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6章 晴雨交替與幼苗精護

字數:2986   加入書籤

A+A-


    晨霧在耐鹽禾的幼苗間繚繞,陽光穿透薄霧,在葉麵上織出金色的網。幼苗已長至三寸高,子葉脫落,真葉舒展如劍,卻因過密而相互擠壓,部分幼苗的葉片向一側傾斜 —— 這是 “苗擠苗” 的典型表現,正如《異域糧譜》“間苗篇” 所記:“苗過密則氣塞,需去弱留強,方能健長”。陳老漢蹲在田埂上,用竹製間苗鋤在苗間劃出淺痕,每簇隻留三株健壯的幼苗,間距恰好兩指寬。
    “夫人,野慈姑的幼苗招蚜蟲了!” 哈桑捧著帶蟲的葉片跑來,細小的綠色蟲子在葉背蠕動,葉片已被啃出細密的孔洞,“陳老漢說這是‘晴雨蟲’,雨後放晴最易滋生,您看這蟲糞,都結成小黑點了!” 他說得沒錯,育苗棚內的濕度雖已降至六成,但連續的晴雨交替讓葉片始終帶著薄露,正好給蚜蟲提供了滋生環境。未染蟲的幼苗也顯露出萎靡,葉色比昨日淺了一度,用手輕抖,能看到蟲影飄落。
    寶兒讓人將曬幹的艾草和辣椒混合搗碎,裝入布袋浸泡在溫水中:“這是‘艾辣水’,” 她攪拌著褐色的液體,“蚜蟲怕辛辣味,比草木灰水驅蟲快。” 農人們用竹製噴壺盛裝藥液,壺嘴的細孔能讓藥液呈霧狀噴出,均勻附著在葉背:“噴的時候要對著蟲群,” 陳老漢示範著調整壺的角度,“葉背、葉腋都得噴到,這些地方是蚜蟲的窩。” 半個時辰後,蚜蟲已停止蠕動,葉片上的藥液形成保護膜,在陽光下泛著油亮的光。
    王晏之的幕僚帶著農人們在耐鹽禾的田間搭建 “遮陽棚”,用竹篾和茅草搭建,棚頂的茅草疏密有致,能擋住正午的強光卻不遮陰:“按大人的意思,這棚要‘晴時遮、雨時收’,” 幕僚用繩索連接棚頂,“正午陽光烈時放下,防止幼苗被曬蔫;傍晚或下雨時收起,讓露水和雨水滋潤幼苗。” 哈桑站在棚下感受,陽光透過茅草的縫隙變成細碎的光斑,落在幼苗上不灼人,“這棚比擋雨罩透氣,苗肯定長得舒服。”
    正午的陽光格外強烈,地麵溫度升至二十七度,耐鹽禾的葉片在陽光下微微卷曲。農人們打開遮陽棚,棚下的溫度立刻降了三度,幼苗的葉片漸漸舒展。陳老漢讓人給幼苗澆 “午間水”,用竹管引來的井水經過晾曬,溫度與土壤相近:“這水要‘細流慢灌’,” 他用手指堵住竹管的出水口,讓水流變成細線,“不能用冷水激根,不然會影響生長。” 水流順著行間的溝壑緩緩流淌,滋潤著幼苗的根部,葉片在水汽中更顯翠綠。
    午後的烏雲迅速聚集,雨點毫無征兆地砸落。農人們趕緊收起遮陽棚,同時檢查耐鹽禾的間苗情況,將間掉的弱苗扔進竹筐 —— 這些弱苗可以用來喂養牲畜,不浪費。“間掉的苗根要清理幹淨,” 陳老漢用鋤頭刨開土壤,“不然會腐爛生蟲,影響健康苗的生長。” 清理後的田間,幼苗間距均勻,通風良好,雨水落在葉片上,順著葉脈滑落,不會在葉腋積聚。
    野慈姑的育苗棚內,寶兒正在檢查蚜蟲防治效果。她翻開葉片,蚜蟲已大部分死亡,少量存活的也行動遲緩。“再噴一次艾辣水鞏固,” 她對身邊的農婦說,“連續噴三次,才能徹底除根。” 同時,她讓人在棚內懸掛用桐油浸泡過的布條,“桐油的氣味能驅蟲,比艾辣水持續時間長。” 布條在棚內隨風飄動,散發著淡淡的油香,與艾草的氣味混合在一起,形成天然的驅蟲屏障。
    耐鹽禾的幼苗行間,雜草又冒出了新的嫩芽。這次的雜草葉片寬大,與耐鹽禾的細長葉片截然不同,爭奪養分的能力更強。農人們用 “剔草刀” 仔細剔除,刀身貼著地麵,將雜草連根拔起:“這草叫‘闊葉草’,” 哈桑邊剔邊說,“根係發達,不除幹淨會越長越旺。” 剔下的雜草被集中堆放在田埂邊,準備漚製成綠肥,“等漚熟了,又是好肥料,能給幼苗補充養分。”
    傍晚的雨停了,天邊出現一道彩虹。農人們趁著晴好天氣給野慈姑的幼苗移栽,將育苗盤裏的幼苗移植到沼澤地的田壟上,株距一尺,行距一尺五:“這間距能讓野慈姑的球莖有足夠的生長空間,” 陳老漢用竹尺測量,“比在育苗盤裏長得更健壯。” 移栽時,他特意將幼苗的根須理順,埋入土中一寸深,“根須舒展了,才能更好地吸收養分和水分。”
    倉庫裏,寶兒正在記錄幼苗的生長數據。耐鹽禾經過間苗後,平均高度已達四寸,真葉數量三片;野慈姑移栽後的成活率達九成,葉片舒展,沒有病蟲害跡象。“間苗和驅蟲都很有效,” 她看著記錄冊上的數據說,“下一步要注意防旱防澇,最近的天氣變化太頻繁了。” 記錄冊旁放著明日的工作計劃,上麵寫著 “檢查遮陽棚牢固性”“給耐鹽禾追肥” 等事項。
    黎明時分,露水在葉片上凝結成珠,晶瑩剔透。耐鹽禾的幼苗在晨光中挺拔生長,葉片上的露珠折射出七彩的光;野慈姑的幼苗在沼澤地的濕潤土壤中紮根,新葉不斷萌發。農人們踏著露水來到田間,開始了新一天的管護工作,檢查幼苗生長情況、清理雜草、加固防護設施,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希望的笑容。
    陳老漢帶著農人們給耐鹽禾追肥,用腐熟的農家肥混合草木灰,均勻地撒在幼苗根部周圍:“這肥要‘環施’,” 他用鋤頭在幼苗周圍劃了一個圓圈,“讓肥料圍繞著根,慢慢滲透,比直接撒在根部安全。” 追肥後的幼苗,葉色更加濃綠,用手輕捏葉片,能感到明顯的厚實感,充滿了生命力。
    午後的陽光再次變得強烈,農人們打開遮陽棚,給幼苗遮擋強光。同時,他們檢查田間的排水溝,確保排水暢通,防止突如其來的降雨造成積水。“晴雨交替的天氣,就得時刻準備著,” 哈桑說,“既要防太陽曬,又要防雨淹,照顧這些苗比照顧孩子還細心。”
    夜幕降臨,倉庫裏的油燈亮了起來,農人們圍坐在一起,交流著白天的管護經驗。陳老漢給大家講著如何根據葉片的狀態判斷幼苗是否缺水缺肥,如何提前預防病蟲害,每個人都聽得津津有味。“種地就是個精細活,” 陳老漢說,“你對它用心,它就給你長好莊稼。”
    寶兒在《幼苗精護日誌》上寫下:“晴雨交替的天氣雖給管護帶來不便,但通過間苗、驅蟲、追肥等精細化管理,幼苗長勢喜人,為後續生長打下了堅實基礎。” 她合上日誌,看著窗外的夜空,繁星點點,仿佛在預示著一個豐收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