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6章 瀛州整飭與北伐蓄勢

字數:3607   加入書籤

A+A-


    晨露沾在北門的塞門刀車上,凝結成細碎的冰晶。李二郎踩著潮濕的城磚走上城樓,指尖撫過刀車鐵皮上的凹痕 —— 那是昨日遼軍回回炮砸出的印記,鐵皮雖變形,卻沒被擊穿。城下,民夫們正用石灰水清洗血跡,白色的石灰與暗紅色的血漬交織,在晨光中形成刺眼的對比,空氣中還殘留著淡淡的硝煙味和血腥味。
    “隊長,張三師傅帶著工匠來了。” 身後的士兵輕聲提醒。李二郎回頭,隻見張三推著一輛載滿工具的木車,身後跟著二十名工匠和十名歸降的遼兵鐵匠。“今日先修攔石障,” 張三擦了擦額頭的露水珠,指著城樓下的破損處,“新的槐木從濠州運來了,比上次的更粗,再混上糯米汁夯土,保準比之前結實兩倍。”
    歸降的遼兵阿古拉扛著斧頭走在最前,他曾在遼營負責修繕攻城器械,對木材加工格外熟練。“張師傅,攔石障的木架得加斜撐,” 他蹲下身,用炭筆在地上畫草圖,“遼軍的回回炮力道大,斜撐能分散衝擊力,不容易被砸塌。” 張三眼睛一亮,拍了拍他的肩膀:“好主意!就按你說的辦,修完給你記一功。”
    晨露漸漸散去,陽光爬上城樓,曬得人脊背發暖。北堡的練兵場上,哈桑正帶著歸降的遼兵訓練。這些遼兵共九十七人,經過篩選,六十人編入輔兵,負責運糧、修城,三十七人因擅長騎射,被編入斥候隊。“左手控韁,右手舉弓,眼睛盯著目標!” 哈桑騎著馬,巡視著訓練的士兵,手裏的馬鞭不時糾正他們的姿勢 —— 遼兵騎術雖好,卻不習慣宋軍的 “協同騎射” 戰術,需要從頭練起。
    一名叫耶律忠的遼兵遲遲無法掌握要領,弓箭總是射偏。哈桑翻身下馬,從他手中拿過弓:“你這姿勢不對,” 他示範著將弓拉滿,“肩膀要放鬆,拉弓時用腰力,不是臂力。” 耶律忠跟著學,果然射中了靶心,臉上露出驚喜的笑容。“不錯,” 哈桑點頭,“隻要好好練,將來北伐時,你們也能上陣殺敵,為自己的家鄉報仇。” 耶律忠用力點頭,手中的弓握得更緊了。
    瀛州城內的糧倉裏,趙虎正帶著糧道兵清點新到的糧草。楊繼忠率領的河北路禁軍已抵達,帶來了一千石粟米、五百斤幹肉,還有朝廷賞賜的 “禦膳餅”—— 用精麵粉和豬油製成,比普通軍餅更耐餓,是專門給前線士兵準備的。“按王大人的吩咐,” 趙虎指著賬冊,“禁軍留三百石粟米,咱們留兩百石,剩下的分運到西、南、北三堡,每個堡兩百石,確保各據點的糧草充足。”
    王阿福趕著牛車,載著泗州送來的耐鹽禾和野慈姑糕,剛到糧倉就被趙虎攔住。“阿福,這次帶了多少貨?” 趙虎笑著問道。王阿福跳下車,掀開帆布:“李師傅說,這耐鹽禾是新收的,比上次的更飽滿,還有這些慈姑糕,加了蜂蜜,比以前甜,士兵們肯定愛吃。” 趙虎檢查完,讓人將糧草入庫,同時遞給王阿福一張紙條:“這是張三師傅要的東西,下次來記得帶來 —— 五十根粗麻繩,二十斤石灰,還有十把斧頭。”
    午間的日頭正烈,瀛州的議事廳裏,王晏之、趙德明、楊繼忠正在商議防務。楊繼忠是將門之後,曾參與過對西夏的戰爭,經驗豐富。“遼軍雖撤,但肯定還會再來,” 楊繼忠指著沙盤上的狼山,“狼山地勢險要,是遼軍南下的必經之路,我們得在那裏設個哨卡,派斥候晝夜值守,一旦發現遼軍動向,立刻報信。”
    王晏之點頭:“我也是這麽想的,還得在狼山腳下挖幾道‘陷馬坑’—— 深三尺,寬兩尺,底部埋竹尖,上麵鋪幹草和薄土,遼軍騎兵要是經過,肯定會中招。” 趙德明補充道:“陷馬坑旁要設‘烽火台’,用硫磺和硝石混合的燃料,點燃後煙是藍色的,比普通烽火更醒目,能讓各據點更快收到警報。”
    三人商議完畢,楊繼忠起身道:“我這就去安排禁軍布防,狼山的哨卡今日就動工,爭取明日就能投入使用。” 王晏之點頭:“辛苦楊將軍,有什麽需要盡管說,瀛州上下都會配合。”
    傍晚的風漸漸輕了,吹得城牆上的旗幟微微晃動。張三帶著工匠們終於修好了攔石障,新的槐木斜撐讓屏障更穩固,夯土中混的糯米汁已凝固,用錘子敲上去,聲音沉悶,比之前堅硬了許多。“張師傅,這攔石障能擋住遼軍的回回炮嗎?” 一名工匠問道。張三拍了拍屏障,自信地說:“別說四十斤的炮石,就算是五十斤的,也別想砸穿。”
    練兵場上的訓練還在繼續,歸降的遼兵已能熟練掌握協同騎射的戰術,耶律忠甚至射中了百步外的靶心,贏得了士兵們的掌聲。哈桑看著他們,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 這些遼兵若能為己所用,將來北伐時,定能成為一股重要的力量。
    瀛州的街道上,百姓們漸漸恢複了往日的生活。茶館裏,說書先生正在講昨日北門鏖戰的故事,聽者們聽得津津有味,不時發出陣陣喝彩;鐵匠鋪裏,工匠們忙著打造兵器,鐵錘敲擊鐵砧的聲音,與練兵場的呐喊聲交織在一起,充滿了生機與活力。
    深夜的議事廳裏,燈火通明。王晏之正在給朝廷寫戰報,詳細記錄了北門鏖戰的經過:“甲辰日,遼軍蕭撻凜率兩千騎攻瀛州北門,用回回炮五架,轟城凡十餘次。臣等以攔石障禦之,用神臂弓、三弓床弩反擊,遣哈桑襲擾其炮隊、糧道,至黃昏,遼軍糧盡,遁走狼山,我軍傷八十人,亡十二人,殲敵三百餘,焚其糧車二十輛。”
    寫完戰報,王晏之讓人用蠟丸封好,派快馬送往汴京。他走到窗前,望著窗外的夜空,星星明亮,月亮皎潔,心中滿是感慨 —— 北門鏖戰的勝利,不僅守住了瀛州,更讓宋軍士氣大振,為北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他知道,這隻是開始,未來還有更多的戰鬥在等著他們,收複燕雲的道路,還很長。
    天快亮時,晨霧又起,狼山方向的哨卡已搭建完畢。楊繼忠帶著禁軍,在哨卡旁挖好了陷馬坑,烽火台也已備好燃料。“都給我打起精神!” 楊繼忠對值守的士兵說,“遼軍隨時可能再來,咱們要守住這道防線,不讓他們靠近瀛州一步。” 士兵們齊聲應和,聲音在晨霧中回蕩。
    北堡的練兵場上,哈桑帶著士兵們開始了新一天的訓練。歸降的遼兵們已融入隊伍,與宋軍士兵一起訓練、一起吃飯,臉上再也沒有了往日的怯意。耶律忠騎著馬,與宋軍斥候一起巡邏,目光警惕地掃視著四周,他知道,自己不再是遼軍的士兵,而是大宋的一員,肩上扛著保衛家園的責任。
    瀛州的城樓上,王晏之、趙德明、楊繼忠並肩站著,望著遠方的狼山。風從狼山方向吹過來,帶著鬆針的清苦,卻再也沒有了往日的肅殺。“用不了多久,” 王晏之輕聲說,“我們就要從這裏出發,北伐燕雲,收複失地。” 趙德明和楊繼忠點頭,目光堅定 —— 他們都相信,這一天不會太遠。
    泗州的倉庫裏,李四還在給瀛州準備糧草。他將耐鹽禾裝袋,將慈姑糕裝甕,每一袋、每一甕都仔細檢查,確保沒有損壞。“李師傅,瀛州打贏了,咱們是不是可以多送些糧草過去?” 一名農兵問道。李四笑著點頭:“當然要送,他們還要北伐,需要更多的糧草。咱們多送些,他們就能多打勝仗,早日收複燕雲。”
    瀛州的陽光越來越暖,城牆上的 “宋” 字旗在風中舒展,練兵場的呐喊聲越來越響亮,百姓們的笑容越來越多。這座飽經戰火的城市,在戰後的整頓中,漸漸恢複了生機與活力,成為了北伐路上一座堅固的堡壘。而在這座堡壘裏,無數人正為了同一個目標努力著 —— 讓大宋的旗幟,重新插滿燕雲的土地,讓天下百姓,都能過上安穩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