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8章 水破莫州與燕雲安治
字數:4036 加入書籤
晨霧如紗,纏在莫州城外的拒馬河上,將河麵染成淡灰色。李二郎帶著五千東路軍先鋒,蹲在河岸邊的蘆葦叢中,手裏攥著耶律誠繪製的 “莫州水係圖”—— 圖上標注著拒馬河的支流 “莫水”,剛好從莫州城西側流過,河壩是遼軍十年前修建的,年久失修,隻要炸開壩體,河水就能漫過西城牆,這是攻克莫州的關鍵。
“將軍,遼軍在河壩上設了兩個哨卡,各有五十人看守。” 斥候輕聲匯報,手指向河壩方向 —— 晨霧中,隱約能看到哨卡的木柵欄,遼兵正靠在柵欄上打盹,手裏的長槍斜倚著木樁,腰間的銅鈴隨著呼吸輕響。李二郎點頭,對身旁的歸降遼兵王顯說:“你帶十人,裝作‘河工’,去哨卡假意巡查,趁機控製看守遼兵,我帶主力隨後接應。”
王顯曾是莫州河工,熟悉遼軍哨卡的規矩。他換上粗布短衫,帶著十人扛著 “修壩工具”,朝著哨卡走去。“奉耶律洪基大人令,檢查河壩隱患,快開門!” 王顯對著哨卡喊道,聲音帶著刻意的沙啞。看守遼兵揉了揉眼睛,見是 “河工”,沒多盤問就打開柵欄:“快點檢查,最近晨霧大,別待太久。”
王顯等人剛進哨卡,就突然發難,用麻繩套住遼兵的脖子,瞬間將五十人全部製服。李二郎見狀,立刻帶領主力衝過去,士兵們迅速在河壩上挖出三個丈寬的缺口,再用鬆木製成的 “破壩樁” 狠狠撞擊壩體 ——“轟隆” 一聲,壩體裂開巨大的縫隙,莫水順著缺口洶湧而出,朝著莫州西城牆漫去,晨霧被水汽衝散,露出渾濁的水流。
城頭上的莫州守將耶律壽剛巡查到西城,就看到河水漫來,頓時大驚失色:“快!堵城門!搬沙袋!” 遼兵們慌忙扛著沙袋衝向城門,卻為時已晚 —— 渾濁的河水已漫過城牆根部,泡軟了夯土,西城牆的垛口開始簌簌掉落,有的士兵沒站穩,直接掉進水裏,被水流衝得不見蹤影。
“衝!” 李二郎揮旗,東路軍士兵們乘坐 “浮筏”用鬆木捆紮而成,上麵鋪著木板),順著水流衝向城牆缺口。遼兵們在水中亂作一團,有的想往城內逃,有的則被水流困住,根本無力抵抗。耶律壽見大勢已去,帶著親兵往東門逃,卻被早已埋伏在那裏的宋軍士兵攔住,很快就被製服。
晨霧漸漸散去,陽光穿透雲層,照在漫水的莫州城上。李二郎帶著士兵們清理戰場,歸降的遼兵們則幫忙救助被困百姓 —— 莫州城內的百姓大多是漢人,見宋軍進城,紛紛走出家門,有的還主動帶路,指引宋軍尋找遼軍的隱藏糧囤。“將軍,在城北的地窖裏找到了三千石粟米,” 親兵匯報,“還有五百斤幹肉,都是遼軍囤積的應急糧。”
與此同時,哈桑帶著五千西路軍,正逼近遼占瀛州。與莫州不同,遼占瀛州城防堅固,城外還挖了兩丈寬的護城河,遼軍守將耶律烈是蕭撻凜的親信,為人謹慎,早在宋軍到來前就加固了城牆,還在護城河上拉起 “鐵索網”,防止宋軍浮渡。
“將軍,硬攻肯定會傷亡慘重。” 歸降遼兵趙成湊近哈桑,低聲說,“耶律烈的兒子耶律平在幽州當人質,咱們可以用耶律平的書信騙開城門 —— 耶律烈最疼這個兒子,肯定會信。” 哈桑眼睛一亮,立刻讓人找來耶律平此前幽州之戰被俘),讓他寫了封 “求救信”,謊稱 “幽州城破後逃出,想回瀛州投奔父親”,再讓趙成帶著書信,去瀛州城下喊話。
午間的日頭正烈,趙成帶著兩名士兵,舉著 “降旗”,來到瀛州城下。“我是耶律平的親信,奉公子之命,給耶律烈將軍送求救信!” 趙成對著城頭喊道,同時舉起書信。耶律烈果然在城頭,看到書信上的字跡是兒子的,又聽趙成描述了耶律平的近況,漸漸放下戒心:“打開城門,讓他們進來!”
城門緩緩打開,趙成帶著兩名士兵剛進城,就突然拔出短刀,製服了守門遼兵。哈桑見狀,立刻帶領主力衝進城內,遼兵們猝不及防,紛紛扔下武器投降。耶律烈見中計,想要自刎,卻被士兵們攔住,最終隻能束手就擒。“將軍,城內的糧囤完好,有五千石粟米,足夠咱們用一個月。” 親兵匯報,哈桑點頭,讓人將糧草登記入庫,同時派人給幽州的王晏之送信,告知遼占瀛州已破。
黃昏的風漸漸起了,吹得莫州、遼占瀛州的 “宋” 字旗獵獵作響。幽州城內的議事廳裏,王晏之正與趙德明、寶兒商議燕雲治理政策。“莫州、遼占瀛州已破,燕雲十六州已有五州光複,” 王晏之指著地圖,“接下來要做的,是安撫百姓、恢複生產,讓燕雲百姓真正認同大宋。”
趙德明補充道:“我建議推行‘三免政策’:免賦稅三年,免徭役兩年,免兵役一年。同時,從汴梁調派‘勸農使’,指導百姓種植耐鹽禾、桑麻,恢複農業生產。” 寶兒點頭,從懷中掏出《燕雲百姓名冊》:“已統計出光複五州的百姓共十萬人,其中漢人占八成,契丹人占兩成,咱們可以設置‘漢契議事會’,讓兩族百姓共同參與州縣治理,化解矛盾。”
王晏之采納了兩人的建議,立刻讓人草擬《燕雲安撫令》,派快馬送往莫州、遼占瀛州等地。同時,他讓人傳召王阿福,讓他從泗州調運更多的 “耐鹽禾種” 和 “桑苗”,支援燕雲農業恢複 —— 泗州的耐鹽禾產量高,桑苗適合在燕雲的氣候生長,能幫助百姓盡快解決溫飽問題。
王阿福此時正趕著牛車,載著第一批耐鹽禾種和桑苗,趕往莫州。黃昏的餘暉灑在牛車上,禾種袋上的 “泗州良種” 字樣格外醒目。他剛到莫州城外,就看到李二郎帶著士兵們在幫百姓清理被水浸泡的房屋,歸降的遼兵們則在城外開墾荒地,準備播種禾種。“李隊長,禾種和桑苗送到了!” 王阿福跳下車,掀開帆布,露出整齊碼放的種子袋和桑苗。
李二郎笑著迎上來:“太好了!百姓們正愁沒種子,你來得太及時了。” 他讓人叫來幾名老農,讓他們查看禾種:“這是泗州的良種,產量比咱們本地的高三成,你們先試試種,有問題隨時找我。” 老農們捧著禾種,激動得熱淚盈眶:“多謝將軍,多謝大宋!咱們終於有盼頭了!”
深夜的莫州城內,燈火通明。李二郎在議事廳裏召開 “安民會”,邀請了漢人、契丹人百姓代表共二十人。“大宋推行‘漢契一家’,不管是漢人還是契丹人,隻要願意為燕雲的太平出力,都是大宋的子民。” 李二郎說著,將《燕雲安撫令》念給眾人聽,“免賦稅三年,大家可以安心種地;設置漢契議事會,大家有意見都可以提,共同治理莫州。”
契丹人代表耶律雄站起來,聲音有些猶豫:“將軍,我們以前是遼兵,大宋真的會善待我們嗎?” 李二郎點頭:“隻要你們放下武器,安心生活,大宋不僅會善待你們,還會分給你們土地、種子,讓你們過上好日子。” 耶律雄感動得跪下:“多謝將軍!我們願意為大宋效力,守護莫州的太平!”
與此同時,遼占瀛州城內,哈桑也在推行安撫政策。他讓人將遼軍囤積的糧草分發給百姓,每戶發粟米兩石、幹肉十斤;同時,招募漢人、契丹人青年組成 “治安隊”,負責城內巡邏,維護秩序。“大家放心,大宋不會虧待任何一個熱愛和平的人,” 哈桑對著百姓們說,“咱們一起努力,讓瀛州恢複往日的繁華。”
天快亮時,晨霧再次籠罩燕雲大地。莫州城外,老農們已開始播種耐鹽禾,李二郎帶著士兵們幫忙翻地;遼占瀛州城內,治安隊已開始巡邏,漢人、契丹人青年並肩走在街道上,臉上都帶著對未來的期待;幽州城內,王晏之正在寫《燕雲治理奏疏》,詳細闡述 “三免政策”“漢契議事會” 等措施,準備送往汴京,請求朝廷批準推廣。
晨霧散去,陽光普照,燕雲的土地上一片生機勃勃。從莫州的水攻破城,到遼占瀛州的智取,再到各地的安撫治理,北伐軍不僅用武力收複了失地,更用政策贏得了民心。歸降的遼兵們融入大宋軍隊,百姓們積極參與治理,工匠們忙著修複房屋、改良工具,民夫們運送糧草、種子 —— 整個燕雲,都在朝著太平盛世的方向前進。
這場莫州、遼占瀛州的攻堅與治理,是燕雲光複的重要轉折點。它證明,收複失地不僅需要強大的武力,更需要科學的治理;不僅要讓土地重回大宋版圖,更要讓百姓真心認同大宋。而在王晏之、李二郎、哈桑等人的帶領下,燕雲的光複事業正一步步走向圓滿,大宋的北伐目標,也越來越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