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弩炮行動”丘吉爾的痛苦與無奈
字數:6994 加入書籤
上回書咱們說到,戴高樂將軍跑到了倫敦,扯起了“自由法國”的大旗。這無疑是在最黑暗的時刻,給反法西斯陣營帶來了一絲微弱的光明,但是啊,對於剛剛接任英國首相、正焦頭爛額收拾爛攤子的丘吉爾來說,戴高樂和他那點“星星之火”,暫時還解決不了眼前的燃眉之急!
什麽燃眉之急?是整個大英帝國的生死存亡!
您想想當時英國的處境,真是的非常凶險!法國這個最重要的盟友,六個星期就稀裏嘩啦地投降了,整個西歐大陸都落入了希特勒的魔掌。本土這邊,從老到小都在玩命地挖工事、設路障、緊急訓練“家鄉保衛軍”就是拿獵槍、草叉子甚至高爾夫球杆準備跟德國傘兵拚命的大爺大叔們),做著最後的抵抗準備。但丘吉爾和軍方大佬們心裏都跟明鏡似的:就憑剛從敦刻爾克逃回來、丟了幾乎所有重裝備的那點陸軍家底兒,一旦德國人真的成功渡過海峽登陸,英國本土根本就抵抗不住!
英國人最大的倚仗是什麽?是他們那支幾百年來縱橫四海、號稱世界第一的皇家海軍!隻要皇家海軍能守住英吉利海峽這條“護城河”,希特勒的陸軍就算再厲害,也隻能望洋興歎。至於德國海軍?在挪威被揍掉了半條命,暫時還夠不成太大威脅。
但是!一個巨大的、足以致命的威脅,像噩夢一樣纏繞著丘吉爾,讓他夜不能寐!那就是——法國海軍!
法國是投降了,可它的海軍主力還在啊!這支世界第四的強大艦隊,擁有包括“敦刻爾克”號和“斯特拉斯堡”號這樣的新銳戰列巡洋艦,以及“普羅旺斯”號和“布列塔尼”號等老牌戰列艦,還有大量巡洋艦、驅逐艦和潛艇。它們大部分完好無損,分別停泊在法國本土的土倫港以及北非、西非等地的港口。其中,駐紮在阿爾及利亞的米爾斯克比爾軍港的,就是法國大西洋艦隊的一支絕對主力!
丘吉爾心裏那個怕啊!他不是怕法國人開著這些船來打英國,他怕的是這些船落到德國人手裏!
你想想,《德法停戰協定》裏雖然白紙黑字寫著法國海軍要解除武裝、保持中立,德國也“保證”不打這些船的主意。可希特勒的保證?那玩意兒能信嗎?他撕毀的條約還少嗎?希特勒的話要是能信,母豬都能上樹了! 誰能保證他哪天不翻臉?誰能保證他不會通過那個聽話的維希政府貝當領導的)把這些軍艦弄到手?
一旦德國人控製了法國海軍,再加上意大利海軍雖然戰鬥力感人,但數量不少),軸心國在地中海和東大西洋的海上力量將瞬間暴漲! 英國皇家海軍還能保住製海權嗎?英國本土還能安全嗎?大英帝國的海上生命線還能維持嗎?
丘吉爾是個明白人,他絕不敢拿整個大英帝國的命運去賭希特勒的“良心”和維希政府的“骨氣”!風險太大了!輸不起!
所以,他必須采取行動!必須在德國人可能下手之前,就徹底解決掉法國海軍這個巨大的潛在威脅!
一個極其艱難、痛苦、甚至可以說是“背信棄義”的抉擇,擺在了丘吉爾和他的戰時內閣麵前。 要麽,相信那靠不住的“保證”,聽天由命,賭一把大的;要麽,就痛下決心,不惜一切代價,哪怕是向昨天還並肩作戰的盟友揮起屠刀,也要把這個威脅徹底扼殺在搖籃裏!
丘吉爾選擇了後者! 他認為,為了國家的生存,別無選擇!
決心已下,行動方案也迅速出爐。一個代號為“弩炮行動”的計劃,開始在全球範圍內秘密準備。其核心目標就是:以最快速度,處理掉所有可能落入軸心國手中的法國海軍主要艦艇!英國海軍開始在全球範圍內行動起來,四處“圍堵”法國艦船:
在英國本土港口如普利茅斯、樸茨茅斯): 對於那些碰巧停在那兒的法國軍艦,英國人下手最快最直接,7月3日淩晨就突然襲擊,強行登船繳械並扣押。
在其他地方如埃及亞曆山大港): 英國艦隊也包圍了當地的法國分艦隊,通過談判有時也伴隨著武力威脅)最終使其解除了武裝或達成了某種妥協。
而“弩炮行動”最關鍵、最核心、也最可能引發大規模流血衝突的一環,就是集結在北非阿爾及利亞米爾斯克比爾軍港的那支法國大西洋艦隊主力!那裏停泊著法國海軍的精華!包括:戰列巡洋艦“敦刻爾克”號、“斯特拉斯堡”號,戰列艦“普羅旺斯”號、“布列塔尼”號,水上飛機母艦“泰斯特司令”號,以及六艘驅逐艦。這支艦隊的指揮官,是法國海軍上將馬塞爾布魯諾·讓蘇爾。
為了執行這個最棘手、也最危險的任務,英國海軍派出了他們在地中海的王牌艦隊——由海軍中將詹姆斯·薩默維爾指揮的h艦隊! 這支艦隊浩浩蕩蕩地駛向了米爾斯克比爾港外,艦炮已經對準了港內的法國艦隊。
1940年7月3日, 薩默維爾奉丘吉爾的死命令而來。他派出一名能說法語的特使霍蘭德艦長),乘坐驅逐艦進入港口,向法國指揮官讓蘇爾上將遞交了一份措辭強硬、但又留有餘地的最後通牒。英國人給了法國人四個明確的選擇,並且要求必須在當天下午六個小時內)做出決定: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選項一: “兄弟,回頭是岸!” 把你們的軍艦開出來,加入我們英國皇家海軍的行列,咱們繼續並肩作戰,一起打德國鬼子和意大利麵條!這是我們最希望看到的!
選項二: “暫時來避難!” 如果你們不願意立刻參戰,那就帶著盡可能少的船員,把軍艦開到英國的港口比如直布羅陀或者英國本土),由我們暫時“保管”,保證戰爭結束後還給你們。
選項三: “遠走高飛保平安!” 同樣帶著少量船員,把軍艦開到某個遠離戰火的法屬殖民地港口比如加勒比海的馬提尼克),或者幹脆開到中立的美國去,在那裏解除武裝,保證在戰爭期間不被德國或意大利利用。
選項四: “自我了斷,留個體麵!” 如果以上三條你們都做不到,那就在六個小時內,你們自己動手,把停在港裏的主要軍艦全部鑿沉!確保它們徹底失去作戰能力,誰也別想得到!
最後,英國人加上了冰冷無情的“否則”條款: 如果到了規定時間,您不接受以上任何一個條件,那麽我們將深感遺憾地,被迫使用一切必要的武力,來阻止您的艦隊落入軸心國手中!這基本上就是赤裸裸的威脅了:要麽按我說的四條路選一條走,要麽,咱們就隻能刀兵相向,別怪我們不念舊情了!
當讓蘇爾上將看完英國人送來的這份最後通牒時,這位在海軍服役多年的老將當場怒不可遏! 他感覺自己和整個法國海軍的榮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羞辱!“我們是戰敗了,但我們不是叛徒!我們怎麽可能把軍艦交給德國人!
他憤怒地對著前來遞交文件的英方特使霍蘭德艦長)表達了自己的立場,並且再三向英國人保證:法國海軍絕對遵守條約保持中立,絕不可能允許德國或意大利染指法國的軍艦!如果德國人敢來搶,法國水兵將戰鬥到最後一刻,甚至不惜自沉,也絕不會讓軍艦資敵!他請求英國人相信法國海軍的榮譽和承諾!
然而,他的保證和憤怒,在丘吉爾那道不容置疑的命令麵前,顯得那麽蒼白無力。讓蘇爾將軍可能還在徒勞地與維希政府聯係請示通訊不暢,得到的回複也是模棱兩可卻又強硬地要求他不能屈服),可能還在幻想英國人隻是虛張聲勢,不敢真的撕破臉皮……
但他麵對的,是一個已經把國家生存放在第一位,決心掃除一切潛在威脅的丘吉爾。 對於丘吉爾來說,讓蘇爾的“保證”再動聽,也比不上一勞永逸地解除武裝來得保險!
六個小時的期限,無情地流逝著。港內的法國艦隊,沒有任何駛離、自沉或接受英國條件的跡象。
港外的英國h艦隊旗艦“胡德”號上,薩默維爾將軍焦急地等待著。他內心極度不願向昔日的盟友開火,但倫敦的電報一道比一道急,催促他必須在天黑前完成任務。
下午5點54分, 最後的期限已過。薩默維爾知道,最壞的時刻到來了。他閉上眼睛,或許是為了不去看那即將發生的慘劇,然後,他下達了那個沉重如山的命令:“開火!”
英國皇家海軍h艦隊的巨炮,終於發出了複仇女神般的怒吼! “胡德”號、“決心”號、“勇士”號上的15英寸主炮率先開火,重達近一噸的穿甲彈帶著毀滅一切的力量,呼嘯著砸向了停泊在狹窄港內、幾乎沒有還手之力、如同待宰羔羊的法國艦隊!
一場同室操戈的悲劇,瞬間爆發!其場麵之慘烈,足以讓任何經曆過的人永生難忘!
僅僅是第一輪齊射,米爾斯克比爾港內就變成了一片火海!爆炸聲、金屬撕裂聲、受傷水兵的慘叫聲響成一片。法國軍艦雖然也倉促開炮還擊,但在英軍有備而來的精確打擊下,幾乎毫無效果。
老舊的戰列艦“布列塔尼”號成為了第一個犧牲品。它被多發英軍炮彈直接命中,其中一發或幾發)引爆了它的主彈藥庫!一聲驚天動地的巨響之後,這艘戰艦瞬間就被炸成了兩截,伴隨著衝天的火焰和濃煙,在幾分鍾內就迅速傾覆沉沒!艦上一千多名法國官兵,絕大部分連逃生的機會都沒有,就隨著他們的戰艦一起,永遠沉睡在了米爾斯克比爾港的海底。
法國海軍的驕傲、新銳的戰列巡洋艦“敦刻爾克”號蘇爾的旗艦)和戰列艦“普羅旺斯”號也沒能幸免。它們被15英寸炮彈多次命中,艦體嚴重受損,燃起熊熊大火,為了避免像“布列塔尼”號那樣沉沒,隻能緊急搶灘擱淺在港內,徹底失去了戰鬥力。水上飛機母艦“泰斯特司令”號也中了彈,受了傷。
“斯特拉斯堡”號的突圍: 在這一片混亂和毀滅之中,隻有反應較快的另一艘戰列巡洋艦“斯特拉斯堡”號,在艦長和幾艘驅逐艦的拚死努力下,抓住英軍炮火的短暫間隙,一邊用副炮還擊,一邊拉起濃密的煙幕,開足馬力,居然奇跡般地衝出了港口,躲過了英國艦隊的攔截和“皇家方舟”號艦載機的追擊,最終成功逃回了法國本土的土倫港。這算是法國艦隊在這次浩劫中,僅存的一點“顏麵”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英軍的炮擊並沒有持續太久,大約十幾分鍾後就停止了。 因為他們的目標已經達到——港內的法國主力艦隊,要麽沉沒,要麽重傷癱瘓,已經徹底失去了威脅。
炮聲停息後的米爾斯克比爾港,景象慘不忍睹:燃燒的戰艦殘骸,漂浮的油汙和碎片,冰冷的海水中掙紮的幸存者……據統計,這場短暫而殘酷的炮擊,造成了約1297名法國海軍官兵死亡,另有約350人受傷。
炮擊結束後,當英國的驅逐艦出於人道主義,試圖靠近一些受損的法國艦船,想要救援那些在水中掙紮的法國水兵時,卻遭到了幸存者們充滿仇恨的拒絕,甚至有人朝英國救援船開槍! 昔日盟友的炮彈帶來的傷害,遠不止是身體上的,更是心靈上的!英法之間因為這場“自相殘殺”而結下的梁子,深深地影響了兩國後來的關係。
“弩炮行動”的消息傳出,世界輿論嘩然。
維希法國自然是暴跳如雷,立刻宣布與英國斷絕外交關係,並命令所有法國軍隊視英國為敵!國內的反英情緒空前高漲,也讓貝當政府與德國的合作找到了更多“理由”。
戴高樂和他的“自由法國”運動則陷入了極其尷尬的境地。丘吉爾這一手,雖然從英國的角度看是“必要”的,但無疑給戴高樂爭取法國海軍和殖民地支持的事業,製造了巨大的障礙。
丘吉爾和英國政府,雖然成功消除了一個心腹大患,但也背負了沉重的道德包袱。丘吉爾不得不在議會麵對質詢,他以極其沉痛但堅決的語氣,為這次行動辯護,強調這是為了贏得對德戰爭、保衛英國生存而不得不采取的“痛苦措施”。
那麽,丘吉爾做得對嗎?在後世看來,這次冷酷無情的行動,雖然極具悲劇色彩,但站在英國生死存亡的角度,恐怕確實是“正確”的,甚至是“英明”的。為什麽這麽說?因為在亂世之中,人心是最不可測的東西! 你不能將國家的命運寄托在敵人的“保證”或是一個已經投降、且可能被脅迫的政府的“承諾”之上,哪怕這個可能隻有“萬分之一”。
更重要的是,米爾斯克比爾港的炮聲,徹底打消了全世界尤其是美國和蘇聯,當然也包括德國)對英國抵抗意誌的最後一絲懷疑! 在此之前,可能還有人覺得,英國會不會像法國一樣,在德國的強大攻勢下最終選擇妥協、講和?但這次事件之後,所有人都明白了:這個由丘吉爾領導的英國,是打斷了骨頭連著筋,也要和納粹德國死磕到底了! 這種不惜一切代價也要戰鬥下去的決心,極大地提升了英國的國際地位,也為後來贏得美國等國家的信任和援助奠定了基礎。
但這次事件也成了丘吉爾心中永遠的“疤”,很多年後,丘吉爾在回憶錄中談及米爾斯克比爾港事件時,仍然充滿了痛苦和無奈。他寫道:
“在這場戰爭中,沒有比那一天指下令攻擊法國艦隊的那一天)更讓我感到痛苦的時刻了。這就像一場殘酷的外科手術。但為了大英帝國的生存,為了最終的勝利,我別無選擇,必須像一個冷酷的外科醫生,親手割下那雖然屬於我們陣營、但已經危及整體生命、且我們無法拯救的傷口。”
這番話,或許最能體現這位戰時領袖在做出那個艱難決定時的心境吧。
希特勒在得知英國人居然真的把法國艦隊給炸了,反應恐怕是複雜的。一方麵,英法反目,他自然是樂見其成,這省了他不少事;但另一方麵,英國人展現出的這種“六親不認”的狠勁兒和決心,可能也讓他感到一絲寒意和困惑。
他可能更加想不通了: “這個英國佬,到底是怎麽回事?歐洲大陸都已經是我的天下了,法國也投降了,形勢對你已經如此嚴峻了,為什麽就不肯坐下來跟我好好談談,接受一個“體麵”的和平呢?這個老頑固到底在想什麽?難道他們真以為憑著一條海峽就能擋住我的大軍嗎?” 法國的快速崩潰可能讓他一度輕視了所有對手,但英國的頑固和決絕,似乎在提醒他,接下來的戰鬥,或許不會像他想象的那麽輕鬆!那希特勒的下一步會怎麽做呢?丘吉爾領導的英國在麵對咄咄逼人的德國將會如何反應
喜歡二戰那些事兒請大家收藏:()二戰那些事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