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0章 堡成驗防與截糧布陣

字數:4382   加入書籤

A+A-


    晨霧像一層薄紗,罩在狼山前哨堡的土牆上,將新砌的城垛襯得格外規整。王晏之踩著潮濕的石階走上城牆,手裏攥著《邊堡驗收格目》—— 這是按北宋樞密院頒布的標準製定的,共二十二條,從城牆厚度到糧窖防潮,每一項都有明確要求。楊繼忠跟在身後,手裏拿著測厚的木尺,額角還沾著未幹的晨露。
    “城牆厚度夠嗎?” 王晏之指著牆麵問道。楊繼忠將木尺貼在牆上,讀數後回道:“回大人,牆基厚三丈,城頭厚一丈五,比規製還多五寸。您看,這夯土用了石灰和糯米汁,昨天用鐵釺試了,隻能紮進半寸。” 他說著遞過鐵釺,杆身上的刻度清晰顯示 “半寸” 印記 —— 這是邊堡 “合格” 的硬標準,若鐵釺能紮進一寸以上,就要重新夯築。
    王晏之接過鐵釺,親自往牆上紮了紮,果然紋絲不動。他走到箭眼旁,俯身查看 —— 箭眼呈外窄內寬的 “喇叭形”,傾斜角度約三十度,正是阿古拉建議的設計。“站在這裏射一箭試試。” 王晏之對身旁的神臂弓手說。弓手搭箭拉滿,羽箭穿過箭眼,精準射中牆外五十步的靶心,且身體完全藏在城垛後,從外麵看不到半點身影。“好,” 王晏之點頭,“這箭眼設計得好,既安全又不妨礙射擊。”
    城牆下,張三正帶著工匠驗收 “守城器械”。三弓床弩的弓弦已調試完畢,工匠們正用沙袋測試射程 —— 五十斤的沙袋被拋到百步外,砸在地上陷出深坑;城根下的擂石堆得整齊,每塊都用麻繩捆著,旁邊放著 “絞盤”,隻需兩人轉動,就能將擂石吊上城牆;城門後的 “防禦鏈” 也已裝好,十幾根原木用熟鐵鏈串起,牢牢固定在城門兩側的石柱上。“大人,這防禦鏈能抗住五千斤的撞擊,” 張三拍著鐵鏈,“就算遼軍用撞車,也撞不開城門。”
    晨霧漸漸散去,陽光穿透雲層,照在堡內的糧窖上。趙虎正帶著糧道兵檢查糧窖 —— 糧窖深三丈,底部鋪著三層幹草,中層撒石灰,上層蓋油紙,四周的土牆還塗了一層 “防潮泥”用桐油、石灰、細沙混合製成)。“窖裏能存三千石粟米,” 趙虎掀開油紙,露出整齊碼放的糧袋,“按每日五十石的消耗,夠駐兵吃兩個月,還預留了一百石應急糧,單獨封存。”
    歸降的遼兵們也沒閑著。阿古拉幫著檢查 “馬廄”—— 馬廄鋪著幹燥的艾草,四周通風,還砌了 “排水溝”,避免雨水淤積;耶律忠則帶著幾名遼兵,在堡外的 “環城壕” 旁設置 “警戒鈴”—— 這是遼軍常用的預警手段,將銅鈴綁在壕溝的荊棘叢裏,一旦有人靠近,觸動荊棘,銅鈴就會響。“大人,這警戒鈴比斥候站崗更省心,” 耶律忠解釋,“夜裏視線差,有鈴響就能提前預警。”
    午間的日頭正烈,前哨堡的空地上,哈桑正在整合截糧隊伍。參與截糧的共兩百人,分為三隊:前隊五十人,由耶律忠帶領,負責在落馬坡前方 “誘敵”—— 假裝是潰散的遼軍,將運糧隊引入伏擊圈;中隊一百人,由李二郎帶領,負責在坡上布 “阻車陣”,撒阻車釘、架拒馬;後隊五十人,由哈桑親自帶領,負責截斷運糧隊的退路,防止遼軍逃跑。
    “耶律忠,你說說遼軍運糧隊的習慣。” 哈桑對身旁的遼兵說。耶律忠蹲下身,在地上畫草圖:“遼軍運糧隊一般是五十輛糧車,配一百名護衛,前二十名是騎兵,後八十名是步兵,走得很慢,每天申時會在落馬坡休息 —— 那裏有片樹林,能遮陽,還有水源。” 他指著草圖上的樹林,“咱們可以在樹林裏設伏,等他們休息時動手。”
    張三帶著工匠送來新做的 “阻車釘”。這些釘子用熟鐵打造,尖部呈 “三棱形”,底部有倒鉤,撒在地上後,無論怎麽踩,都會有尖部朝上。“這釘子比普通尖釘厲害,” 張三拿起一根,紮在木頭上,“能紮穿遼軍糧車的木輪,就算騎兵的馬蹄踩上去,也會被紮穿。” 他還帶來了 “信號筒”—— 用竹管製成,裏麵裝著硫磺和硝石,點燃後會發出紅色煙幕,用於各隊之間傳遞信號。
    王阿福趕著牛車,載著最後一批 “截糧物資” 趕到 —— 車上有耐鹽禾軍餅、草藥,還有李四特意做的 “便攜水囊”用羊皮製成,裝滿水後能背在身上,不易漏水)。“哈桑大哥,李隊長,這水囊每人一個,” 王阿福跳下車,遞過一個水囊,“落馬坡的水源可能被遼軍汙染,帶足水才保險。” 李二郎接過水囊,試了試漏水情況,滿意地說:“好東西,比之前的陶壺輕便多了。”
    黃昏的風漸漸起了,吹得堡外的 “宋” 字旗獵獵作響。截糧隊伍在空地上集結,士兵們穿著輕便的皮甲,腰間別著短刀,背上背著水囊和軍餅,手裏握著竹矛或神臂弓。哈桑站在隊伍前,舉起地圖:“記住,落馬坡的伏擊點在樹林兩側,前隊誘敵時別太急,等糧車全部進入坡路再發信號;中隊看到紅煙就撒阻車釘、架拒馬;後隊要守住坡尾,別讓一個遼兵跑掉!”
    “明白!” 士兵們齊聲呐喊,聲音在黃昏的空氣中回蕩,格外響亮。耶律忠站在前隊最前,身上穿著遼軍的破爛皮甲,手裏拿著一麵遼軍的小旗 —— 這是為了更好地 “誘敵”。他轉頭對身旁的宋軍士兵說:“等會兒我喊‘遼語暗號’,你們別說話,跟著我跑就行,遼軍不會懷疑。”
    堡內的議事廳裏,王晏之、楊繼忠、趙虎正在商議 “堡防留守” 事宜。“截糧隊伍出發後,前哨堡留兩百人駐守,” 王晏之指著地圖,“楊將軍負責堡防,趙虎負責糧草調度,一旦發現遼軍援軍,立刻點燃烽燧,通知截糧隊伍撤退。” 楊繼忠點頭:“大人放心,堡內的守城器械都已備好,就算遼軍來攻,也能守住。” 趙虎補充道:“我已在堡外的斥堠鋪加派了人手,每半個時辰巡邏一次,不會出問題。”
    深夜的狼山,月光灑在前哨堡的城牆上,泛著冷光。截糧隊伍已整裝待發,士兵們牽著馬,腳步輕得像貓,避免發出聲響 —— 落馬坡離前哨堡約三十裏,需在淩晨抵達,埋伏好等待遼軍運糧隊。哈桑走在隊伍最前,手裏握著指南針北宋沈括改良的 “縷懸法指南針”,用於夜間辨向),確保隊伍不會走錯路。
    耶律忠走在隊伍中間,心裏既緊張又期待 —— 這是他歸降後第一次參與 “主動出擊”,若能成功截糧,不僅能立戰功,還能為家鄉幽州的收複出一份力。他摸了摸懷裏的 “遼軍令牌”,這是哈桑特意給他的,萬一遇到遼軍哨卡,還能蒙混過關。
    前哨堡的城樓上,楊繼忠正望著截糧隊伍遠去的方向,手裏握著烽燧的 “點火繩”。他知道,這次截糧戰至關重要 —— 若能成功,既能削弱遼軍清水河大營的糧草,又能提振北伐軍的士氣,為後續北伐打下基礎。城樓下的馬廄裏,戰馬們打著響鼻,似乎也在期待著勝利的消息。
    瀛州城內,王晏之還在燈下工作。他在《北伐戰備日誌》中寫下:“狼山前哨堡驗收合格,截糧隊伍兩百人已於今夜出發,目標落馬坡遼軍運糧隊。參與人員含歸降遼兵十名,負責誘敵與地形引導。堡內留兵兩百,由楊繼忠統領,嚴防遼軍偷襲。” 寫完後,他將日誌收好,走到窗前,望著狼山方向的夜空 —— 那裏星星明亮,月亮皎潔,仿佛在為截糧隊伍照亮前路。
    泗州的倉庫裏,李四正帶著農兵們打包 “後續支援物資”。他將耐鹽禾軍餅裝袋,將治療刀傷的草藥裝甕,還特意準備了 “傷藥膏”用豬油、艾草、蒲黃熬製,專治跌打損傷)。“等截糧戰的消息傳來,咱們就把這些物資送過去,” 李四對農兵們說,“不管輸贏,士兵們都需要糧草和草藥,咱們得提前準備好。”
    天快亮時,截糧隊伍終於抵達落馬坡。哈桑讓人在樹林裏隱蔽,士兵們紛紛趴在地上,將身體藏在草叢或樹後。耶律忠帶著前隊,在坡前的空地上等候 —— 按遼軍運糧隊的速度,辰時左右就會到達。晨霧再次升起,籠罩著落馬坡,為伏擊增添了一層掩護,士兵們屏住呼吸,目光緊緊盯著坡路的入口,手裏的武器握得更緊了。
    陽光漸漸穿透晨霧,灑在坡路上。遠處傳來隱約的車輪聲和馬蹄聲,耶律忠心裏一緊 —— 遼軍運糧隊來了!他立刻整理了一下身上的遼軍皮甲,舉起小旗,準備按計劃 “誘敵”。哈桑在樹林裏舉起手,示意士兵們做好準備,神臂弓手們搭好箭,竹矛手們握緊武器,一場關乎北伐糧草主動權的截糧戰,即將在落馬坡爆發。
    前哨堡的城樓上,楊繼忠已點燃 “平安烽”—— 一縷淡白色的煙緩緩升起,告訴瀛州城,截糧隊伍已安全抵達伏擊點。他望著煙柱,心裏默默祈禱:“一定要成功,一定要平安回來。”
    晨霧散盡,陽光普照,落馬坡的坡路上,遼軍運糧隊的身影漸漸清晰。截糧隊伍的士兵們屏住呼吸,等待著哈桑的信號,而耶律忠,則已邁開腳步,朝著運糧隊的方向走去,一場精心策劃的伏擊,即將拉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