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6章 驛道通疆與互市濟民

字數:3583   加入書籤

A+A-


    晨霧如乳,將幽州至榆關的荒道裹得嚴嚴實實。李二郎踩著濕滑的泥土,站在 “斷石崖” 前 —— 這是驛道修建的最難工段,崖壁陡峭,下方是湍急的沙河,需鑿石架橋才能通行。此刻,兩百名燕雲邊軍與三百名民夫正圍著崖壁忙碌,鐵錘敲擊岩石的聲響在晨霧中回蕩,火星濺在潮濕的石麵上,瞬間熄滅。
    “將軍,這崖壁太硬,鑿了半個時辰才鑿進半寸。” 民夫小頭目抹著額頭的汗珠,遞過磨損的鑿子。李二郎接過鑿子,指尖觸到冰涼的鋼鐵,轉頭對身旁的張三說:“張師傅,能不能用‘火攻法’?按《營造法式》裏的記載,先用柴火烤岩石,再潑冷水,岩石會裂開,鑿起來能省力些。”
    張三立刻點頭,讓人抱來幹柴,堆在崖壁下點燃。晨霧中,火焰漸漸升騰,將岩石烤得發紅。半個時辰後,李二郎下令:“潑水!” 民夫們提著水桶,將沙河的冷水潑向岩壁,“滋啦” 一聲,蒸汽彌漫,岩石表麵果然裂開細密的紋路。“快鑿!” 士兵們趁機揮動鐵錘,鑿子順利嵌入石縫,進度比之前快了三倍。
    晨霧漸漸散去,陽光穿透雲層,照在驛道的路基上。路基已鋪好三層碎石,民夫們正趕著黃牛,拉著石碾反複碾壓,石碾過處,碎石與泥土緊密結合,形成平整堅硬的路麵。“按規製,路基要高出地麵三尺,防止雨天積水,” 李二郎指著路基兩側的排水溝,“再挖深一尺,鋪上鵝卵石,雨水就能順著溝流進沙河,不會淹了路麵。”
    歸降的遼兵耶律誠正帶著十名同伴,在路基旁栽種柳樹苗 —— 這是驛道的 “標識樹”,每五十步栽一棵,既能為行人遮陰,又能標識路線。“將軍,這些樹苗能活嗎?” 耶律誠有些擔心,手裏的樹苗根係還帶著泥土。李二郎笑著點頭:“這是泗州送來的‘耐旱柳’,李四師傅說,隻要種在排水溝旁,就算兩個月不下雨也能活。” 耶律誠聞言,小心翼翼地將樹苗栽進坑中,再填上濕潤的泥土,壓實根部。
    午間的日頭正烈,榆關城外的 “跨境互市坊” 熱鬧非凡。這是範仲淹新設立的邊貿據點,一邊是大宋的絲綢、茶葉、鐵器,一邊是遼境的皮毛、藥材、馬匹,中間用木柵欄隔開,漢契商販隔著柵欄討價還價,臉上都帶著笑意。“這匹‘烏雲踏雪’馬,換你兩匹絲綢,如何?” 遼境商販指著身旁的黑馬,馬鬃油亮,四蹄雪白,是難得的良駒。
    大宋商販王掌櫃笑著搖頭:“再加一張狐皮,這馬我要了 —— 我家公子正缺一匹好馬。” 遼境商販爽快應下,讓人將狐皮遞過去,又仔細檢查絲綢的質地:“大宋的絲綢就是好,比遼境的麻布舒服多了,下次我多帶些皮毛來換。” 互市監的官吏在一旁登記交易,將商品名稱、數量、價格一一記錄在《跨境互市冊》上,確保每筆交易合規。
    範仲淹與王晏之走進互市坊時,正看到一名契丹老婦用草藥換粟米。老婦手裏的草藥是 “防風草”,能治風寒,卻因遼境糧荒,隻能用來換糧。“老人家,這些草藥能換三鬥米,” 互市監官吏笑著遞過糧袋,“按新規,遼境貧困商販換糧,可多給一成,算是大宋的心意。” 老婦接過糧袋,激動得跪地磕頭:“多謝大宋官爺,我孫兒終於有飯吃了。”
    範仲淹扶起老婦,對互市監官吏說:“再設立‘救濟點’,給遼境來的貧困商販免費提供熱水和幹糧,” 他指著坊外的空地支,“就建在那裏,用竹篾搭棚,再派兩名醫工,給生病的商販義診 —— 互市不僅是通商,更是濟民。” 王晏之點頭,讓人立刻籌備,不到半個時辰,救濟點就搭好了,熱水冒著熱氣,醫工已開始為商販們診脈。
    黃昏的風突然變涼,烏雲漸漸聚集,豆大的雨點砸了下來。李二郎剛指揮民夫們在斷石崖架好木橋,就接到斥候匯報:“薊州北部的墾荒田被暴雨衝了,三十畝耐鹽禾被淹,百姓們正忙著搶救糧苗。” 李二郎立刻下令:“留下五十人看守工地,其餘人隨我去薊州!” 士兵們紛紛披上蓑衣,冒著暴雨往薊州方向趕,馬蹄踏過泥濘的路麵,濺起渾濁的水花。
    薊州墾荒田旁,百姓們正圍著被淹的禾苗焦急萬分。王阿福帶著泗州農技師趕來時,雨水已沒過腳踝。“大家別慌!” 王阿福高聲喊道,“快把禾苗連根拔起,移栽到高處的地塊,再用稻草覆蓋根部,能保住七成苗!” 農技師們立刻示範,將拔出的禾苗捆成束,搬到地勢較高的荒田,用鋤頭挖溝排水,百姓們紛紛效仿,雨水順著溝流進附近的窪地,不再浸泡禾苗。
    李二郎的隊伍趕到時,正看到耶律雄帶著契丹鄉兵在加固田埂。“將軍,這裏的田埂太矮,雨水一衝就垮了,” 耶律雄抹著臉上的雨水,“得用沙袋加高田埂,再挖幾條排水渠,才能防止下次被淹。” 李二郎立刻讓人從附近的驛站搬來沙袋,士兵們與百姓們一起,將沙袋堆在田埂上,再用鐵鍬拍實,雨水順著新挖的水渠流出,墾荒田的積水漸漸退去。
    深夜的薊州議事廳,燈火通明。範仲淹、王晏之、李二郎、王阿福圍坐在油燈旁,商議 “荒田防洪對策”。“薊州、涿州的墾荒田多在低窪處,容易被淹,” 王阿福攤開《燕雲水利圖》,“得在田旁挖‘蓄水塘’,下雨時存水,天旱時灌溉;再修‘引水渠’,將雨水引入河流,避免積水。”
    李二郎補充道:“可從驛道工地抽調百名民夫,協助修建水利設施,” 他指著地圖,“先修薊州的蓄水塘,再逐步推廣到其他州縣,趕在下次暴雨前完工。” 範仲淹點頭,讓人草擬《燕雲水利令》,明確各縣的修建任務,同時下令:“給被淹的百姓每戶發放兩石應急糧,再減免今年的徭役,不讓百姓因災返貧。”
    天快亮時,雨漸漸停了,晨霧再次籠罩薊州。百姓們已開始在墾荒田移栽禾苗,李二郎的士兵們則在田旁挖蓄水塘,鐵鍬鏟土的聲響與百姓們的談笑聲交織在一起。王阿福帶著農技師,在田埂上插 “防洪標識牌”,上麵用漢契雙語寫著 “蓄水塘位置”“排水渠走向”,方便百姓們識別。
    幽州的跨境互市坊也恢複了熱鬧。遼境商販們冒著晨霧趕來,有的帶來了新采的草藥,有的牽著健壯的馬匹,救濟點的熱水和幹糧已備好,醫工正在為一名咳嗽的商販診脈。“大宋的官爺心善,” 遼境商販們相互轉告,“以後咱們常來這裏交易,既安全,又能換到好東西。”
    晨霧散去,陽光普照,燕雲的驛道工地上,木橋已在斷石崖上架好,橋麵鋪著厚實的木板,兩側裝著竹製護欄;墾荒田的蓄水塘已挖好,清澈的雨水在塘中蕩漾,禾苗在陽光下舒展葉片;跨境互市坊的交易依舊熱鬧,漢契商販們的笑聲在空氣中回蕩。
    範仲淹與王晏之站在驛道的木橋上,望著遠方的榆關。驛道如一條黑色的綢帶,蜿蜒穿過田野,連接著燕雲的一座座城池。“這條驛道,不僅是路,更是民心的紐帶,” 範仲淹輕聲說,“它能讓燕雲的物資流通起來,讓漢契的民心凝聚起來,讓大宋的北疆穩固起來。” 王晏之點頭,目光望向遼境方向 —— 互市的炊煙嫋嫋升起,救災的百姓笑容燦爛,這才是燕雲該有的太平景象。
    這場驛道修建、跨境互市與荒田救災,是燕雲動態治理的生動實踐。它證明,邊疆治理不僅要靠固防與興產,更要靠靈活應對民生需求,在通商中傳遞善意,在救災中凝聚民心。在範仲淹、王晏之等人的帶領下,在漢契百姓的共同努力下,燕雲正以 “路通、貿興、民安” 的姿態,成為大宋北疆最堅實的屏障,書寫著民族融合與邊疆繁榮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