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9章 前哨築堡與遼境偵蹤
字數:4781 加入書籤
晨霧裹著狼山的寒氣,落在前哨堡的地基上,凝成一層薄霜。楊繼忠踩著木梯,查看剛夯好的土牆 —— 按北宋《武經總要》中 “邊堡營建法”,地基需深挖六尺,分層填入碎石與夯土,每層都要用石碾壓實。此刻民夫們正趕著黃牛,拉著石碾在地基上反複碾壓,石碾過處,夯土泛起細密的紋路,像被熨燙過一般平整。
“楊將軍,這地基夠結實嗎?” 負責營建的禁軍小校湊近問道,手裏還攥著測土的鐵釺 —— 這鐵釺長三尺,若能輕鬆插入夯土,就說明壓實度不夠。楊繼忠接過鐵釺,用力往地基裏紮,鐵釺隻進去半尺就再也紮不動。“不錯,” 他點頭,“再夯三層,就能起牆了。記住,每夯一層都要灑些石灰水,既能防潮,又能讓夯土更結實。”
不遠處,張三帶著工匠們正在預製 “城垛模塊”。這些模塊用槐木做框架,中間填夯土與石灰的混合物,提前在瀛州城內做好,再用牛車運到狼山 —— 比現場砌牆快三倍,還能保證城垛的規整度。“這模塊寬三尺,高五尺,” 張三指著剛做好的樣品,“牆砌到一丈高時就開始裝,每個模塊之間用鐵榫連接,就算遼軍來攻,也不容易拆。”
歸降的遼兵阿古拉正幫著校準城垛位置。他曾參與過遼軍邊堡修建,知道 “箭眼朝向” 的關鍵:“張師傅,箭眼得往外傾斜三十度,” 他用木炭在模塊上畫了道線,“這樣士兵在裏麵射箭,既能看到外麵,又不容易被遼軍的箭射中。” 張三眼前一亮,立刻讓人調整箭眼角度 —— 這細節,大宋工匠之前還真沒考慮到。
晨霧漸漸散去,陽光穿透雲層,照在忙碌的工地上。王阿福趕著牛車,載著泗州送來的 “耐鹽禾軍餅” 和草藥趕到。他剛停穩車,就被楊繼忠叫住:“阿福,你來得正好,幫著給民夫們分軍餅吧。” 王阿福笑著應下,掀開帆布,露出熱氣騰騰的軍餅 —— 這餅是李四特意烤的,加了些野蔥,比普通軍餅多了幾分香味。民夫們圍過來,手裏拿著陶碗,接過軍餅時都笑著道謝,工地上的氣氛頓時熱鬧起來。
與此同時,哈桑帶著十名斥候,正沿著狼山深處的小路往幽州方向走。隊伍裏除了宋軍斥候,還有耶律忠 —— 他是幽州人,熟悉當地地形,還會說流利的遼語,是偵查的最佳向導。“前麵就是遼軍的‘界碑石’,” 耶律忠指著一塊刻著遼文的巨石,“過了這石頭,就進入遼境了,咱們得換成遼兵的皮甲,假裝是巡邏的遼軍。”
斥候們紛紛換上從遼軍俘虜處繳獲的皮甲,哈桑還特意在腰間掛了塊遼軍 “巡邏令牌”—— 這是上次清繳細作時繳獲的,上麵刻著遼軍將領的印信。“記住,遇到遼軍哨卡,由我和耶律忠應付,” 哈桑壓低聲音,“你們別說話,遼語口音不對,容易露餡。”
午間的日頭正烈,隊伍進入遼境的一片鬆林。耶律忠突然停步,指著地上的馬蹄印:“這是遼軍‘重甲騎兵’的蹄印,” 他蹲下身,量了量蹄印的寬度,“至少有五十騎,應該是昨天經過的 —— 你看,蹄印裏的泥還沒幹透。” 哈桑立刻讓斥候們隱蔽在鬆樹上,自己和耶律忠則裝作 “遼軍巡邏兵”,牽著馬在路邊等候。
沒過多久,遠處傳來馬蹄聲。五十名遼軍重甲騎兵果然出現,為首的將領看到哈桑,勒住馬問道:“你們是哪個營的?在這裏幹什麽?” 耶律忠立刻用遼語回話:“回將軍,我們是蕭撻凜大人的部下,奉命巡查邊境,剛發現幾隻可疑的野兔,想追來看看。” 將領半信半疑,目光掃過哈桑腰間的令牌,見上麵的印信沒錯,才揮揮手:“快走吧,最近宋軍動靜多,別在這裏耽誤時間。”
等遼軍騎兵走遠,哈桑才讓斥候們從鬆樹上下來。“好險,” 一名斥候擦了擦額頭的汗,“要是被發現了,咱們肯定跑不掉。” 哈桑點頭:“遼軍對邊境管控越來越嚴,看來蕭撻凜也在防備咱們北伐。耶律忠,前麵離幽州還有多遠?” 耶律忠指著遠處的山巒:“翻過那座‘鷹嘴山’,再走二十裏,就是遼軍的‘清水河大營’—— 聽說那裏駐著五千騎兵,是幽州的門戶。”
黃昏的風漸漸起了,吹得鬆林裏的枝葉沙沙作響。哈桑決定不再往前走 —— 再靠近清水河大營,風險太大。他讓斥候們在鬆樹上刻下 “記號”用刀刻出宋軍特有的 “三角紋”),記錄下遼軍騎兵的數量和路線,然後開始往回走。路上,耶律忠還發現了遼軍的 “暗哨”—— 藏在山洞裏,洞口用藤蔓偽裝,若不是他熟悉遼軍布哨習慣,根本發現不了。
“這暗哨裏有兩個人,” 耶律忠趴在山洞外的草叢裏,聽著裏麵的動靜,“他們在聊‘運糧’的事,說最近要往清水河大營送五千石粟米,用的是‘雙輪糧車’,比咱們的糧車跑得快。” 哈桑心裏一動 —— 這情報太重要了,若能摸清遼軍的運糧路線,北伐時就能截斷他們的糧草,事半功倍。
天快黑時,哈桑的隊伍回到狼山前哨堡工地。楊繼忠和張三正等著他們 —— 按約定,若天黑前沒回來,就要派人去搜救。“怎麽樣?有什麽發現?” 楊繼忠迎上來,遞過一碗熱粥。哈桑接過粥,邊喝邊說:“遼軍在清水河大營駐了五千騎兵,最近還要送五千石粟米過去,耶律忠還找到了他們的暗哨位置。” 他拿出羊皮圖,把偵查到的情報一一標注,“這是遼軍運糧可能走的路線,咱們得提前做準備。”
深夜的前哨堡工地,燈火通明。楊繼忠、哈桑、張三、耶律忠圍坐在篝火旁,商議應對之策。“遼軍的雙輪糧車跑得快,攔截起來不容易,” 張三皺著眉,“咱們得做些‘阻車釘’—— 用熟鐵做的尖釘,撒在糧道上,能紮破車輪。” 楊繼忠點頭:“我再派五十名禁軍,在遼軍運糧路線旁設埋伏,等糧車經過時,先用阻車釘紮破車輪,再發動進攻。”
耶律忠突然開口:“遼軍運糧隊一般會在‘落馬坡’休息,” 他指著地圖上的一個紅點,“那裏路麵窄,糧車隻能排成一隊走,咱們在那裏設伏,肯定能成功。” 哈桑拍了拍他的肩膀:“好主意!就按你說的,落馬坡設伏。”
瀛州城內的議事廳裏,王晏之收到哈桑送來的偵查情報時,趙德明正在查看前哨堡的營建進度報表。“清水河大營五千騎兵,五千石粟米,” 王晏之指著情報,“這說明遼軍在幽州的兵力不少,北伐時不能掉以輕心。” 他對趙德明說,“讓楊將軍加快前哨堡建設,同時派斥候盯著遼軍的運糧隊,一旦有動靜,立刻報信。”
趙德明點頭:“我這就去安排。另外,朝廷派來的‘軍械監’明天就到,專門負責檢查前哨堡的防禦器械,咱們得提前準備一下。” 他拿起營建報表,“前哨堡的土牆已砌到一丈高,城垛模塊也裝了一半,按這進度,半個月內肯定能完工。”
天快亮時,晨霧再次籠罩狼山。前哨堡的工地上,民夫們已開始新一天的勞作。楊繼忠站在剛砌好的土牆上,望著幽州方向,心裏充滿了期待 —— 前哨堡建好後,就能作為北伐的前進基地,宋軍的斥候能更深入遼境偵查,糧隊也能更安全地往前線運糧。他轉身走下城牆,拿起夯錘,加入民夫們的行列 —— 多夯一錘,前哨堡就結實一分,北伐的勝算就多一分。
張三帶著工匠們,正在安裝 “守城器械”。城牆上架起了三弓床弩,箭槽裏裝著帶火油的鐵箭;牆根下堆著 “擂石”,每個有百斤重,用麻繩捆著,一旦遼軍來攻,就能往下扔;還有新做的 “撞車防禦鏈”—— 用鐵鏈將十幾根原木連起來,橫在城門後,就算遼軍用撞車,也撞不開城門。
王阿福趕著牛車,準備返回瀛州。他望著漸漸成型的前哨堡,心裏想著:下次再來,這裏肯定更熱鬧,說不定北伐大軍都要從這裏出發。他揮揮手,跟楊繼忠、張三告別,牛車在晨霧中緩緩前行,車輪碾過路麵的碎石,發出清脆的聲響,像是在為前哨堡的建設加油,也像是在期待北伐的到來。
哈桑和耶律忠則帶著斥候,再次往遼境方向走 —— 他們要去確認遼軍運糧隊的具體出發時間,還有落馬坡的地形是否適合設伏。耶律忠走在最前,手裏拿著一根樹枝,不時撥開路邊的草叢,目光警惕地掃視著四周。哈桑跟在後麵,手裏的長槍握得很緊 —— 他知道,這次偵查關係到後續的糧草攔截,容不得半點差錯。
午間的陽光越來越暖,前哨堡的土牆已砌到兩丈高,城垛也裝得差不多了。楊繼忠讓人在城牆上插了麵 “宋” 字旗,旗幟在風中獵獵作響,格外醒目。民夫們和士兵們站在城牆下,望著旗幟,臉上都露出欣慰的笑容 —— 這麵旗幟,不僅是前哨堡的標誌,更是大宋北伐的希望。
瀛州的議事廳裏,王晏之正在給朝廷寫奏折,詳細匯報前哨堡的營建進度和遼境偵查的情報。“狼山前哨堡,預計半月內完工,堡內可駐兵五百,儲糧三千石,” 他寫道,“遼軍清水河大營駐兵五千,擬於近日運送糧草,臣已安排兵力,準備在落馬坡設伏,截斷其糧草,為北伐創造有利條件。” 寫完後,他讓人用蠟丸封好奏折,派快馬送往汴京。
黃昏的風帶著暖意,吹得狼山的草木輕輕搖晃。前哨堡的工地上,人們還在忙碌著,有的在加固城牆,有的在安裝守城器械,有的在清理工地。篝火漸漸燃起,映照著人們疲憊卻堅定的臉龐。他們知道,前哨堡的建設,隻是北伐的第一步,未來還有更多的挑戰在等著他們,但隻要大家齊心協力,就一定能克服困難,實現收複燕雲的目標。
晨霧散去,陽光普照,狼山前哨堡像一頭鋼鐵巨獸,矗立在狼山深處,守護著大宋的邊境,也守護著北伐的希望。而在這座堡壘的周圍,每一個人,無論是士兵、工匠、民夫,還是歸降的遼兵,都在為了同一個目標努力著 —— 讓大宋的旗幟,插遍燕雲的每一寸土地,讓天下百姓,都能過上太平安穩的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