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4章 燕雲撫治與北疆安瀾

字數:3338   加入書籤

A+A-


    晨霧如酥,輕輕落在幽州城的青石板路上,將昨夜歡慶的痕跡暈成淡濕的印記。王晏之踩著露水,走進城南的 “漢契學堂”—— 這是昨日剛設立的臨時學堂,旨在教契丹孩童識漢字、學漢禮,也讓漢人孩童了解契丹習俗,化解兩族隔閡。此刻,二十餘名孩童正圍著教書先生,跟著誦讀《千字文》,稚嫩的聲音在晨霧中回蕩,偶爾夾雜著幾句契丹語的提問,顯得格外鮮活。
    “先生,‘天地玄黃’是什麽意思?” 一名契丹孩童舉著小拳頭問道,他的發髻還梳著遼人的樣式,卻穿著大宋的粗布短衫。教書先生笑著蹲下身,用樹枝在地上畫著日月星辰:“這是說天地的顏色,就像咱們燕雲的晨霧和晚霞,各有各的美。” 王晏之站在窗外,看著這一幕,嘴角不自覺地上揚 —— 漢契融合,要從孩童抓起,這才是燕雲長治久安的根本。
    學堂外,趙德明正帶著官吏清點 “安撫物資”。朝廷調撥的五萬石粟米、兩千匹絲綢已運抵幽州,將按 “每戶兩石米、一匹布” 的標準,分發給燕雲六州的貧困百姓。“王大人,契丹聚居的‘北坊’已登記完畢,共三千戶,” 趙德明遞過賬冊,“其中有八百戶是歸降遼兵的家眷,按政策可額外領取農具一套,優先分配墾荒田。”
    王晏之接過賬冊,翻到 “北坊” 一頁,上麵詳細記錄著每戶的人口、需求:“要派契丹官吏去發放物資,” 他指著賬冊上的契丹名字,“讓他們用契丹語講解政策,百姓們更容易接受。另外,物資發放要公開透明,每一筆都要登記在冊,防止有人克扣。”
    晨霧漸漸散去,陽光穿透雲層,照在幽州城外的墾荒田上。耶律雄帶著十名契丹鄉兵,正幫著漢人老農播種耐鹽禾。他手把手教老農調整播種深度:“李伯,這新種子要淺播,埋太深不容易發芽。” 老農笑著點頭,從懷裏掏出兩個熱乎乎的麥餅:“雄娃,嚐嚐嬸子做的餅,累了一早上了。” 耶律雄接過麥餅,掰了一半遞給身旁的契丹鄉兵,兩人相視而笑 —— 曾經的敵對,早已在共同勞作中化為默契。
    午間的日頭正烈,幽州節度使府外傳來馬蹄聲 —— 朝廷派來的 “燕雲安撫使” 範仲淹已抵達。範仲淹身著緋色官服,騎著高頭大馬,身後跟著百名禁軍護衛,剛到府前就翻身下馬,與王晏之拱手相見:“王將軍辛苦!陛下命我前來交接燕雲防務,共創北疆太平。”
    府內的交接儀式簡潔而莊重。王晏之將《燕雲防務圖》《糧草賬冊》《歸降兵名冊》一一遞交給範仲淹,詳細匯報:“燕雲十六州現有守軍八萬,其中歸降遼兵兩萬,已整編為‘燕雲邊軍’,駐守榆關、居庸關等要地;糧草儲備八十萬石,可支撐一年;鄉兵五萬,分布各州,協助防務與墾荒。” 範仲淹仔細翻閱資料,不時點頭:“王將軍治理有方,燕雲根基已穩,接下來咱們要重點推進‘三事’:興農、通商、融俗。”
    交接完畢,範仲淹與王晏之來到 “燕雲互市總坊”。此時的互市坊已擴建至百餘個攤位,漢人商販的絲綢、茶葉、瓷器與契丹商販的皮毛、草藥、馬匹整齊擺放,討價還價的聲音此起彼伏。一名契丹商販正用皮毛換絲綢,嘴裏用生硬的漢話說:“這絲綢,給我妻子做衣裳,好看。” 漢人商販笑著多送了他一尺布:“以後常來,咱們算老主顧。”
    範仲淹指著互市坊中央的 “公平秤”:“要在這裏設‘互市監’,由漢契官吏共同任職,解決交易糾紛,規範物價。另外,開通‘燕雲  汴京商道’,讓燕雲的特產能運到中原,中原的物資也能更便捷地送到燕雲。” 王晏之點頭,讓人立刻草擬《互市監章程》,明確官吏職責、糾紛處理流程,確保互市公平有序。
    黃昏的風漸漸起了,吹得幽州城的 “宋” 字旗獵獵作響。張三帶著工匠們,正在修複幽州的 “北城門”—— 這是遼軍撤退時燒毀的城門,現在要按大宋 “邊城門規製” 重建,門框用槐木,門板包熟鐵,門後設 “千斤閘”,既能防禦,又顯威嚴。“城門要寬三丈,高五丈,” 張三對工匠們說,“要讓百姓們看到,大宋有能力守護燕雲的每一寸土地。”
    王阿福趕著牛車,載著泗州送來的 “桑苗” 和 “蠶種”,來到幽州城外的 “蠶桑坊”。這是範仲淹提議設立的,專門教百姓種桑養蠶,發展絲綢產業。“阿福,這些桑苗能種多少畝?” 負責蠶桑坊的官吏問道。王阿福跳下車,掀開帆布:“這是李四師傅培育的‘耐旱桑苗’,能種五千畝,蠶種也是新改良的,一年能收三次繭。” 官吏高興得拍手:“太好了!有了這些,燕雲以後也能產絲綢,百姓們又多了條活路。”
    深夜的幽州議事廳,燈火通明。範仲淹、王晏之、趙德明、哈桑、李二郎等人圍坐在沙盤旁,商議 “燕雲五年規劃”。“第一年,重點興農通商,確保百姓溫飽;第二年,推廣蠶桑、冶鐵,發展手工業;第三年,修建‘燕雲驛道’,連接各州與汴京;第四年,完善鄉兵製度,強化邊境防務;第五年,實現漢契完全融合,燕雲成為大宋穩固北疆。” 範仲淹指著沙盤,逐一闡述規劃,眼中滿是對燕雲未來的期待。
    王晏之補充道:“榆關、居庸關等要地,要修建‘烽火台’,每十裏一座,與內地驛道相連,一旦有遼軍異動,可在一日內將消息傳到汴京。另外,歸降的遼兵中,有不少熟悉遼境地形的,可編入‘斥候隊’,深入遼境偵查,提前掌握動向。” 哈桑點頭:“我願帶領斥候隊,確保燕雲邊境安全,不讓遼軍有可乘之機。”
    天快亮時,晨霧再次籠罩幽州城。範仲淹與王晏之來到城外的 “燕雲紀念碑” 前 —— 這是為紀念北伐犧牲的將士而建,碑上刻著陣亡將士的名字,漢人、契丹人皆有。兩人整理好衣冠,對著紀念碑深深鞠躬,晨霧中,碑上的名字顯得格外莊重。“他們用生命換來了燕雲的太平,咱們要守護好這份安寧,” 範仲淹輕聲說,“不讓他們的血白流。”
    晨霧散去,陽光普照,燕雲的土地上一片生機勃勃。幽州城內,漢契百姓並肩走在街道上,有的去互市坊交易,有的去墾荒田勞作,有的去學堂讀書;榆關城頭,燕雲邊軍正在巡邏,歸降的遼兵與大宋士兵一起站崗,目光堅定地望著遠方;居庸關下,驛道修建已開始動工,工匠們、民夫們揮汗如雨,為燕雲的未來忙碌著。
    王阿福站在蠶桑坊外,看著百姓們種植桑苗,心裏滿是欣慰。他想起兩年前從泗州來燕雲時,路上到處是戰亂的痕跡,如今卻一片太平景象。“李四師傅,等桑苗長大了,我一定請你來看,” 王阿福在心裏默念,“燕雲的好日子,真的來了。”
    這場燕雲戰後治理,是大宋北疆穩定的關鍵。它不僅鞏固了北伐的勝利成果,更實現了漢契兩族的和諧共處,為大宋的繁榮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而在範仲淹、王晏之等人的帶領下,在燕雲百姓的共同努力下,這片飽經戰火的土地,正以昂揚的姿態,迎接屬於它的太平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