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1章 鬆林清剿與燕雲墾荒

字數:3677   加入書籤

A+A-


    晨霧如墨,將薊州北部的黑鬆林染成一片濃綠。李二郎帶著五百士兵,踩著潮濕的鬆針,沿著耶律雄指引的小路深入林中 —— 昨日俘獲的遼軍殘部供認,黑鬆林深處還有一處 “隱藏營地”,藏著蕭撻凜的親信耶律烈,以及最後五十餘名殘兵,他們手裏握著 “幽州布防圖”,若不盡快抓獲,恐將情報泄露給遼境。
    “大家注意,前麵有遼軍的‘絆馬索’。” 耶律雄突然停步,指著前方的草叢 —— 晨霧中,一根細麻繩隱約可見,一端係在鬆樹根部,另一端連著頭頂的 “落石機關”。他曾隨遼軍在黑鬆林訓練,熟悉這類陷阱的布設規律:“絆馬索離地麵三寸,隻要用長槍挑斷,就能避開落石。” 士兵們立刻拿出長槍,小心翼翼地挑斷麻繩,頭頂的鬆木石塊 “嘩啦” 一聲落在地上,驚起林中的飛鳥。
    深入鬆林三裏後,晨霧中隱約傳來 “叮叮當當” 的聲響 —— 是遼軍在打磨兵器。李二郎示意眾人隱蔽,自己則和耶律雄匍匐前進,透過鬆枝縫隙望去:隱藏營地設在一處山洞前,洞口用藤蔓偽裝,五名遼兵正坐在篝火旁磨刀,洞內還能看到人影晃動,想必耶律烈就在裏麵。
    “按計劃,分兩隊行動,” 李二郎壓低聲音,“我帶三百人從正麵進攻,吸引遼兵注意力;耶律雄帶兩百人繞到山洞後側,堵住他們的退路,防止耶律烈逃跑。” 耶律雄點頭,立刻帶領士兵們悄悄繞向山洞後側,晨霧為他們提供了絕佳的掩護,遼兵竟絲毫未察覺。
    “衝!” 李二郎突然起身,帶領士兵們衝向營地。篝火旁的遼兵還沒反應過來,就被羽箭射中要害;洞內的遼兵聽到動靜,紛紛拿著彎刀衝出來,卻被宋軍的竹矛刺倒。耶律烈提著戰斧,想從山洞後側逃跑,卻被耶律雄攔住:“耶律烈,別跑了,你已經被包圍了!” 耶律烈看著周圍的宋軍士兵,又看了看手中的布防圖,知道大勢已去,隻能扔下戰斧,束手就擒。
    晨霧漸漸散去,陽光穿透鬆枝,照在營地的篝火上。士兵們從山洞裏搜出 “幽州布防圖”,還有遼軍藏匿的五十石粟米 —— 這是他們劫掠附近村莊所得。李二郎讓人將粟米打包,準備歸還給村民,同時讓人將耶律烈和殘兵押回薊州,交由王晏之審問。“耶律雄,你立了大功,” 李二郎拍著他的肩膀,“這次清剿殘敵,多虧了你熟悉地形和陷阱。” 耶律雄笑著搖頭:“這是我應該做的,能為大宋效力,我很榮幸。”
    午間的日頭正烈,薊州城內的議事廳裏,王晏之正看著從耶律烈身上搜出的 “幽州布防圖”。圖上詳細標注了遼境 “榆關”今山海關)的兵力部署:駐兵兩萬,其中騎兵一萬,步兵一萬,配備回回炮十五架、床弩三十張,是遼軍阻擋宋軍北上的最後一道防線。“榆關是遼軍的重要據點,拿下榆關,就能徹底切斷遼軍與燕雲的聯係,” 王晏之指著地圖,“不過,咱們現在不能急著進攻,得先穩定燕雲的民生,讓百姓們安居樂業,才能有足夠的糧草和兵力支持北伐。”
    趙德明補充道:“我建議推行‘燕雲墾荒令’—— 將遼軍遺留的‘無主土地’分給百姓,每戶可領二十畝,免賦稅五年;官府提供種子、農具,還派‘勸農使’指導種植,確保百姓能種出糧食。” 寶兒從懷中掏出《墾荒章程》:“已統計出燕雲六州的無主土地共五十萬畝,足夠分給兩萬五千戶百姓;泗州的耐鹽禾種、桑苗已在路上,下個月就能送到各州。”
    王晏之采納了兩人的建議,立刻讓人草擬《燕雲墾荒令》,派快馬送往各州。同時,他傳召王阿福,讓其從泗州調運更多的 “農具”—— 如犁、鋤、鐮刀等,還要調派 “鐵匠”,在各州設立 “農具維修坊”,確保百姓在耕種時能及時維修農具,不耽誤農時。
    王阿福此時正趕著牛車,載著第一批墾荒農具,趕往薊州。午間的陽光曬得路麵發燙,牛車上的犁、鋤整齊碼放,鐵匠們坐在車旁,手裏拿著工具,隨時準備應對突發情況。他剛到薊州城外,就看到百姓們在 “墾荒登記點” 排隊 ——《燕雲墾荒令》已傳遍薊州,百姓們紛紛前來登記,想領取土地和種子,臉上滿是期待的笑容。
    “王大人,農具送到了!” 王阿福跳下車,掀開帆布,露出嶄新的農具。王晏之笑著迎上來:“太好了!百姓們正等著農具開墾土地,你來得太及時了。” 他讓人叫來幾名老農,讓他們試用農具:“這犁是泗州的新樣式,比咱們以前用的更省力,你們試試,有問題隨時找鐵匠師傅修改。” 老農們接過犁,在空地上試了試,果然比舊犁省力,紛紛豎起大拇指:“好犁!有了這犁,咱們開墾土地就快多了!”
    黃昏的風漸漸起了,吹得薊州城的 “宋” 字旗獵獵作響。墾荒登記點依舊熱鬧,百姓們拿著 “土地憑證”,興高采烈地討論著要種什麽 —— 有的想種耐鹽禾,有的想種桑麻,還有的想種蔬菜。勸農使們則在一旁講解種植技巧:“耐鹽禾要淺播,澆水不能太多;桑苗要種在向陽的坡地,這樣才能長得好。”
    易州城內,哈桑也在推行墾荒令。他讓人將遼軍遺留的土地分給百姓,歸降的契丹人百姓也能領取土地,與漢人百姓一視同仁。“大家放心,不管是漢人還是契丹人,隻要願意種地,都能領到土地和種子,” 哈桑對著百姓們說,“大宋不會虧待任何一個勤勞的人,咱們一起努力,讓易州的土地長出更多的糧食。”
    契丹人百姓耶律娜也領了二十畝土地,她握著土地憑證,激動地對哈桑說:“將軍,謝謝大宋,我終於有自己的土地了!我要種桑麻,等桑麻成熟了,就去互市坊換絲綢,給我的孩子做新衣服。” 哈桑點頭:“好好種,有困難隨時找官府,我們會幫你的。”
    深夜的薊州議事廳,燈火通明。王晏之正在寫《燕雲墾荒奏疏》,詳細闡述墾荒令的內容、土地分配、農具種子籌備情況,準備送往汴京。“墾荒不僅能解決百姓的溫飽問題,還能為北伐提供糧草支持,” 他在奏疏中寫道,“預計明年秋收,燕雲六州可收粟米五十萬石,足夠北伐軍十萬人吃一年,屆時再進攻榆關,就有足夠的把握。”
    天快亮時,晨霧再次籠罩燕雲大地。薊州城外的荒地上,百姓們已開始開墾土地 —— 有的用犁耕地,有的用鋤除草,有的則在播種耐鹽禾,勸農使們在田間穿梭,指導百姓種植,鐵匠們則在一旁維修農具,整個田野一片忙碌的景象。李二郎帶著士兵們也趕來幫忙,有的幫百姓拉犁,有的幫百姓搬運種子,晨霧中,漢、契丹百姓與宋軍士兵並肩勞作,場麵格外溫馨。
    易州的田野上,耶律娜正和家人一起播種桑苗。她的丈夫在互市坊做買賣,兒子在鄉兵訓練營訓練,女兒則在田間幫她遞桑苗,一家人臉上都帶著笑容。“等桑苗長大了,咱們的日子會越來越好,” 耶律娜對丈夫說,“說不定過幾年,咱們還能蓋新房子,買新衣服。” 丈夫點頭:“是啊,多虧了大宋的好政策,咱們才能有今天的好日子。”
    晨霧散去,陽光普照,燕雲的田野上一片生機勃勃。從黑鬆林的殘敵清剿,到燕雲墾荒令的推行,北伐軍不僅用武力肅清了隱患,更用政策贏得了民心。百姓們積極墾荒,工匠們忙著打造農具,民夫們運送種子,歸降的遼兵們融入大宋 —— 整個燕雲,都在朝著太平盛世的方向前進。
    這場黑鬆林清剿與燕雲墾荒,是燕雲光複的重要轉折點。它證明,收複失地不僅需要強大的武力,更需要科學的治理和民生的恢複;不僅要讓土地重回大宋版圖,更要讓百姓們過上好日子。而在王晏之、李二郎、哈桑等人的帶領下,在漢契百姓的共同努力下,燕雲的光複事業正穩步推進,大宋的北伐目標,也即將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