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7章 冶鐵研判與秋收收官
字數:4749 加入書籤
晨霧帶著微涼的濕氣,漫過幽州議事廳的窗欞,將案上的燭火暈成一團晃動的光暈。範仲淹坐在主位,麵前攤開著厚厚一疊監控情報,李二郎、哈桑、張三圍坐兩側 —— 經過五日密集監控,遼軍黑山城冶鐵坊與黑石礦場的動向已勾勒出清晰輪廓,今日需依據北宋《武經總要》中的 “軍備研判策”,拆解遼軍意圖,製定精準應對策略,既要避免草木皆兵影響秋收,又需防患未然築牢防線。
“張三,你先說說礦石與冶鐵工藝的分析,這是判斷遼軍兵器類型的關鍵。” 範仲淹手指輕叩案上的礦石樣本,目光落在張三身上。張三立刻起身,將礦石碎塊放在炭火旁加熱片刻,再用鐵錘敲碎“大人請看,這赤鐵礦含鐵量達六成以上,是打造長柄兵器與鎧甲的上佳原料,” 他指著碎塊斷麵的銀白色紋路,“再看這滲碳層,厚度足有三分,說明遼軍在用‘雙火塘滲碳法’—— 先在炭火爐中加熱鐵坯,再移入滲碳爐燜燒三日,打造的兵器硬度遠超普通鍛鐵,槍尖能刺穿三層皮甲。”
他又拿起陶瓶中的廢水樣本,倒入銅盆“廢水含碳量超標三倍,結合冶鐵坊夜間不滅的爐火推算,三座煉爐晝夜不停作業,每月至少能造三十杆‘透甲槍’、二十副‘劄甲’,若持續三月,足以武裝一支千人輕騎隊。” 李二郎補充監控細節“礦場守軍已增至百人,比初始翻倍,新增的五十人多是遼軍‘橫帳軍’士兵,裝備角弓與馬刀;每日礦石開采量從三車增至五車,運輸車隊由十騎護衛升級為三十騎,還攜帶‘令旗’—— 這是遼軍正規軍的補給標識,說明黑山城已將冶鐵納入軍儲重點。”
哈桑則從戰術角度分析“按遼軍‘秋冬牧馬’的習性,冬季草原寒冷,騎兵機動性受限,大規模進攻可能性低,但囤積軍備可能是為明年春季做準備,” 他指著沙盤上黑山城與居庸關的距離,“兩地相距不足百裏,若遼軍開春突襲,騎兵半日即可抵達,需提前在‘野狼穀’‘黑風洞’等要道設伏。” 範仲淹沉吟片刻,在沙盤上標記出三個流動偵查隊據點“派三組斥候偽裝成牧民,分別駐守穀口、礦場外圍、冶鐵坊南側,每兩日傳一次情報;箭樓加裝‘望火台’,夜間監測冶鐵坊爐火變化,一旦火勢減弱,可能是遼軍轉移兵器的信號;神臂弓今日即調運至箭樓,射程三百步,需確保士兵每日操練,熟練掌握。”
晨霧漸漸散去,陽光穿透雲層時,議事廳的決策已形成閉環 —— 以 “動態監控為眼、防禦工事為盾、應急演練為刃”,在不激化矛盾的前提下,將防禦網織得密不透風,為剛收官的秋收築牢安全屏障。
午間的日頭正烈,薊州的秋收區已進入 “最後衝刺戰”。王阿福站在田埂高處,手裏的《秋收進度冊》用紅筆標注著 “完成九成”,剩餘的萬畝麥田多是零散分布在坡地、窪地的 “邊角地”,這些地塊曾因開墾難度大被棄置,如今在漢契農戶的協作下,竟也種出了飽滿的晚粟。為加快進度,王晏之臨時抽調兩百名輔兵,與農戶組成 “漢契聯合突擊隊”,每組二十人,漢契各半,采取 “分片包幹、錯峰協作” 模式,爭取今日日落前完成全部收割。
“陳老栓組攻東北坡地,耶律娜組守西南窪地,耶律石組負責中心脫粒區,” 王阿福揮舞著一麵繪有麥穗的旗幟,“補給站的耐饑餅、解暑湯已送到各片區,中午輪班吃飯,不停工!” 農戶們齊聲應和,聲音在麥田裏回蕩。陳老栓的組裏,漢人農戶周鐵牛與契丹農戶耶律巴圖正手拉手在傾斜的田埂上行走,周鐵牛腳下一滑,耶律巴圖及時拽住他“小心!這坡地的麥茬滑,咱們像在草原牽馬那樣搭著肩走!” 兩人相視一笑,彎腰鑽進麥田,鐮刀揮動間,金黃的麥稈應聲倒地。
耶律娜的窪地麥田裏,積水剛退去不久,麥稈帶著濕氣,收割時容易粘手。她教大家用 “草繩捆手”—— 將幹燥的麥稈搓成繩纏在掌心,既能防滑又能保護手指。她的兒子周小郎提著小竹籃,跟在身後撿麥穗,看到遺落的麥粒就小心扒開泥土撿起“娘說每一粒粟米都是汗珠變的,不能浪費!” 不遠處,歸降的耶律石正帶著輔兵修理脫粒木枷,一名輔兵的木枷麻繩斷裂,他立刻掏出備用的麻布繩,用 “雙結法” 快速綁好“這結比單結結實三倍,脫粒時使勁拉也不會斷!”
脫粒區已堆起四座麥粒小山,輔兵們用木鏟將麥粒裝進陶甕,每甕五石,貼上 “戶主 + 地塊” 的標簽,再由牛車運往儲備窖。“最後一車了!” 當夕陽西斜時,隨著耶律石的吆喝,最後一輛裝滿麥粒的牛車駛離田埂,田埂旁的 “秋收進度碑” 上,紅筆終於畫滿了最後一格 —— 燕雲六州秋收,圓滿收官。農戶們扔下鐮刀,互相擊掌歡呼,有的漢人農戶唱起了中原的《豐收謠》,契丹牧民則跳起了 “踏馬舞”,午間的燥熱已被黃昏的涼風驅散,隻剩下豐收的喜悅在田野間流淌。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黃昏的風帶著涼意,吹得居庸關的防禦工事驗收現場旗幟獵獵作響。李二郎與哈桑帶著由邊軍、工匠、牧民組成的驗收隊,嚴格依照《北宋防禦工事驗收標準》,對十日建成的防禦體係進行逐項核驗。五尺高的土牆通體用 “三合土”(黃土、石灰、細沙按 5:3:2 配比)夯築,驗收隊員用鐵錐插入土牆,僅能刺入半寸,拔出後錐眼立刻閉合 —— 這是 “堅土” 的標準,說明夯築密度達標。頂部的垛口每三尺一個,寬度兩尺,深度一尺五,士兵半蹲其中,既能隱蔽身體,又能探出身子射擊,垛口內側還鑿有 “箭槽”,方便放置箭矢。
“測試壕溝障礙效果!” 李二郎一聲令下,兩名牧民騎著無鞍馬,朝著壕溝方向慢跑。戰馬剛靠近壕溝邊緣,馬蹄就踩中埋在土中的鐵蒺藜,受驚躍起,人立而起,牧民趁機勒住韁繩 —— 壕溝深三尺、寬兩尺,溝內交錯埋著火烤過的尖木刺,即便戰馬躍過壕溝,也會被鐵蒺藜遲滯。“合格!” 哈桑在驗收冊上打勾,隨即走向箭樓驗收。十座箭樓沿防禦牆均勻分布,每座高五丈,底部用青石塊壘砌,頂部的了望台裝有 “轉角木梯”,士兵可 360 度觀察。
“架設神臂弓,測試射程與精度!” 士兵們轉動絞盤,將特製的 “破甲箭” 搭在神臂弓上,瞄準兩百五十步外的稻草人靶。“放!” 箭簇呼嘯而出,穿透稻草人胸前的 “劄甲” 模型,深深釘在後方的 oak 木柱上,箭尾還在嗡嗡顫動。“射程超標準五十步,穿透力達標!” 驗收隊員高聲匯報。耶律帖木兒帶著牧民檢查箭樓的 “應急儲備”—— 每座箭樓儲存三日幹糧、兩甕水、五十支箭,還有 “火折子” 與 “信號煙”,確保極端情況下能堅守待援。
當夕陽沉入西山時,驗收冊上的所有項目均打上了紅勾。李二郎讓人在防禦牆中央立起一塊青石碑,正麵刻 “漢契同心”,背麵刻 “共守邊疆”,漢契兩種文字並列,碑座兩側雕刻著麥穗與馬鐙 —— 這是燕雲 “耕戰結合” 的象征。牧民們圍著石碑跳起了傳統的 “祭山舞”,邊軍士兵則敲響了戰鼓,鼓聲與歌聲在黃昏的關隘回蕩,既是慶祝防禦工事落成,也是宣告燕雲已築起 “農牧共守” 的堅固防線。
深夜的幽州議事廳,燈火通明。範仲淹、王晏之、李二郎、王阿福圍坐在鋪滿地圖的案旁,案上擺著新釀的粟米酒與剛烤好的麥餅,慶祝秋收與防禦工事雙豐收。“六州秋收共收粟米十五萬三千石、麥種八萬七千石,遠超預期的十三萬石,” 王晏之的算盤劈啪作響,臉上難掩笑意,“其中新荒開墾區貢獻了五萬石,占比三成,這是漢契農戶共同墾荒的成果;儲備窖已按‘邊軍三月、百姓半年’的標準裝滿,還能調撥三萬石支援汴京,解中原秋糧短缺之困。”
李二郎展示防禦工事驗收報告“土牆、壕溝、箭樓全部合格,神臂弓與床子弩已部署到位,流動偵查隊明日即可出發,” 他頓了頓,“今日已組織五十名邊軍與牧民進行首次聯防演練,從發現‘敵情’到列陣防禦,僅用兩刻鍾,比預案提前一刻。” 王阿福則帶來農戶的喜訊“秋收後,有八十戶契丹農戶申請定居薊州,還主動要求開墾城西的荒坡;漢人農戶也紛紛向契丹牧民請教牧馬技巧,已有三十戶養起了‘燕雲雜馬’—— 這種馬耐粗飼、善走山路,比中原馬更適合邊境勞作。”
範仲淹舉起酒碗,目光掃過眾人“燕雲的治理想來不易,從戰後廢墟到五穀豐登,從部落隔閡到攜手守邊,靠的不是官府的一紙命令,而是漢契百姓在田埂上、在工事旁、在炊煙裏結下的情誼,” 他將酒碗舉過頭頂,“這碗酒,敬土地的饋贈,敬邊疆的安寧,更敬每一個為家園出力的百姓!” 眾人齊聲應和,酒碗碰撞的清脆聲在議事廳久久回蕩,窗外的星空格外明亮,仿佛在見證這片土地的新生。
天快亮時,晨霧再次籠罩燕雲大地。儲備窖的守兵周倉已開始巡查,他用 “糧探子” 插入糧堆,確認濕度正常,又檢查通風口是否通暢;居庸關的箭樓上,哨兵趙武正借著晨光擦拭神臂弓,箭杆上的木紋在晨霧中清晰可見;薊州的田埂上,陳老栓與耶律娜已帶著鋤頭趕來,他們要趁著土壤濕潤,翻耕土地準備播種冬小麥 —— 豐收的餘溫尚未褪去,新的希望已在翻起的泥土中悄然萌芽。
晨霧散去,陽光普照在燕雲的土地上。金黃的麥茬在田野間鋪成地毯,堅固的防禦牆守護著邊疆的晨曦,漢契百姓的身影在田埂、關隘、工坊間穿梭,他們的笑容與汗水,共同澆灌著這片曾經飽經戰亂的土地。這是燕雲光複後的第一個豐收季,也是 “耕者有其田、守者有其盾” 的生動注腳 —— 在大宋的治理下,在漢契同心的守護中,這片北疆明珠正以最鮮活的姿態,書寫著民族融合與邊疆繁榮的嶄新篇章。
喜歡穿越北宋法學驕子的逆襲之路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穿越北宋法學驕子的逆襲之路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