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3章 瀛州緊備與朝局暗湧

字數:3679   加入書籤

A+A-


    天色微明,瀛州城上空陰雲如墨,沉甸甸地壓著,仿佛稍一用力便能擠出雨來。趙德明早早起身,踱步至窗前,望著城外那片霧靄沉沉的原野,眉頭不自覺地擰成了個 “川” 字。自他抵達瀛州,已有數日,每日裏看著宋軍忙碌備戰,心中卻隱隱有些不安。
    “監軍大人,王大人求見。” 門外,親隨輕聲通稟。趙德明回過神來,忙整了整衣衫:“快請。”
    王晏之踏入房間,拱手行禮:“監軍大人,今日我想帶大人去看看城外的防禦工事,如今正加緊修繕,已頗有成效。” 趙德明點頭應允,兩人一同出了府邸,跨上駿馬,朝城外奔去。
    一路上,冷風如刀,割著眾人的臉。行至北堡,隻見士兵們正熱火朝天地勞作著。新挖掘的壕溝又寬又深,溝底布滿削尖的木樁,宛如猙獰的獠牙。壕溝旁,工匠們在搭建望樓,粗壯的原木被一根根豎起,榫卯相接,發出沉悶的聲響。
    “大人請看,這望樓居高臨下,可將方圓數裏的動靜盡收眼底。” 王晏之指著望樓,向趙德明介紹,“一旦遼軍來襲,望樓上的斥候便能第一時間發出警報。”
    趙德明微微頷首,目光掃過忙碌的士兵,落在遠處的城牆。城牆上,新架設的三弓床弩格外醒目,巨大的弓臂猶如巨獸的利齒,蓄勢待發。“這三弓床弩,射程能有幾何?” 他開口問道。
    “回大人,此弩射程可達五百多米,威力巨大,可穿透重甲。” 一旁的張三師傅上前一步,恭敬地回答,“遼軍騎兵若來,定叫他們有來無回。”
    趙德明走過去,伸手摸了摸弩身的木質框架,結實而厚重。“聽聞這弩操作不易,需多人協同,可訓練得如何了?”
    張三撓了撓頭:“大人,這弩雖威力大,可操作複雜,士兵們還需些時日磨合。不過,我等日夜操練,定能盡快熟練掌握。”
    正說著,天空中突然響起一聲悶雷,豆大的雨點劈裏啪啦地砸了下來。士兵們卻並未慌亂,迅速披上蓑衣,繼續手中的工作。王晏之見狀,對趙德明說道:“大人,這雨雖添了幾分麻煩,但也能檢驗我軍在惡劣天氣下的應對能力。”
    趙德明看著雨中堅守崗位的士兵,心中不禁對王晏之的治軍能力多了幾分認可。“王大人,看來你確實將瀛州防務打理得井井有條。隻是,遼軍實力不容小覷,我們仍需謹慎行事。”
    兩人又冒雨巡視了其他據點,查看了投石機的改良情況,以及陷阱的布置。回到瀛州城時,天色已近黃昏,雨勢卻絲毫未減。
    在議事廳內,眾人圍坐,就今日的視察展開討論。“依我之見,我們需在城外加設拒馬,延緩遼軍騎兵的衝擊速度。” 李二郎提出建議。
    “不錯,拒馬可多設幾層,再配合陷阱,讓遼軍騎兵陷入困境。” 哈桑也點頭讚同。
    王晏之看向趙德明:“監軍大人,您意下如何?”
    趙德明沉思片刻:“諸位所言極是。隻是,我軍兵力有限,如此大規模的防禦布置,是否會分散兵力?”
    眾人一時陷入沉默。王晏之思索良久,開口道:“大人,我軍可將兵力重點部署在幾個關鍵據點,相互呼應。同時,發動當地百姓協助,一同參與防禦工事的建設與守護。瀛州百姓飽受遼軍侵擾之苦,對我軍頗為支持。”
    趙德明微微點頭:“此計可行。隻是,切不可過度勞累百姓,以免引起民怨。”
    商議完畢,眾人散去。王晏之剛回到住處,寶兒便匆匆趕來,手中拿著一封密信:“大人,這是從汴京傳來的密信。”
    王晏之打開密信,臉色漸漸變得凝重。信中提到,朝中大臣們對於瀛州戰事的態度出現分歧。以呂夷簡為首的一派主張穩紮穩打,確保瀛州不失;而以範仲淹為首的一派則認為應趁勝追擊,擴大戰果。皇帝趙禎對此猶豫不決,希望王晏之能盡快拿出一個詳細的作戰計劃,以作決策參考。
    王晏之深知,這一紙計劃,關乎瀛州乃至整個北伐的走向。他坐在案前,鋪開紙張,提筆蘸墨,卻遲遲未能落下。此時,窗外的雨愈發猛烈,狂風呼嘯,吹得窗戶哐當作響,仿佛在預示著即將到來的風暴。
    在汴京的朝堂之上,大臣們的爭論仍在繼續。“瀛州雖有小勝,但遼軍主力未損,若貿然進攻,恐遭不測。” 呂夷簡憂心忡忡地說。
    範仲淹卻不以為然:“如今我軍士氣正盛,且瀛州已初步穩固防線,此時若不乘勝追擊,更待何時?燕雲十六州,乃我大宋之痛,若能借此機會收複一二,必將大振國威。”
    樞密使晏殊也站出來說:“範大人所言雖有理,但我軍兵力、糧草是否充足,還需仔細考量。況且,瀛州地處邊境,補給線漫長,一旦戰事不利,後果不堪設想。”
    皇帝趙禎坐在龍椅上,聽著大臣們的爭論,心中愈發煩悶。“眾愛卿暫且退下,待朕仔細斟酌。” 他揮了揮手,示意眾人退朝。
    退朝後,趙禎回到後宮,仍在思索著瀛州戰事。此時,曹皇後走了進來,見皇帝一臉愁容,關切地問道:“陛下,可是為瀛州之事煩惱?”
    趙禎歎了口氣:“是啊,如今朝堂之上,大臣們意見不一,朕實在難以抉擇。”
    曹皇後輕聲說:“陛下,臣妾雖不懂軍事,但也知道,兵貴神速。既然瀛州已有所斬獲,不妨給王晏之一些自主權,讓他根據前線的實際情況做出決策。”
    趙禎聽了,心中一動:“皇後所言有理。隻是,朕又擔心王晏之年輕氣盛,貿然出擊,壞了大事。”
    曹皇後微笑著說:“陛下,王晏之能在瀛州屢立戰功,足見其能力。且如今有監軍趙德明在旁協助,想必不會有太大差錯。”
    趙禎點了點頭,心中漸漸有了主意。
    而在瀛州,王晏之經過一夜的思考,終於擬定了一份作戰計劃。計劃中,他詳細闡述了瀛州目前的防禦情況、兵力部署,以及對遼軍可能行動的分析。同時,他提出了兩個方案:一是繼續加強防禦,穩固瀛州防線,等待時機成熟再發動進攻;二是趁遼軍尚未完全集結,主動出擊,打亂其部署。
    王晏之將計劃呈遞給趙德明,趙德明看完後,沉思良久:“王大人,此計劃頗為周詳。隻是,主動出擊風險太大,若有閃失,瀛州危矣。”
    王晏之堅定地說:“監軍大人,我軍雖可守,但燕雲十六州收複之日不知何年何月。如今我軍士氣高昂,且對遼軍的虛實有了一定了解,若能把握時機,或許能一戰而定乾坤。當然,我也深知其中風險,已做好了萬全準備。”
    趙德明看著王晏之堅定的眼神,心中暗暗佩服。“既然如此,我們一同將此計劃送往汴京,交由陛下定奪。”
    數日後,一封加急信件從瀛州送往汴京。此時的瀛州,依舊沉浸在緊張的備戰氛圍中。士兵們日夜操練,工匠們加緊修繕器械,百姓們也紛紛出力,為保衛家園貢獻自己的力量。所有人都在等待著朝廷的指令,等待著一場大戰的來臨。而在汴京的皇宮內,皇帝趙禎正坐在龍椅上,看著王晏之送來的作戰計劃,臉上的神情變幻不定。一場關乎大宋命運的決策,即將在這金碧輝煌的宮殿內做出,而瀛州,這片飽經戰火的土地,也將再次成為曆史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