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仙家迎新主上)
字數:3896 加入書籤
待眾人回到廳堂,李明衍拂去雙手殘留的鐵屑,緩步走向最後一個青銅方盒。盒蓋上雕刻的水波紋在燭光下流轉生姿,似有靈性。他輕輕打開盒蓋,眾人不由屏息凝神,探頭張望。
盒內是一張材質特殊的獸皮地圖,邊緣已顯斑駁破損,隻勾勒出中原地區的粗略輪廓,線條粗疏不均,比例雜亂無章。地圖邊緣以朱砂筆跡題寫八個字:"量天尺地,方圓相準"。筆鋒遒勁有力,透著一股不容置疑的氣勢。
李明衍的眼神頓時亮了起來,他如獲至寶般小心翼翼地將地圖展平,右手不自覺地劃過地圖上的水係線條,仿佛在撫摸一位老朋友。
"先生似乎對此物格外熟悉?"盧生捕捉到了李明衍眼中的那抹異樣光彩。
李明衍微微一笑:"水工之道,離不開地理圖誌。此謎正合我意。"他環視眾人,聲音中帶著難掩的興奮,"這是關於如何準確繪製地理圖的謎題。現今地圖多憑經驗粗繪,缺乏精準比例,導致行軍誤判、水利失算、田畝勘誤——種種弊端不一而足。"
他從腰間取出一個精巧的銅製小盒,打開後露出裏麵的銅尺、圓規和一個眾人從未見過的小巧儀器。鄧起見狀,立刻上前協助擺放這些工具,動作熟練得如同多年搭檔。
"地圖之道在於"縮微","李明衍撚起一撮細沙,任其從指間緩緩流下,在桌麵上形成一個小丘,"正如這沙丘之於遠山。一寸之圖對應實地百步或千步,需嚴格對應。若能做到,則可算準確距離,預估行軍時日,規劃水利疏浚。"
年輕的子徹忍不住問道:"先師曾說,地圖難定東西南北,更難準確定量,先生如何解決?"
李明衍不答,轉而對鄧起道:"你來解釋。"
鄧起早已習慣了李明衍這種溝通方式,不慌不忙地拿起案上的銅製儀器:"此為"日晷",可依日影定向;再配合"句股測量法",可推算出準確距離;至於高低起伏,則需水準儀測定。"他說得流暢自信,全然不似一個學藝未精的弟子。
子徹眼中閃過一絲羨慕,輕聲向身旁的同門道:"李先生教徒如此得法,其徒弟都如此通曉精要。"
阿漓站在一旁,敏銳地捕捉到了這句話,嘴角微揚:"李先生於技法極嚴,平日裏不怒自威。鄧起跟隨多年,至今仍在學藝階段,方敢稱弟子。"她故意板著臉,眼中卻藏不住笑意。
幾位年輕方士聞言,神色間更添幾分向往。
阿漓意味深長地看了看李明衍的背影,又看了看那些期待的臉庭,她故意壓低聲音,"先生最討厭不思考的人,你們將來若有機會,可要爭氣些。"
接下來的三日,李明衍帶領眾人踏遍燕國都城方圓數十裏,實地測量山川河流、道路城池的相對位置和距離。清晨時分,他們立足高處,利用日出方向確定東西;正午時刻,以日影最短處定南北;傍晚,則以日落位置校準方向。
李明衍不僅言傳,更身體力行。他與鄧起配合默契,一人持竿,一人測角,迅速計算出兩地間的準確距離。當眾人困惑於如何測量陡峭山崖的高度時,李明衍微笑著拾起一塊小石子,借用水池中的倒影,三兩下便求出了準確數值。
"水鏡法!"子徹驚呼,"先師竹簡上提到過此法,卻從未明示其理!"
李明衍指導著子徹親自操作一遍,繼而啟發他思考:"水之為物,平而無私。你可知為何水麵能成鏡?為何倒影與實物比例相同?"
子徹陷入沉思,忽而眼前一亮:"是了!光線直行之理!若水平如鏡,則倒影與實物必成相似比例!"
"善!"李明衍欣慰地點頭,"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方為真才。"
盧生在一旁觀察,深感李明衍教學之妙——從不直接給答案,總是引導弟子自行發現,如此習得的知識才能融會貫通,終生不忘。他暗自對比,發現這與蕭子當年的教學方式竟有幾分相似,更堅定了他讓賢的決心。
第三日黃昏,眾人回到門派。李明衍在寬敞的廳堂中鋪開一張特製的熟絹,手握特製的木炭,開始勾勒地圖。他的手法嫻熟而精準,線條流暢有力,時而停頓思索,時而快速揮灑。
"繪圖需四步:量距、定向、記形、標名。"李明衍一邊繪製,一邊講解,"水係要細致,山脈要連貫,城池要按實際規模縮小,道路要分主次,皆須標明準確方位。"
鄧起在一旁協助,時而遞上工具,時而提醒某處細節,配合默契。阿漓則詳細記錄每一步驟,不時就測量數據與子徹交流校對。整個廳堂儼然成了一個和諧的學堂,人人專注,卻無半點拘謹之感。
李明衍特別在圖上添加了一種奇特的標記係統——不同顏色代表不同地勢高度,藍線粗細表示水流大小,更有特殊符號標注季節性河流與常年水道。
"妙哉!"盧生不禁拍案,"此圖不僅顯山川,更顯盛衰!"
"正是。"李明衍指著圖上一處水係交匯點,"此處春季水量暴漲,夏末則近幹涸。若築堤蓄水,可解三邑百姓之渴;若不加治理,五年內必有水患。"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當最終的地圖完成後,眾人驚歎不已。這已不是簡單的地形圖,而是一幅融合了地理、水文、農耕、軍事等多重信息的綜合圖誌。它不僅準確標注了當下的地形地貌,還蘊含著對未來水勢變化的預測。
"此圖在軍事上可規劃行軍路線,避開險阻;在民生上可規劃水利工程,趨利避害;在政務上可統計土地人口,明晰賦稅。"李明衍語氣平和卻擲地有聲,"若六國都有如此精準的地圖,不僅可減少戰事中的無謂消耗,更能明察天下水脈走勢,使民生之利最大化。"
一直默默觀察的盧生,看著這幅凝聚了三日心血的地圖,又看了看那副蕭子的畫像,心中已有了決斷。他緩步上前,向李明衍深深一揖:"先生不僅解開謎題,更將先師未竟之誌發揚光大。依我們門規,先生當為我傲天門新任掌門。"
子徹也跪地叩首,那股少年的倔強勁頭已然化為真誠的敬服:"先生才識超群,弟子願終身追隨,以先生為師!"
其他年輕方士也紛紛下跪,整個大廳內肅穆而感動。
阿漓與鄧起交換了一個意味深長的眼神——他們早已料到這一幕。自遇見李明衍那日起,他們就見證了無數次這樣的場景:李明衍以其淵博的知識與真誠的心,打動一個又一個人的心。
李明衍看著這些真誠的麵孔,心中升起一絲暖意。他扶起盧生和子徹:"此事容我思量。你們各自回去休息,明日再議。"
眾人臉上露出失望,但盧生理解李明衍慎重的態度,說:"請先生思量,我等門人靜待先生答複。"
月色如水,李明衍與阿漓、鄧起一同返回驛館。夜風微涼,帶著初夏特有的清新氣息。
"明衍是要收下這批門徒嗎?"阿漓輕聲問道,語氣中帶著幾分揶揄,"我瞧那子徹小夥子,骨子裏和鄧起倒有幾分相似,都是那種認準了一條路就不回頭的主。"
李明衍看著遠處山巒的剪影,若有所思:"他們都是人才,若能好好引導,日後定能成就一番事業。更重要的是..."他頓了頓,目光變得深邃,"我似乎找到了新的方向。"
鄧起好奇道:"什麽方向?"
李明衍沒有回答,隻是笑著說了句,"走吧,回去聊。"
喜歡川流不逝:我在古代修水利請大家收藏:()川流不逝:我在古代修水利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