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2章 榆關偵防與器械改良

字數:4034   加入書籤

A+A-


    晨霧如淡墨,將榆關的青磚城牆暈成青灰色。哈桑趴在關隘西側的山崗上,手裏握著張三新改良的 “雙筒望遠鏡”—— 琉璃鏡片經過反複打磨,清晰度比之前提升一倍,能看清城牆上遼軍的甲胄紋路。按王晏之的指令,他要帶著五十名斥候,摸清榆關的最新布防,為開春後的攻堅做準備。
    “將軍,遼軍在關牆上加了‘狼牙拍’。” 身旁的斥候低聲匯報,手指向城頭 —— 晨霧中,數十塊布滿尖釘的木板懸掛在垛口旁,用鐵鏈固定,這是遼軍從宋軍《武經總要》中學來的守城器械,一旦有敵軍攀城,鬆開鐵鏈就能砸傷士兵。哈桑點頭,在羊皮圖上畫下 “狼牙拍” 的位置,又標注 “每五十步一架,共三十架”,筆尖劃過紙麵的沙沙聲在晨霧中格外清晰。
    順著望遠鏡的視野往下看,榆關的護城河寬三丈、深兩丈,水麵結著薄冰,冰麵下隱約能看到 “暗樁”—— 遼軍在河底插了密密麻麻的鐵尖木樁,防止宋軍涉水攻城。關前的空地上,新挖的 “陷馬坑” 呈 “梅花狀” 分布,坑底鋪著碎石,上麵蓋著幹草和薄冰,不仔細看根本察覺不到。“這些防禦比布防圖上多了三成,” 哈桑皺眉,“耶律烈果然提前加固了關隘。”
    晨霧漸漸散去,陽光穿透雲層,照在關後的 “糧道” 上 —— 一隊遼軍糧車正緩緩入關,約二十輛,護衛騎兵有五十人,馬鞍旁掛著彎刀和弓箭。哈桑立刻讓斥候記錄:“每日辰時,遼軍糧車入關,護衛五十騎,路線沿榆關東側的‘沙河南岸’行進。” 這是重要的情報 —— 若能截斷糧道,榆關的遼軍撐不了一個月。
    偵查至午時,哈桑帶著斥候悄悄撤離山崗,沿著原路返回。路過沙河時,他特意讓士兵測量水深:“此處水深五尺,冰層薄,開春後可涉水繞後。” 還讓人取了水樣,裝在陶瓶裏 —— 回去後要讓張三檢測水質,若適合飲用,開春後攻城時就能減少後勤壓力。
    薊州城內的工匠作坊裏,張三正帶著二十名工匠,改良 “撞車” 的衝頭。原來的衝頭是實心熟鐵,重量大卻衝擊力不足,現在要改成 “空心尖錐狀”,內部填充鉛塊,既減輕重量,又能增強破城力度。“再把衝頭的尖端磨鋒利些,” 張三拿著鐵錘,親自敲打鐵坯,火星濺在地上,與工匠們的敲打聲交織成節奏,“榆關的城門是榆木包鐵,普通撞車根本撞不開,得靠這改良衝頭。”
    “張師傅,‘飛天梯’的滑輪做好了。” 一名工匠舉著新製的木滑輪跑來。這是張三按北宋 “攻城器械圖” 設計的新型攀城工具,梯身用槐木製成,頂端裝著帶鐵鉤的滑輪,能勾住城頭垛口,士兵們可踩著梯階快速攀城,比傳統攻城梯節省一半時間。張三接過滑輪,安裝在梯身上,拉動繩索測試:“再加固一下梯身的榫卯,別攀到一半斷了。”
    王晏之走進作坊時,正看到工匠們在組裝 “回回炮”。這是從遼軍手裏繳獲的配重式投石機,張三將炮架的木柱換成 “棗木”,配重箱裏加了 “活門”—— 可根據目標距離調整配重石塊的數量,射程能從三百步提升到四百步。“大人,這改良後的回回炮,能把五十斤的炮石扔到榆關城頭,” 張三指著炮架,“還能拋‘火油彈’,點燃後能燒著城頭的狼牙拍。”
    王晏之點頭,拿起一枚 “火油彈”—— 陶製外殼,裏麵裝著火油和硫磺,引信是浸過桐油的麻繩。“開春攻城時,先用回回炮拋火油彈,燒掉狼牙拍和城頭的防禦器械,再用撞車破城門,飛天梯攀城,” 他指著作坊外的演練場,“明天開始,讓士兵們用仿製的榆關模型,演練攻城戰術,熟悉新器械。”
    午間的日頭正烈,薊州城外的墾荒田裏,王阿福正幫著老農播種耐鹽禾。他從泗州運來的 “改良禾種”,經過李四的培育,抗寒能力比之前強,能在開春提前半個月播種。“阿福,這新種子真能提前發芽?” 老農握著禾種,有些懷疑。王阿福笑著點頭,從懷裏掏出 “育苗手冊”:“李師傅說,把種子泡在溫水裏半個時辰,再播種,五天就能發芽,比舊種子快三天。”
    不遠處的 “農具維修坊” 裏,泗州來的鐵匠們正忙著修理犁鏵。一名契丹老農推著損壞的犁趕來,鐵匠接過犁,用鐵錘敲打變形的犁鏵,不到一盞茶時間就修好。“多謝師傅,” 老農遞過幾個雞蛋,“這是家裏新下的,您別嫌棄。” 鐵匠笑著收下,又拿出一張 “農具保養圖”:“用完後擦幹淨,塗些豬油,不容易生鏽。”
    黃昏的風漸漸起了,吹得薊州城的 “宋” 字旗獵獵作響。王晏之來到墾荒田旁的 “勸農館”,裏麵擠滿了前來谘詢的百姓。勸農使們正用 “沙盤” 演示種植技巧,講解如何根據土壤濕度調整播種深度;牆上掛著 “節氣圖”,標注著何時播種、何時施肥、何時收割,用漢、契丹兩種文字書寫,方便不同民族的百姓查看。
    “大人,今年的墾荒田已有三十萬畝種上了耐鹽禾和桑麻,” 勸農使匯報,“預計秋收能收粟米三十萬石,桑麻二十萬斤,足夠薊州、幽州的百姓和軍隊食用。” 王晏之點頭,走到館外的 “糧囤” 旁 —— 新收獲的粟米裝滿了十個大囤,用麻布覆蓋,旁邊還堆著剛軋好的桑麻,散發著新鮮的草木氣息。
    易州城內,李二郎正帶著士兵們演練 “攻城戰術”。演練場上,用泥土堆成的 “榆關模型” 栩栩如生,城頭插著遼軍旗幟,垛口旁擺放著仿製的狼牙拍。“先用回回炮拋火油彈!” 李二郎揮旗,士兵們點燃火油彈,裝入回回炮的投石兜,拉動配重繩 ——“嗖” 的一聲,火油彈落在模型城頭,點燃了狼牙拍的仿製品,濃煙滾滾。
    “撞車跟上!飛天梯上!” 李二郎的令旗再次揮下,士兵們推著改良撞車,朝著模型城門撞去;同時,十名士兵踩著飛天梯,快速攀向模型城頭,鐵鉤牢牢勾住垛口,動作敏捷如猿。歸降的遼兵耶律雄在一旁指導:“遼軍守城時,會從城頭往下扔‘滾木’,你們攀城時要注意躲避,最好用盾牌護住頭頂。”
    深夜的薊州議事廳,燈火通明。王晏之、趙德明、哈桑、李二郎、張三圍坐在沙盤旁,討論榆關攻堅計劃。“按目前的籌備,開春後正月十五可發動進攻,” 王晏之指著沙盤上的榆關,“東路軍由李二郎統領,用飛天梯攀城,主攻東門;西路軍由哈桑統領,從沙河涉水繞後,截斷遼軍糧道;中路軍由我統領,用撞車和回回炮正麵攻堅,吸引遼軍主力。”
    張三補充道:“我會在正月初十前,趕製出三十架改良回回炮、五十架飛天梯、十輛撞車,還會準備兩千枚火油彈、五千斤防火沙,確保攻城時夠用。” 趙德明則說:“我已從燕雲六州調集糧草五十萬石,存放在榆關附近的‘石門堡’,攻城時可隨時調運,不會斷糧。”
    天快亮時,晨霧再次籠罩薊州城。工匠作坊裏,張三和工匠們還在趕製器械,火把的光芒照亮了一張張專注的臉龐;墾荒田旁,老農們已開始準備播種,田埂上堆著浸好的禾種;練兵場上,士兵們的演練聲此起彼伏,與晨霧中的鳥鳴交織在一起,充滿了生機與活力。
    王阿福趕著牛車,載著新一批農具和種子,前往榆關附近的石門堡。晨霧中,牛車的車輪碾過凍土,留下兩道清晰的車轍。他望著遠方的榆關方向,心裏滿是期待 —— 開春後,這裏將打響燕雲光複的最後一戰,隻要攻克榆關,燕雲十六州就能全部回到大宋的懷抱,百姓們就能過上真正太平的日子。
    晨霧散去,陽光普照,薊州城的旗幟在風中舒展。王晏之站在城樓上,望著燕雲的土地 —— 田野裏的禾苗泛著嫩綠,作坊裏的器械泛著冷光,練兵場上的士兵們精神抖擻,歸降的契丹百姓與漢人百姓並肩勞作,整個燕雲都在為開春的榆關之戰做準備。他知道,這場戰鬥將是燕雲光複的最後一戰,隻要打贏,幾代大宋人的夙願就能實現,天下百姓就能迎來真正的太平。
    這場榆關偵防與器械改良,是燕雲光複的最後籌備。它將民生恢複的成果轉化為軍事力量,用科學的戰術和改良的器械,為攻克榆關奠定了堅實基礎。而在王晏之、李二郎、哈桑、張三、王阿福等人的帶領下,在漢契百姓的共同努力下,燕雲全域光複的日子,已越來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