了。”花兒撫摸著丈夫的臉頰,心疼地說道。
“你也瘦了。”周文軒看著妻子那同樣清減了些許的臉龐,柔聲說道。
就在這時,一個搖搖晃晃的小小身影,從門裏探出頭來,怯生生地看著這個陌生的男人。
那是一個剛學會走路不久的孩童,虎頭虎腦,眉眼之間,像極了周文軒。
“念兒,快,叫爹。”花兒拉過孩子,對著他說道。
孩童看著周文軒,眨了眨大眼睛,奶聲奶氣地,喊了一聲:“爹……”
周文軒的心,瞬間就融化了。
他俯下身,將自己的兒子,第一次,穩穩地抱在了懷裏。
那份血脈相連的、沉甸甸的感覺,讓他這個在外漂泊了一年的讀書人,瞬間就找到了歸宿。
當晚,張家大院,燈火通明。
全家人為周文軒的歸來,擺下了一場豐盛的家宴。
酒過三巡,周文軒向家人,詳細地講述了小山在清溪縣的經曆。
他講了小山是如何巧設“鴻門宴”,一舉扳倒了魚肉鄉裏的黃大戶。
也講了他又是如何推廣農技、興修水利,讓全縣百姓都念著他的好。
家人們聽得是時而緊張,時而驕傲。
王氏更是聽得直流眼淚,口中不停地念叨著:“俺的山兒,在外麵受苦了。”
宴後,張大山將周文軒,單獨叫到了書房。
“文軒,你跟我說實話。”
“小山在清溪,真實的情況,到底如何?”
周文軒的神色,也變得嚴肅了起來。
“嶽父大人,三弟在清溪,民心已得,根基已穩。”
“隻是,官場之上,明槍易躲,暗箭難防。”
他將那位王通判如何處處掣肘,以及當地官場盤根錯節的關係,都詳細地向張大山做了匯報。
“……所以,孩兒以為,三弟雖然暫時無憂,但若想在仕途上走得更遠,就必須要有更強的助力。”
張大山點了點頭,眼中閃過一絲讚許。
這個女婿,在外麵曆練了一年,見識和眼光,果然是不同了。
“那你自己呢?”張大山問道,“你這次回來,有何打算?”
周文軒站起身,對著張大山,深深地作了一個揖。
“孩兒此次回來,見村中學堂,雖學生眾多,但所教之學,多賴各位先生長輩口傳心授,尚未成體係。”
“長此以往,恐難以為繼,亦難成大器。”
“孩兒鬥膽,懇請嶽父大人,準許孩兒留在家中,協助周先生,將學堂擴建,並將我張家之學,編撰成冊,立言傳世。”
他這番話,說得是懇切而又充滿了力量。
張大山看著他,沉默了片刻,隨即,臉上露出了無比欣慰的笑容。
“好!好啊!”
他站起身,重重地拍了拍周文軒的肩膀。
“文軒,你能有此心,我心甚慰。”
“你說的,也正是我最近一直在思慮的事情。”
“咱們張家的根基,不在田地,不在工坊,而在這些能改變天下的‘學問’。”
“這些學問,必須要傳承下去,發揚光光。”
“好,此事,就交給你來主導。”
“從明天起,你,就是咱們‘青石學院’的副山長。”
“你放手去做,要人給人,要錢給錢。”
“咱們,要把這座學院,辦成全大寧朝,獨一無二的學問聖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