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群書要89.、

字數:3182   加入書籤

A+A-


    第九章 沈硯:在“完美教案”外遇見星光
    東京的梅雨季,沈硯站在幼兒園教室門口,指尖捏著寫滿“兒童行為引導策略”的教案——這是他第57次修改,每個環節都精確到分鍾:830入園晨檢配兒歌《洗手歌》音頻),900繪本課重點引導“分享行為”,預設3個互動問題)。走廊傳來孩子的哭鬧聲,他推了推眼鏡,把教案折成工整的四方形塞進西裝內袋——作為教育學博士、特級教師之子,他的人生從來沒有“意外”。
    一、被“標準”馴化的教育信仰
    “沈桑,這個孩子一直在撕繪本。”保育園老師小林指著角落的男孩,他正把《小熊繪本》的書頁撕成小雪花,嘴角沾著餅幹渣。沈硯蹲下身,掏出教案裏的“情緒安撫卡片”:“小朋友,撕書是不對的哦,我們可以一起用彩紙折雪花……”話沒說完,男孩突然把紙片往他臉上貼:“老師變雪人!”
    紙片上的膠水蹭在沈硯的領帶——那條父親送的、印有“東京大學教育學部”校徽的真絲領帶。他想起父親的教導:“教育者必須時刻保持專業形象,任何失控都是教學事故。”於是他輕輕拿掉男孩手裏的紙片,遞上安全剪刀:“我們按步驟來,先對折,再剪弧線……”男孩卻把剪刀扔在地上,跑向窗邊:“看!下雨了!”
    那天下午,沈硯在教案本上畫下紅色驚歎號:“幼兒注意力分散問題——需強化規則意識訓練。”但當他看見男孩把臉貼在玻璃窗上,看雨水在玻璃上畫“小河”,突然想起自己的童年——父親的教案本永遠整潔如新,他卻偷偷在背麵畫過“會飛的粉筆”,被發現時,父親說:“硯硯以後要當老師,不能做這種‘沒用’的事。”
    二、在“失控”裏撞見教育的體溫
    改變發生在那場突如其來的雷暴雨。沈硯帶著孩子們在室內活動,閃電劃過的瞬間,靠窗的女孩突然尖叫:“打雷了!”孩子們擠成一團,他剛想掏出教案裏的“恐懼安撫方案”,卻看見小林老師蹲在地上,把顫抖的男孩抱在懷裏:“聽呀,雷聲像天空在打鼓,雨點是天空在撒亮晶晶的糖果呢。”
    “老師騙人!糖果是甜的,雨點是涼的!”男孩仰起臉,睫毛上掛著淚珠。小林老師笑了,用指尖沾了沾窗台上的雨水,點在男孩舌尖:“呀,原來雨點是天空的‘透明糖果’,沒有味道,但能讓小花發芽、讓小河唱歌,對不對?”孩子們突然興奮起來,有人用彩筆在紙上畫“會唱歌的雨點”,有人把積木搭成“避雨的小房子”,那個撕繪本的男孩,正把碎紙片粘成“下雨的天空”。
    沈硯的教案本滑落在地,頁麵被踩上幾個小腳印——是穿藍色雨靴的女孩跑過時留下的。他蹲下身撿本子,看見男孩把一片粘滿膠水的紙片遞過來:“給老師,這是我畫的‘會發光的雷聲’。”紙片上歪歪扭扭的黃線條,像極了他童年時畫的“會飛的粉筆”——原來在“標準教案”之外,還有一種教育,叫“和孩子一起踩進雨裏,聽聽天空的聲音”。
    他開始偷偷觀察小林老師的“非標準教學”:下雨天帶孩子去操場踩水窪,用雨傘接雨水測容量;吃飯時允許孩子把胡蘿卜擺成小火車,說“吃完火車就會開到小肚子裏修路”;甚至在午睡時間,聽孩子們講“昨天夢見自己變成小鳥”的故事——這些“失控”的瞬間,卻讓他看見孩子們眼裏跳動的光,像落在水窪裏的星星。
    三、在“留白”裏重構教育的坐標係
    學期末,沈硯的畢業課題《幼兒教育中的“非預設性成長”研究》震驚了導師組。他的論文裏不再是密密麻麻的策略表,而是貼滿了孩子們的“失控瞬間”照片:踩水窪時濺濕的褲腳、撕繪本做成的“天空拚貼畫”、用飯團捏成的“小熊老師”——配文寫著:“教育的本質,不是把孩子放進預設的模具,而是成為他們探索世界時的同路人。”
    父親打來越洋電話時,沈硯正在幼兒園幫孩子們布置“雨水主題展”。他把男孩畫的“會發光的雷聲”裝裱在最顯眼的位置,旁邊是小林老師寫的便簽:“每個‘意外’都是孩子遞給世界的邀請函,邀請我們看見他們眼中的星光。”
    “硯硯,你的課題太‘離經叛道’了,”父親的聲音帶著困惑,“教育需要規則,否則就是混亂。”沈硯看著窗外在雨中奔跑的孩子,想起小林老師說過的話:“規則是大地,讓孩子站穩;但想象力是天空,讓他們知道自己可以飛。”於是他說:“爸,你看這個——”他舉起手機,鏡頭對準正在用粉筆在地上畫“雨水迷宮”的孩子們,“那個曾在你教案本上畫‘會飛的粉筆’的小男孩,現在終於明白:比起‘正確的教案’,孩子們更需要‘允許他們犯錯、允許他們發光’的老師。”
    結語:在“不完美”裏種出教育的星光
    現在的沈硯,在東京創辦了“留白幼兒園”。教室的牆壁上沒有整齊的守則,而是孩子們的“失控傑作”:用顏料踩出的腳印、撕紙拚成的“彩虹橋”、用積木搭的“會下雨的城堡”。每個教室角落都有個“意外盒子”,裝著孩子們撿來的蝸牛殼、被雨淋濕的花瓣、畫錯的塗鴉——標簽上寫著:“這裏收藏所有‘不按教案來’的星光。”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父親第一次來參觀時,看見沈硯蹲在地上,和孩子們一起用雨水調和顏料,給幼兒園的柵欄刷成彩虹色。男孩把沾著顏料的手按在沈硯的白襯衫上,留下個歪歪扭扭的手印——換作以前,沈硯會立刻拿紙巾擦掉,此刻卻笑著說:“看,這是天空送給我們的勳章。”
    “硯硯,你變了。”父親摸著柵欄上的彩虹條紋,突然想起沈硯童年時的畫——被他沒收的“會飛的粉筆”,此刻正以另一種形式,在孩子們的笑聲裏“飛翔”。沈硯遞過一支沾滿藍色顏料的畫筆:“爸,要不要試試?我們可以在柵欄上畫‘會下雨的星星’,就像我小時候想象的那樣。”
    夕陽穿過雨幕,落在彩虹柵欄上。沈硯看著孩子們追著一隻被雨水打濕的蝴蝶跑,想起論文裏的最後一句話:“真正的教育,從來不是寫滿標準答案的教案,而是願意和孩子一起,在‘失控’的雨水裏踩出漣漪,在‘錯誤’的撕紙裏拚出天空,在‘不完美’的留白裏,等星光慢慢發芽——因為每個孩子的眼睛裏,都藏著未被定義的、屬於自己的宇宙。”
    風輕輕吹過,柵欄上的彩虹顏料還未幹透,卻在夕陽下泛著柔和的光。沈硯摸了摸襯衫上的手印——那是男孩送給他的“星光勳章”。他終於懂得:教育的意義,從來不是培養“完美的孩子”,而是成為“不完美的引路人”——帶著自己的棱角、帶著童年的星光,和孩子們一起,在“標準”之外的曠野裏,走出一條帶著體溫的、屬於彼此的路。
    喜歡群書漂卍解請大家收藏:()群書漂卍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