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四章 鄧州慘況
字數:5602 加入書籤
“老大爺,這位是新上任的鄧州知州蘇大人,特意來鄉間查看情況,您快去請村長過來,有要事相商!”蘇晉的隨從快步上前,聲音放得溫和——他怕老者受驚,也怕耽誤了耕種的緊要事。
老者渾濁的眼睛裏閃過一絲茫然,又帶著幾分警惕——戰亂過後,“官”這個字在百姓心裏,早已沒了往日的敬畏,隻剩說不清的複雜。可他也不敢得罪,畢竟眼前人身著長衫、隨從環繞,一看就不是普通人。他顫巍巍地點點頭,轉身就要往村裏走,卻被蘇晉叫住“老人家,不必急著跑一趟,我跟你一起去,也看看村子裏的光景。”
村子不大,四五十戶人家沿著土路錯落分布,土牆草頂的房屋大多塌了半邊,斷壁殘垣間長滿了野草。一路走過去,隻有幾個穿著破爛衣衫的孩童蹲在路邊,手裏攥著半塊樹皮啃著,見了蘇晉一行人,也隻是怯生生地往後縮,沒一個敢說話的——整個村子裏,竟看不到一個青壯年的身影。
蘇晉看著老者佝僂的背影,後背的補丁摞著補丁,腳下的草鞋快磨穿了底,到了嘴邊的話又硬生生咽了回去。他原本想問“青壯都去哪了”“地裏怎麽不耕種”,可看著眼前的景象,這些問題竟有些問不出口——答案早已寫在斷壁、樹皮和孩童們瘦得皮包骨頭的臉上。
村長家是村子裏唯一的三進院子,卻也破敗得厲害朱漆大門裂了道大縫,門板上還留著刀砍的痕跡,顯然是亂軍過境時留下的。蘇晉剛站在門口,就聞到一股淡淡的苦澀味——院子裏的空地上,鋪著大片曬幹的樹皮和野菜,幾個穿著粗布短打的婦人正蹲在地上分揀,見了外人,手裏的動作頓了頓,又低下頭繼續忙活,眼神裏滿是麻木。
“小的甘申,見過蘇大人!”一個五十多歲的漢子從屋裏迎出來,他頭發花白,臉上刻滿了皺紋,右手抱在胸前躬身行禮,左臂的袖子卻空蕩蕩的,隨著動作輕輕晃動——顯然是戰亂中失了臂。
“甘村長免禮。”蘇晉扶了他一把,目光掃過院子裏的樹皮野菜,開門見山地問道,“我剛進村時,見外麵的田地都荒著,如今正是播種秋糧的時節,再不耕種,今年冬天可怎麽過?”他來時已做好了心理準備,可鄧州的貧瘠,還是超出了他的預料。
甘申苦著臉,歎了口氣,聲音帶著幾分沙啞“大人,不是我們不種,是實在種不了啊!興化軍過來時,把村裏的口糧、種子搜得一幹二淨,連埋在地窖裏的紅薯都沒放過。如今我們隻能靠挖樹皮、采野菜苟活,哪來的種子種地?就算有種子,也沒力氣啊——青壯要麽被抓了壯丁,要麽……要麽就沒回來……”說到最後,他的聲音低了下去,眼圈也有些發紅。
蘇晉的心沉了沉——他何嚐不恨興化軍的劫掠,可眼下不是追責的時候,得先想辦法讓鄧州的百姓活下來。“村子裏現在還有多少人?青壯剩多少?”
“滿打滿算,還有兩百多口人,大半都是老弱婦孺,青壯就剩二十多個,還都是帶傷的。”甘申指了指院子裏的婦人,“小的把青壯和年輕婦人分成兩組,一組去山上砍柴,換點粗糧;一組去河裏捕魚,能混口飯吃就不錯了。至於我們這些老的、殘的,就隻能在家分揀樹皮野菜,總不能等著餓死。”
蘇晉沉默了片刻,從懷裏掏出一張紙條,遞到甘申手裏“官府可以借糧食給你們,每戶兩石糧、一百文錢,不用付利息,但秋收後必須歸還。我隻有一個要求優先把地種上,糧食要先留作種子,剩下的才能糊口——你能保證做到嗎?”他知道,武安君能調撥的糧食有限,若是百姓把糧食都吃了,沒了種子,鄧州就真的沒救了。可讓餓著肚子的人把糧食種進地裏,還要繼續挨餓等秋收,這無疑是在考驗人性。
臨走前,武安君特意叮囑過他“千萬不能讓糧食中午到村,晚上就成了熟飯——那點糧食,敞開吃不夠一個月,種進地裏卻能活一輩子。”可蘇晉還是沒底——饑餓的人見了糧食,真的能忍住不吃嗎?
甘申拿著紙條,手都在發抖,他猛地“噗通”一聲跪倒在地,聲音帶著哭腔“大人!隻要有糧食,小的保證,一定帶著鄉親們把每塊地都種滿!我們就算餓死,也不敢動一粒種子!求大人開恩,給孩子們一條活路!”他這輩子最遠隻去過縣城,如今鄧州遍地荒蕪,他早就沒了盼頭,蘇晉的話,無疑是給了他一線生機。
蘇晉趕緊把他扶起來,語氣鄭重“甘村長,你若是做不到,官府會拿你問罪的。”他看著眼前的漢子,斷臂的袖子隨風飄動,心裏一陣發酸——好好的家園被毀,好好的人成了殘疾,這不是他們的錯,卻要他們承受這一切。
“大人放心!誰敢動糧食的主意,我就跟他拚命!就算我自己餓死,也要讓這些娃娃活下去!”甘申指著門口圍觀的孩童,眼神變得堅定——這些孩子,是村子的希望,不能讓他們也餓死。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好。”蘇晉點點頭,從隨從手裏拿過一支令牌,“明天一早,你拿著這張紙條和令牌去縣衙,如實上報人口和耕地數量,自會有人給你們送糧食。記住,一定要把地種上,若是耕種麵積不達標,秋後可是要問斬的!”他的話不僅是說給甘申聽的,也是說給圍觀的村民聽的——這既是督促,也是給他們吃一顆定心丸。
接下來的日子裏,在武安君的協調下,大批糧食從唐州、蔡州調運到鄧州,以村為單位分發。每一筆糧食、每一文錢,都要村長簽字作保,各縣衙還派了人下鄉督查,一旦發現有挪用種子的情況,立刻追責。
原本死寂的鄧州,漸漸有了生機田埂上,隨處可見扛著鋤頭的農人,有老人,有婦女,甚至還有半大的孩子,他們餓得走不動路,就扶著田埂慢慢挪,手裏的鋤頭卻攥得很緊。野菜湯裏,終於能看到幾粒白米;田地裏,終於插上了綠油油的秧苗——所有人都隻有一個念頭把糧食種下去,活到秋收。
幾天後,蘇晉的案頭堆了一堆公文,各縣上報的數據顯示,鄧州已有超過一半的耕地完成了耕種。他鬆了口氣——按照這個進度,隻要能種滿六成的耕地,再加上風調雨順,今年冬天鄧州百姓就能自給自足,不用再靠外部調撥糧食了。
就在這時,天空中劃過一道閃電,緊接著雨點“劈裏啪啦”地砸了下來。蘇晉走到門口,看著雨中的田地,嘴角露出一絲笑意——天公作美,農人們就不用頂著烈日澆水了,這對餓著肚子的他們來說,能省不少力氣。
“蘇大人,今日叫我過來,可是有要事?”一個洪亮的聲音從門口傳來,郭進身著鎧甲,大步走了進來,身上還帶著雨絲。他如今是鄧州防禦使,負責鄧州的軍務,與負責政務的蘇晉搭檔,正好一文一武,穩住鄧州的局麵。
“郭大人來了,快請坐。”蘇晉遞過一杯熱茶,把桌上的一份公文推了過去,“你看看這份內鄉縣上報的公文,出了點麻煩。”
郭進接過公文,快速掃了一遍,眉頭皺了起來“這些亂匪,竟敢搶糧種?”公文裏說,內鄉縣有一批躲在山裏的匪寇,最近下山劫掠了幾個村子,把官府派發的糧種搶了不少。
內鄉縣地處偏遠,興化軍過境時破壞較輕,可南陽、穰城、新野一帶的百姓為了躲避戰亂,紛紛逃往內鄉,不少人躲進了山裏,漸漸成了匪寇。蘇晉之前已讓縣衙發了公文,鼓勵這些人回鄉耕種,既往不咎,可沒想到,不僅沒人響應,反而有人敢搶糧種。
“蘇大人勿憂,不過是些烏合之眾,彈指可滅!”郭進把公文拍在桌上,語氣帶著幾分不屑,“明日一早,我就點齊一千精銳,去內鄉剿匪,保證把這些亂匪連根拔了!”他如今剛上任,正想立個功,這些匪寇撞上來,正好給他練手。
蘇晉卻搖了搖頭,斟酌著說道“郭大人,依我看,這些匪寇裏,真正心狠手辣的隻是少數,大多都是走投無路的百姓,被裹挾著當了匪。若是能招降他們,讓他們回鄉耕種,也能補充鄧州的青壯,還請郭大人手下留情,不要趕盡殺絕。”
“蘇大人,你這話就不對了!”郭進眉頭一挑,眼中閃過一絲凶光,“這些匪寇搶了糧種,就是斷了鄉親們的活路,若是不殺一儆百,以後隻會有更多人當匪!我麾下隻有一千精銳,要想穩住鄧州的治安,必須用雷霆手段震懾他們!”他心裏清楚,武安君把唐州軍的精銳都留在了唐、蔡二州,鄧州的防務全靠他這一千人,若是匪患蔓延,後果不堪設想。
蘇晉還想再說,卻被郭進打斷“蘇大人放心,我不是濫殺之人,隻會處置首惡,至於那些被裹挾的百姓,隻要他們願意投降,我自然會放他們回鄉。”他知道蘇晉是擔心殺戮太重,也怕蘇晉在武安君麵前說他的不是,隻能退了一步。
而此時的內鄉縣秦嶺山區,一座廢棄的山寨裏,正彌漫著酒肉的香氣。羅梟摟著一個搶來的女子,坐在虎皮椅上,看著手下們大碗喝酒、大塊吃肉,臉上滿是得意。他原本是個鏢師,走南闖北有些武藝,興化軍過境時,他正好在外押鏢,幹脆躲進了山裏,後來聚攏了一批流民,成了這一帶的匪首。
短短三個月,他就帶著人攻破了十幾座山寨,搶了糧食和財物,如今手下已有一千多人,成了秦嶺山區最大的一股匪寇。可他也有煩心事——手下人多了,糧食消耗得也快,之前搶來的糧食,眼看就要見底了。
“大帥,您叫小的?”一個穿著長衫的中年漢子走了進來,他叫黃良吉,原本是個教書先生,如今被羅梟請來管錢糧,算是山寨裏的“軍師”。
羅梟放下酒杯,抹了把嘴“咱們的糧食,還夠吃多久?”
黃良吉躬身道“回大帥,如今寨子裏還有不到八百石糧,一千三百多口人,省著吃,最多夠半個月。”
“半個月?太少了!”羅梟皺起眉頭,“先生有什麽辦法,能再弄些糧食回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黃良吉想了想,說道“大帥,附近的山寨和村子都搶遍了,要想弄到大批量的糧食,恐怕隻有去內鄉縣城了——官府給鄉民發的糧種,都是從縣城裏調過去的,縣城裏肯定有存糧。”
“縣城?”羅梟摸了摸下巴,有些猶豫。他如今占山為王,搶搶山寨和村子還行,若是攻打縣城,那就是公然反了朝廷,再也沒了退路。
“大帥,這方圓百裏,隻有縣城有足夠的糧食。”黃良吉湊近了些,聲音帶著幾分蠱惑,“您想想,那武安君不也是匪寇出身嗎?如今不也成了朝廷的大官?您有這麽多人馬,若是打下縣城,再占幾座州府,說不定也能像武安君一樣,洗白身份,當個體麵官!”
羅梟的眼睛亮了——他當鏢師時,聽過不少武安君的傳說,也羨慕武安君的風光。他咬了咬牙“好!就按先生說的辦!先派幾個機靈的兄弟,去縣城探探路,看看城裏的守軍多不多!”
而遠在泌陽縣的武安君,對鄧州的匪患還一無所知。他把鄧州的政務和軍務都交給了蘇晉和郭進,自己則留在泌陽——這裏是他的起家之地,大盤山裏還有他的家眷和老部下。連番大戰後,唐州軍也進入了休整期,軍務和政務都有幕僚打理,他難得有了些空閑,正好可以喘口氣,規劃一下三州未來的發展。
如今武安君治下,最富裕的就屬大盤山中的百姓,不僅有足夠的糧食,物資供應也越來越豐富,閑暇之時,還能去礦上做工掙錢,山寨中的青磚瓦房幾乎是供不應求。
武安君之前雖然不在,但是學堂卻依舊在上課,教書的乃是他聘請的先生,數學則是留下教材給孩子們自學。
讓武安君驚喜的是,這些孩子的學習能力顯然極強,目前已經到了三年級的進度,如今既然有時間,武安君自然要給他們上一上強度。
喜歡大乾殺豬匠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大乾殺豬匠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