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8章 冬麥播種與冬防部署

字數:4207   加入書籤

A+A-


    晨霧帶著霜降的寒氣,漫過薊州剛收割完的晚粟田。王阿福站在田埂上,手裏攥著李四培育的 “冬麥良種”,種子顆粒圓潤,泛著琥珀色光澤 —— 按北宋《農書》記載的 “冬麥種植法”,霜降後五日是播種最佳時機,此時土壤未凍,種子能在冬季前萌發根係,來年開春快速返青。此刻,漢契農戶們已在田邊列隊,每人手裏拿著 “點播器”,歸降的耶律石帶著輔兵推著 “基肥車”,車上裝著腐熟的牛羊糞,這是冬麥生長的關鍵養分。
    “大家注意,冬麥播種深度要兩寸,比春麥淺一寸,” 王阿福舉播器,示範著插入土中,“行距一尺二寸,株距六寸,每畝播兩升種,播完要撒一層基肥,再用土蓋實,這樣既能保溫,又能養分。” 漢人農戶陳老栓點頭,握著點播器走進田裏,晨霧中,他的身影在翻耕過的土地上移動,點播器插入土中的 “噗噗” 聲與呼吸的白氣交織,格外清晰。
    契丹農戶耶律娜帶著兒子周小郎,負責撒基肥。周小郎用小竹勺舀起牛羊糞,均勻撒在播種後的土坑旁,耶律娜則在一旁指導“撒的時候要離種子三寸,不然會燒根,” 她彎腰撥開土坑查看,“你看陳叔播的種,深度正好,咱們的肥也要撒得勻,這樣苗才長得齊。” 周小郎似懂非懂地點頭,調整勺子大小,基肥撒得越來越均勻。
    農技師林小滿則在田間 “劃區定苗”,他用石灰在田埂上畫出 “示範區”“這片一畝地作為樣田,每日記錄溫度、出苗情況,” 他對王阿福說,“冬麥最怕‘凍害’,若冬季氣溫低於零下五度,要在樣田覆蓋幹草保溫,其他田塊按樣田情況統一處理。” 王阿福點頭,讓人在《冬麥種植冊》上標注 “每日辰時記錄樣田數據”,還派兩名輔兵專門負責樣田巡查。
    晨霧漸漸散去,陽光穿透雲層,照在剛播種的田地上。王阿福檢查農戶們的播種情況,陳老栓的田塊行距均勻,深度達標;耶律娜的基肥撒得恰到好處,沒有燒根風險。“大家播種得很好,” 他笑著說,“播完的田塊要澆一次‘定根水’,用望川渠的溫水,別用冰水,防止種子受凍。” 農戶們聞言,紛紛拿起陶壺,從渠邊舀水澆灌,晨霧中的水珠落在土麵上,很快滲入土壤,滋養著剛播下的種子。
    午間的日頭漸暖,涿州的 “儲糧窖加固現場” 一片忙碌。王晏之帶著周倉與三十名農戶,正在對儲糧窖進行 “冬季防寒加固”—— 按北宋 “冬季儲糧規範”,需在窖頂加蓋五層幹草,中層鋪兩層油紙,外層堆三尺厚的虛雪,利用雪的保溫性維持窖內溫度;窖壁四周要挖 “防凍溝”,填入幹草與石灰,隔絕寒氣侵入;窖內還要設置 “測溫筒”(竹筒內裝水銀,可觀察溫度變化),確保溫度保持在零度以上。
    “陳老栓,你帶十人負責窖頂堆雪,要拍實,厚度不夠的地方補到三尺,” 王晏之部署任務,“耶律娜,你帶十人挖防凍溝,深度要夠五尺,寬度三尺,填幹草時要分層填,每層踩實。” 陳老栓立刻帶著人,用木鍁鏟起地上的積雪,往窖頂堆去,雪落在幹草上,發出 “簌簌” 的聲響,他不時用木尺測量厚度“這邊還差五寸,再堆些雪!”
    耶律娜的防凍溝挖得很標準,五尺深的溝裏,農戶們正分層填入幹草,每層填好後用石夯踩實。“周倉哥,這石灰要怎麽撒?” 耶律娜問道,手裏捧著一袋石灰。周倉走過來,示範著將石灰均勻撒在幹草層上“每填兩層幹草撒一層石灰,石灰能吸潮,還能防止老鼠打洞,” 他指著窖壁,“撒完後要在溝邊立‘警示樁’,防止有人不小心掉進溝裏。”
    午間的陽光照在儲糧窖上,雪在陽光下微微融化,又很快凍結,形成一層冰殼,讓保溫效果更好。王晏之檢查窖內的測溫筒,水銀柱顯示溫度為二度,符合儲糧要求。“還要在窖口安裝‘防風門’,用厚木板製成,內襯棉布,” 他對周倉說,“以後每次取糧後,要及時關緊防風門,別讓寒氣進去。” 周倉點頭,立刻讓人將做好的防風門安裝在窖口,門板上的銅鎖在陽光下泛著光,仿佛給儲糧窖加上了一道堅固的防護。
    黃昏的風帶著刺骨的寒意,吹得居庸關的 “冬季防禦部署會” 現場旗幟獵獵作響。李二郎與哈桑、耶律帖木兒圍坐在沙盤旁,正在製定 “冬季邊境聯防方案”—— 針對遼軍冬季可能的小股襲擾,需結合雪地作戰特點,調整防禦策略,按北宋 “雪地防禦戰術”,設置 “冰雪陷阱”“夜光哨卡”“騎兵巡邏隊”,利用漢契聯防的優勢,守住邊境線。
    “耶律帖木兒,你帶五十名牧民,在邊境線旁的‘野狼穀’‘黑風洞’設置‘冰雪陷阱’,” 李二郎指著沙盤上的要道,“用濕雪堆成雪堆,中間挖空,填入尖木刺,再用虛雪覆蓋,表麵撒一層細雪,看起來與普通雪地無異,遼軍騎兵踩上去就會掉進去。” 耶律帖木兒點頭“我們牧民熟悉雪地偽裝,保證陷阱隱蔽又管用,還會在陷阱旁做‘暗號標記’,防止自己人誤踩。”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哈桑則負責 “夜光哨卡” 的部署“在每個哨卡安裝‘夜光燈籠’(燈籠內塗熒光粉,夜間能發出微弱綠光),哨卡守兵配備‘雪地披風’(白色麻布製成,能融入雪地),每兩時辰換班一次,換班時用‘狼嚎聲’作為暗號,避免暴露。” 他頓了頓,“還要給守兵配備‘暖手爐’(銅製小爐,內裝炭火)和‘防凍膏’(豬油與艾草熬製),防止凍傷。”
    李二郎補充 “騎兵巡邏隊” 的安排“挑選一百名熟悉雪地的邊軍與牧民,組成五支巡邏隊,每隊二十人,配備‘雪蹄馬’與‘破冰斧’,每日辰時、申時各巡邏一次,巡邏路線要覆蓋邊境線全程,遇到異常情況,先用信號箭傳遞消息,再相機應對。” 他讓人將巡邏路線畫在羊皮圖上,分發給各隊隊長,黃昏的餘暉照在圖上,路線上的紅點仿佛成了邊境線上的一顆顆守衛星。
    歸降的遼兵耶律蠻也參與了部署會,他熟悉遼軍冬季作戰習慣“遼軍冬季襲擾多在清晨或黃昏,喜歡從背風的山穀突襲,” 他指著沙盤上的 “北風穀”,“這裏要重點設防,可在穀口設置‘拒馬雪障’,用結冰的雪塊堆成障牆,再埋入尖木,既能阻擋騎兵,又不易被察覺。” 李二郎采納了他的建議,讓人在北風穀口標記 “重點設防區”,安排十名守兵常駐。
    深夜的幽州議事廳,燈火通明。範仲淹、王晏之、李二郎圍坐在沙盤旁,複盤當日的冬麥播種、儲糧加固與冬防部署情況。“冬麥播種已完成三萬畝,預計五日內能完成全部五萬畝播種,” 王晏之匯報,“儲糧窖加固已完成涿州、薊州兩地,剩餘四州將在十日內完成,測溫筒顯示窖內溫度均達標。”
    李二郎補充冬防部署進展“冰雪陷阱已設置二十處,夜光哨卡安裝完畢,騎兵巡邏隊明日開始巡邏,” 他指著沙盤上的邊境線,“耶律蠻的遼軍冬季作戰習慣很有用,已在北風穀等重點區域加強設防,還派了流動偵查隊監控。” 範仲淹點頭,從懷中掏出《冬季治理冊》“接下來要重點抓三件事一是冬麥的冬季管護,定期巡查苗情;二是儲糧窖的日常監測,每日記錄溫度;三是邊境聯防的應急演練,每月進行一次雪地突襲演練,確保萬無一失。”
    天快亮時,晨霧再次籠罩燕雲大地。薊州的冬麥田裏,農戶們已開始巡查苗情,陳老栓蹲在田邊,輕輕撥開土壤,看到種子已萌發細小的根係,臉上露出笑容;涿州的儲糧窖旁,周倉正檢查防風門是否關緊,測溫筒的水銀柱依舊顯示二度;居庸關的騎兵巡邏隊已踏上征程,雪蹄馬的馬蹄踏過雪地,留下整齊的腳印,在晨霧中延伸向遠方。
    晨霧散去,陽光普照,燕雲的土地上一片生機勃勃。冬麥的種子在土壤中孕育著希望,儲糧窖裏的糧食安全地沉睡,邊境的巡邏隊守護著安寧 —— 這是燕雲光複後的第一個冬天來臨前的準備,也是治理成果從 “豐收” 向 “穩防” 的過渡。在虛構的人物群像中,漢契百姓攜手播種、加固儲糧、共築防線,共同為燕雲的冬季安穩努力,這正是大宋北疆長治久安的最好保障。
    這場冬麥播種、儲糧加固與冬防部署,是燕雲治理從 “秋收收官” 向 “冬季籌備” 的關鍵一步。它將農業生產的冬季延續、民生保障的防寒加固、邊境安全的雪地防禦緊密結合,形成了 “播麥備春、固糧越冬、防邊穩境” 的完整體係。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燕雲已做好萬全準備,迎接即將到來的冬天,為來年的繁榮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書寫著民族融合與邊疆繁榮的嶄新篇章。
    喜歡穿越北宋法學驕子的逆襲之路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穿越北宋法學驕子的逆襲之路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