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熊形石嵌飾:海昏侯墓中的辟邪密碼
字數:2575 加入書籤
101novel.com15年11月,南昌墎墩山考古現場,海昏侯墓主槨室西室的淤泥中,一件淺灰色石質器物逐漸顯露——蹲踞的熊形嵌飾鑲嵌於漆樽之上,斑駁的朱砂彩繪下,熊首微抬的姿態仍透著靈動。這件僅8厘米高的文物,以獨特的造型與文化內涵,成為解碼漢代辟邪信仰的關鍵實物。
一、溯源熊圖騰的千年傳承與廢帝的精神隱喻
熊作為中華文明古老的圖騰符號,早在新石器時代便已融入信仰體係。紅山文化的玉熊龍、良渚文化的玉琮熊麵紋,均印證著先民對熊的崇拜。至漢代,熊的象征意義多元交融它是《詩經》中"維熊維羆,男子之祥"的祥瑞符號,是《山海經》中貫通人神的通靈使者,更是《周禮》記載中驅疫逐鬼的方相氏化身。這種跨越千年的文化基因,在海昏侯墓的熊形嵌飾上形成獨特回響。
劉賀作為漢武帝之孫,自幼受齊魯文化熏陶,其墓葬出土的《論語》竹簡、孔子徒人圖漆衣鏡,均彰顯對儒家禮製的尊崇。但公元前74年,這位在位僅27天的廢帝被貶豫章,政治失意的他將精神寄托傾注於器物。熊形嵌飾被置於主槨室核心位置,其功能已超越普通裝飾——背部凹槽顯示它曾鑲嵌於漆樽,既是宴飲陳設,更是以熊的神性守護靈魂的信仰載體。
值得注意的是,嵌飾造型暗合周代方相氏傳統。《周禮·夏官》記載方相氏"蒙熊皮,黃金四目"以驅疫,海昏侯嵌飾雖未複刻猙獰麵容,卻以蹲踞姿態、圓睜雙目和舒展前肢,保留了方相氏的核心意象,暗含劉賀對死後世界的敬畏。
二、形製解碼漢代雕刻藝術的微縮奇觀
這件嵌飾以淺灰色灰岩雕琢,通高8厘米,長65厘米,呈蹲踞式熊形頭部微揚,雙眼圓凸,嘴部微張顯露牙齒,雙耳豎立,短頸粗軀,前肢自然下垂,後肢彎曲撐地。背部一道凹槽,印證其作為漆器嵌件的用途。表麵殘留的朱砂痕跡,揭示曾以彩繪模擬熊毛紋理。
工藝上,圓雕與浮雕技法交織熊的五官、四肢以圓雕塑形,毛發、腳掌細節則以淺浮雕勾勒。尤為精妙的是腳掌透雕——五趾分明,趾甲弧度逼真;眼部以圓形凹坑搭配黑色顏料,形成瞳孔的深邃感。這種對細節的極致追求,在漢代石雕中頗為罕見。
與同期熊形文物相比,海昏侯嵌飾風格獨樹一幟徐州楚王墓的熊形玉鎮側重憨態,安徽阜陽的鎏金熊器足彰顯奢華,而此件則在威嚴與溫順間達成平衡。這種風格或與劉賀的身份相關——既延續昌邑王府的莊重,又暗含失意後的情感寄托。
三、考古實證破解漢代辟邪文化的實物密鑰
嵌飾出土於主槨室西室,周邊伴出漆案、耳杯、博山爐等生活用器,印證其作為日常陳設的功能。表麵磨損痕跡與漆樽彩繪的呼應,顯示它曾長期使用。這一發現填補了漢代儺儀實物的空白——在此之前,學界對方相氏形象的認知僅依賴文獻,而嵌飾以物化形態證實了漢代驅邪信仰的具象表達。
修複過程中,科技考古手段揭示了更多細節乙醇脫水法複原了變形的石體,多光譜成像技術在紅外光下顯影出熊頸羽毛紋與腳掌鱗片紋,x射線熒光分析確認彩繪含朱砂、石黃等礦物顏料。這些發現與主槨室的青銅雁魚燈形成互證——二者均體現漢代工匠對實用功能與精神寓意的雙重追求。
四、文化價值多維視角下的漢代文明切片
曆史維度禮製與信仰的交融
漢武帝"罷黜百家"後,儒家思想雖成主流,但貴族階層並未舍棄神秘信仰。嵌飾的存在,既反映漢代對傳統圖騰的延續,也暴露劉賀作為廢帝的微妙心理——當政治身份失落,他轉而以熊的神性重構精神權威,以文物彰顯未被剝奪的貴族審美。
藝術維度寫實與象征的統一
嵌飾造型兼具寫實與象征熊的體態比例精準,毛發紋理自然,體現漢代工匠對動物形態的觀察能力;而蹲踞姿態與誇張雙目,則賦予其辟邪的神性。這種藝術處理,與漆衣鏡的孔子畫像、編鍾的禮樂功能共同構成劉賀的精神世界——儒學為表,巫儺為裏,展現漢代文化的多元麵貌。
科技維度材料與工藝的突破
灰岩材質的選擇與雕刻工藝的成熟,顯示漢代石材加工技術的進步。圓雕、浮雕、透雕的複合運用,以及礦物顏料的防腐處理,均代表當時工藝的高峰。背部凹槽的鑲嵌設計,更體現結構力學與實用需求的結合。
學術維度信仰與宇宙觀的鏡像
有學者提出,熊在漢代可能對應中央後土,與四神共同構成五行體係。嵌飾的出土為這一假說了實物支撐,同時為研究漢代儺儀流程、雕刻技法演變等了關鍵標本。
在海昏侯國遺址博物館的展櫃中,這件熊形石嵌飾與"劉賀"玉印、《論語》竹簡並陳,形成奇妙的文化對話玉印彰顯政治身份,竹簡代表思想高度,而嵌飾則揭示隱秘的精神世界。當觀眾凝視這枚曆經千年的石器,熊的雙目仿佛仍在注視時空——它蹲踞在漆樽之上,也蹲踞在漢代文明的十字路口,以靜默的姿態,訴說著一個廢帝的內心圖景與一個時代的信仰密碼。
喜歡國寶的文明密碼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國寶的文明密碼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