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5章 春雨連綿與幼苗管護

字數:2920   加入書籤

A+A-


    晨霧裹挾著雨絲籠罩田野,耐鹽禾的幼苗已頂破表土,兩瓣嫩黃的子葉像展翅的小鳥,在雨霧中微微顫動。陳老漢蹲在田埂上,用竹片輕輕撥開幼苗周圍的濕泥,根須在泥土中呈白色放射狀分布,長度已達四寸 —— 這是健康萌發的標誌,正如《異域糧譜》“幼苗篇” 所記:“雨潤苗生,根白如玉,乃管護之始”。他身後的播種帶已泛出淡淡的綠,與未萌發的地塊形成鮮明界限,像大地剛剛睜開的眼睛。
    “夫人,野慈姑的幼苗長黴了!” 哈桑舉著育苗盤跑來,盤沿的積水裏漂著白色的黴絲,幼苗基部的莖稈已泛起褐,“陳老漢說這叫‘雨黴病’,是棚內太潮捂出來的,您看這葉片背麵,都長了層白霜似的東西!” 他說得沒錯,掀開育苗棚的油紙一角,潮氣撲麵而來,棚內的溫度計顯示濕度已達八成五,比適宜濕度高了兩成。未染病的幼苗也顯得萎靡,葉片沒有之前的挺括,用手指輕觸,能感到黏膩的露水 —— 這是黴病滋生的溫床。
    寶兒讓人在育苗棚內懸掛幹艾草束,每棚掛五束,艾草的香氣能抑製黴菌生長:“再把棚頂的油紙掀開半尺,” 她用竹竿撐起通風口,“讓空氣流通起來,濕度降下來,比撒石灰管用。” 半個時辰後,棚內的濕度降至七成,用手摸育苗盤的邊緣,已沒有之前的黏濕感。染病的幼苗被小心剔除,根部埋入遠離田塊的石灰坑 —— 這是比焚燒更徹底的消毒法,能防止孢子擴散。
    王晏之的幕僚帶著農人們在耐鹽禾的幼苗間鋪設 “透氣墊”,用蘆葦編織的墊子鋪在行間,既能阻斷土壤潮氣蒸騰,又不影響幼苗生長:“按大人的意思,這墊子要鋪至幼苗三寸高,” 幕僚用竹片將墊子邊緣固定,“比直接培土透氣,還能防雜草。” 哈桑蹲在墊子旁觀察,墊子下方的土壤表麵幹爽了許多,沒有之前的泥濘,幼苗的莖稈基部也變得更加挺拔,“您看這苗,立得直多了!” 墊子的縫隙間,偶爾有蚯蚓穿過,說明土壤依然透氣。
    正午的雨勢轉急,豆大的雨點砸在育苗棚的油紙上,發出 “劈啪” 的聲響。農人們趕緊給耐鹽禾的幼苗搭建 “擋雨罩”,用竹篾和油紙製成的小罩子,每個罩住三株幼苗,罩頂呈尖形,能讓雨水順著斜麵滑落:“這罩子要‘罩苗不壓苗’,” 陳老漢調整罩子的高度,離幼苗頂端一寸遠,“既能擋雨又能透光,比整棚覆蓋靈活。” 擋雨罩下的幼苗,葉片不再被雨水抽打,子葉漸漸舒展,與未罩的幼苗相比,更顯精神。
    午後的雨稍歇,陽光在雲層間穿梭,田野的積水裏映出破碎的天光。農人們趁著間隙給野慈姑的幼苗追肥,用腐熟的豆餅水混合草木灰,比例為五比一:“這肥要‘薄而勤’,” 陳老漢用瓢舀著肥液沿苗根澆下,“每株澆半兩,隔五日一次,比濃肥安全,不會燒根。” 澆過肥的幼苗,葉色在陽光下泛著油亮的綠,用手輕捏葉片,能感到明顯的厚實感,與未追肥的相比,更顯健壯。
    耐鹽禾的幼苗行間,雜草已冒出嫩芽,葉片呈披針形,與耐鹽禾的子葉形態迥異。農人們用特製的 “剔草刀” 除草,刀身窄薄,能貼著地麵剔除雜草而不傷幼苗根係:“這草要‘早剔’,” 哈桑握著刀柄示範,“等長到寸高就不好除了,會跟幼苗搶養分。” 剔下的雜草被集中堆放在田埂上,將來可以漚製成綠肥 —— 這是比焚燒更環保的處理方式,能將養分還田。
    傍晚的雨又淅淅瀝瀝地下了起來,農人們開始檢查育苗棚的排水係統。竹槽的水流是否通暢,竹管是否有堵塞,排水溝是否有淤積,每處都要仔細查看:“排水不暢,棚裏就會積水,” 陳老漢用竹竿疏通堵塞的竹管,“哪怕隻是一寸深的水,也能泡壞幼苗的根。” 疏通後的排水係統,水流 “嘩嘩” 作響,像在唱一首輕快的歌,與棚內幼苗生長的靜謐形成對比。
    倉庫裏,寶兒正在記錄幼苗的生長數據。耐鹽禾的幼苗平均高度已達一寸半,子葉展開度兩寸;野慈姑的幼苗高度一寸,新葉數量兩片,比昨日各增長了半分。“這些數據說明通風和追肥都起了作用,” 她指著記錄冊上的曲線說,曲線呈穩步上升趨勢,“隻要保持住,再過十日就能間苗了。” 記錄冊旁放著明日的工作計劃,上麵寫著 “檢查擋雨罩穩固性”“給耐鹽禾幼苗培土” 等事項,每一項都與天氣變化緊密相關。
    黎明時分,雨停了,天邊露出魚肚白。田野的積水已退去不少,露出濕潤的泥土,散發著清新的氣息。耐鹽禾的幼苗在晨露中顯得格外精神,子葉上的水珠晶瑩剔透,像綴著的珍珠;野慈姑的幼苗新葉舒展,葉色翠綠,沒有再出現黴病的跡象。農人們踏著露水來到田間,開始了新一天的管護工作,檢查擋雨罩、疏通排水溝、觀察幼苗生長,每個人的臉上都帶著希望的笑容。
    陳老漢帶著農人們給耐鹽禾的幼苗培土,用小鋤頭將行間的泥土輕輕推向幼苗根部,培土高度半寸:“這土能固定幼苗,防止雨後倒伏,” 他邊培土邊說,“還能讓根係周圍的土壤更緊實,吸收養分更有力。” 培土後的幼苗,像站在小土坡上,顯得更加穩固,與未培土的相比,抗風能力明顯增強。
    午後的陽光終於完全穿透雲層,暖洋洋地照在田野上。農人們掀開育苗棚的油紙,讓野慈姑的幼苗曬曬太陽:“這陽光能殺菌,” 哈桑看著幼苗說,“比什麽藥都管用。” 陽光下的幼苗,葉片舒展,盡情地吸收著陽光,進行光合作用,葉色變得更加鮮亮。
    夜幕降臨,倉庫裏的油燈亮了起來,農人們圍坐在一起,交流著白天的管護經驗。陳老漢給大家講著如何辨別幼苗是否健康,如何根據天氣調整管護措施,每個人都聽得認真。“種地就得跟著天走,” 陳老漢說,“天要下雨,咱就排水擋雨;天要放晴,咱就通風曬太陽,順應自然,莊稼才能長得好。”
    寶兒在《幼苗管護日誌》上寫下:“春雨連綿雖給幼苗管護帶來挑戰,但通過通風、追肥、培土等措施,幼苗長勢良好,抗逆性增強。” 她合上日誌,看著窗外的夜空,星星點點,像撒在黑絲絨上的鑽石。她知道,隻要繼續精心管護,這些幼苗終將茁壯成長,為秋天的豐收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