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海獅”前夜
字數:6674 加入書籤
書接上回。話說丘吉爾在米爾斯克比爾港那一把火,算是把法國海軍的主力給廢了,也把英法之間最後那點情誼給燒了個精光。這炮聲傳到柏林,希特勒的心情估計是五味雜陳。一方麵,看著英法這兩個老對頭反目成仇,他自然是樂見其成;但另一方麵,丘吉爾政府展現出的這種“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狠勁兒,也讓他感到一絲棘手。
按照希特勒的劇本裏,法國投降之後,英國就該認清現實,派人來柏林談條件,接受德國在歐洲大陸的統治地位。在他看來,這才是“理性”的選擇。畢竟,英國已經失去了大陸上最強的盟友,再打下去還有什麽意義?
但丘吉爾這個“老頑固”偏偏不按常理出牌。希特勒覺得,這肯定是丘吉爾一個人的問題,這“戰爭販子”綁架了整個英國!
於是,希特勒開始嚐試通過外交途徑解決問題。他授意手下,利用各種中立國渠道,比如瑞士、西班牙,尤其是對“和平”特別上心的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五世,向英國方麵傳遞“和談”的意願。 這其中,瑞典老國王古斯塔夫五世尤其積極,試圖從中斡旋,希望避免戰火進一步擴大。 他可能覺得,隻要雙方各退一步,總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希特勒傳遞的信息大致是:隻要英國承認德國在歐洲大陸的既成事實,不再幹涉德國的事務,德國可以保證不侵犯大英帝國及其殖民地的利益,雙方可以“和平共處”。
麵對這些通過中立國傳來的“和平試探”,丘吉爾政府的態度異常堅決。他們很清楚,希特勒所謂的“和平”,是以承認納粹德國的霸權為前提的。這種“和平”,英國絕不接受!
丘吉爾通過外交渠道明確回複了瑞典國王等中間人,他給出的和談條件,對希特勒來說無異於“天方夜譚”:“隻要希特勒先生願意從他侵占的領土上撤軍,恢複波蘭、挪威、丹麥、荷蘭、比利時、盧森堡以及法國的自由與獨立,那麽,我們英國隨時願意坐下來進行和談。”
這話說得,滴水不漏,但也等於直接把和談的大門給關上了。讓希特勒把吃到嘴裏的肉全吐出來?那還不如直接跟他宣戰呢!
當丘吉爾的強硬回複傳回柏林時,希特勒的耐心徹底耗盡了。據內部記載,他勃然大怒,對著手下咆哮,痛罵丘吉爾是個不可理喻的“瘋子”,是個被仇恨衝昏了頭腦、不顧英國人民死活、一心要把歐洲拖入毀滅性戰爭的罪魁禍首。在他看來,丘吉爾拒絕他“慷慨”的和平提議,簡直是不可理喻的愚蠢行為。
既然私下的“媚眼”拋給了瞎子看,希特勒決定,那就把話說在明麵上,給英國最後一次機會,也順便向全世界展示一下自己的“和平誠意”和英國的“冥頑不靈”。
1940年7月19日,在他大封元帥、權力達到頂峰的那一天,他利用帝國議會的講台,發表了那場著名的“呼籲理性”的廣播演說原文很長,我撿幾段重要的):
在英國,我現在隻聽到一個呼聲,不是人民的呼聲,而是政治家的呼聲,戰爭必須繼續下去。我不知道這些政治家是否已經對這場鬥爭的繼續有正確的想法?的確,他們確實宣布,他們將繼續戰爭,即使英國滅亡,他們也會繼續在加拿大繼續戰鬥。大概隻有那些對戰爭繼續下去感興趣的人才會去加拿大。我害怕人民將不得不留在英國,倫敦的人民肯定會用與他們所謂的加拿大領導人以外的眼光看待戰爭。相信我,先生們,我對這種肆無忌憚的政治家深感厭惡的,他摧毀了整個國家和州。想到我應該被命運選中,對這些人已經設置的結構進行最後的打擊,這幾乎讓我很痛苦。我從未打算發動戰爭,而是建立一個具有新社會秩序和最佳文化標準的國家。
每年這場戰爭都讓我遠離這項工作。當然,不是丘吉爾先生,因為他無疑已經在加拿大了,那些對戰爭主要感興趣的人的錢和孩子已經送到了那裏。對於其他數百萬人來說,巨大的痛苦將開始。丘吉爾先生,或者也許其他人,相信我,當我預測一個偉大的帝國將被摧毀時,這個帝國我從未打算摧毀甚至傷害。我確實意識到,這場鬥爭如果繼續下去,隻能以兩個對手中的一個或另一個的徹底消滅而結束。丘吉爾先生可能相信這將是德國。我知道那會是英國。
我覺得在自己的良心麵前,我有責任再次呼籲英國和其他地方的理性和常識。我認為自己有能力提出這種呼籲,因為我不是被打敗的、乞求的,而是以理性的名義說話的勝利者。我不明白為什麽這場戰爭必須繼續下去。想到它將要求做出的犧牲,我感到很悲傷。
在看到這,大家感覺這話怎麽樣!希特勒希望通過強大的宣傳攻勢,直接影響英國民意,迫使丘吉爾政府屈服。
然而,英國人的反應再次出乎德國人的預料,在沒有經過官方授權下,在7月19號當天晚上,bbc德語部的塞夫頓·德爾默就搶先開火,用辛辣的語言把希特勒的“呼籲”懟了回去: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希特勒先生,您過去曾詢問我們英國公眾的情緒。請允許我為您提供這個小小的服務。讓我直截了當地告訴您,我們在英格蘭對您所謂的‘理性呼籲’的看法:我們把它扔回給您,就像我們會扔回您那副令人作嘔的嘴臉一樣。我們將戰鬥到底。再說一次:我們不需要您的和平。我們會戰鬥到底。
不得不說這位播音員非常大膽。但丘吉爾知道後卻沒說什麽,而且默認了他這一番發言,丘吉爾的態度很有意思,他後來在回憶錄中寫過一句意味深長的話:德爾默那晚,確實代表了英格蘭的聲音。
所有的外交努力和心理戰術都失敗了。希特勒終於被迫麵對現實:除非通過武力,否則無法迫使英國退出戰爭。萬般無奈希特勒隻好製定進攻英國的計劃,行動代號“海獅”
為啥非得“搞”英國?不搞不行嗎?
當然不行!希特勒心裏明鏡兒似的,這英國你要是不把它徹底摁趴下,後患無窮:
第一:漫長海岸線,防不勝防! 你不知道英國人什麽時候、從哪個犄角旮旯摸上岸來騷擾你一下。今天炸你個雷達站,明天派飛機轟炸一下柏林雖然現在還不成氣候,但誰知道以後呢?),更別說以後萬一美國參戰,英國就是美國反攻歐洲大陸最好的跳板!為了防著這“賊”,希特勒就得在從挪威到法國的漫長海岸線上,部署天文數字的兵力、修築無數的工事後來搞的“大西洋壁壘”就是這麽來的)。這得耗費多少人力物力?德國本來資源就緊張,哪經得起這麽耗?老話說得好: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與其天天提心吊膽睡不著覺,還不如豁出去把賊窩給端了!
第二:麵子!獨裁者的命根子! 希特勒能有今天的地位,靠的是啥?靠的是他營造出來的“戰無不勝、英明神武”的光環!德國老百姓把他當神一樣供著,覺得跟著元首就能吃香喝辣、揚眉吐氣。可現在呢?你剛把法國這個“歐洲第一陸軍”給幹趴下了,結果扭頭就被一個隔著海的小島給難住了?這讓德國老百姓怎麽想?讓全世界怎麽看?“原來元首你也有搞不定的時候啊?”一旦這種想法蔓延開來,他那“神”的光環就可能褪色,他統治的根基就會動搖!對於獨裁者來說,丟什麽都不能丟麵子!就算打腫臉也得充胖子!
所以,打英國,風險巨大;但不打英國,長期耗下去,風險更大,麵子上也掛不住。
“海獅”:既是威脅,也是無奈的“戰術牌”
就在這種進退兩難的困境下,“海獅計劃”——入侵英國本土的方案,就成了希特勒手中一張既充滿誘惑又極其燙手的牌。
要說希特勒當時就鐵了心非要征服英國、把倫敦變成德國一個省,那也未必。他內心深處,可能還是更傾向於通過軍事壓力,逼迫英國最終坐到談判桌前,簽一個對他有利的“和平協議”。
因此,“海獅計劃”在很大程度上,就成了一種戰術訛詐。希特勒需要擺出“老子要打過來了”的架勢,集結部隊,製定計劃,大肆宣傳,給英國施加最大的軍事和心理壓力。他希望通過這種“極限施壓”,能把丘吉爾那個“瘋子”嚇住,或者讓英國國內的主和派重新抬頭,最終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但這“戰術牌”打著打著,可能連希特勒自己都快信了。英國人就是不屈服,國際形勢也沒朝著他希望的方向發展。為了維持自己“戰無不勝”的形象,為了不讓自己“剛打贏法國就認慫”的尷尬局麵出現,這“海獅計劃”就隻能硬著頭皮往前推,從一個“威脅”的姿態,一步步變成了似乎不得不執行的“行動”。可以說,希特勒是被英國的頑強抵抗和自己營造的“霸權形象”給“綁架”了,騎虎難下,萬般無奈之下,才把“海獅”當成了唯一的選擇。
好了,既然決定要推“海獅”,那就得拿出個具體章程來。德軍最高統帥部和各軍種司令部經過一番充滿矛盾和爭吵的)研究,大致勾勒出了這麽一個藍圖:
鑒於英國拒絕“和平”,為迫使其最終屈服,德軍必須實施跨海峽登陸作戰,在英格蘭南部建立穩固登陸場,並以此為基地,最終占領倫敦,摧毀英國的抵抗意誌。當然,如果能在登陸初期就嚇得英國投降,那是最好的結果。)
那在哪登陸呢?主登陸地段選在英格蘭東南部的肯特郡和蘇塞克斯郡海岸,這裏距離法國海岸最近。計劃動用兩個集團軍第16集團軍和第9集團軍)作為第一波登陸主力,總兵力預計約2540萬人數字有過多次調整)。同時,傘兵部隊將在登陸灘頭後方實施空降,奪取關鍵橋梁和要點,雖然一度有計劃讓第7空降師執行空降行動,但最終被擱置因荷蘭戰役中傘兵傷亡慘重)。
三個階段的詳細推進步驟:
第一階段奪取灘頭): 在強大的空中掩護下,強渡海峽,在從拉姆斯蓋特到布萊頓之間的廣闊正麵上,建立多個登陸場,並盡快將它們連成一片,形成一個縱深約1015公裏的穩固登陸區域。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第二階段擴大戰果): 鞏固登陸場後,迅速投入後續部隊和重裝備,向內陸推進,奪取肯特、蘇塞克斯等郡,建立一個足以支撐大規模作戰行動的戰略基地。
第三階段決戰或逼降): 在站穩腳跟後,根據情況,或向西迂回包抄倫敦,或直接向倫敦推進,尋求與英軍主力決戰,或通過軍事上的壓倒性優勢,迫使英國政府最終投降。
各軍種分工與協調方式:
空軍: 任務最重,是整個計劃的絕對前提!必須在登陸發起前,徹底摧毀英國皇家空軍,奪取英格蘭南部的絕對製空權。在登陸過程中和之後,要負責掩護登陸船隊,壓製英國海軍,並為地麵部隊提供持續的空中支援。——戈林對此拍了胸脯。
海軍: 任務最難,也最沒底。負責將幾十萬陸軍士兵和他們的裝備,冒著皇家海軍和空軍的巨大威脅,安全運過海峽。需要征集和改裝大量船隻包括內河駁船),組織掃雷,並在極其有限的海軍力量下,盡可能地為運輸船隊提供護航。——雷德爾對此憂心忡忡。
陸軍: 任務最直接,但也最被動。負責登陸作戰和後續的地麵推進。但他們的生死存亡,完全取決於空軍能不能拿到製空權,海軍能不能把他們安全送上岸並保障後續補給。——陸軍將領們既渴望勝利,又對海、空軍兄弟能否靠得住感到擔憂。
後續計劃與關鍵時間節點: 整個計劃的啟動時間,完全取決於空軍何時能完成“摧毀英國空軍”的任務。最初希特勒和戈林樂觀地估計,空戰大概隻需要幾周到一個月。因此,登陸行動代號s日)最初被暫定在1940年9月中下旬。
登陸準備所麵臨的現實障礙: 這是計劃中最骨感的部分。德國海軍嚴重缺乏專業的大型登陸艦艇,隻能臨時征集改裝數千艘內河駁船、拖船、漁船等。這些船隻航速慢,抗風浪能力差,防禦力幾乎為零,在海峽裏簡直就是活靶子。如何將坦克、火炮等重裝備運上灘頭也是個巨大的技術難題。後勤補給更是個無底洞。可以說,單是準備工作,就困難重重。
就在這“海獅計劃”緊鑼密鼓或者說,磕磕絆絆)地製定過程中,德國海、陸、空三軍之間的矛盾也暴露無遺:
海軍 vs 空軍: 雷德爾對戈林的“空軍萬能論”嗤之以鼻,覺得他根本不了解海上作戰的複雜性和危險性,把海軍的困難說得太輕巧。他反複強調,沒有強大的海軍護航,光靠空軍掩護根本靠不住,登陸行動無異於自殺。
空軍 vs 海軍陸軍: 戈林則對海軍的“畏縮不前”和陸軍的“過多要求”感到不滿。他覺得隻要他的空軍打贏了,一切問題都迎刃而解,海軍和陸軍都是在杞人憂天,甚至是在搶他空軍的功勞。
陸軍 vs 海軍空軍: 陸軍將領們看著海軍拿不出足夠的船,空軍的“大話”又不知何時能兌現,心裏也急。他們一方麵催促海、空軍趕緊解決問題,一方麵又對登陸作戰的巨大風險感到不安,對空軍能否提供有效的近距離支援也心存疑慮。
希特勒則在其中扮演著“最高仲裁者”的角色,試圖平衡各方,但他的決策往往也受到個人偏好比如對戈林的信任)和對海戰無知的影響。這種軍種之間的不信任和協調不力,從一開始就給“海獅計劃”蒙上了一層濃厚的不確定陰影。
不管內部有多少矛盾,有多少困難,箭在弦上,不得不發或者說,不得不擺出要發的樣子)。“海獅”能否躍過海峽,關鍵的第一步,就是要打贏那場即將到來的空中戰役。
於是,整個德國空軍開始調兵遣將,集結主力於法國、比利時等地的機場,黑壓壓的機群,像烏雲一般,準備向英倫三島撲去。
喜歡二戰那些事兒請大家收藏:()二戰那些事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