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 文印工坊,書香滿村

字數:4733   加入書籤

A+A-


    青石學院的名聲,隨著第一批外地學子的到來和“錢多多查賬”的傳奇故事,徹底在南陽府打響。
    越來越多的商賈,將自家的子弟,不遠千裏地送來求學。
    學院的規模,也隨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擴張著。
    然而,新的、更深層次的問題,也接踵而至。
    這日,學院的副山長周文軒,拿著一本記錄著學院教務情況的冊子,找到了正在監督新一批農具生產的張大山。
    他的臉上,帶著一絲掩飾不住的焦急。
    “嶽父大人。”
    “您看,這是咱們學院如今的狀況。”
    “如今,學院在冊的學子,無論男女,內外院加在一起,已逾三百人。”
    “可咱們的教材,卻成了最大的難題。”
    他指著冊子上的記錄。
    “就拿豆子主講的《實用算學》來說,此書乃是商賈子弟最是渴求的課本。”
    “可咱們的文印坊,即便日夜趕工,一月,也不過印出三十餘本。”
    “如今,已是十人共用一冊,常常有學子為了多看一會,而爭得麵紅耳赤。”
    “還有柱子師傅的《營造法式初解》,鐵牛師傅的《冶金概要》,更是隻有一本手抄孤本,珍貴無比,尋常學子,連摸都摸不到。”
    “僧多粥少,長此以往,恐嚴重影響教學啊。”
    張大山聽完,放下了手中的圖紙,接過了那份報告。
    他看著上麵那一個個焦急等待著課本的學生名字,沉默了片刻。
    “文軒,你所慮極是。”
    “是爹之前,小看了這知識傳播的速度。”
    “也小看了,天下學子,對‘有用之學’的這份渴望。”
    他將報告遞還給周文軒。
    “此事,無需再等。”
    他的聲音,斬釘截鐵。
    “咱們,就建一個全天下最大、最快的印書坊。”
    一場圍繞著“文印工坊”的產業升級,立刻便拉開了序幕。
    張大山將這個任務,再次交給了他最信賴的幾個兒子。
    “柱子。”
    “是,爹。”
    “你現在用的這台印刷機,還是幾年前的老樣子,壓一次,人得使半天勁,太慢。”
    “你再去琢磨琢磨,給爹造一台更省力、也更快的‘二代印刷機’出來。”
    “鐵牛。”
    “爹,俺在。”
    “咱們的字模,還是有些不夠用。”
    “特別是那些寫標題用的‘大號字’,和做注解用的‘小號字’,都得給它配齊了。”
    “你用最好的合金鋼,給咱們再重新鑄造一整套、三萬個常用字的、包含三種不同字號的全新活字庫。”
    “要保證每一個字,都耐磨,清晰,分毫不差。”
    “文軒。”
    “嶽父大人請吩咐。”
    “你,負責管理。”
    “你要從學院裏,挑選出那些最是細心、也最是可靠的學生,專門成立一個‘文印司’。”
    “裏麵,要有專人,負責排版。”
    “要有專人,負責校對。”
    “要有專人,負責印刷。”
    “更要有專人,負責最後的裝訂成冊。”
    “咱們要讓這印書,也像那工坊裏造東西一樣,變成一道道清晰的、高效的工序。”
    “是,嶽父大人,孩兒明白。”
    父子幾人,分工明確,立刻便行動了起來。
    柱子將自己關在工坊裏,反複研究那台老式印刷機的結構。
    最終,他巧妙地,在螺旋壓力機的基礎上,增加了一套由杠杆和配重組成的“省力裝置”。
    使得操作印刷機所需要的力氣,比以前小了七成不止。
    他還用精鋼,打造了可以快速更換字版底盤的“滑軌”,大大提升了更換印版的效率。
    鐵牛的鐵匠鋪裏,爐火衝天。
    他和他的學徒們,用最精密的模具,夜以繼日地,鑄造著那數以萬計的、嶄新的合金活字。
    而周文軒,則真的在學院裏,貼出了招募“文印司”學徒工的告示。
    那些家境貧寒的學子們,聽聞在學習之餘,還能進入工坊做工,賺取工分和銀錢,都踴躍報名。
    周文軒從中,挑選了最是認真負責的一批,開始對他們進行最專業的“崗前培訓”。
    如何快速地,從巨大的字盤中,找出需要的活字,進行排版。
    如何一遍又一遍地,對排好的版樣,進行最嚴格的校對,確保萬無一失。
    如何用最均勻的力度,給字版上墨。
    如何將印好的書頁,進行折疊、穿線、裁剪、並用書皮進行裝訂。
    每一個環節,都有了標準,有了規程。
    一個月後。
    在青石學院的旁邊,一座全新的、規模擴大了十倍不止的“文印總坊”,正式落成。
    坊內,十台嶄新的“二代印刷機”,整齊地排列著。
    上百名經過了嚴格培訓的“技術工人”,在各自的崗位上,有條不紊地忙碌著。
    隻聽周文軒一聲令下。
    “開印!”
    整個工坊,立刻便陷入了一片充滿了墨香和紙香的、繁忙而又高效的海洋之中。
    這一次,他們印刷的,不再是一頁頁的紙。
    而是一本本,完整的、裝訂精美的……書籍。
    《實用算學》、《營造法式初解》、《青石農錄》、《冶金概要》……
    成千上萬冊嶄新的教材,如同剛出爐的麵包,被源源不斷地,從這條高效的“生產線”上,生產了出來。
    當這些堆積如山的、還散發著清新墨香的嶄新教材,被分發到青石學院每一個學生的手中時。
    整個學院,都徹底沸騰了。
    孩子們撫摸著那光滑的紙張,看著那清晰的字跡,眼中充滿了難以置信的喜悅和對知識的渴望。
    他們第一次,擁有了屬於自己的、完整的、成套的……課本。
    來自蘇州的孫思遠,更是抱著那一整套嶄新的教材,如獲至寶,激動得無以複加。
    他知道,在江南,這樣一套製作精美、內容又如此實用的書籍,每一本,都價值不菲。
    可在這裏,卻能如此“輕易”地,發到每一個人的手中。
    這份手筆,這份實力,這份對知識的看重。
    讓他對“青石張家”的敬畏,又加深了無數倍。
    張大山和周文軒,站在文印坊的二樓,看著樓下那如同潮水般歡呼雀躍的學子們。
    看著那一片因書籍而沸騰的海洋。
    張大山緩緩地說道。
    “文軒,你看。”
    “從今天起,咱們青石村,不僅能造出好用的東西。”
    “更能造出,傳遍天下的……道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