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白色風暴
字數:9244 加入書籤
上一回咱們講到,斯大林同誌在克裏姆林宮裏是“大權獨攬,說一不二”,通過一場血雨腥風的“大掃除”,把那些敢跟他叫板的、或者他瞅著不順眼的“老夥計”、“小兄弟”們,基本都給“物理超度”或者發配到西伯利亞的冰天雪地裏“種土豆”去了。整個蘇聯,從上到下,都籠罩在他那“慈父”的“特殊關懷”之下,人人膽戰心驚,隻剩下高呼“斯大林烏拉”這一種聲音。
這國內算是“安定團結”了至少表麵上是這樣),可斯大林這心裏啊,一點也不踏實。自家後院雖然打掃幹淨了,可院子外頭,那可是群狼環伺,危機四伏啊!
雖然1939年跟斯大林簽了個《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還一塊兒分了波蘭,儼然一副“好哥們兒,有肉一起吃”的架勢。但這兩位“老狐狸”,誰不知道誰啊?那張紙,不過是權宜之計,糊弄鬼的玩意兒。希特勒想的是先穩住東線,騰出手來收拾西邊的英法;斯大林想的是爭取時間,趕緊擴軍備戰,順便在東歐撈點好處。倆人都心照不宣:這“十年有效期”的合約,等哪天用不著了,說撕就撕。
斯大林知道,希特勒在《我的奮鬥》裏早就把蘇聯這片廣袤的土地,視為日耳曼民族未來的“生存空間”,把斯拉夫人看作是“劣等民族”,早晚要拿來開刀。而希特勒也明白,斯大林的共產主義蘇聯,是他稱霸歐洲乃至世界的最大障礙和心腹大患。這兩個意識形態的死對頭,遲早要有一場你死我活的決戰。
所以啊,在希特勒忙著在西線“平a”的時候,斯大林也沒閑著。他要趁著這個寶貴的“戰略緩衝期”,趕緊在蘇聯的西部邊境線上,建立起一道堅固的“東方防線”,盡可能地把戰火擋在國門之外,也為自己爭取更多備戰的時間。
在琢磨西邊那攤子事兒之前,斯大林得先確保自家東邊那一大片漫長的邊境線別出亂子。那時候,日本關東軍在中國東北搞了個偽滿洲國,還賊心不死,時不時地就想往北邊,也就是蘇聯的遠東地區和外蒙古當時是蘇聯的勢力範圍)伸爪子,搞點小動作,試探一下蘇聯的底線。
您還別說,小日本這膽子還真不小。
1938年夏天,在靠近中蘇朝鮮)邊境的一個叫張鼓峰俄國人叫哈桑湖)的小山包上,日軍和蘇軍就因為一塊有爭議的領土其實就是個不起眼的小山頭),稀裏糊塗地就打了起來。 這就是“張鼓峰事件”或稱“哈桑湖戰役”)。一開始,日軍仗著人多,還占了點便宜。但斯大林哪能容忍小日本在自己眼皮子底下撒野?立刻調集重兵,飛機大炮坦克一頓猛揍,硬是把日本人給打了回去,還讓他們簽了個停火協議。這一仗,雖然規模不大,但算是給了日本關東軍一個下馬威:別惹我,惹毛了,我真打!
日本人挨了一記悶棍,但似乎還沒長記性。第二年,也就是1939年夏天就在蘇德快要簽互不侵犯條約的時候),他們又在外蒙古和偽滿洲國的邊境地區,一個叫諾門罕蒙古語,也叫哈拉哈河)的地方,跟蘇蒙聯軍幹了一票更大的!這次,日本人投入的兵力更多,裝備也更精良,一心想找回場子。
斯大林一看,這還了得?老虎不發威,你當我是病貓啊!他立刻派出了他手下的一員猛將——格奧爾基·康斯坦丁諾維奇·朱可夫這位爺後來可是衛國戰爭中響當當的“救火隊長”和“勝利元帥”),帶著飛機坦克大炮,去給日本人好好“上一課”。
朱可夫確實沒讓斯大林失望。他指揮蘇蒙聯軍,在諾門罕地區跟日軍打了一場現代化的大規模立體戰。蘇軍的坦克集群、炮兵火力和空中優勢,把那些還沉浸在“武士道精神”、“白刃衝鋒”幻想裏的日本陸軍,打得是損失慘重,據說連關東軍的精銳師團都給打殘了。 這場“諾門罕戰役”或稱“哈拉哈河戰役”),以蘇軍的勝利而告終這場戰役我們放在後麵會單獨說)。
暫時穩住了東邊,斯大林的目光就轉向了西邊那幾個夾在德國和蘇聯之間的波羅的海小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這三個國家,在一戰後趁著沙俄帝國崩潰的亂局,好不容易才獲得了獨立。但它們的獨立地位,在兩個強大的鄰居麵前,實在是太脆弱了,就像三隻瑟瑟發抖的小羊,隨時都可能被狼或者熊給叼走。
《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那份見不得光的《秘密附加議定書》裏,早就把這三個小國劃歸了蘇聯的“勢力範圍”。現在,希特勒正在西邊忙著跟英法“聯歡”,斯大林覺得,是時候把這幾個“到嘴的肥肉”給吞下去了。
他沒有像對待芬蘭那樣直接動武畢竟這仨小國加起來的軍事實力,還不夠紅軍塞牙縫的),而是玩起了更“文明”、也更陰險的“和平演變”的把戲。
第一步:簽“互助條約”,請君入甕。 1939年秋天,就在波蘭被瓜分之後,蘇聯分別向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發出了“友好邀請”,要求它們與蘇聯簽訂所謂的“互助條約”。條約的核心內容是:允許蘇聯在這三個國家境內建立軍事基地,駐紮紅軍部隊。麵對蘇聯紅軍黑洞洞的炮口和陳兵邊境的強大壓力,這三個小國根本沒有任何討價還價的餘地,隻能捏著鼻子,含著眼淚,在條約上簽了字。 蘇聯的軍隊,就這樣“合法地”開進了波羅的海三國。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第二步:製造“危機”,扶植傀儡。 到了1940年夏天那時候法國已經快不行了,希特勒的注意力都在西線),斯大林覺得時機成熟了。他開始指責波羅的海三國政府“違反互助條約”、“進行反蘇活動”、“組織反蘇軍事同盟”。緊接著,蘇聯向這三國發出了最後通牒,要求它們改組政府,允許更多的蘇軍進入。
在蘇聯的武力威脅和政治壓力下,波羅的海三國的合法政府被迫垮台。取而代之的,是在蘇聯“指導”下成立的、由當地親蘇分子組成的“人民政府”。
第三步:“人民的選擇”,並入蘇聯。 這些新上台的“人民政府”,一上台就幹了三件事:宣布本國為“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舉行“議會選舉”當然,候選人基本都是共產黨或其外圍組織推舉的,選舉過程也毫無公正可言);最後,新當選的“蘇維埃議會”一致通過決議,請求“自願加入”偉大的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的大家庭!
1940年8月初,蘇聯最高蘇維埃“欣然接納”了這三個“兄弟共和國”的“請求”,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就這樣“和平地”、“自願地”並入了蘇聯版圖,變成了蘇聯的三個加盟共和國。 這場“和平演變”的戲碼,演得真是滴水不漏,既達到了吞並的目的,又在表麵上維持了“自願加入”的假象。可憐這三個剛剛獨立了二十多年的小國,就這樣再次失去了主權,重新回到了“老大哥”的懷抱,開始了長達半個世紀的蘇聯統治時期。
搞定了波羅的海三國,斯大林的目光,又投向了北邊那個倔強的鄰居——芬蘭。
芬蘭這個國家,跟俄國的曆史淵源也是剪不斷理還亂。它曾經是沙俄帝國的一個大公國,一戰後才獲得獨立。芬蘭人對俄國無論是沙俄還是蘇俄)都充滿了警惕和不信任。
斯大林為啥非要跟芬蘭過不去呢?主要還是出於戰略安全的考慮。 蘇聯的第二大城市列寧格勒也就是聖彼得堡),離芬蘭邊境實在是太近了,直線距離也就三十多公裏!這意味著,一旦有敵對勢力比如德國)利用芬蘭作為跳板,列寧格勒這個重要的工業和政治中心,隨時都可能暴露在敵人的炮火之下。這讓斯大林如鯁在喉,寢食難安。
於是,在1939年秋天瓜分波蘭、逼迫波羅的海三國簽訂互助條約之後),蘇聯向芬蘭提出了一係列領土和安全要求,主要包括:
割讓卡累利阿地峽的一部分領土給蘇聯,將蘇芬邊界向西北方向後推幾十公裏,以擴大列寧格勒的防禦縱深。
將芬蘭灣內的一些島嶼如蘇爾薩裏島)割讓或租借給蘇聯,以加強蘇聯在波羅的海的軍事存在。
將芬蘭北部的雷巴契半島的一部分割讓給蘇聯。
允許蘇聯在芬蘭西南部的漢科半島建立海軍基地,租期30年。
作為“補償”,蘇聯也提出,可以將蘇聯境內東卡累利阿地區的一部分麵積比芬蘭要割讓的土地大不少,但大多是些鳥不拉屎的地盤)劃給芬蘭。
這些要求,在蘇聯看來,可能是“合理的”、“必要的”,是為了保障自身安全的“防禦性”措施。但對芬蘭來說,這簡直是赤裸裸的領土勒索和主權侵犯!特別是卡累利阿地峽,那裏不僅有芬蘭經營多年的堅固防線曼納海姆防線),也是芬蘭重要的工業和農業區。漢科半島更是扼守芬蘭灣入口的戰略要地。芬蘭人覺得,一旦答應了這些條件,就等於把國家的脖子送到了蘇聯人手裏,以後就得任人宰割了。
芬蘭政府雖然也知道自己跟蘇聯這個龐然大物實力懸殊,但他們骨子裏那股子“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勁兒上來了!在外交元老巴錫基維和後來的戰時領袖卡爾·古斯塔夫·埃米爾·曼納海姆元帥等人的主導下,芬蘭政府雖然也進行了多輪談判,表示願意在某些次要問題上做出讓步,但在核心的領土和主權問題上,寸步不讓!
談判,最終破裂了。
斯大林一看,軟的不行,那就隻能來硬的了!他可能覺得,芬蘭這麽個彈丸小國,人口不過三四百萬,軍隊也就十幾萬人,武器裝備更是簡陋不堪,跟蘇聯紅軍比起來,簡直就是雞蛋碰石頭!隻要紅軍大兵一到,芬蘭人還不乖乖地舉手投降?他甚至可能都沒把芬蘭當成一個真正的對手,覺得這不過是一場“武裝遊行”,頂多幾周就能解決戰鬥。
為了給動武找個借口,蘇聯方麵還自導自演了一出“苦肉計”。1939年11月26日,蘇聯宣稱,在靠近蘇芬邊境的麥尼拉村遭到了來自芬蘭方麵的炮擊,有數名蘇軍士兵傷亡。 這就是所謂的“麥尼拉炮擊事件”。芬蘭方麵堅決否認是自己開的炮,並要求雙方聯合調查。但蘇聯根本不給芬蘭辯解的機會,立刻以此為借口,宣布廢除《蘇芬互不侵犯條約》。
1939年11月30日,在沒有正式宣戰的情況下,蘇聯紅軍兵分幾路,向芬蘭發動了全麵進攻! “冬季戰爭”正式爆發!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戰爭初期,蘇聯紅軍的指揮官們,和斯大林一樣,都充滿了盲目的樂觀。他們以為,憑借著在飛機、坦克、大炮和兵力數量上的絕對優勢,可以像秋風掃落葉一樣,迅速擊潰芬蘭軍隊,幾天之內就能在赫爾辛基檢閱部隊。
然而,現實卻狠狠地給了他們一記響亮的耳光!
芬蘭軍隊雖然人少槍破,但他們占據著天時、地利、人和。
天時:戰爭爆發時,正是芬蘭酷寒的冬季。零下三四十度的嚴寒,深可及膝的積雪,對習慣了在溫暖地區作戰、準備不足的蘇軍來說,簡直是噩夢!蘇軍的坦克、汽車在雪地裏寸步難行,士兵凍傷嚴重,武器裝備也經常失靈。而芬蘭士兵則穿著白色的偽裝服,踩著滑雪板,在林海雪原中來去如風,如魚得水。
地利:芬蘭的地形,湖泊、森林、沼澤密布,道路稀少,根本不適合蘇軍那種大規模、機械化的集團作戰。而芬蘭軍隊則巧妙地利用地形,構築了堅固的防禦工事尤其是在卡累利阿地峽的“曼納海姆防線”),層層設防,節節抵抗。
人和:麵對強大的侵略者,芬蘭人民同仇敵愾,萬眾一心,保家衛國的戰鬥意誌極其頑強!他們熟悉地形,擅長滑雪和射擊,每個人都成了保衛家園的戰士。芬蘭軍隊還創造性地運用了“莫洛托夫雞尾酒”就是土製燃燒瓶,據說名字就是為了諷刺蘇聯外長莫洛托夫的)等簡易武器,給蘇軍坦克造成了不小的麻煩。更讓蘇軍頭疼的是芬蘭狙擊手,他們穿著白色偽裝服,神出鬼沒,槍法精準,給蘇軍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壓力和人員傷亡,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號稱“白色死神”的西蒙·海耶,據說他一個人就幹掉了五百多個蘇軍!
芬蘭軍隊還發明了一種非常有效的戰術,專門對付蘇軍那種沿著狹窄公路行軍的縱隊——那就是著名的“柴堆戰術”。他們先用小股部隊襲擾蘇軍行軍縱隊的兩翼和後方,切斷其補給線,然後集中優勢兵力,將蘇軍分割包圍成一個個孤立的“柴堆”,再逐個殲滅。被圍困在冰天雪地裏的蘇軍,缺衣少食,彈盡糧絕,最終往往隻能在絕望中被消滅或俘虜。
蘇軍的進攻,在芬蘭軍隊的頑強抵抗和惡劣的自然條件下,遭到了災難性的失敗!尤其是在戰爭初期的幾個星期裏,紅軍損失極其慘重,傷亡人數觸目驚心,武器裝備也丟棄無數。那些曾經在演習場上耀武揚威的紅軍指揮官們,在芬蘭的雪原上,被芬蘭的“蚊子”芬蘭人對那些神出鬼沒的小股遊擊部隊的戲稱)給叮得滿頭包,狼狽不堪。
蘇聯紅軍在冬季戰爭中的拙劣表現,震驚了全世界! 人們原以為,這個擁有數百萬大軍、號稱“紅色巨人”的蘇聯,對付一個小小的芬蘭,那還不是手到擒來?結果卻打成了這個熊樣!這不僅讓蘇聯的國際聲望一落千丈國際聯盟甚至因此開除了蘇聯的會籍),更讓西方國家尤其是德國)對蘇聯紅軍的真實戰鬥力產生了嚴重的高估。
當然,斯大林也不是傻子。戰爭初期的慘敗,讓他也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他撤換了指揮不力的前線將領比如伏羅希洛夫就被解除了部分指揮權),任命了更有能力的謝苗·鐵木辛哥元帥接管指揮。同時,蘇聯也開始認真起來,調集了更多的兵力總兵力增加到近百萬),集中了更強大的炮火和空軍力量,改變了戰術打法,不再盲目輕敵,而是穩紮穩打,重點攻擊。
到了1940年2月,經過重新部署和充分準備的蘇軍,在卡累利阿地峽對曼納海姆防線發動了猛烈的攻勢。這一次,蘇軍憑借著在炮火和兵力上的絕對優勢,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終於突破了芬蘭軍隊的防線。
芬蘭雖然仍在頑強抵抗,但畢竟國小力微,資源有限,外援也基本指望不上英法雖然口頭上支持,但實際援助少得可憐)。麵對蘇軍源源不斷的攻勢,芬蘭知道,再打下去,國家就有可能徹底覆滅。
最終,在1940年3月12日,芬蘭被迫與蘇聯在莫斯科簽訂了和平條約。根據條約:
芬蘭被迫割讓了整個卡累利阿地峽包括芬蘭第二大城市維堡)、拉多加湖西岸和北岸地區、芬蘭灣內的一些島嶼、以及北部的雷巴契半島的一部分。
芬蘭還將漢科半島租借給蘇聯作為海軍基地,租期30年。
芬蘭失去的領土,比蘇聯在戰前談判中要求的還要多! 這場戰爭,芬蘭雖然保住了國家的獨立,但付出了極其慘痛的代價。
那麽,雙方的傷亡情況如何呢?
蘇聯方麵:據戰後蘇聯解體後)公布的相對可信的數據,蘇軍在冬季戰爭中陣亡、失蹤、被俘的人數高達約12萬至17萬人甚至有更高的估計),受傷人數更是多達20多萬!此外,還損失了大量的坦克、飛機和各種武器裝備。對於一個軍事大國來說,在對付一個小國時付出如此慘重的代價,實在是令人汗顏。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芬蘭方麵:芬蘭軍隊陣亡約2萬5千人,受傷約4萬多人。平民也有傷亡。雖然損失也很大,但相比蘇聯,芬蘭人用較小的代價,給侵略者造成了沉重的打擊,贏得了世界的尊重。
這場持續了105天的“冬季戰爭”,最終以蘇聯的“慘勝”而告終。蘇聯雖然在領土上達到了最初的戰略目標甚至超額完成),但其軍事聲望卻跌入了穀底。
冬季戰爭中紅軍的拙劣表現,像一盆冰水,狠狠地澆在了斯大林和蘇聯軍事領導層的頭上。他們終於或者說,不得不)清醒地認識到,剛剛經曆過大清洗的蘇聯紅軍,其內部存在著多麽嚴重的問題!
指揮員素質低下: 大批富有經驗的優秀指揮員在清洗中被殺害或關押,取而代之的是一些雖然“政治可靠”但軍事才能平庸、缺乏實戰經驗的“速成”幹部。他們在戰場上指揮僵硬,墨守成規,根本無法適應現代戰爭的複雜要求。
戰術思想落後: 紅軍的戰術思想還停留在內戰時期的“人海衝鋒”階段,對裝甲兵、空軍的協同作戰,對冬季作戰的特殊要求,都缺乏足夠的認識和準備。
武器裝備問題: 雖然蘇聯已經開始大規模生產新式武器,但很多部隊裝備的還是老舊的武器,而且缺乏有效的維護和保養。冬季作戰的特種裝備如白色偽裝服、滑雪板、防凍潤滑油等)也嚴重不足。
官僚主義和虛報浮誇: 軍隊內部彌漫著官僚主義和形式主義,訓練水平低下,戰備鬆懈。為了迎合上級,虛報戰績、掩蓋問題的情況也屢見不鮮。
痛定思痛,斯大林也知道,再這麽下去,別說跟德國打了,恐怕連自身的安全都成問題。於是,在冬季戰爭結束後,他開始對紅軍進行一係列的調整和改革:
撤換庸才,啟用幹將: 像鐵木辛哥這樣在冬季戰爭中表現出色的將領得到了重用。更重要的是,斯大林開始意識到,那些被他關進監獄或勞改營的“軍事專家”和有經驗的指揮員,可能比那些隻會喊口號的“政治完人”更有用。於是,他開始下令,陸續釋放了一批在押的、被認為“有價值”的紅軍軍官。
這其中,就有一些日後在衛國戰爭中名聲大噪的將領。比如羅科索夫斯基,這位未來的蘇聯元帥,波蘭裔的紅軍將領,在1937年大清洗中被誣陷為“波蘭和日本間諜”,遭到逮捕並受到嚴刑拷打牙齒都被打掉了好幾顆)。他在監獄裏待了兩年多,直到1940年3月,也就是蘇芬戰爭剛剛結束、斯大林開始反思軍隊問題的時候,才在鐵木辛哥等人的力保下被釋放出來,並官複原職雖然身上還背著“處分”)。還有像基裏爾·阿法納西耶維奇·梅列茨科夫,這位在蘇芬戰爭初期指揮第七集團軍因表現不佳被撤職,戰後雖然一度重新被啟用,但在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前夕,又因為莫名其妙的“叛國罪”被逮捕,同樣遭受了酷刑。幸運的是,戰爭的爆發讓他很快就被釋放出來,並被派往前線指揮作戰,後來也成為了蘇聯元帥。
當然,這種“手軟”和“釋放”是極其有限的,而且完全是出於斯大林個人的實用主義考量,絕不意味著他對大清洗政策本身有任何的“懺悔”或“否定”。更多的人,則永遠地消失在了古拉格的冰雪之中。
加強訓練,改進戰術: 紅軍開始認真總結冬季戰爭的經驗教訓,加強部隊的實戰化訓練,改進戰術條令,重新重視諸兵種協同作戰和冬季作戰的特殊要求。
恢複軍銜,整頓紀律: 為了提升指揮員的權威和軍隊的正規化水平,1940年5月,蘇軍恢複了將官軍銜製度之前隻有職務稱呼),並加強了軍隊的紀律建設。
盡管采取了這些補救措施,但大清洗對紅軍造成的深層創傷,遠非一朝一夕就能彌補的。指揮體係的斷層,優秀人才的流失,以及軍隊內部彌漫的恐懼和不信任氣氛,都將在即將到來的更大規模的戰爭中,讓蘇聯付出更加慘痛的代價。
但在這場蘇芬戰爭的背後,有一個人看在眼裏,記在心裏,他就是阿道夫·希特勒!
喜歡二戰那些事兒請大家收藏:()二戰那些事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