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8章 秋糧督收與居庸禦匪
字數:3818 加入書籤
晨霧如酥,輕輕落在薊州的墾荒田上,將金黃的耐鹽禾穗染成淡金色。王晏之踩著露水,走進田間,手裏攥著《燕雲秋糧征管冊》—— 按範仲淹製定的 “秋糧征管法”,百姓需繳納收獲的十分之一作為 “邊軍糧”,剩餘歸己,貧困農戶可申請 “免繳令”,由官府登記備案。此刻,農戶們正彎腰收割,鐮刀劃過禾稈的 “唰唰” 聲在晨霧中回蕩,裝滿禾穗的竹筐在田埂上排成一列。
“王大人,今年的禾穗比去年飽滿,” 老農李伯捧著剛割下的禾穗,遞到王晏之麵前,“按這收成,每畝能收三石,比泗州的舊種子多收一石!” 王晏之接過禾穗,指尖觸到飽滿的穀粒,笑著點頭“這都是李四師傅改良種子、望川渠通水的功勞。” 他轉頭對身旁的征管官說“收糧時要公平秤,不準多收一戶,也不準少記一粒,若有官吏克扣,從嚴處置。”
晨霧漸漸散去,陽光穿透雲層,照在田旁的 “收糧點”。征管官們正用 “官秤” 稱量農戶繳納的糧食,每一筆都登記在《秋糧台賬》上,還讓農戶在台賬上按手印確認。歸降的遼兵耶律誠帶著十名鄉兵,在收糧點維持秩序,防止有人哄搶。“大家別擠,按戶排隊,” 耶律誠高聲喊道,“繳完糧的農戶,還能去那邊領‘秋種補貼’,每戶兩升新麥種,明年開春就能種。”
農戶們聽到有補貼,紛紛加快速度。契丹農戶耶律娜繳完糧後,捧著新麥種,激動地對征管官說“多謝大宋官爺,有了這麥種,明年咱們也能種小麥,不用再吃單一的粟米了。” 征管官笑著點頭“這是範仲淹大人特意從汴京調來的‘冬小麥種’,耐寒耐旱,適合燕雲種植,明年秋收,你們就能吃上白麵饅頭了。”
午間的日頭正烈,居庸關的 “烽火台” 突然燃起黑煙 —— 這是 “盜匪襲擾” 的預警信號。李二郎剛帶領三百騎兵在關隘西側布防,就看到遠處的塵煙中,百餘騎盜匪正朝著關隘衝來,馬蹄揚起的塵土混著陽光,在半空連成一條灰線。“按預案,前隊五十人列盾牆,中隊百人用神臂弓,後隊百人繞後包抄!” 李二郎揮下令旗,騎兵們迅速列陣,盾牆如鋼鐵屏障般擋在關前,神臂弓手們已搭好箭,箭槽裏的羽箭泛著冷光。
盜匪首領見宋軍已有防備,卻依舊嘶吼著衝鋒“衝!拿下關隘,裏麵有糧食和絲綢!” 話音剛落,宋軍的箭雨就傾瀉而下,前排的盜匪紛紛中箭落馬,衝鋒的勢頭瞬間受阻。李二郎趁機下令“後隊包抄!” 百名騎兵繞到盜匪後側,長槍直刺盜匪後背,盜匪們腹背受敵,紛紛調轉馬頭想逃,卻被盾牆擋住去路,很快就潰不成軍。
“別殺我!我投降!” 盜匪首領見大勢已去,翻身下馬跪地求饒。李二郎讓人將他綁起來,搜查時從他身上搜出一塊 “遼軍令牌”—— 這是蕭撻凜殘部的標識,說明這些盜匪是遼軍潰敗後淪為盜匪的。“說!還有多少同夥?藏在什麽地方?” 李二郎厲聲問道。盜匪首領哆哆嗦嗦地回答“還有兩百人,藏在關後的‘黑風洞’裏,靠劫掠過往商隊為生。”
李二郎立刻帶領騎兵趕往黑風洞,果然在洞內抓獲兩百名盜匪,還繳獲了五十石粟米、十匹絲綢 —— 這些都是盜匪劫掠燕雲商隊所得。“將盜匪押回幽州,交由範仲淹大人處置,” 李二郎對身旁的騎兵隊長說,“再派十人護送繳獲的糧草和絲綢,送回薊州,分給受災的農戶。”
黃昏的風漸漸起了,吹得幽州 “汴京商棧” 的旗幟獵獵作響。商棧內,掌櫃王貴正清點剛運來的 “漢契合歡錦”,這些織錦是幽州絲綢坊的得意之作,上麵的牡丹紋與草原牧歌紋相得益彰,將運往汴京銷售。“張師傅,這織錦的質量比上個月還好,” 王貴摸著織錦的紋路,讚歎道,“汴京的綢緞商已訂了兩百匹,說要趕在重陽節前賣,肯定能賣個好價錢。”
張三笑著點頭,從懷中掏出 “織錦改良圖”“這是新設計的‘雙紋織法’,能在同一匹織錦上織出漢契兩種圖案,更受中原客商喜歡,” 他指著圖上的紋樣,“下個月就能量產,到時候能多運五百匹去汴京,還能銷往江南。” 王貴眼睛一亮,立刻讓人草擬《織錦外銷冊》,將織錦的樣式、價格一一記錄,準備派人送往江南各商棧。
範仲淹與王晏之走進商棧時,正看到幾名汴京客商在挑選織錦。“這匹‘漢契合歡錦’我要了,” 一名客商指著織有羊群與牡丹的織錦,“送給我契丹生意夥伴,他肯定喜歡。” 範仲淹笑著上前“客商若喜歡,可與商棧簽訂‘長期供貨協議’,每月能優先供應,價格還能優惠一成。” 客商們紛紛點頭,很快就有三名客商簽訂了協議,共訂購三百匹織錦。
黃昏的商棧內,燈火漸次亮起,織錦在燈光下泛著柔和的光澤,漢契商販們圍著織錦討價還價,笑聲與談笑聲交織在一起,構成一幅繁榮的通商畫麵。“織錦外銷不僅能讓燕雲特產走向中原,還能讓更多人了解漢契融合的成果,” 範仲淹對王晏之說,“這比單純的軍事防禦,更能鞏固燕雲的穩定。”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深夜的幽州議事廳,燈火通明。範仲淹、王晏之、李二郎、張三圍坐在沙盤旁,複盤當日的居庸關禦匪與秋糧征管。“秋糧已征收五十萬石,其中三十萬石作為邊軍糧,存放在榆關、居庸關的糧窖,二十萬石作為百姓儲備糧,分儲各州,” 王晏之指著沙盤上的糧窖位置,“按每日五百石的消耗,足夠邊軍吃半年,百姓也能應對冬季的糧荒。”
李二郎補充道“抓獲的三百名盜匪,已查明有五十人是蕭撻凜殘部,其餘是草原流民,” 他指著沙盤上的黑風洞,“已派人封鎖洞口,還在周邊設了暗哨,防止再有盜匪聚集。另外,耶律帖木兒送來情報,說草原上還有幾股盜匪,咱們得加強邊境巡邏,防止他們襲擾商隊。”
張三則匯報了織錦外銷的進展“已與汴京、江南的十家商棧簽訂協議,每月外銷八百匹織錦,能為燕雲帶來五千兩白銀的收入,” 他指著沙盤上的商道,“這些收入可用於修建驛道、改良農具,還能補貼貧困農戶,形成‘產 銷 補’的良性循環。”
範仲淹最後總結“接下來要重點做三件事一是加快涿州、易州的水渠修建,確保明年春耕能用上;二是擴大聯防隊規模,邀請更多遼境部落參與,構建‘全域聯防’體係;三是在絲綢坊開設‘織錦培訓班’,招收漢契青年學習織錦技藝,讓更多人能靠手藝謀生。” 眾人紛紛讚同,沙盤上的燕雲地圖,在油燈的映照下,仿佛成了一幅充滿生機的 “繁榮畫卷”。
天快亮時,晨霧再次籠罩幽州。薊州的收糧點已開始向農戶發放新麥種,百姓們捧著麥種,臉上滿是對明年的期待;居庸關的守軍們已踏上巡邏路,馬蹄踏過晨露,守護著關隘的安寧;幽州的絲綢坊裏,織娘們已開始新一天的勞作,織機的聲響在晨霧中回蕩,與遠處的雞鳴交織在一起,構成一幅祥和的太平景象。
晨霧散去,陽光普照,燕雲的土地上一片欣欣向榮。金黃的稻田裏,農戶們還在收割;居庸關的城樓上,守軍們正擦拭武器;幽州的商棧外,馱著織錦的牛車已準備出發,朝著汴京方向前進。這是燕雲光複後的第一個豐收季,也是大宋北疆治理成效的最好見證。
這場秋糧督收、居庸禦匪與織錦外銷,是燕雲治理從 “建設” 向 “收獲” 的重要過渡。它證明,邊疆的長治久安不僅需要基礎建設的支撐,更需要成果的鞏固與價值的輸出。在範仲淹、王晏之等人的帶領下,在漢契百姓的共同努力下,燕雲正以 “糧足、邊安、業興” 的姿態,成為大宋北疆最耀眼的明珠,書寫著民族融合與邊疆繁榮的新篇章。
喜歡穿越北宋法學驕子的逆襲之路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穿越北宋法學驕子的逆襲之路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