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新桃換舊符
字數:5948 加入書籤
盛夏時節,鹹陽城內已是一派熱鬧景象。悶熱的天氣並未阻擋百姓們的生活熱情,街頭巷尾依舊人聲鼎沸,商賈往來不絕。
這日清晨,李明衍正在水署中整理最後的圖紙,忽聽得門外一陣急促的腳步聲。鄧起滿頭大汗地衝了進來,臉上帶著掩飾不住的興奮。
"大人,大人!外麵傳來大消息!"鄧起忙不迭地說道,"呂相國在今早的朝會上被大王嚴厲斥責,當場辭去相位!"
李明衍手中的毛筆微微一頓,心中雖早有預料,聽到確切消息時仍是一震。他放下筆,沉聲問道:"詳細說說。"
"據宮中傳出消息,大王指責呂相國專權擅政,結黨營私,又縱容屬下貪腐。"鄧起壓低聲音,神秘兮兮地說,"朝堂上大王動了真怒,當殿叱責相國有什麽臉麵號稱仲父,呂相國竟無言以對,隻得辭去相位!"
李明衍心中歎息,又想起那夜呂不韋的預言——"恐就在明日"。這位商人出身的政治家,算無遺策,連自己的末路都預見得如此準確。
十日後,又有更驚人的消息傳來——大王再次申斥呂不韋,命他離開鹹陽,遷往蜀地。不堪屈辱的呂不韋,服毒自盡,身亡於途中。
聽聞那日,呂不韋的葬禮異常隆重,數千賓客為其送葬,場麵冷清而肅穆。沒人敢大聲悲慟,卻又無法掩飾心中的惋惜。那位以一己之力將先王運作推上王位的商人,最終還是沒能逃脫被棄用的命運。
李明衍心中黯然。盡管曆史上記載呂不韋的結局本就如此,親曆過後,那種震撼與悲哀卻遠非書本所能傳達的。他想起那夜呂不韋離去時的背影,蒼老而又堅定,仿佛早就看透了自己的結局。
更令人驚駭的是,在呂不韋死後,秦王發起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大清洗。朝中凡是與呂不韋關係密切的官員,不是被罷免,就是被流放,甚至有人被處死。一時間,鹹陽城內人心惶惶,草木皆兵。
兩大勢力——嫪毐與呂不韋,一個曾經把持後宮,一個曾經掌控朝政,如今皆已倒下。在這片肅殺之氣中,楚係貴族卻一枝獨秀,逐漸成為朝堂上的最大勢力。以昌平君熊啟為首的楚係貴族,堅定支持秦王,與王室同進退,顯得格外穩固。經過這場清洗,秦王終於真正掌握了大權,不再是被權臣牽製的傀儡。
與此同時,由李明衍主持的鹹陽水利係統改造工程也進入了最後階段。城中水渠四通八達,排水係統完善無缺,甚至在主要街道上鋪設了前所未有的地下暗渠,可徹底解決雨季積水問題。
轉眼間,又是兩個月過去。鹹陽水利係統改造工程終於走向了尾聲。李明衍站在城南高處,眺望著煥然一新的鹹陽城,心中充滿了成就感。
"請大人看,這便是新修的東市主渠,"鄧起恭敬地在一旁指點,"雨水積聚之處,都有暗道引流,再也不會有積水泥濘了。"
李明衍點頭微笑:"不錯。再過一個月,整個鹹陽城的水利係統就徹底改造完成了。屆時,不論大雨傾盆,還是久旱無雨,鹹陽百姓都能安居樂業。"
一場暴雨剛剛過去,鹹陽城中卻絲毫不見積水。新鋪設的石板街道整潔幹爽,街道兩旁的排水渠暢通無阻,地下暗渠更是將多餘雨水引向城外河道,既解決了城內水患,又為農田提供了灌溉水源。
李明衍與鄧起並肩走在鹹陽的大街上,看著來往的百姓麵帶笑容,談論著最近城中水利的改善,心中滿是欣慰。那些曾經的朝堂動蕩、血雨腥風,在這一刻仿佛從未發生過。帝國的新氣象,正在徐徐展開。
"大人,再有十日便是最後驗收的日子了。"鄧起興奮地說,"到時候,您可要在大王麵前好好展示咱們的成果啊!"
李明衍微微一笑:"這是全體水工共同的功勞,不是我一人之功。"
朝議之日很快到來。金碧輝煌的大殿內,文武百官分列兩側,氣氛莊嚴肅穆。秦王端坐於王座之上,麵容威嚴,目光如炬。
"都水長李明衍、質子贏嘉,上前覲見!"
聽到傳喚,李明衍與贏嘉同時踏出,來到殿中央,恭敬地行禮。
"臣李明衍、贏嘉,參見大王!"
秦王微微頷首:"鹹陽水利改造已近尾聲,寡人甚為關切。二位且詳述進展。"
贏嘉作為協助者,先行開口:"啟稟大王,鹹陽水利係統經過一年多的改造,已基本建成。城中主要街道鋪設了地下暗渠,雨水可直接排入城外河道;王宮區域更是設有專門水道,確保用水安全;城北水塔已經建成,可儲存淨水,供城中飲用...微臣巡視各區,百姓們讚不絕口。尤其是東市區,往日雨後難以通行,如今道路幹爽,館驛往來便利,彰顯大秦國威。"
他侃侃而談,條理分明地介紹了整個工程的進展。接著,李明衍又詳細補充了工程的技術細節和未來規劃。整個匯報過程,秦王始終專注聆聽,頻頻點頭,顯然對成果極為滿意。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秦王滿意地點頭,眼中閃爍著讚許之色:"兩位愛卿功不可沒。呂不韋時期籌劃的諸多工程,多有虛誇浮華之處,唯獨這鹹陽水利,確有實效,惠及黔首。"
殿內眾臣紛紛附和,齊聲稱讚李明衍的功績。李明衍觀察著朝堂上的氣氛,發現不知何時起,那種呂不韋、嫪毐兩派針鋒相對的緊張氛圍已經一去不複返。取而代之的是一種異常和諧的景象——每位大臣都畢恭畢敬地聽從秦王的指示,無人敢有絲毫異議。
"李卿,"秦王忽然直呼李明衍,聲音溫和,"自涇水之渠,到參平嫪毐之亂,再到鹹陽水利,卿屢立大功,寡人心甚嘉之。"
"臣不敢當,"李明衍連忙叩首,"皆是大王信任,臣才有機會效力。"
秦王大笑:"難得卿如此謙遜。"他忽然提高聲音,宣布道:"寡人決定,封李明衍為關內侯,號通渠侯,賜田三十頃,食邑三百戶!"
這一決定如同一道驚雷,在殿內炸響。李明衍自己也驚得抬起頭來,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侯爵"這個爵位,在戰國時代是極高的榮譽,僅次於王爵。自己一個穿越者,居然就這樣成為了一位貨真價實的侯!
"臣,臣不敢當!"李明衍連連叩首,"臣才疏德薄,豈敢受此重賞?"
"愛卿不必過謙,"秦王目光如炬,直視李明衍,"你不僅在水利上有大功,還在平定嫪毐之亂中立下汗馬功勞。此封賞,乃實至名歸!"
一位內侍捧出金邊卷軸,高聲宣讀了封爵詔書。霎時間,殿內響起一片賀喜之聲,眾臣紛紛向李明衍道賀。
一旁的贏嘉也微微點頭,眼中帶著幾分欣慰。整個朝會,氣氛輕鬆融洽,宛如一個新時代的開始。
朝會結束後,李明衍仍沉浸在震驚之中。他本以為完成水利工程後,自己會去到下一個工程。沒想到,秦王竟一步將他提升至如此高位。這既是榮譽,也是一種責任——從此以後,他與秦國的命運更加緊密地聯係在一起了。
正當他出神之際,一個儒雅的聲音從身後傳來:"恭喜通渠侯!"
李明衍轉身,隻見昌平君熊啟笑容可掬地站在那裏。這位楚係貴族首領今日穿著一襲暗紋紫袍,外罩玄色大氅,腰間掛著古樸的玉佩,整個人散發著一種謙和有禮的貴族氣質,絲毫看不出當日領兵作戰的武將模樣。
"昌平君謬讚了,"李明衍連忙回禮,"不過是僥幸受賞,何德何能當此大任?"
熊啟擺擺手,親切地說:"李侯謙虛了。您通水治渠,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此爵當之無愧!"他做了個請的手勢,"不知李侯可否賞光,到寒舍小坐?舍弟也久仰李侯大名,想請教水利之道。"
昌平君主動邀請,李明衍自然不好推辭,便隨他一同前往府邸。
昌平君府邸位於鹹陽城西南,雖不及相國府那般奢華,卻也寬敞雅致。進入後院,隻見一位三十餘歲的男子正在亭中品茶,見二人來到,連忙起身相迎。
"正是家弟昌文君熊顛。"昌平君介紹道,"舍弟自幼喜好水利之術,對李侯的功績甚是仰慕。"
昌文君熊顛深深一揖:"久聞李侯大名,今日得見,三生有幸!"
李明衍連忙回禮。昌文君與其兄昌平君頗為相似,都是那種溫文爾雅的楚國貴族氣質,舉止謙和,言語得體,絲毫看不出權貴的傲氣。三人於涼亭中落座,奴仆送上香茗點心,氣氛融洽。
"李侯此番封爵,想必是大王對您的器重,"昌平君輕抿一口清茶,語氣溫和,"如今朝中新氣象,與李侯想必甚合。"
李明衍微微點頭:"大王近來親政,朝政清明,確是國家之福。"
昌平君微笑:"我觀李侯始終勤於職守,不問朝政,此乃明智之舉。然今日李侯已封侯拜爵,身份驟變,恐怕再難遠離朝堂漩渦了。"
這話雖是實情,卻也暗含警示。李明衍心中一凜,謹慎地回應:"昌平君所言極是。隻是明衍愚鈍,恐難應對朝中複雜局勢。"
"李侯客氣了。"昌平君放下茶盞,目光真誠,"我兄弟二人不善虛言。今日邀請李侯來,是想坦誠相告,日後或可互相扶持。"
昌文君也點頭附和:"李侯以為,如今朝中,何方勢力最為穩固?"
這個問題直指要害,李明衍思索片刻,謹慎回答:"依在下淺見,楚係貴族在朝中根基最深,又與王室交好,自是最為穩固。"
兄弟二人相視一笑,昌平君坦然道:"李侯所言不錯。我楚係官員雖是客卿,卻世代紮根秦國,早已把秦國視為家鄉。我等始終堅定地站在大王一邊,不論朝局如何變化,此心不改。"
"以李侯的聰明才智,想必也看出我楚係與秦王室的特殊關係。"昌文君補充道,"秦楚兩國雖有齟齬,卻已連續多代通婚。從當今大王的高祖母宣太後羋八子,再到華陽太後認先王莊襄王為子,百年來,秦楚王族可謂血脈相連。楚係貴族在秦,既是質子,也是橋梁。"
昌平君點頭,語氣變得更為親切:"秦楚交好,於兩國皆有利。我等楚係貴族,早已將自身命運與秦國緊密相連。李侯若有意,日後可與我等多多往來,共襄秦國大業。"
聽著二人的坦誠之言,李明衍心中暗暗驚訝。
"昌平君、昌文君如此坦誠相告,明衍感激不盡。"李明衍真誠地回應,"日後若有差遣,明衍定當竭力相助。"
"好,那就說定了!"昌平君爽朗一笑,舉杯相邀,"今日初次相談,甚是投機。來,幹了這杯,日後就是自家兄弟了。"
三人推杯換盞,談笑風生,宛如多年故交。李明衍很喜歡昌平君和昌文君兄弟的真誠與坦率,感受到了一種少有的君子之風,沒有那麽多試探,沒有那麽多算計,在這朝堂他接觸過的權臣中,已算是足夠的誠意與坦蕩。
離開昌平君府時,已是夜色深深。李明衍走在回府的路上,心中思緒萬千。
"通渠侯..."李明衍輕聲自語,品味著這個新身份帶來的複雜感受。身為侯爵,他儼然進入了權力的核心圈,那麽接下來,又會有怎樣的挑戰等待著他?
"楚國的底籌究竟是什麽?"他也同樣暗自思忖,"難道真的隻是為了秦楚交好,而甘願為秦王馬首是瞻?還是說,在這看似單純的姿態背後,隱藏著更深遠的政治盤算?"
喜歡川流不逝:我在古代修水利請大家收藏:()川流不逝:我在古代修水利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