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0章 涿州護糧與燕雲鄉兵
字數:4151 加入書籤
晨霧如淡紗,纏在涿州至幽州的糧道上,將二十輛糧車的影子拉得模糊。李二郎騎著馬走在隊伍最前,手裏握著張三新製的 “望遠鏡”—— 這是用兩片磨製的琉璃片製成,雖不如後世清晰,卻能看清三裏外的動靜。按王晏之的指令,這批糧草要送往幽州,支援即將展開的 “薊州北部清剿戰”,糧道兩側的荒田剛種下耐鹽禾,嫩綠的幼苗在晨霧中若隱若現。
“將軍,前麵有動靜!” 斥候策馬趕來,聲音帶著急促。李二郎舉起望遠鏡,晨霧中隱約看到百餘騎黑影,正朝著糧道疾馳,馬蹄揚起的塵土混著霧粒,在半空連成一條灰線 —— 是遼軍殘部!自易州破城後,蕭撻凜的殘兵分散在燕雲各地,時常襲擾糧道,此前已兩次劫走小批糧草。
“列陣!” 李二郎的令旗揮下,糧道兵們立刻行動:前隊二十人舉起防石盾,形成 “v” 型屏障;中隊四十人將糧車圍成圓形防禦圈,拒馬快速紮進凍土;後隊四十人舉起神臂弓,箭槽裏的羽箭已搭好,箭頭對準霧中逼近的黑影。歸降的遼兵王顯帶著十名同伴,騎著繳獲的遼馬,繞到防禦圈外側 —— 他們熟悉遼軍騎兵的衝鋒習慣,能提前預判動向。
晨霧中,遼軍殘騎已衝到近前,黑色的皮甲上還沾著草屑,彎刀在微光中泛著冷光。“衝!” 為首的遼將嘶吼著,騎兵們壓低身子,朝著防禦圈的缺口衝來。“放箭!” 李二郎嘶吼著,神臂弓手們齊射,前排的遼軍騎兵應聲倒地,馬匹受驚嘶鳴,衝勢頓時受阻。王顯趁機帶領遼兵從側翼突襲,彎刀直刺遼軍後背,遼軍陣腳大亂,不少人調轉馬頭想逃。
“追!別讓他們跑了!” 李二郎帶領輕騎兵衝出防禦圈,手裏的長槍刺穿一名遼兵的胸膛。遼軍殘部本就是驚弓之鳥,見狀紛紛潰散,有的往山林裏逃,有的則跪地投降。不到半個時辰,戰鬥就已結束 —— 斬殺遼兵三十人,俘虜五十人,繳獲戰馬四十匹,糧車完好無損,隻有三名糧道兵受了輕傷。
晨霧漸漸散去,陽光穿透雲層,照在糧道上的血跡上。李二郎讓人將俘虜集中到路邊,王顯正用遼語審問為首的遼將:“你們的殘部還有多少?藏在什麽地方?” 遼將哆哆嗦嗦地回答:“還有兩百多人,藏在薊州北部的‘黑鬆林’裏,靠劫掠百姓為生,這次是想劫糧草回營。” 李二郎立刻讓人將情報寫在羊皮紙上,派快馬送往幽州,告知王晏之遼軍殘部的藏身處。
與此同時,幽州城內的議事廳裏,王晏之正與趙德明、寶兒商議 “燕雲鄉兵製度”。“如今燕雲六州雖光複,但遼軍殘部仍在襲擾,僅靠北伐軍防守,兵力不足,” 王晏之指著地圖上的糧道,“咱們可以在各州的鄉鎮招募‘鄉兵’,由官府提供武器、訓練,平時務農,戰時護鄉,既能補充兵力,又能讓百姓參與防務。”
趙德明補充道:“鄉兵要按‘十戶一伍,百戶一甲’的規製編組,每甲選一名‘甲長’,由熟悉本地情況的漢人或契丹人擔任;訓練內容以‘弓箭射擊’‘防騎戰術’為主,每月訓練五日,不耽誤農時。” 寶兒從懷中掏出《鄉兵招募章程》:“已擬定好待遇 —— 鄉兵每月可領兩升米,作戰有功者賞銀、免徭役,戰死則由官府贍養家屬,確保他們無後顧之憂。”
王晏之采納了兩人的建議,立刻讓人草擬《燕雲鄉兵令》,派快馬送往各州。同時,他傳召張三,讓其盡快打造適合鄉兵使用的 “輕便武器”—— 鄉兵以務農為主,不需要重甲、長槍,輕便的短刀、弓箭即可,還要製作 “信號鑼”,便於鄉兵遇襲時傳遞警報。
午間的日頭正烈,張三的工匠作坊裏一片忙碌。工匠們正在打造 “鄉兵短刀”—— 刀身窄而輕,適合單手使用,刀柄纏著麻繩,不易打滑;弓箭則選用韌性好的桑木做弓臂,箭杆用蘆葦,箭鏃用熟鐵,成本低、易量產。“這些武器要盡快送到各州,” 張三對工匠們說,“鄉兵們早日拿到武器,就能早日參與防務,減輕北伐軍的壓力。”
王阿福此時正趕著牛車,載著第二批互市商品和鄉兵的武器,趕往涿州。午間的陽光曬得路麵發燙,牛車上的絲綢、茶葉堆在左側,短刀、弓箭裝在右側的木箱裏,箱子上貼著 “涿州鄉兵專用” 的木牌。他剛到涿州城外,就看到百姓們在糧道旁的空地上聚集 —— 涿州的鄉兵招募點剛設立,已有百餘漢、契丹百姓報名,正圍著招募官詢問細則。
“阿福,你可來了!” 涿州守將哈桑迎上來,“鄉兵們就等著武器訓練,你帶來的短刀、弓箭太及時了。” 王阿福跳下車,掀開木箱:“這些武器是張三師傅特意做的,輕便好用,還有這些絲綢、茶葉,是給互市坊補貨的,下個月初一的互市肯定更熱鬧。” 哈桑笑著點頭,讓人將武器搬到招募點,百姓們看到短刀、弓箭,報名的熱情更高了,不一會兒就又有五十人報名。
黃昏的風漸漸起了,吹得涿州城的 “宋” 字旗獵獵作響。李二郎的糧隊抵達涿州,剛卸下糧草,就接到王晏之的指令 —— 率五百人前往薊州北部黑鬆林,清剿遼軍殘部,同時協助薊州招募鄉兵。“哈桑,涿州的防務就交給你了,” 李二郎拍著哈桑的肩膀,“糧道要是再遇襲,記得用信號鑼通知附近鄉兵支援,他們熟悉地形,比咱們快。” 哈桑點頭:“放心,我已讓鄉兵在糧道旁的村莊設了‘預警點’,一旦有動靜,半個時辰內就能集結百人。”
薊州城內,王晏之正在鄉兵招募點視察。百姓們排著隊報名,漢人、契丹人並肩而立,有的還帶著自家的農具,想試試新領的短刀。“大家記住,” 王晏之站在高台上,聲音洪亮,“鄉兵不僅要護鄉,還要協助北伐軍清剿殘敵,等燕雲全部光複,你們都是大宋的功臣,朝廷不會虧待大家!” 百姓們齊聲呐喊,聲音在黃昏的空氣中回蕩,震得周圍的樹木微微晃動。
歸降的遼兵耶律雄也報名參加了鄉兵,他握著新領的短刀,激動地對王晏之說:“大人,我以前是遼兵,熟悉遼軍的戰術,我願意教鄉兵們怎麽防騎兵,怎麽識別遼軍的埋伏!” 王晏之點頭:“好!就任命你為薊州鄉兵‘教頭’,負責訓練鄉兵的防騎戰術,每月再加發一升米,算是朝廷對你的獎賞。” 耶律雄感動得跪地:“多謝大人!我一定好好訓練,為大宋效力!”
深夜的幽州議事廳,燈火通明。王晏之正在寫《燕雲鄉兵奏疏》,詳細闡述鄉兵製度的編製、訓練、待遇,準備送往汴京。“鄉兵製度既可補充兵力,又能促進漢契融合,” 他在奏疏中寫道,“如今燕雲六州已招募鄉兵五千人,待清剿殘敵後,可增至萬人,屆時燕雲防務將固若金湯,北伐軍可集中兵力攻打剩餘州縣。”
天快亮時,晨霧再次籠罩燕雲大地。李二郎的隊伍已抵達薊州北部的黑鬆林外圍,斥候正在偵查遼軍殘部的營地。耶律雄帶著十名鄉兵趕來支援 —— 他們熟悉黑鬆林的地形,知道哪裏有陷阱,哪裏有水源。“將軍,遼軍的營地在鬆林深處的‘月牙泉’旁,” 耶律雄指著前方,“那裏隻有一條小路能進去,咱們可以在小路兩側設埋伏,等他們出來取水時動手。”
李二郎點頭,立刻部署:“耶律雄帶鄉兵設埋伏,用弓箭射他們的馬匹;我帶輕騎兵繞到營地後方,堵住他們的退路;其他人隨我正麵佯攻,吸引他們的注意力。” 眾人齊聲領命,晨霧中,士兵們和鄉兵們分頭行動,腳步輕得像貓,避免驚動遼軍。
晨霧散去,陽光普照,黑鬆林裏的戰鬥如期打響。遼軍殘部剛走出營地取水,就遭到鄉兵的箭雨襲擊,馬匹紛紛倒地;李二郎帶著輕騎兵從後方衝出,長槍直刺遼兵;正麵的宋軍也發起進攻,遼軍殘部腹背受敵,很快就潰不成軍,兩百餘人全部被俘,沒有一人逃脫。
戰鬥結束後,李二郎讓人將俘虜押回薊州,耶律雄則帶著鄉兵們清理戰場,還在鬆林裏發現了遼軍藏匿的百餘石糧草 —— 這是他們之前劫掠百姓所得,如今全部歸還給了附近的村莊。百姓們捧著失而複得的糧草,對著李二郎和鄉兵們連連道謝,有的還拿出家裏的雞蛋、饅頭,硬塞給他們。
易州的互市坊裏,熱鬧依舊。漢人百姓用絲綢換契丹人的皮毛,契丹人用草藥換漢人的茶葉,孩子們在交易棚之間穿梭,手裏拿著剛買的糖人,臉上滿是笑容。王阿福站在一旁,看著眼前的景象,心裏滿是欣慰 —— 燕雲的太平日子,終於來了。
這場涿州護糧與燕雲鄉兵的推行,是燕雲光複的重要鞏固。它證明,僅靠軍事力量無法長久守住失地,唯有讓百姓參與防務、融入治理,才能讓燕雲真正安定。而在王晏之、李二郎、哈桑等人的帶領下,在漢契百姓的共同努力下,燕雲的光複事業正穩步推進,大宋的北伐目標,也越來越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