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章 易州攀險與燕雲互市

字數:4383   加入書籤

A+A-


    晨霧如濃稠的牛乳,沉甸甸地壓在易州城外的狼牙山上,將陡峭的岩壁染成淡白。哈桑帶著三千西路軍,踩著濕滑的碎石,沿著山澗小道往上爬 —— 易州城建於狼牙山半山腰,三麵環山,隻有東門一條通路,遼軍在東門設了三重拒馬,還架著五架床弩,硬攻無異於送死。歸降遼兵趙成走在最前,手裏握著 “易州秘道圖”,這是他當年在易州當兵時,與獵人一起發現的小路,能直達城後的 “烽火台”,是攻克易州的關鍵。
    “小心腳下,這裏的碎石容易打滑!” 趙成壓低聲音,用探路杖敲了敲前方的岩壁,確認穩固後才繼續前進。晨霧中,士兵們的身影如猿猴般靈活,腰間的登山爪牢牢扣住岩壁縫隙 —— 這是張三改良的登山工具,鐵爪上淬了火,比之前更鋒利,能輕鬆勾住岩石。爬到半山腰時,前方突然傳來 “嘩啦” 聲,一塊鬆動的巨石滾落下來,哈桑眼疾手快,一把將身旁的士兵拉到岩壁後,巨石擦著士兵的甲胄,砸在山澗裏,濺起渾濁的水花。
    “快到烽火台了,大家屏住呼吸!” 趙成指著前方的陰影 —— 晨霧中,烽火台的輪廓漸漸清晰,兩名遼兵正靠在台柱上打盹,手裏的銅鑼掛在木樁上,隻要稍有動靜,銅鑼就會發出聲響。哈桑做了個合圍手勢,三名士兵悄悄繞到烽火台後側,用浸過麻藥的麻布捂住遼兵口鼻,其餘人則迅速控製住銅鑼,整個過程不過兩息,遼兵已軟倒在地,連哼都沒哼一聲。
    從烽火台往下望,易州城的布局盡收眼底 —— 城內的遼軍大營在東門附近,糧囤藏在城西北的山洞裏,城牆上的遼兵大多集中在東門,城後隻有少量巡邏兵。“按計劃,先控製城後巡邏兵,再點燃烽火台發出信號,讓李二郎的東路軍從東門佯攻,吸引遼軍主力。” 哈桑低聲部署,士兵們紛紛拔出短刀,朝著城後巡邏兵的方向摸去,晨霧為他們提供了絕佳的掩護。
    城頭上的易州守將耶律嵩正盯著東門方向,心裏滿是焦躁 —— 宋軍已在城外駐紮三日,卻遲遲不攻,不知在打什麽主意。“將軍,要不要派人去遼境求援?” 副將小心翼翼地問道。耶律嵩搖頭:“桑幹河浮橋被襲,求援也沒用,咱們隻能靠自己。” 他剛說完,就看到城後的烽火台突然燃起黑煙 —— 這是 “宋軍襲城” 的信號,耶律嵩頓時大驚,“快!調兵去城後!宋軍從後麵來了!”
    東門方向,李二郎見烽火台冒煙,立刻下令:“擂鼓!佯攻東門!” 士兵們推著空的攻城梯,朝著東門逼近,鼓聲震天,卻沒真的發起進攻。遼軍果然上當,將東門的一半兵力調往城後,東門的防禦瞬間薄弱下來。而城後,哈桑已帶著士兵們控製了巡邏兵,正沿著城牆內側的台階往下衝,與趕來的遼軍撞個正著。“殺!” 哈桑揮舞長槍,刺穿一名遼兵的胸膛,士兵們緊隨其後,與遼軍展開肉搏,晨霧被鮮血染紅,彌漫著刺鼻的血腥味。
    晨霧漸漸散去,陽光穿透雲層,照在易州城的城牆上。李二郎見東門防禦薄弱,立刻下令:“真攻!用撞車破城門!” 士兵們推著撞車,朝著東門衝去,撞車的鐵衝頭狠狠砸在城門上,“咚” 的一聲,城門劇烈晃動。城上的遼兵們慌了神,有的往城後支援,有的則對著撞車放箭,卻抵擋不住宋軍的攻勢 ——“轟隆” 一聲,東門被撞開,李二郎帶著士兵們衝進城內,與城後的哈桑隊伍匯合,遼軍腹背受敵,很快就潰不成軍。
    耶律嵩見大勢已去,帶著親兵往遼境方向逃,卻被趙成攔住。“耶律將軍,別逃了,宋軍善待降兵,你若歸降,還能保住性命。” 趙成喊道。耶律嵩看著周圍的宋軍士兵,又看了看遠處的遼境,知道逃不掉,隻能扔下彎刀:“我降!”
    午間的日頭正烈,易州城內的戰鬥已近尾聲。士兵們忙著清理戰場,歸降的遼兵們則幫忙救助百姓 —— 易州百姓多是漢人,還有不少是被遼軍強遷來的契丹人,見宋軍進城,紛紛走出家門,有的還拿出家裏的食物,招待宋軍士兵。“將軍,在城西北的山洞裏找到了五千石粟米,還有三千斤幹肉,都是遼軍囤積的糧草。” 親兵匯報,哈桑點頭,讓人將糧草登記入庫,同時派人給幽州的王晏之送信,告知易州已破。
    幽州城內的議事廳裏,王晏之正與趙德明、寶兒商議 “燕雲互市” 政策。“如今燕雲已有六州光複,百姓們需要互通有無,” 王晏之指著地圖上的幽州、薊州、涿州、莫州、遼占瀛州、易州,“咱們可以在各州的交通要道設置‘互市坊’,讓漢人、契丹人百姓自由交易,不收賦稅,還能促進兩族融合。”
    趙德明補充道:“互市坊要派士兵看守,防止有人哄抬物價、強買強賣;還要設置‘公平秤’,確保交易公平。另外,咱們可以從泗州調運絲綢、茶葉,從燕雲收購皮毛、馬匹,既能滿足百姓需求,又能增加朝廷收入。” 寶兒點頭,從懷中掏出《互市坊規製》:“已擬定好互市時間,每月初一、十五開放,每次三天;交易商品要登記,禁止買賣兵器、硫磺等違禁品。”
    王晏之采納了兩人的建議,立刻讓人草擬《燕雲互市令》,派快馬送往各州。同時,他讓人傳召王阿福,讓他從泗州調運絲綢、茶葉、瓷器等商品,支援互市坊 —— 泗州的絲綢質地好,茶葉是淮南名茶,瓷器是景德鎮的青瓷,都是燕雲百姓急需的商品。
    王阿福此時正趕著牛車,載著第一批互市商品,趕往幽州。午間的陽光曬得路麵發燙,牛車上的絲綢用油紙包著,瓷器則用稻草裹著,防止損壞。他剛到幽州城外,就看到百姓們在互市坊的選址處忙碌 —— 工匠們在搭建交易棚,士兵們在劃分交易區域,歸降的契丹人百姓則在打掃路麵,臉上都帶著期待的笑容。“王大人,商品送到了!” 王阿福跳下車,掀開帆布,露出五顏六色的絲綢和精美的瓷器。
    王晏之笑著迎上來:“太好了!明日就是初一,剛好能趕上第一次互市。” 他讓人叫來幾名契丹人百姓代表,讓他們查看商品:“這些絲綢可以做衣服,茶葉可以泡水喝,瓷器可以裝東西,你們看看喜歡嗎?” 契丹人代表耶律娜捧著絲綢,激動地說:“這絲綢比遼境的好太多了,咱們以前都買不到這麽好的東西!”
    黃昏的風漸漸起了,吹得幽州城的 “宋” 字旗獵獵作響。互市坊的準備工作已基本就緒 —— 交易棚搭了五十個,每個棚子上都掛著 “公平交易” 的木牌;公平秤放在互市坊中央,由漢人、契丹人共同看守;士兵們在互市坊四周巡邏,確保交易安全。百姓們圍在互市坊外,有的在討論要賣什麽商品,有的在期待明日的交易,整個幽州城都充滿了熱鬧的氛圍。
    易州城內,哈桑也在籌備互市坊。他讓人將遼軍的一處廢棄營房改造成交易棚,還從幽州調運了一批絲綢、茶葉,分給貧困的百姓,讓他們也能參與互市。“大家放心,互市坊不收賦稅,你們可以把家裏的皮毛、草藥拿來賣,換些絲綢、茶葉回去。” 哈桑對著百姓們說,契丹人百姓們紛紛點頭,有的還回家收拾商品,準備明日去互市坊交易。
    深夜的幽州議事廳,燈火通明。王晏之正在寫《燕雲互市奏疏》,詳細闡述互市坊的設置、商品種類、交易規則,準備送往汴京,請求朝廷批準推廣。“互市不僅能促進經濟,還能化解漢契矛盾,” 王晏之在奏疏中寫道,“隻要兩族百姓能友好相處,燕雲才能真正安定,北伐才能徹底成功。”
    天快亮時,晨霧再次籠罩燕雲大地。互市坊外,百姓們已早早等候 —— 漢人百姓帶著絲綢、茶葉、瓷器,契丹人百姓帶著皮毛、草藥、馬匹,還有歸降的遼兵們,也帶著自己的戰利品,準備參與交易。辰時,互市坊正式開放,百姓們湧入交易棚,討價還價的聲音此起彼伏,漢人、契丹人百姓並肩挑選商品,臉上都帶著笑容,晨霧被熱鬧的氛圍衝散,露出溫暖的陽光。
    王阿福站在互市坊裏,看著眼前的景象,心裏滿是欣慰 —— 他從泗州運來的商品很受歡迎,絲綢、茶葉很快就賣出了大半,百姓們還圍著他,問下次什麽時候再運商品來。“大家放心,我下個月還來,會帶更多的絲綢、茶葉,還有泗州的耐鹽禾種,” 王阿福笑著說,“咱們一起努力,讓燕雲的日子越來越好。”
    易州的互市坊也熱鬧非凡。哈桑帶著士兵們維持秩序,看到漢人、契丹人百姓友好交易,心裏格外高興。耶律娜用自己的皮毛換了一匹絲綢,還買了一包茶葉,笑著對哈桑說:“將軍,謝謝大宋,讓我們能過上好日子。” 哈桑點頭:“隻要大家團結一心,燕雲會越來越繁華。”
    晨霧散去,陽光普照,燕雲的土地上一片祥和。從易州的攀險破城,到燕雲互市的開啟,北伐軍不僅用武力收複了失地,更用政策促進了民族融合,贏得了民心。歸降的遼兵們融入大宋,百姓們積極參與互市,工匠們忙著打造商品,民夫們運送物資 —— 整個燕雲,都在朝著太平盛世的方向前進。
    這場易州攻堅與燕雲互市,是燕雲光複的重要裏程碑。它證明,收複失地不僅需要強大的武力,更需要智慧的治理;不僅要讓土地重回大宋版圖,更要讓不同民族的百姓和諧共處。而在王晏之、李二郎、哈桑等人的帶領下,燕雲的光複事業正一步步走向圓滿,大宋的北伐目標,也即將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