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戰爭前夜
字數:7342 加入書籤
上一回咱們說到,蘇聯人打了一場蘇芬戰爭,雖然勝利了,但也是“慘勝”,從芬蘭人手裏多摳了點土地,但也把自家紅軍那點家底和臉麵,在全世界麵前丟了個精光。打個小小的芬蘭都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死了十幾萬人,這戰鬥力,簡直讓人不忍直視。芬蘭人呢?雖然割地賠款,心裏那個恨啊,自然而然地就開始向納粹德國那邊靠攏,想著有朝一日能夠報仇雪恨,把失去的土地給奪回來。
而遠在柏林的小胡子希特勒,看到蘇聯紅軍在芬蘭戰場上那慘不忍睹的表現,估計在辦公室裏能樂得從椅子上蹦起來!他可能拍著大腿對手下那幫將軍們說:“瞧瞧!瞧瞧!這就是那個讓你們寢食難安的“紅色巨人”?依我看,不過是個泥足巨人,一推就倒!看來我那個“東方計劃”,成功的把握又大了幾分啊!”
原本,希特勒在打垮法國之後,是想在1940年秋天就對英國下手的,搞那個“海獅計劃”,坐船去倫敦“喝下午茶”。結果呢?戈林的空軍在不列顛上空被英國皇家空軍揍得鼻青臉腫,德國海軍那點可憐的家當,在挪威又折損了不少,根本沒能力護送大軍橫渡英吉利海峽。眼瞅著“海獅計劃”成了“海蜇計劃”——看著唬人,一碰就碎,希特勒隻好在1940年9月悻悻地宣布“無限期推遲”。
西邊暫時搞不定,希特勒那顆躁動不安的心,自然就又轉向了東方。 他原計劃是在1941年5月15日,春暖花開的時候,就對蘇聯發動那場蓄謀已久的、代號為“巴巴羅薩”的突襲。可人算不如天算,南邊那個不爭氣的“豬隊友”墨索裏尼,在巴爾幹捅了婁子,入侵希臘結果被人家給打了回來,還得德國老大哥去給他“擦屁股”。這一來二去,為了穩住南翼,德國不得不先在巴爾幹打了一仗,硬是把進攻蘇聯的日期,從5月15日給“跳票”到了6月22日。
您可千萬別小看這短短一個多月的推遲!對於“巴巴羅薩”這個講究“速戰速決”的計劃來說,這一個多月,簡直是致命的!因為蘇聯的冬天,那可不是鬧著玩的。少了一個多月的時間,就意味著德軍很可能要在嚴寒和泥濘中作戰,這為日後德軍在莫斯科城下的失敗,埋下了一個極其重要的伏筆。
讀到這兒,可能有些朋友會問了:“希特勒就那麽沉不住氣嗎?既然英國還沒死透,東邊蘇聯又那麽大,他為啥非得在1941年就急吼吼地去捅這個馬蜂窩呢?晚個一兩年,等準備得更充分點,不行嗎?”
答案是:真不行!在希特勒看來,1941年,幾乎是他發動對蘇戰爭唯一剩下的、也是最好的“時間窗口”了!再等下去,黃花菜都涼了!
1. 蘇聯正在“瘋狂練級”,再等就真成“大boss”了!
希特勒雖然看不起蘇聯紅軍在蘇芬戰爭中的表現,但他手下的情報部門可不是吃幹飯的。他們源源不斷地向柏林傳遞著一個令人不安的信息:蘇聯這個“紅色巨熊”,正在以驚人的速度進行擴軍備戰!
兵力暴漲:到1940年底,蘇聯紅軍的總兵力,已經從1939年初的不足200萬,猛增到了500萬人以上!而且還在不斷地征召和訓練新兵。這數量,想想都讓人頭皮發麻。
新式坦克“初露崢嶸”:更讓德國將軍們感到憂慮的是,蘇聯的坦克工廠裏,兩種劃時代的新式坦克——t34中型坦克和kv係列重型坦克——已經開始投入生產了!雖然在1941年初,這兩種坦克的數量還不是很多,裝備部隊也需要時間。但德國的坦克專家們比如古德裏安)在接觸到這些坦克的情報後,都倒吸一口涼氣!t34那傾斜的裝甲、強大的火炮和良好的機動性,遠超當時德軍的主力三號、四號坦克。kv重型坦克那厚重的裝甲,更是德軍大部分反坦克炮都啃不動的“鐵王八”!希特勒心裏清楚,要是再給斯大林一兩年的時間,讓這些新式坦克像下餃子一樣裝備到紅軍部隊裏,那德軍的裝甲優勢將蕩然無存,到時候誰碾壓誰,可就不好說了!
戰術和指揮的“亡羊補牢”:蘇芬戰爭的慘敗,也確實讓斯大林清醒了不少。他開始意識到,光靠“政治正確”和“人海戰術”是打不贏現代化戰爭的。他開始逐步釋放一些在大清洗中被關押的有經驗的軍官,並提拔像朱可夫這樣真正能打仗、有頭腦的將領。雖然紅軍的指揮體係和戰術思想的恢複需要時間,但這種積極的改變趨勢,也讓希特勒感到不安。他必須趁著蘇聯紅軍還在“轉型期”、新式裝備還沒形成規模、指揮係統還沒完全理順的時候,先下手為強!
2. 英國“小強”打不死,但暫時也咬不動人:兩線作戰的“偽命題”
希特勒雖然沒能把英國炸趴下,但他也看出來了,英國佬現在雖然嘴硬,可也沒能力在歐洲大陸發動大規模的反攻。皇家海軍是厲害,可陸軍那點家當,在敦刻爾克丟了個精光,想重新武裝起來,組織起一支能跟德國陸軍抗衡的力量,沒個一年半載根本不可能。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所以,在希特勒看來,1941年這個當口,英國雖然還在那兒礙眼,但它更像一個“守門員”,隻能守住自家大門,沒法衝出來跟你搶中場。 這就意味著,德國在進攻蘇聯的時候,西線暫時不會有太大的壓力,可以把絕大部分主力都抽調到東線去。這對於極度害怕兩線作戰的德國來說,簡直是“天賜良機”!
可要是再等下去呢?萬一英國緩過勁來了,或者更要命的,那個隔岸觀火、一直在“悶聲發大財”的美國,被丘吉爾給忽悠瘸了,真的擼起袖子下場參戰了呢?那到時候,德國可就真的要麵臨英美蘇三路夾擊的噩夢了!那可比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兩線作戰還要慘!所以,必須趁著英美還沒“聯手”,先把蘇聯這個最大的潛在威脅給解決了!1941年,在他看來,是德國唯一能夠“放心”地集中主力在東線打一場“殲滅戰”的時間窗口。
別看德國在歐洲大陸上耀武揚威,占了那麽多地盤。但它自身的戰略資源,其實一直都捉襟見肘,是個“先天不足”的戰爭機器。
而且德國本土幾乎不產石油,打仗需要的石油,主要靠從羅馬尼亞進口但產量有限,還得看人家臉色),以及用煤炭液化搞人工合成成本高,產量也上不去)。希特勒的“閃電戰”,坦克飛機滿地跑,那燒的都是油啊!沒有足夠的石油,他的裝甲集群就是一堆廢鐵!而蘇聯呢?高加索地區那可是世界聞名的“大油田”!巴庫的石油,對希特勒來說,簡直就是沙漠裏的綠洲,充滿了致命的誘惑!
還有一點也很重要,德國是個工業國,但糧食自給率不高,很多重要的工業原料比如橡膠、錳、鉻、鎳等)也嚴重依賴進口。現在英國搞海上封鎖,雖然還不能完全掐死德國,但也讓德國的日子越來越難過。而蘇聯呢?烏克蘭是歐洲有名的大糧倉,頓巴斯有豐富的煤鐵,烏拉爾山區還有各種有色金屬……這些,在希特勒眼裏,都是德國“生存空間”裏必不可少的“養分”!
希特勒算過一筆賬:如果英國的海上封鎖再持續個一年半載,德國國內的經濟很快就會進入“戰略匱乏期”,到時候別說打仗了,老百姓吃飯都成問題!所以,必須盡快從東方奪取足夠的資源,來彌補本土的不足,支撐戰爭機器的運轉。 “以戰養戰”,這是他唯一的選擇。
所以您看,無論是從軍事、戰略還是經濟層麵考慮,1941年對希特勒來說,都是發動對蘇戰爭的“最佳”也是“最後”的時機。再拖下去,夜長夢多,變數太大,他賭不起!
既然決定要打了,那能不能打贏呢?對於這個問題,從希特勒本人,到德國國防軍的將軍們,再到前線的普通士兵,可以說是信心爆棚,樂觀得有點不像話!
蘇芬戰爭中紅軍那拙劣的表現,給德國人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他們普遍認為,蘇聯紅軍就是一群裝備落後、訓練不足、指揮無能、紀律渙散的“烏合之眾”,所謂的“紅色巨人”,不過是個外強中幹的“泥足巨人”,隻要輕輕一推,就會轟然倒塌。
這種輕敵思想,在德軍內部彌漫到了什麽程度呢?
有人說三個星期就夠了! 一些狂熱的納粹黨徒和前線軍官,甚至叫囂著,隻要三個星期,就能拿下莫斯科,讓斯大林在克裏姆林宮的紅旗落地!
稍微“理智”一點的,說兩三個月。 德國陸軍總參謀部製定的“巴巴羅薩”計劃,預計在8到10個星期也就是兩到三個月)內,基本摧毀蘇聯紅軍在歐洲部分的主力,占領莫斯科、列寧格勒和烏克蘭等重要地區。
最“保守”的估計,也說半年之內肯定解決戰鬥。 似乎沒有人認為,這場對蘇戰爭會拖得很久,會打成一場曠日持久的消耗戰。
德國的將軍們,雖然在具體戰術細節上可能還有些爭論,但在“蘇聯不堪一擊”這一點上,基本達成了“共識”。他們似乎完全忘記了拿破侖兵敗莫斯科的曆史教訓,也低估了蘇聯廣袤的戰略縱深、惡劣的自然條件以及蘇聯人民可能爆發出的抵抗意誌。
甚至,在戰爭還沒開打之前,德國人就已經開始琢磨著怎麽“處理”戰敗後的蘇聯和蘇聯人民了。各種各樣旨在永久奴役和剝削蘇聯人民、掠奪蘇聯資源的計劃比如臭名昭著的《東方總計劃》的早期構想),已經在納粹的各個部門裏秘密醞釀了。他們計劃著將數千萬斯拉夫人趕到烏拉爾山以東,將肥沃的烏克蘭變成德國的“糧倉”,將高加索的石油源源不斷地輸往德國……這種赤裸裸的種族滅絕和殖民掠奪的企圖,也反映了他們對自身武力的極度自信和對所謂“劣等民族”的極度蔑視。
就在德軍緊鑼密鼓地向蘇德邊境集結數百萬大軍、數千輛坦克、數千架飛機,準備發動這場人類曆史上規模最大的地麵入侵行動的時候,各種關於德國即將進攻蘇聯的情報,也像雪片一樣,從四麵八方飛向了莫斯科,飛到了斯大林的辦公桌上。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這些情報來源五花八門:有蘇聯潛伏在德國和日本高層的間諜,有西方國家主要是英國)的情報機構,有邊境地區的軍事偵察,甚至還有一些良心未泯的德國反納粹人士……
其中,最準確、最及時、也最令人惋惜的情報,莫過於來自蘇聯傳奇間諜理查德·佐爾格。這位以德國記者身份潛伏在日本東京的蘇聯王牌間諜,憑借其在高層的人脈和敏銳的洞察力,不僅準確地預判了德國準備進攻蘇聯,甚至連具體的日期——1941年6月22日——都基本搞清楚了! 而且,佐爾格還向莫斯科傳遞了另一個極其重要的戰略情報:日本在諾門罕戰役之後,已經基本放棄了“北進”蘇聯的念頭,其主要的擴張方向將是南下太平洋! 這就意味著,蘇聯在遠東地區暫時不會麵臨兩線作戰的巨大壓力。
可惜啊,佐爾格這些用生命換來的寶貴情報,在莫斯科並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斯大林對這些“危言聳聽”的報告,要麽嗤之以鼻,要麽就認為是西方國家尤其是英國)故意散布的謠言,目的是挑撥蘇德關係,把蘇聯拖入戰爭的泥潭。 佐爾格本人,雖然為蘇聯立下了汗馬功勞,但他的命運卻頗為悲慘。他在1941年10月被日本警視廳逮捕,經過嚴酷的審訊後,於1944年11月7日諷刺的是,這一天恰好是十月革命紀念日)被日本處以絞刑。而在他被捕後很長一段時間裏,蘇聯方麵出於種種複雜的原因,一直不承認他的間諜身份,甚至一度將其打成“冒險主義者”和“德國間諜”。直到二十年後的1964年,赫魯曉夫時代,佐爾格才被追授“蘇聯英雄”的稱號,他的事跡才得以公開,沉冤昭雪。
除了佐爾格,當時的英國首相丘吉爾,也通過各種渠道,苦口婆心地向斯大林發出警告,提醒他希特勒要來打你了!丘吉爾這可不是杞人憂天,也不是想挑撥離間雖然斯大林就是這麽認為的)。他是真心希望蘇聯能頂住,能跟德國死磕,這樣英國在西線的壓力就能大大減輕。 他甚至把一些通過破譯德軍密碼比如“恩尼格瑪”機)獲得的、關於德軍東進部署的絕密情報,都想方設法地透露給了蘇聯方麵。
但斯大林對丘吉爾這位“老牌帝國主義頭子”的話,根本就是一個字都不信! 他覺得丘吉爾這是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好心! 是想把他當槍使,讓他去跟希特勒火中取栗!
蘇聯邊境的偵察機和情報人員,也多次報告德國軍隊在邊境地區大規模集結的異常情況。但這些報告,往往被斯大林斥責為“製造恐慌”、“疑神疑鬼”。他甚至還通過外交途徑向德國方麵“詢問”是怎麽回事,得到的是德國人“例行演習”、“部隊換防”之類的敷衍搪塞。
這就讓人納悶了,斯大林這位以精明、多疑著稱的政治家,為什麽在如此眾多的、甚至可以說是鐵證如山的戰爭警告麵前,卻表現得如此“遲鈍”和“固執”,始終不願相信德國真的會撕毀條約,悍然入侵呢?
這裏麵的原因,恐怕是多方麵的,也是極其複雜的:
對《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迷信”:斯大林可能真的相信,希特勒在沒有徹底解決英國之前,在戰略上還需要蘇聯這個“中立”的後方,不會輕易冒險兩線作戰。他可能覺得,那份條約,至少還能管用一段時間。
對自身“外交手腕”的過度自信:斯大林可能認為,自己可以通過外交斡旋、利益交換等手段,來“穩住”希特勒,或者至少能將戰爭爆發的時間推遲到蘇聯完全準備好之後。他可能覺得自己比希特勒更“棋高一著”。
對情報來源的極度不信任:尤其是來自西方國家的情報,斯大林本能地就認為是“挑撥離間”的陰謀。他寧可相信自己的判斷,也不願相信這些“別有用心”的警告。
害怕“刺激”德國,引發“意外”:斯大林可能也擔心,如果蘇聯過早地進行全國總動員,或者在邊境地區采取過於強硬的防禦姿態,反而可能會“刺激”到希特勒,給德國發動進攻製造借口,甚至引發一場他並不想在那個時候打的戰爭。所以,他寧可“保持克製”,也不願“輕舉妄動”。
“大清洗”的後遺症:大清洗雖然鞏固了斯大林的個人權力,但也使得整個蘇聯的政治和軍事係統,都彌漫著一種“唯上是從”、“不敢說真話”的壓抑氛圍。很多真正了解情況、或者有不同意見的人,要麽不敢說,要麽說了也沒人聽。斯大林身邊,可能充斥著更多的是阿諛奉承和報喜不報憂的聲音。
個人性格中的偏執和多疑:斯大林本人就是一個性格極其複雜、多疑甚至有點偏執的人。他一旦認準了某個判斷比如認為德國暫時不會進攻),就很難聽進不同的意見。
就這樣,在各種複雜的因素交織之下,斯大林就像一隻把頭埋進沙子裏的鴕鳥,對身邊越來越清晰的戰爭危險信號,選擇了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他將為他這種致命的“戰略誤判”和“鴕鳥心態”,付出極其慘重的代價!
時間,一分一秒地流逝。1941年6月21日的夜晚,蘇德邊境線上,德國的百萬大軍已經如同一群上緊了發條的嗜血野獸,黑洞洞的炮口和坦克履帶,在寂靜的夜色中,散發著令人窒息的死亡氣息。他們隻等待著黎明時分,元首那一聲令下!
而海峽對岸的蘇聯邊防軍,很多還在睡夢之中,或者在進行著和平時期例行的巡邏和換崗。他們絲毫沒有察覺到,一場人類曆史上規模最大、也最殘酷的陸地戰爭,即將在幾個小時後,以雷霆萬鈞之勢,將他們連同他們身後的祖國,一同卷入血與火的深淵!
“巴巴羅薩”的屠刀,已經高高舉起!蘇聯的命運,懸於一線!
喜歡二戰那些事兒請大家收藏:()二戰那些事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