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章 外地學子,慕名而來

字數:4854   加入書籤

A+A-


    青石學院的名聲,如同插上了翅膀的蒲公英種子,乘著“青石商會”的東風,飄向了南陽府之外的、更廣闊的天地。
    曾經那個偏僻閉塞的青石村,如今竟也變得車馬喧囂,人來人往。
    村裏不僅開起了專門接待外地客商和學子家眷的“青石客棧”,甚至還有了第一家專賣“青石紙”和筆墨紙硯的“文寶齋”。
    村口那條新修的石板路上,時常能看到掛著外地牌照的華貴馬車。
    車上下來的,大多是衣著體麵的商人,和他們那些眼中帶著幾分好奇、又帶著幾分傲氣的半大孩子。
    他們,都是“慕名而來”,為家裏的子弟求學的。
    這日,村口更是來了一列不尋常的隊伍。
    那為首的馬車,竟是用最名貴的金絲楠木打造,車壁上雕刻著精美的花紋,拉車的,也是四匹神駿非凡的北方大馬。
    車隊停穩,一個穿著蘇杭特有錦緞的中年商人,在數名護衛的簇擁下,走下馬車。
    他正是江南最大的茶葉商人之一,身家巨萬的孫掌櫃。
    而他此行,不為販貨,不為通商。
    隻為他那個讓他頭疼不已的寶貝兒子,能入青石學院求學。
    在張家的正堂裏,這位見慣了達官顯貴的孫掌櫃,竟也對一身布衣的張大山,和一身舊儒衫的周先生,恭恭敬敬地行了一個大禮。
    “張男爵,周山長,在下從蘇州而來。”
    “久聞青石學院大名,說此地不光教聖賢文章,更教安身立命的實學。”
    他的目光,落在了自己那個有些不情不願的兒子身上。
    “我這犬子,名叫孫思遠,自小頑劣。”
    “於經義之道上,毫無天分,請遍了江南名師,都說他不是讀書的料。”
    “可他偏偏,對那些個算學、格物之道,頗有興趣,整日裏不是擺弄算盤,就是拆解家裏的鍾表、機巧之物。”
    “那些名師宿儒,都說此乃‘奇技淫巧’、‘商賈末技’,不屑一教。”
    “在下聽聞先生此處有教無類,不拘一格降人才,故不遠千裏,慕名而來,望先生能收下犬子,讓他學一門真本事,將來不至於餓死。”
    周文軒在一旁微笑著解釋道:“孫掌櫃,我等並非輕視聖人經典。”
    “隻是以為,教書育人,當因材施教。”
    “經義文章,是修身齊家之本。但這格物算學,亦是安身立命、興利除弊的大用之學。”
    張大山也點頭道:“孫掌櫃,咱們學院收學生,不看家世,不看貧富。”
    “隻看他,是否真心向學,是否……有一顆能沉得下來的心。”
    “明日,讓他參加我們學院的入學測試吧。”
    “若是通過了,我們自然歡迎。”
    第二天,孫思遠和另外幾個同樣來自外地的富家子弟,一同參加了青石學院的入學測試。
    上午的文科測試,他考得一塌糊塗。
    《孟子》的句子,他背得是顛三倒四。
    毛筆字,更是寫得如同鬼畫符。
    然而,到了下午的“專科潛質”測試,情況卻發生了驚天逆轉。
    在“算學科”的考場上。
    豆子這個小先生,給他們出了一道極其複雜的應用題。
    “一隊馬車,運送一百匹絲綢、三百壇酒前往府城,途經兩處關卡,稅率幾何?路上人吃馬嚼,損耗幾何?要保證三成純利,這批貨的最低售價應為多少?”
    其他幾個孩子還在掰著指頭苦思冥想。
    孫思遠卻隻看了一眼,便抓起算盤,劈裏啪啦一通撥弄,不過片刻,便報出了準確無誤的答案。
    他的心算速度,甚至比豆子用算盤還要快上幾分。
    在“格物科”的考場上。
    柱子拿出了一個由十幾個齒輪和連杆組成的、水力鍛錘的微縮模型。
    讓孩子們說出它的傳動原理。
    其他孩子都看得是一頭霧水。
    孫思遠卻圍著那模型轉了幾圈,又用手撥弄了幾下,便清晰地說出了水輪的旋轉運動,是如何通過曲柄和杠杆,轉換成鍛錘的直線往複運動的。
    其對機械的理解和天賦,讓柱子都看得是暗暗稱奇。
    測試結果出來,毫無疑問。
    孫思遠被正式錄取,主攻“算學”和“格物”兩科。
    入學的第一天。
    這位來自江南富貴鄉的公子哥,便徹底被青石學院的景象給震驚了。
    他看到,學堂的旁邊,就是那熱火朝天、機器轟鳴的巨大工坊。
    他看到,那些和他同齡的、甚至比他還小的山村少年,竟然能熟練地操控著水力鍛錘,或者在提花機上織出複雜的圖案。
    而下午的“專科”課上。
    他更是第一次體會到了什麽叫“學以致用”。
    教他算學的,是那個看起來比他還小好幾歲的、不愛說話的豆子先生。
    豆子沒有讓他背誦枯燥的口訣。
    而是直接把他帶到了“青石快運”的賬房。
    丟給了他一本記錄著車隊運費、損耗、人員開銷的真實賬本。
    “一個時辰內,算出這個月的純利。”
    豆子隻說了這麽一句話,便不再理他。
    孫思遠起初還有些不屑。
    可當他真正開始計算時,才發現這其中涉及的變量和計算量,是如此的龐大和複雜。
    他用盡了渾身解數,才勉強在兩個時辰後,算出了一個大概的數字。
    而豆子,隻用了一炷香的功夫,便用算盤,給出了一個精確到小數點後兩位的答案。
    這巨大的差距,徹底摧毀了孫思遠的驕傲。
    也第一次,讓他對這門曾經被他當作“小道”的算學,產生了發自內心的……敬畏。
    他開始廢寢忘食地學習。
    學習如何用最快的方法計算。
    學習如何用數字,去分析一個產業的成本與利潤。
    學習如何用最少的投入,去獲取最大的回報。
    他那顆天生就對數字和商業敏感的大腦,在青石學院這個充滿了實踐機會的環境裏,被徹底激活了。
    而真正讓青石學院名聲大噪的,還是“錢多多查賬”的故事。
    南陽府城“德源昌”南貨行的少東家錢多多,同樣是個不愛讀書的。
    被他爹送到學院學了三個月的“複式記賬法”後,休沐回家。
    他閑來無事,便把他家商行去年的舊賬本都翻了出來。
    在新學的法子下一盤算,竟讓他發現了一個與他們家合作多年的老賬房,利用記賬漏洞,做假賬、吃回扣的巨大虧空。
    那日,他拿著兩本賬冊,直接找到了正在對賬的老賬房。
    “李賬房,這筆從南邊采買香料的賬,為何入價比市價高了三成?”
    “還有這筆運費,為何同一段路,咱們家的車隊,就比別家多花了一倍的錢?”
    他一連串的問題,問得那位老賬房是汗如雨下,啞口無言。
    最終,查出了上千兩銀子的虧空,為家族挽回了巨大損失。
    此事傳開,整個南陽府的商圈都為之震動。
    所有人都知道了,青石學院,教的不是普通的學問。
    教的,是能點石成金的大學問。
    一時間,青石學院的門檻,幾乎要被那些從五湖四海慕名而來的商人們給踏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