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商周十供:古代文明禮樂的鮮活見證
字數:2766 加入書籤
一、帝王之賜:商周十供的前世今生
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仲春,曲阜孔廟大成殿前香煙繚繞,乾隆帝弘曆身著袞冕,在文武百官的簇擁下完成了第五次曲阜祭孔大典。禮畢後,他踱步至祭器陳列處,目光掃過漢代鑄造的“犧象諸尊”時,突然駐足沉思——這些後世仿製的禮器雖莊重,但終究少了些與孔子時代相呼應的古意。
早在兩年前,乾隆帝曾向京師太學頒賜“周範銅鼎尊等十事”,此時麵對儒學祖庭,他決心以更高規格的禮遇表達對孔子的尊崇。回宮後,一道諭旨從紫禁城傳至內務府:“孔子誌在從周,楹間列姬朝法物,於義惟允。著從內府所藏中精選商周青銅器十件,賜予孔府。”內務府官員不敢怠慢,從皇家寶庫中遴選出十件商周重器,包括商代的木工冊鼎、亞弓觚、冊父乙卣,以及周代的犧尊、伯彝簋等,件件皆為造型典雅、銘文精美的國之瑰寶。
這十件青銅器的身世可追溯至商周時期。商代木工冊鼎腹內鑄有“作父戊鼎木工冊”七字銘文,揭示其為商代貴族為祭祀父親戊而作的禮器。亞弓觚四麵裝飾凸起的獸麵紋,內壁刻有“亞尊”二字,“亞”字在商代青銅器銘文中常代表族徽,暗示其主人可能是擁有特殊地位的貴族。周代犧尊則以小牛為造型,牛背設三孔,中間一孔可放置溫酒的鍋,兩邊孔用於盛酒,設計之精巧令人稱奇。
乾隆帝對這組禮器極為重視,不僅親自題寫《禦製十供記》,還命工匠為每件器物配紫檀木座,刻“乾隆禦賞”篆文,並特製供桌與說明書,形成一套完整的祭祀體係。從此,這十件青銅器便成為孔府祭祀孔子的核心禮器,開啟了它們跨越兩個半世紀的傳奇旅程。
二、青銅史詩:十件重器的藝術密碼
商周十供的每一件器物都是一部凝固的詩篇,承載著商周時期的藝術精華與禮製精神。
商代木工冊鼎通高約20厘米,口徑15厘米,三足及鼓腹上的獸麵紋線條粗獷,雙眼凸起如銅鈴,仿佛能吞噬世間邪祟。鼎腹內壁的銘文雖曆經千年仍清晰可辨,“木工冊”三字揭示了鑄造者的身份與職司,為研究商代手工業管理製度提供了珍貴實物。
亞弓觚則以優雅的曲線見長,器身遍體朱紫,溫潤如美玉。四麵獸麵紋以雲雷紋為底,雙目圓睜,嘴角上揚,呈現出神秘的微笑,與三星堆青銅器的誇張風格形成鮮明對比,展現了商代晚期中原地區獨特的審美取向。
周代犧尊堪稱青銅藝術的巔峰之作。整器長約58厘米,牛首高昂,雙耳豎起,眼睛鑲嵌綠鬆石,炯炯有神。牛背的三個孔設計尤為巧妙:中間孔放置銅鍋用於溫酒,兩側孔則可盛放不同種類的酒,體現了實用性與藝術性的完美結合。牛腹兩側飾有夔龍紋,尾部則以蟬紋收尾,寓意生生不息。
伯彝簋的銘文則為曆史研究打開了另一扇窗。器內壁鑄有四行二十字銘文,雖部分字跡漫漶,但“伯彝”二字清晰可辨,結合文獻推測,此簋可能是周代某位名為“伯彝”的貴族為祭祀祖先而鑄造。簋腹的竊曲紋線條流暢,宛如靈動的遊龍,展現了周代青銅器紋飾從神秘威嚴向優雅細膩的轉變。
三、劫火重生:從孔府秘藏到博物館瑰寶
乾隆帝或許未曾想到,他精心挑選的十件禮器在後世會經曆如此多的波折。光緒十一年1885年),孔府後樓突發大火,火勢迅速蔓延至存放十供的房間。危急時刻,正在孔府演出的京戲班武生憑借輕功躍上火場,將十供一件件搶救出來,其中亞弓觚的木座在火中被熏黑,至今仍留有淡淡的焦痕。
1937年,日軍侵占曲阜,多次威逼孔府交出十供。時任孔府奉祀官孔令煜一麵謊稱十供已隨衍聖公孔德成南遷,一麵組織家丁在後堂挖地窖將其深埋。日軍撤離後,十供重見天日,卻在1948年解放戰爭時期因戰火被迫輾轉至兗州。國民黨飛機投下的炸彈炸毀了包裝箱一角,所幸未傷及器物本身。
新中國成立後,十供被妥善保管於曲阜文管會。1966年特殊時期,文物工作者將其藏匿於防空洞中,用泥土覆蓋器物表麵,才使其免遭破壞。2018年孔子博物館建成開放,十供作為首批重點文物入藏,終於結束了顛沛流離的歲月,以全新的姿態向世人展示其千年風華。
四、文明見證:十供背後的文化密碼
商周十供的價值遠不止於藝術與工藝,它們更是解讀中國古代禮製文明的鑰匙。在商周時期,青銅器不僅是實用器具,更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木工冊鼎的銘文記載了其鑄造者的官職,亞弓觚的族徽銘文則揭示了商代貴族的宗法製度。這些器物在祭祀、宴饗等場合的使用,嚴格遵循著“藏禮於器”的原則,體現了“器以載道”的文化內涵。
乾隆帝賜十供的行為,本質上是對儒家文化的政治認同。清朝作為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通過尊孔崇儒來鞏固統治合法性。十供的銘文、紋飾與形製,無不體現著儒家“尊禮”“崇古”的思想,而乾隆帝將其賜予孔府,正是希望借助孔子的影響力,將儒家倫理轉化為維護統治的精神力量。
在當代,商周十供的價值愈發凸顯。它們不僅是研究商周青銅器鑄造技術的實物標本,更是連接曆史與現實的文化橋梁。2025年,孔子博物館推出《商周十供》畫冊,通過高精度攝影與學術解讀,讓更多人得以領略這些青銅重器的魅力。正如故宮博物院青銅器專家所言:“商周十供的每一道紋路都是文明的密碼,每一處銘文都是曆史的注腳,它們讓我們觸摸到了中華文明的深層肌理。”
從商王的宗廟到乾隆的內府,從孔府的祭台到博物館的展櫃,商周十供跨越三千年時空,見證了中華文明的延續與嬗變。它們是帝王尊崇孔子的象征,是青銅藝術的巔峰之作,更是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生動體現。當我們站在展櫃前凝視這些斑駁的青銅器時,看到的不僅是精美的紋飾與古樸的造型,更是一個文明古國對禮樂精神的永恒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