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5章 邊巡固防與燕雲興產

字數:3376   加入書籤

A+A-


    晨霧如淡煙,纏繞在榆關的青磚城牆上,將垛口染成青灰色。哈桑騎著戰馬,帶領兩百名斥候,踏上 “邊境巡防線”—— 這是按範仲淹規劃的 “十裏一哨、百裏一堡” 體係設置的巡邏路線,從榆關延伸至居庸關,共設十座哨卡、三座堡壘,旨在防範遼軍殘部襲擾。
    “將軍,前麵就是‘落馬哨’,按約定該與哨卡士兵交接暗號了。” 身旁的斥候隊長低聲提醒。哈桑點頭,舉起右手,食指與中指並攏 —— 這是大宋斥候的 “平安暗號”,哨卡上的士兵看到後,立刻放下吊橋,露出裏麵值守的五名士兵,其中三名是歸降的遼兵,正握著神臂弓,警惕地掃視著遼境方向。
    “昨夜有異常嗎?” 哈桑翻身下馬,問道。哨卡的遼兵小校耶律平上前回話:“回將軍,後半夜有三騎遼人靠近,見咱們有防備,又退回去了。另外,咱們在哨卡外的陷阱裏,抓到了一隻帶著‘遼軍令牌’的信鴿,信上寫著‘燕雲防務嚴密,暫不可襲’。” 哈桑接過信鴿和令牌,眉頭微皺 —— 遼境仍在關注燕雲動向,巡防不能有半分鬆懈。
    晨霧漸漸散去,陽光穿透雲層,照在巡防線旁的 “烽火台” 上。哈桑登上最近的烽火台,查看信號裝置:台上的硫磺燃料堆得整齊,旁邊放著 “火鐮” 和 “傳信旗”,按規製,一旦發現遼軍,白天舉旗、夜間點火,十座烽火台可在半個時辰內將消息傳遍燕雲邊境。“燃料要定期檢查,受潮了就更換,” 哈桑對烽火台值守士兵說,“這是燕雲的第一道防線,不能出任何差錯。”
    與此同時,幽州城內的 “冶鐵坊” 裏,張三正帶著三十名工匠,調試新打造的 “水力鼓風爐”。這是按北宋《營造法式》改良的冶鐵設備,利用城外河水的動力驅動鼓風裝置,比傳統的人力鼓風效率提升三倍,能將鐵料溫度提升至千度以上,打造出更堅韌的兵器和農具。“再加把勁,把風口調大些!” 張三盯著爐口的火焰,火焰從暗紅色轉為亮白色,說明溫度已達標。
    “張師傅,這鼓風爐能打造‘環首刀’嗎?” 一名歸降的遼兵鐵匠問道。他曾在遼軍冶鐵營服役,擅長打造騎兵用刀,卻苦於設備簡陋。張三笑著點頭,指著一旁的鐵坯:“不僅能打環首刀,還能打‘步人甲’的甲片,你看,這是用新爐打造的鐵刀,能劈斷三寸厚的槐木。” 說著,他拿起一把新刀,對著木段劈去,“哢嚓” 一聲,木段應聲斷裂,刀刃卻完好無損。鐵匠看得眼睛發亮,立刻上前請教鍛造技巧 —— 曾經的 “敵營工匠”,如今成了並肩鑽研的夥伴。
    午間的日頭正烈,幽州城外的 “蠶桑坊” 一片忙碌。王阿福正幫著蠶農們搭建 “養蠶棚”—— 棚頂用茅草覆蓋,四周裝著透氣的竹篾,既能遮陽,又能通風。“阿福,這蠶寶寶為什麽總往角落爬?” 一名契丹蠶農焦急地問道,手裏捧著裝滿幼蠶的竹筐。王阿福湊過去查看,笑著說:“這是蠶寶寶怕光,你把竹筐移到棚子西側的陰影處,再撒些新鮮桑葉,它們就會出來吃了。”
    蠶桑坊的另一側,李四帶著泗州的農技師,正在給漢契蠶農們講解 “桑葉儲存法”:“新鮮桑葉要攤在竹席上,放在通風陰涼處,每天翻動兩次,能保存五日;要是想長期儲存,就把桑葉曬幹,磨成粉,拌在新鮮桑葉裏喂蠶,一樣能讓蠶吐絲。” 農技師們還現場演示了 “蠶繭抽絲” 的技巧,纖細的蠶絲在手中纏繞,漸漸形成一縷雪白的絲線,漢契蠶農們看得格外專注,不時點頭記錄。
    黃昏的風漸漸起了,吹得幽州城的 “漢契文化坊” 旗幟獵獵作響。這裏正舉辦 “燕雲融合節”,坊內擺滿了漢契兩族的特色展品:漢人的書法、繪畫、瓷器,契丹人的皮毛畫、骨雕、馬具,還有孩子們用漢契雙語書寫的 “和平” 字樣。範仲淹與王晏之並肩走在坊內,看著漢契百姓圍著展品交流,不時發出陣陣笑聲。
    “大人,您看這‘漢契合璧’的瓷瓶。” 一名工匠捧著瓷瓶上前,瓶身上半部分畫著大宋的 “清明上河圖” 片段,下半部分畫著契丹的 “草原牧歌” 場景,兩種風格完美融合。範仲淹接過瓷瓶,讚歎道:“這才是燕雲該有的樣子,漢契文化相互借鑒,才能開出最美的花。” 他讓人將瓷瓶擺在文化坊中央,作為 “融合象征”,鼓勵更多工匠創作跨民族特色的作品。
    坊內的空地上,漢契百姓正一起跳 “太平舞”—— 漢人百姓帶來的 “踏歌” 與契丹百姓的 “胡旋舞” 相結合,節奏歡快,動作舒展。耶律雄帶著契丹鄉兵,與漢人老農手拉手跳舞,臉上滿是笑容;王阿福則和孩子們一起,圍著篝火唱歌,歌聲在黃昏的空氣中回蕩,充滿了祥和的氣息。
    深夜的幽州議事廳,燈火通明。範仲淹、王晏之、張三、哈桑等人圍坐在沙盤旁,討論 “燕雲產業規劃”。“冶鐵坊已能月產鐵器五千件,其中兵器兩千件、農具三千件,基本能滿足燕雲需求,” 張三指著沙盤上的冶鐵坊位置,“下一步計劃在薊州、涿州再設兩座分坊,利用當地的鐵礦資源,擴大產能。”
    哈桑補充道:“邊境巡防線已穩定,可從燕雲邊軍中抽調兩千人,參與‘驛道修建’—— 按規劃,驛道要從幽州延伸至榆關,路麵寬三丈,用碎石鋪墊,兩側栽種柳樹,既能方便通行,又能標識路線。” 王晏之點頭:“驛道修建要優先雇傭貧困百姓,按日付工錢,既能加快進度,又能幫助百姓增收。”
    天快亮時,晨霧再次籠罩幽州城。冶鐵坊的工匠們已開始新一天的勞作,鼓風爐的轟鳴聲在晨霧中回蕩;蠶桑坊的蠶農們忙著采摘新鮮桑葉,竹筐裏的幼蠶蠕動著,充滿生機;邊境的巡防隊也已出發,戰馬的蹄聲踏過晨露,守護著燕雲的安寧。
    範仲淹與王晏之站在幽州城樓上,望著遠方的田野 —— 墾荒田裏的耐鹽禾已長出嫩綠的幼苗,蠶桑坊的桑苗隨風搖曳,驛道修建的工地上已有民夫開始忙碌。“燕雲的根基已穩,” 範仲淹輕聲說,“用不了幾年,這裏定會成為大宋最富庶的北疆。” 王晏之點頭,目光堅定 —— 他們用汗水與智慧,在這片飽經戰火的土地上,播下了和平與繁榮的種子。
    晨霧散去,陽光普照,燕雲的土地上一片欣欣向榮。榆關的守軍們在城樓上操練,鎧甲反射著陽光;幽州的互市坊裏,商販們早早開門,準備迎接新的客人;漢契學堂的孩子們郎朗讀書,聲音清脆悅耳。這是燕雲光複後的第一個春天,也是大宋北疆走向長治久安的新起點。
    這場邊巡固防與燕雲興產,不僅強化了邊境安全,更推動了燕雲的經濟發展與文化融合。它證明,真正的統一不僅是土地的回歸,更是民心的凝聚、產業的興盛與文化的共生。在範仲淹、王晏之等人的帶領下,在漢契百姓的共同努力下,燕雲正以嶄新的姿態,迎接屬於它的太平盛世,為大宋的繁榮穩定,書寫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