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鹽道謎景
字數:5296 加入書籤
歸心驛的晨霧尚未散盡。包拯站在古井旁,指尖輕撫那塊帶有茶漬的布條。公孫策接過布條對著晨光細看:"這茶漬形狀...像是刻意滴成的路線圖。"
展昭從驛站後方快步走來,皮靴上沾滿露水:"馬廄地麵有新翻動的痕跡,挖出了這個。"他遞上一塊形似馬蹄鐵的銅牌,邊緣刻著細密的紋路。
包拯接過銅牌,眉頭微蹙:"不是馬具...這是鹽商的驗貨牌!"他翻轉銅牌,背麵刻著"淮揚"二字。
驛丞見狀,忽然想起什麽:"半月前有位淮揚口音的鹽商在此留宿,說是要重走古道..."
"報!"差役匆忙跑來,"揚州八百裏加急!漕運衙門發生爆炸,三艘鹽船沉沒!"
包拯立即展開《漕運圖》,手指沿著茶漬的痕跡移動:"從歸心驛到揚州...這是一條隱秘的私鹽通道!"
三日後,揚州漕運碼頭上彌漫著焦糊味。包拯檢查沉船的殘骸,在燒焦的船板上發現幾處異常的焦痕:"不是普通爆炸...有人用了硝石和硫磺的混合物。"
公孫策從水中撈起一塊奇特的陶片:"火器殘片...內部有螺旋紋路,不是官造樣式。"
展昭詢問幸存的水手,得知一個關鍵細節:"爆炸前,聽到船底傳來"咚咚"聲,像是有人在敲擊..."
包拯立即派人潛水探查,在河床發現七個奇怪的鐵樁,呈北鬥狀排列。每個鐵樁頂部都有被重物撞擊的痕跡。
"共振樁!"公孫策檢測後驚呼,"通過特定頻率的震動,能引發船體結構共振破裂!"
揚州鹽運使衙門內,包拯翻閱近三個月的鹽引記錄。突然,他的手指停在某一頁:""隆昌號"鹽引數量與實收相差三成...經辦人是..."
"通判周勉。"展昭立即接話,"正是茶馬古道案中那個通判的表兄!"
周勉府上早已人去樓空,隻在書房暗格中找到半本《鹽鐵論》,書頁間夾著一張繪製精細的運河圖,標注著七個紅點。
"七大漕運節點..."包拯麵色凝重,"他們要破壞整條運河體係!"
當夜,揚州城外的古鹽倉突發大火。包拯三人趕到時,倉庫已化為灰燼。老倉管跪地哭訴:"那夥人逼問"鹽引密冊"的下落...老奴實在不知啊!"
公孫策在灰燼中發現幾塊未燃盡的木牌,上麵烙著與歸心驛銅牌相似的紋路:"這是...鹽幫的密信符!"
展昭追蹤馬蹄印,在十裏外的渡口截獲一艘可疑的貨船。激烈的搏鬥後,擒獲的頭目交代:"我們奉"鹽翁"之命,要找的是...是藏在鹽裏的東西!"
包拯立即下令徹查近期所有鹽船。三日後,在一艘標注"隆昌號"的鹽包中,發現了被精心包裹的鐵匣。匣中是一卷泛黃的絹本《鹽政疏》,記載著前朝鹽稅的秘密賬目。末尾一行小字:"鹽道即國道,七關若斷,天下亂。"
"七大鹽關!"公孫策迅速比對地圖,"揚州隻是第一處..."
包拯立即派人快馬加鞭,向沿途鹽關發出預警。同時,展昭提審"隆昌號"的賬房先生,得知一個關鍵信息:"東家每月初七都要去鎮江的金山寺上香..."
金山寺的晨鍾回蕩在長江之上。包拯三人扮作香客,在寺中細細查訪。知客僧回憶道:"周施主每次來,都要在"法海洞"前靜坐良久..."
法海洞深處的石壁上,刻著幅古老的《漕運圖》,與揚州發現的如出一轍。包拯發現圖上鎮江位置被人用朱砂做了標記,輕輕一按,石壁竟滑開尺許,露出個暗格。
暗格中放著一尊鹽雕駱駝,駝峰處可旋開,裏麵藏著一枚銅鑰匙。展昭在駝蹄處發現刻字:""匙開七鎖,鹽通天下"。"
"七大鹽倉的鑰匙!"公孫策立即認出,"這是掌控漕運命脈的憑證!"
突然,洞外傳來雜亂的腳步聲。十餘名黑衣人持刀逼近,為首的冷笑道:"包大人,把鑰匙交出來吧..."
激烈的廝殺中,展昭護著包拯且戰且退。危急關頭,公孫策撒出特製的藥粉,洞中頓時煙霧彌漫。三人趁機從側洞脫身,卻見山下漕運碼頭已燃起熊熊大火。
"調虎離山!"包拯握緊銅鑰匙,"立即去鎮江鹽倉!"
鎮江鹽倉重兵把守,卻依然晚了一步。守衛橫七豎八地倒在地上,每人眉心一點朱砂。倉中鹽山被翻開,露出下麵七個奇怪的鐵箱,每個都連著銅管通向地底。
"是硝石!"公孫策檢測後大驚,"他們要用硝石汙染鹽倉!"
包拯立即命人拆除裝置,同時檢查鹽倉結構圖:"這些銅管通向..."
"地下暗河!"展昭指向圖上標注,"連通長江水係!"
老倉管戰戰兢兢地交代:"三日前有位先生來視察,說是工部派來的...給了我們每人一塊銀子..."
包拯立即提審被擒的黑衣人,終於撬開關鍵信息:""鹽翁"下一個目標是淮安的清江浦!"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清江浦鹽課司衙門內,包拯查閱檔案時發現異常:近三個月有七批官鹽"黴變銷毀",經辦人都是同一位巡鹽禦史——林大人。
林府管家聲稱主人去徐州巡查,但展昭在馬廄發現新鮮的馬糞:"他根本沒離開清江浦!"
一番搜查後,在書房地板下發現密室。室內整齊擺放著七個鹽雕,分別對應七大鹽關的地形。每個鹽雕內部都藏著一份名單,記錄著參與私鹽網絡的官吏姓名。
"這才是他們真正的目標..."包拯翻看名單,"掌控整個漕運體係的蛀蟲!"
突然,衙門外傳來喧嘩。差役來報:"鹽民暴動!說是官府克扣鹽引!"
包拯登高一呼,當眾展示林禦史的罪證,並開倉放鹽平息民憤。騷亂過後,公孫策在衙門前發現幾處奇怪的腳印:"不是鹽民的草鞋...是官靴!有人混在人群中煽動!"
展昭循著腳印追蹤到運河邊,發現一艘快船正欲離岸。激戰後擒獲的船夫交代:"是林大人讓我們散布謠言...他帶著"鹽典"去徐州了!"
《鹽典》是記載七大鹽關全部機密的典籍,若落入敵手,後果不堪設想。包拯立即率輕騎追趕,終於在宿遷截住了林禦史的馬車。
車廂內,林禦史已服毒自盡,懷中緊抱著半冊《鹽典》。最後幾頁被撕去,隻殘留一行小字:""七倉俱毀,則鹽政崩...""
包拯立即下令徹查剩餘鹽倉。五日後,當最後一批硝石裝置從臨清鹽倉拆除時,公孫策長舒一口氣:"七大鹽關全部保住了..."
展昭卻仍眉頭緊鎖:"但《鹽典》缺失的那幾頁..."
包拯望向運河上往來的漕船:"有人想讓我們以為目標是鹽倉,實則..."他突然想起什麽,"立即去查近三個月的鹽稅賬冊!"
戶部存檔室內,包拯核對著各地鹽稅。突然,他的算盤停在某個數字上:"揚州鹽稅少了三成,但太倉銀庫卻分文不少...這筆銀子去了哪裏?"
順著銀兩流向追查,最終指向了一個令人震驚的地方——皇陵修繕工程!
皇陵總監跪地坦白:"是內務府吩咐的...說要用特殊材料加固地宮..."
包拯親赴皇陵,在地宮入口處發現幾塊刻著鹽幫暗號的石磚。撬開後,露出裏麵中空的夾層,填滿了特製的硝石粉末。
"原來如此!"公孫策檢測後驚呼,"他們要用鹽蝕之法,慢慢毀壞皇陵地宮!"
展昭在地宮角落抓獲一個正在埋設裝置的工匠,他供認是受"鹽翁"指使。"鹽翁"的真實身份,竟是已故鍾郎中的同門師弟——工部水司主事趙庭方!
趙府早已人去樓空,隻在書房暗格中找到半本《地脈誌》,與茶馬古道案中的那半本恰好能拚合。扉頁上題著:"鹽鐵為脈,掌控天下。"
包拯立即通令全國緝拿趙庭方。一個月後,邊關傳來消息:趙庭方試圖越境時被戍卒射傷,臨終前撕毀了隨身攜帶的圖紙。
"不...…他撕毀的不是圖紙,是這個!"包拯看著邊關送來的殘片。
殘片上依稀可辨幾個字:"...七倉實為幌,鹽路才是...…"
公孫策恍然大悟:"所以真正的陰謀是...…"
"控製整條私鹽網絡!"展昭拍案而起,"比破壞鹽倉更可怕!"
包拯立即提審所有在押案犯,重新梳理線索。終於,從一個不起眼的馬夫口中得到關鍵信息:"趙大人常去淮安的一家茶樓...說那裏能"耳聽八方"。"
淮安"聽風樓"是鹽商聚集之地。包拯三人扮作商人潛入,在頂樓雅間發現牆壁中空的夾層,裏麵藏著一套精密的運河模型,標注著所有私鹽通道。
"這才是《鹽典》缺失的那幾頁..."包拯仔細檢查模型,"完整的私鹽網絡圖!"
模型底部刻著一行小字:"鹽路即生路,民以食為天。"
秋風漸涼,包拯站在運河碼頭上,望著往來如織的漕船。公孫策遞上最新統計:"按大人建議改革鹽政後,私鹽案件減少了七成。"
展昭仍有些不解:"趙庭方做這一切,究竟圖什麽?"
包拯望向遠方:"有人想讓我們以為他們要破壞,實則...…是要掌控。"
一隻北雁掠過漕船桅杆,飛向更遠的南方。誰也沒有注意到,隻道是鹽路未絕。(本章完)
喜歡新少年包青天請大家收藏:()新少年包青天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