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2章 青石學院,聲名鵲起
字數:3698 加入書籤
周文軒的回歸,如同給正在高速運轉的張家,又增添了一台強大而又精密的“發動機”。
他被張大山正式任命為“青石學院副山長”,與周先生一同,全權負責學院的所有事務。
這位曾經隻知埋首故紙堆的讀書人,在經曆了一年官場風雨的洗禮,和對“青石模式”的深刻理解後。
他所展現出的組織能力和改革魄力,讓所有人都為之側目。
上任的第一件事,便是擴建。
“嶽父大人,學生多了,現在的校舍,怕是不夠用了。”
“特別是要招收外地的學子,必須得有能讓他們安心食宿的地方。”
在他的規劃下,柱子的營造隊,再次全力開動。
在學堂的旁邊,一排排嶄新的、帶有獨立院落的青磚瓦房,拔地而起。
有可供上百名學子居住的“學舍”。
有藏書萬卷的“書樓”。
甚至,還有一個專供學生們鍛煉身體的“演武場”。
第二件事,便是招攬師資。
周文軒知道,光靠他和周先生、林先生幾人,是撐不起一座真正“學院”的。
他修書數封,寄往江南各地。
用重金和“共創一番前所未有之教育事業”的理想,邀請了幾位他當年一同求學、才高八鬥卻科舉不順的同窗好友。
那些朋友,本就對世俗的儒學感到失望,又聽聞了青石村的種種神奇。
竟有三四人,願意拋下一切,不遠千裏,前來投奔,共襄盛舉。
第三件事,也是最重要的一件事,便是正式對外招生。
周文軒親自執筆,撰寫了一份詳盡的《青石學院招生簡章》。
簡章用“青石紙”和活字印刷術,印製了數百份。
通過“青石商會”的渠道,送到了每一個商會成員的手中。
簡章上,詳細介紹了青石學院與眾不同的“專科”設置。
並明確提出,學院的宗旨,是“德才並舉,學以致用”。
旨在培養“既識文墨、又懂實務”的有用之才。
這個消息,在整個南陽府的商圈裏,引起了巨大的震動。
那些商賈們,大多自身便是苦出身,深知一技傍身的重要性。
他們也早就對自己那些不愛讀經史子集、隻愛擺弄算盤器具的“敗家子”們頭疼不已。
如今,竟有這麽一所不以科舉為唯一目的、專門教人“實用之學”的學院。
這簡直,就是為他們的孩子,量身定做的。
更何況,這學院的背後,還站著那如同神明般、能點石成金的“青石張家”。
一時間,所有人都動了心。
商會的大理事,趙四海趙大掌櫃,第一個做出了表率。
他親自將自己最聰慧、也是最調皮的嫡長孫,送到了青石村。
“文軒賢侄,以後犬孫,就拜托你和各位先生,嚴加管教了。”
有了他帶頭,其他商戶們,再無半分疑慮。
不過短短一個月。
第一批多達五十名的、來自南陽府各地的“外地生”,便背著行囊,滿懷著好奇與期待,走進了青石學院。
學院的名聲,要真正地鵲起,還需要一個有足夠說服力的“成功案例”。
而這個案例,很快便出現了。
南陽府城“德源昌”南貨行的少東家,一個名叫錢多多的胖小子,也被他爹送了進來。
這小子,對讀書一竅不通,但對算盤和銀子,卻有著與生俱來的敏感。
他被分入了由豆子先生主持的“算學科”。
在學習了張家獨有的“複式記賬法”和“成本核算法”之後。
這位錢多多同學,隻用了短短三個月,便仿佛打通了任督二脈。
一次休沐回家,他閑來無事,便把他家商行去年的舊賬本都翻了出來。
用新學的法子,重新盤算了一遍。
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
他竟從那看似清晰的賬目中,揪出了一個與他們家合作多年的老賬房,利用記賬漏洞,在原料采買和貨物損耗上,做假賬、吃回扣的巨大虧空。
那虧空的數目,竟高達上千兩白銀。
此事一出,轟動了整個“德源昌”。
他爹錢掌櫃,在清理了門戶、挽回了巨大損失之後,更是激動得無以複加。
他備上重禮,親自趕到青石學院,對周文軒和張大山是千恩萬謝。
“張男爵,周山長,我算是服了!”
“我把犬子送來,本以為是讓他來學門手藝,將來好接我的班。”
“沒成想,他才學了三個月,回來幫我算了一筆賬,就頂得上我請十年賬房先生了。”
“你們這學院,教的不是普通的學問。”
“教的,是點石成金的大學問啊!”
這個故事,很快便通過商會,傳遍了南陽。
所有人都知道了,青石學院,不僅能讓孩子學到本事。
更能讓孩子,學會如何“掙錢”和“管錢”。
這對於視財富為生命的商賈們來說,是何等巨大的誘惑。
一時間,青石學院的門檻,幾乎要被那些從五湖四海慕名而來的商人們給踏破了。
他們甚至願意捐獻大筆的“香火錢”,隻為給自家的孩子,在學院裏求得一個寶貴的入學名額。
青石學院,這座坐落在偏僻山村裏的神奇學府。
它的名聲,終於,如日中天,鵲起南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