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7章 渠通旱田與邊聯防患

字數:3222   加入書籤

A+A-


    晨霧如紗,輕輕覆在薊州的 “望川渠” 工地上,將綿延三裏的渠溝暈成淡灰色。王阿福踩著濕軟的泥土,站在渠壩頂端,手裏攥著李四繪製的 “水利施工圖”—— 圖上標注著渠溝的深度、寬度,以及沿線的 “分水閘” 位置,這條渠要將沙河的水引入北部旱田,解決二十萬畝墾荒田的灌溉難題,是燕雲水利工程的重中之重。
    “阿福,渠底的淤泥太多,挖不動了!” 民夫們的呼喊從渠溝下傳來。王阿福俯身望去,晨霧中,十幾名民夫正用鋤頭挖泥,淤泥卻像膠一樣粘在鋤頭上,每挖一下都要費很大力氣。他立刻讓人找來 “木刮板”—— 這是泗州農地常用的清淤工具,木板邊緣包著鐵皮,能輕鬆刮掉淤泥。民夫們接過刮板一試,果然省力,淤泥被成片刮起,裝入竹筐運出渠溝,清淤進度快了一倍。
    晨霧漸漸散去,陽光穿透雲層,照在渠溝旁的 “分水閘” 工地。張三帶著工匠們正在搭建閘門 —— 閘門用槐木製成,門板厚三寸,兩側裝有 “升降軸”,轉動軸杆就能控製閘門開合,調節水流大小。“這閘門要經得起洪水衝擊,” 張三對工匠們說,“軸杆得用鐵箍加固,門板還要塗三層桐油,防止腐爛。” 歸降的遼兵鐵匠們也來幫忙,他們擅長鍛造鐵件,很快就將鐵箍打造好,牢牢固定在軸杆上。
    “開閘試水!” 當渠溝與沙河連通時,王阿福高聲下令。工匠們轉動軸杆,閘門緩緩升起,沙河水順著渠溝流淌,清澈的水流穿過晨霧,滋潤著幹涸的土地。旱田旁的百姓們歡呼起來,有的甚至跳進渠溝,捧起河水灑向禾苗,嫩綠的葉片在水中舒展,仿佛瞬間有了生機。“有了這條渠,咱們的禾苗再也不怕旱了!” 老農李伯激動得熱淚盈眶,手裏的鋤頭重重砸在田埂上,發出清脆的聲響。
    午間的日頭正烈,榆關的 “邊境聯防廳” 裏,哈桑正與遼境的 “部落首領” 耶律帖木兒會談。這是範仲淹提議的 “邊境聯防機製”,邀請遼境附近的契丹部落參與,共同防範草原盜匪襲擾,維護邊境安寧。“哈桑將軍,上個月有股盜匪搶了我們部落的五十隻羊,還傷了三名牧民,” 耶律帖木兒握著馬鞭,語氣急切,“若大宋能幫我們剿滅盜匪,我們願意提供草原的‘盜匪動向’,還能幫大宋傳遞情報。”
    哈桑點頭,從懷中掏出 “聯防章程”:“按約定,大宋出兩百騎兵,你們出一百牧民,組成‘聯防隊’,每五日在邊境巡邏一次;一旦發現盜匪,大宋負責圍剿,你們負責指引路線,繳獲的贓物雙方平分。” 他還讓人拿出十副 “神臂弓”,遞給耶律帖木兒:“這是大宋的武器,借給你們防身,要是盜匪再來,你們也能抵擋一陣。” 耶律帖木兒接過弓,試著拉了拉,驚歎道:“這弓比我們的牛角弓有力,多謝將軍!”
    聯防廳外的空地上,大宋騎兵與契丹牧民正在演練 “協同作戰”。宋軍士兵教牧民們使用神臂弓,牧民們則教宋軍識別草原的 “蹄印”—— 通過蹄印的深淺、形狀,判斷盜匪的人數、去向。午間的陽光下,漢契士兵並肩而立,弓箭對準同一目標,射出的羽箭精準落在靶心,掌聲與歡呼聲在邊境上空回蕩。
    黃昏的風漸漸起了,吹得幽州 “絲綢坊” 的窗紙沙沙作響。坊內,五十名漢契婦女正圍著織機忙碌,絲線在手中穿梭,漸漸織出精美的圖案 —— 漢人婦女擅長織 “牡丹紋”,契丹婦女擅長織 “草原牧歌紋”,如今她們將兩種圖案融合,織出的 “漢契合歡錦”,在互市坊裏格外搶手。“你看這朵牡丹,要再織得飽滿些,” 漢人織娘劉嬸指導身旁的契丹織娘耶律娜,手指輕輕點在織錦上,“這樣與草原的羊群搭配,才更好看。”
    耶律娜點頭,手裏的梭子加快速度。她的丈夫在聯防隊當向導,兒子在漢契學堂讀書,女兒跟著她學織錦,一家人的日子過得紅紅火火。“等這匹錦織好,我要去互市坊換一匹絲綢,給女兒做新衣裳,” 耶律娜笑著說,眼裏的光芒比織錦上的絲線還要明亮,“大宋的日子,比以前好多了。”
    絲綢坊的另一側,張三正帶著工匠們改良 “織機”。傳統織機需要兩人配合,一人織布、一人提花,效率較低;改良後的織機加裝了 “腳踏提花裝置”,一人就能操作,還能織出更複雜的圖案。“這樣一來,每人每天能多織半匹錦,” 張三對織娘們說,“以後咱們的‘漢契合歡錦’,不僅能在燕雲賣,還能運到汴京,讓更多人知道燕雲的絲綢。” 織娘們紛紛圍過來看改良織機,手指輕輕觸碰腳踏板,臉上滿是期待。
    深夜的幽州議事廳,燈火通明。範仲淹、王晏之、哈桑、王阿福圍坐在沙盤旁,討論 “燕雲秋季規劃”。“望川渠已通水,可灌溉二十萬畝旱田,預計秋收能多收十萬石粟米,” 王阿福指著沙盤上的渠溝,“接下來要在涿州、易州再修兩條渠,解決更多旱田的灌溉問題。”
    哈桑補充道:“邊境聯防隊已組建完成,首月巡邏就剿滅了兩股盜匪,繳獲了三百隻羊、二十匹戰馬,” 他指著遼境方向,“耶律帖木兒還送來情報,說草原上有股盜匪準備下個月襲擾居庸關,咱們得提前準備。” 王晏之點頭:“我讓李二郎帶三百騎兵去居庸關支援,再加固關隘的防禦,確保萬無一失。”
    範仲淹最後總結:“絲綢坊的‘漢契合歡錦’要擴大生產,在汴京設立‘分銷點’,讓燕雲的特產走向中原;同時,要繼續推廣‘漢契融合’,在學堂裏增加‘草原文化’課程,讓漢人孩童也了解契丹習俗,真正實現民心相通。” 眾人紛紛讚同,沙盤上的燕雲地圖,在油燈的映照下,仿佛充滿了無限生機。
    天快亮時,晨霧再次籠罩幽州。望川渠旁,百姓們已開始灌溉禾苗,水流順著田埂流淌,滋潤著每一寸土地;邊境的聯防隊已踏上巡邏路,馬蹄踏過晨露,守護著邊境的安寧;絲綢坊的織娘們也早早起床,準備開始新一天的勞作,織機的聲響在晨霧中回蕩,與遠處的雞鳴交織在一起,構成一幅祥和的畫麵。
    晨霧散去,陽光普照,燕雲的土地上一片欣欣向榮。望川渠的水泛著金光,絲綢坊的織錦閃著華光,邊境的聯防隊舉著旗幟,漢契百姓並肩勞作,孩子們在學堂裏讀書 —— 這是燕雲光複後的第一個豐收季,也是大宋北疆走向長治久安的新起點。
    這場水利修建、邊境聯防與絲綢產業升級,是燕雲體係化治理的重要一步。它證明,邊疆的穩定不僅需要武力防禦,更需要民生改善、民族協作與經濟發展。在範仲淹、王晏之等人的帶領下,在漢契百姓的共同努力下,燕雲正以 “水通、邊安、業興” 的姿態,成為大宋最穩固的北疆屏障,書寫著民族融合與邊疆繁榮的不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