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巴巴羅薩
字數:10684 加入書籤
1941年6月22日,一個注定要被載入史冊的星期天。淩晨時分,蘇德邊境線上,萬籟俱寂,薄霧彌漫。從波羅的海的冰冷波濤,到黑海之濱的溫暖淺灘,長達近兩千公裏的國境線上,似乎一切如常。蘇聯邊防哨所裏的紅軍士兵,剛剛結束了一夜的巡邏,或許正打著哈欠,抱怨著夏夜的蚊蟲,憧憬著天亮後能喝上一碗熱騰騰的紅菜湯,或者能收到遠方家人的來信。軍營裏,有些地方甚至還在播放著輕柔的音樂,士兵們可能還以為,這不過是又一個普通的、甚至有點枯燥的邊防值守日,頂多也就是德國人那邊可能會搞點“演習”之類的名堂,嚇唬嚇唬人罷了。誰也沒想到,一場足以吞噬數千萬生命的鋼鐵風暴,即將在幾個小時後,以雷霆萬鈞之勢,將他們連同他們身後的祖國,一同卷入血與火的深淵!
然而,就在這暴風雨來臨前最後的死寂之中,一個微弱的、卻又充滿了不祥預兆的信號,曾試圖劃破這片虛假的寧靜。
在前一天的21號的晚上8點30分左右,也就是德軍正式發起進攻前不到八個小時,在靠近布格河的蘇軍第90邊防總隊防區,一個渾身濕透、泥濘不堪的德國士兵,舉著雙手,跌跌撞撞地從德軍陣地那邊跑了過來,嘴裏還用生硬的俄語和德語混雜著大喊:“別開槍!我是來報信的!德國人要打過來了!”
此人名叫阿爾弗雷德·利斯科夫,自稱是一名堅定的共產黨員。為了不參與即將開始的侵略戰爭,他冒著生命危險,九死一生地逃出德軍防區,穿越封鎖線,甚至遊過冰冷刺骨的布格河,隻為了給對岸的蘇聯“同誌們”送去最後關頭的警告!
“戰爭!就在幾個小時之後!”利斯科夫在被蘇軍邊防部隊逮捕後,氣喘籲籲地向軍官們嘶喊,“我的部隊已經接到了進攻命令!坦克、大炮、飛機都準備好了!目標就是蘇聯!淩晨三點多鍾柏林時間),他們就要動手了!快通知你們的最高指揮部!時間不多了!”
這番話如同晴天霹靂,炸響在邊防哨所。盡管軍官們對他的身份和口供將信將疑,但鑒於事關重大,仍迅速將這一情報層層上報。據稱,這份投誠士兵的緊急口供,很快就擺到了莫斯科最高層的辦公桌上。
斯大林在收到這份通報後,緊急召見了蘇聯總參謀長朱可夫與人民國防人民委員鐵木辛哥。在昏黃燈光照耀下的會議室裏,斯大林神情嚴峻,語氣低沉地問道:“你們怎麽看?這是真的,還是假的?”
鐵木辛哥沒有猶豫,說出了一個出人意料但又堅定的判斷:“我相信這個士兵說的是真話。”
盡管心存疑慮,但在斯大林的默許下,朱可夫與鐵木辛哥連夜簽署命令,向西部各軍區下達緊急指示:德軍在6月22日至23日之間有可能會進攻蘇聯。命令要求各個部隊提高戰備等級,嚴密監視邊境動向。
但這一切,都太晚了!
莫斯科時間,1941年6月22日,淩晨4點15分柏林時間3點15分)。
就在蘇聯人還沒來得及反應的情況下,刹那間,從波羅的海的南岸,到喀爾巴阡山脈的北麓,再到黑海之濱的普魯特河畔,在長達近兩千公裏的蘇德邊境線上,數千門德國大炮同時開火!無數的炮彈,帶著死亡的呼嘯,如同冰雹一般,鋪天蓋地地砸向了蘇聯邊境的哨所、營房、指揮部、機場、火車站、橋梁和通訊中心!
緊接著,德國空軍的數千架轟炸機和戰鬥機,如同黑色的蜂群,從各個方向越過國境線,對蘇聯的機場、鐵路樞紐、軍事指揮中心等重要目標,進行了毀滅性的空襲。
與此同時,早已潛伏在邊境線上的德國地麵部隊——三百八十萬德國陸軍及其羅馬尼亞、匈牙利、芬蘭芬蘭稍晚幾天正式加入)等仆從國的軍隊,在約三千七百輛坦克和突擊炮的引導下,分成三路大軍,如同三股洶湧澎湃、勢不可擋的鋼鐵巨浪,全線向蘇聯境內發起了猛烈的進攻!
為了確保突襲的突然性和有效性,德國人還使了不少“陰招”。在進攻發起前的幾個小時,一些被稱為“勃蘭登堡部隊”的德國特種部隊士兵,穿著蘇聯紅軍的製服,或者化裝成蘇聯的鐵路工人、農民,秘密滲透到蘇聯境內,破壞鐵路橋梁,切斷電話線路,占領關鍵渡口,為後續大部隊的進攻掃清障礙,製造混亂。
而部署在邊境地區的蘇聯紅軍部隊,在最初的幾個小時裏,完全被打懵了!很多部隊的指揮官,甚至還把德軍最初的炮擊和空襲,誤認為是“小規模的越界武裝挑釁”或者是“德國人在搞演習”,遲遲不敢下令還擊,還在徒勞地向莫斯科請示。這種猶豫和混亂,使得蘇軍在戰爭爆發的前期,就喪失了組織有效抵抗的最佳時機。
“巴巴羅薩”計劃這個人類曆史上最大規模的入侵行動,同時也是人類曆史上規模最大,最慘烈的蘇德戰爭蘇稱“衛國戰爭”)在德國的不宣而戰的情況下正式爆發,這也是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具決定意義戰場!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在天空,戈林和他領導下的德國空軍,在“巴巴羅薩”行動的第一天,就給蘇聯空軍好好上了一課,一堂用鮮血和烈火書寫的“剃頭課”!
早在進攻發起前的幾個月,德國空軍的偵察機就對蘇聯西部軍區的機場部署情況進行了周密的偵察。他們發現,蘇聯空軍的飛機,很多都像和平時期一樣,毫無戒備地、整整齊齊地排列在機場的跑道兩側或者停機坪上,缺乏有效的偽裝和疏散。這簡直就是為德國轟炸機準備的絕佳靶子!
6月22日淩晨,當德軍的炮火剛剛開始轟鳴,德國空軍的各個突擊集群,就如同精確製導的導彈一般,撲向了蘇聯西部邊境地區數百個最重要的軍用機場。
很多蘇聯機場的飛行員和地勤人員,甚至還在睡夢之中,或者剛剛被炮聲驚醒,還沒來得及跑向自己的飛機,德國的炸彈就已經像雨點般落了下來!
一些飛行團,甚至在機場上集合點名、準備進行日常訓練的時候,就遭到了德軍俯衝轟炸機的毀滅性打擊,數百名飛行員和地勤人員當場殉職,連升空的機會都沒有!
一架架嶄新的伊15、伊16“小耗子”、米格3戰鬥機,以及斯勃、圖2等型號的轟炸機,在地麵上被炸得四分五裂,變成了一堆堆冒著黑煙的扭曲殘骸。機場的油庫被引爆,燃起衝天大火,那火光甚至比東方的晨曦還要早一步照亮黎明的天空!
據不完全統計,僅在戰爭爆發的第一天,蘇聯空軍就被摧毀了超過1200架飛機!其中絕大多數約800900架)都是在地麵上被消滅的!在接下來的幾天裏,這個數字更是攀升到了近4000架!
這場堪稱“空中屠殺”的突襲,使得德國空軍在戰爭開始的極短時間內,就基本掌握了東線戰場大部分區域的製空權。失去了空中掩護和支援的蘇聯地麵部隊,就如同被斬斷了翅膀的雄鷹,隻能在地麵上被動挨打,他們的處境變得更加凶險和絕望。
天空的災難,隻是地麵崩潰的序曲。
當德國的坦克集群像楔子一樣楔入蘇聯邊境防線時,駐守在那裏的蘇聯紅軍部隊,幾乎是毫無準備。
戰爭爆發前,斯大林為了避免“刺激”德國,嚴令邊防部隊不得對德國的任何“挑釁”行為做出過激反應,更不允許擅自進入戰備狀態。這就導致很多部署在邊境地區的紅軍師團,在德軍發起進攻時,其兵力、裝備、彈藥都還處於和平時期的分散狀態,根本無法形成有效的防禦體係。
前線的通訊線路,在德軍特種部隊的破壞和猛烈的炮火空襲下,很快就陷入了全麵癱瘓。各個部隊之間失去了聯係,指揮官無法向上級匯報情況,也無法向下級傳達命令。整個蘇軍的指揮係統,在最初的幾個小時內就基本失靈了。
很多紅軍部隊,甚至還沒來得及完成從和平時期到戰時狀態的展開和部署,就已經被德軍的快速穿插分割包圍,陷入了各自為戰的混亂局麵。
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一些蘇聯部隊在慌亂中,甚至誤闖了己方之前為了防禦而布設的雷區,造成了不必要的傷亡。還有一些部隊,好不容易找到了彈藥庫,卻發現庫門被死死地鎖著,負責掌管鑰匙的軍官又不知道跑到哪裏去了,士兵們隻能眼睜睜地聽著遠處的炮聲越來越近,手裏卻沒有足夠的彈藥還擊!
而當時在紅軍中擁有極大權力的政治委員們,在戰爭爆發初期,有些也因為缺乏軍事經驗和對形勢的錯誤判斷,反而對前線指揮員的靈活應變造成了製約。一些政委仍然固守著戰前“不得挑釁”、“不準後退一步”的僵硬命令,甚至在德軍已經打到眼前的時候,還不允許部隊轉移陣地,白白錯失了保存實力、組織有效抵抗的機會。
在德軍淩厲的攻勢麵前,蘇軍的邊境防線,如同被洪水衝垮的沙堤,一片片地崩塌。無數的紅軍士兵,在裝備、訓練、戰術和指揮都處於絕對劣勢的情況下,用他們的血肉之軀,去阻擋德國的鋼鐵洪流,譜寫了一曲曲悲壯的英雄史詩。但個體的英勇,終究難以挽回整體的潰敗。
為了這場豪賭,希特勒和他手下的將軍們,可以說是押上了德國的全部家當。進攻蘇聯的德軍及其仆從國軍隊,總兵力高達約三百八十萬人其中德軍約三百零五萬),配備了約三千七百輛坦克和突擊炮,近四千架作戰飛機另有說超過七千架,包括運輸機等輔助飛機),以及數萬門各種口徑的火炮。這支龐大的、在西歐戰場上積累了豐富“閃電戰”經驗的侵略大軍,被精心劃分成了三大戰略集團軍群,每一路都肩負著明確的戰略目標,由經驗豐富的元帥指揮,並配備了強大的裝甲集群作為突擊的“開路先鋒”。
北方集團軍群總司令:威廉·裏特爾·馮·勒布元帥):
兵力構成:下轄第16集團軍恩斯特·布施指揮)、第18集團軍格奧爾格·馮·屈希勒指揮),以及埃裏希·霍普納上將指揮的第4裝甲集群下轄曼施坦因的第56裝甲軍和萊因哈特的第41裝甲軍,擁有近600輛坦克)。總兵力約29個德國師包括3個裝甲師,3個摩托化師)。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進攻方向與目標:從東普魯士出發,沿著波羅的海沿岸向東北方向突擊。其主要戰略目標是,迅速占領波羅的海三國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摧毀部署在該地區的蘇聯西北方麵軍,並最終攻占蘇聯的第二大城市、也是波羅的海艦隊的主要基地——列寧格勒!希特勒希望通過奪取列寧格勒,不僅能切斷蘇聯在波羅的海的出海口,還能與北上協同作戰的芬蘭軍隊會師,從而在戰略上孤立蘇聯的整個西北地區。
中央集團軍群總司令:費多爾·馮·博克元帥):
兵力構成:這是德軍三個集團軍群中實力最強大、裝備最精良、也是承擔最核心突擊任務的“戰略鐵拳”!博克元帥麾下,不僅有克魯格指揮的第4集團軍和施特勞斯指揮的第9集團軍,更掌握著兩個令人生畏的、也是整個德軍裝甲兵精華所在的裝甲集群:一個是“閃電俠”海因茨·古德裏安上將親自指揮的第2裝甲集群下轄第24、第46、第47裝甲軍,擁有近千輛坦克),另一個則是老將赫爾曼·霍特上將指揮的第3裝甲集群下轄第39、第57裝甲軍,也擁有約800輛坦克)。這路德軍的總兵力高達約49個德國師包括9個裝甲師,6個摩托化師),幾乎集中了德軍一半以上的裝甲力量和摩托化部隊!
進攻方向與目標:從被占領的波蘭中部,比亞韋斯托克突出部的兩側,向正東方向發動鉗形攻勢。其首要目標是,通過快速的穿插和合圍,在明斯克以西地區,一舉殲滅部署在白俄羅斯的蘇聯西方麵軍主力。得手之後,則馬不停蹄,向著被稱為“莫斯科門戶”的斯摩棱斯克猛攻,並最終將納粹的卐字旗插上克裏姆林宮的紅星!在希特勒的戰略構想中,莫斯科是蘇聯的政治、軍事和交通中樞,隻要攻占了莫斯科,蘇聯這個“泥足巨人”就會土崩瓦解。
南方集團軍群總司令:德高望重的格爾德·馮·倫德施泰特元帥):
兵力構成:這路德軍的戰線最長,當麵之敵也最為強大蘇聯西南方麵軍是當時紅軍實力最強的一個方麵軍)。倫德施泰特元帥麾下,擁有第6集團軍賴歇瑙指揮)、第17集團軍施圖爾普納格爾指揮)、第11集團軍朔貝特指揮,稍晚加入戰鬥),以及保羅·路德維希·埃瓦爾德·馮·克萊斯特上將指揮的第1裝甲集群下轄第3、第14、第48裝甲軍,擁有約700多輛坦克)。此外,還有大量的羅馬尼亞安東內斯庫領導下的第3、第4集團軍)和匈牙利軍隊快速軍等)協同其作戰。總兵力約40多個德國師包括5個裝甲師,3個摩托化師),以及數十萬仆從國軍隊。
進攻方向與目標:從被占領的波蘭南部和羅馬尼亞北部,向廣闊富饒的烏克蘭地區發動進攻。其主要戰略目標是,奪取蘇聯最重要的“糧倉”烏克蘭,占領基輔、哈爾科夫等工業和交通重鎮,控製頓巴斯地區的煤炭和鋼鐵資源,並最終向東南方向的克裏米亞半島黑海艦隊基地塞瓦斯托波爾所在地)和高加索油田這才是希特勒發動戰爭最核心的經濟驅動力之一!)挺進。
為了確保這些裝甲矛頭能夠心無旁騖地高速前進,希特勒甚至下達了“側翼安全可以暫時忽略,突擊速度決不能降低!”這樣的命令。他迷信隻要坦克的鐵蹄跑得夠快,就能把蘇聯紅軍龐大但笨拙的戰爭機器遠遠地甩在身後,甚至在其完成動員和集結之前,就將其徹底擊潰。
芬蘭雖然也是德國的“盟友”,並渴望奪回在蘇芬戰爭中失去的領土,但在6月22日“巴巴羅薩”行動開始的最初階段,芬蘭軍隊並沒有立刻大規模出動,而是處於一種“預熱”和“待命”狀態,主要是為了配合德軍在北方集團軍群方向的行動,並等待合適的時機主要是德軍取得初步勝利後)再正式對蘇宣戰和發動進攻。
這三路德軍,如三條巨大的鋼鐵毒蛇,吐著戰爭的信子,在黎明的微光中,開始了它們對蘇維埃俄國的致命噬咬!
戰爭爆發的消息,如同晴天霹靂,震動了莫斯科,也震碎了克裏姆林宮裏那虛假的平靜。
據國防人民委員鐵木辛哥元帥和總參謀長朱可夫大將後來的回憶,當他們在6月22日淩晨四點多鍾,十萬火急地向斯大林報告德軍已經全線進攻的消息時,斯大林一開始的反應,是極度的震驚和難以置信。他似乎仍然無法接受自己被希特勒如此徹底地欺騙和背叛的事實。他反複追問:“這會不會是德國將軍們的挑釁行為?”“是不是我們的部隊對挑釁做出了過激反應?”
即使當前線各個方向雪片般飛來的告急電報,以及德國空軍已經開始轟炸基輔、明斯克、塞瓦斯托波爾等縱深城市的確切消息擺在他麵前時,斯大林仍然顯得猶豫不決,遲遲不肯下達全國進入戰爭狀態和實施總動員的命令。
朱可夫等軍事將領心急如焚,一再請求斯大林立即授權發布早已擬好的反擊指令和動員令。但斯大林卻以“情況尚不明朗”、“需要進一步核實”、“避免引起更大規模衝突”等理由,一再拖延。他甚至在一次會議上,對著那些主張立即強硬反擊的將領們咆哮道:“你們是不是想挑起戰爭?!你們這是在製造恐慌!” 朱可夫元帥後來回憶說,當時斯大林的臉色蒼白,眼神中充滿了困惑和憤怒,他似乎完全被這突如其來的打擊給打懵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在戰爭爆發後的最初幾個小時,甚至是一兩天之內,蘇聯的最高統帥部似乎陷入了一種可怕的“指揮真空”。斯大林本人,據一些傳聞比如赫魯曉夫的回憶錄中提到,但其真實性一直存有爭議),在最初的震驚和憤怒之後,一度陷入了極度的消沉和沮喪之中,甚至連續幾天把自己關在莫斯科郊外的孔策沃別墅裏,閉門不出,不接見任何人,仿佛對前線的戰局已經失去了控製。而鐵木辛哥、朱可夫這些高級將領,在缺乏最高統帥明確指令的情況下,也隻能眼睜睜地看著前線局勢急劇惡化,陷入一種“無明確命令可執行”的尷尬和焦慮境地。
這種最高指揮層的短暫“癱瘓”,無疑對蘇軍在戰爭初期的抵抗造成了災難性的影響。
就在蘇聯西部邊境已經炮火連天、血流成河,無數城市已經遭到德國空軍轟炸的時候,一場在外交史上堪稱“黑色幽默”的會麵,才姍姍來遲地在莫斯科的蘇聯外交部上演。
莫斯科時間,6月22日清晨5點30分左右一說更晚一些),也就是德軍入侵已經開始了近一個半小時之後,德國駐蘇聯大使弗雷德裏希·馮·舒倫堡伯爵,才被蘇聯外交人民委員維亞切斯拉夫·莫洛托夫召至外交部。
舒倫堡大使,這位在外交界以嚴謹和風度著稱的德國貴族,此刻的臉色想必是極其難看和尷尬的。他手中拿著一份來自柏林的、措辭強硬的照會——實際上就是一份遲到了一個半小時的“宣戰書”。這份照會顛倒黑白,將戰爭的責任歸咎於蘇聯方麵“違反條約”、“集結軍隊”、“威脅德國安全”等等。
當舒倫堡大使艱難地據說他當時“聲音顫抖”、“神情悲哀”)宣讀完這份照會的主要內容後,莫洛托夫,這位以冷靜和強硬著稱的蘇聯外長,麵無表情地聽著,眼神中充滿了冰冷的憤怒。
等舒倫堡讀完,莫洛托夫沉默了片刻,然後用他那特有的、不帶任何感情色彩的平板語調,一字一句地反問道:
這到底是什麽意思?難道是宣戰嗎?
在得到肯定的答複後,他接著說出了那句後來被載入史冊的、充滿了蔑視和諷刺的經典回應:
憑什麽?就因為我們忠於互不侵犯條約嗎?就因為我們沒有屈服於挑釁嗎?難道我們活該如此?你們的飛機已經在轟炸我們的城市,和平居民已經在死亡,現在你們才給我們送來宣戰書?
據一些史料記載,莫洛托夫在極度的憤怒和克製中,可能還用一種更加辛辣的諷刺口吻補充了一句:
這份照會,恐怕送得太遲了吧?
麵對莫洛托夫冰冷的質問和辛辣的諷刺,舒倫堡大使更是無地自容。這位據說私下裏堅決反對希特勒對蘇開戰的職業外交官,此刻內心充滿了痛苦和羞恥。他低聲回應道:
人民委員先生,我為此深感遺憾。我已經盡我所能去阻止這場戰爭了。
這場氣氛詭異而又充滿了曆史諷刺意味的“宣戰”儀式,在壓抑中匆匆結束。舒倫堡大使隨後被蘇聯政府宣布為“不受歡迎人物”,限期離境。蘇德兩國的外交關係,在炮火聲中,正式宣告破裂。而舒倫堡大使在回到德國後,於1944年參與密謀刺殺希特勒的“7.20事件”被處決!這是後話。
外交的虛偽麵紗被撕破之後,戰場上的現實更加殘酷。
德軍的攻勢如同水銀瀉地,勢不可擋。蘇聯的邊境防線,在德軍的空地一體、多路突擊之下,幾乎是瞬間就全麵崩潰了。
在比亞韋斯托克突出部,古德裏安和霍特的裝甲集群,像兩把巨大的鐵鉗,從南北兩翼向心突擊,試圖合圍部署在這裏的蘇聯西方麵軍主力。
在立陶宛和拉脫維亞,霍普納的第4裝甲集群也高速推進,蘇軍西北方麵軍節節敗退,波羅的海沿岸的城市相繼失守。
在烏克蘭,克萊斯特的第1裝甲集群雖然遭遇了蘇軍西南方麵軍較為頑強的抵抗蘇軍在這裏集中了較多的坦克部隊,甚至一度發動了反衝擊),但在德軍強大的空中優勢和整體戰術優勢麵前,蘇軍的防線也很快被突破,廣闊的烏克蘭糧倉門戶洞開。
無數的蘇聯紅軍部隊,因為戰前兵力部署過於靠前,又缺乏縱深防禦體係和有效的機動預備隊,在德軍的快速穿插和分割之下,很快就陷入了被包圍的絕境。他們與後方的聯係被切斷,彈藥和給養無法補充,傷員得不到救治,隻能在絕望中進行著最後的抵抗。
然而,即使在如此慘烈的潰敗之中,依然有無數蘇聯軍人和平民,用他們的生命和鮮血,譜寫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詩。
在布列斯特要塞,一小股被德軍中央集團軍群主力團團包圍的蘇軍守軍,在與外界失去一切聯係、彈盡糧絕、傷亡慘重的情況下,硬是憑借著驚人的毅力和不屈的戰鬥意誌,在要塞的殘垣斷壁之間,與數倍於己的德軍激戰了近一個月之久!他們用機槍、手榴彈甚至石頭和磚塊,打退了敵人一次又一次的進攻。直到7月中下旬,要塞裏最後幾名幸存的抵抗者才倒下。布列斯特要塞的英雄們,用他們的生命,向全世界宣告了蘇聯人民抵抗侵略的決心,他們也因此被後人尊稱為“邊疆之魂”!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在廣闊的蘇德戰線上,無數像布列斯特要塞守軍這樣的小部隊,雖然明知必死無疑,但依然選擇堅守陣地,戰鬥到最後一刻。他們中的許多人,甚至連名字都沒有留下,就默默地犧牲在了保衛祖國的疆土之上。他們的英勇抵抗,雖然無法扭轉戰爭初期的頹勢,但卻極大地消耗了德軍的有生力量,遲滯了德軍前進的步伐,也為蘇聯後方爭取了極其寶貴的動員和撤退時間。
德軍的裝甲部隊,在戰爭開始的頭幾天裏,確實創造了令人驚愕的推進速度,有些地方甚至一天就能前進上百公裏!勝利的消息雪片般飛向柏林,也讓希特勒和他的將軍們更加堅信,他們那“三個月解決蘇聯”的狂妄計劃,似乎真的就要實現了。
遠在柏林的希特勒,在聽取了前線傳來的“輝煌戰果”後,據說得意洋洋地向全世界宣布:“蘇聯,已經在戰爭的頭一天,就被徹底打垮了!”他似乎已經看到了納粹的鐵蹄踏遍整個俄國大地的“美好”景象。
而在莫斯科,克裏姆林宮那厚重的紅牆之內,斯大林在經曆了最初的震驚、憤怒和或許還有)一絲不為人知的恐懼之後,終於也從短暫的“失語”狀態中走了出來。麵對著辦公桌上堆積如山的告急電報和牆壁上那幅巨大的蘇聯地圖上麵已經被代表德軍進攻方向的紅色箭頭戳得千瘡百孔),他默默地點燃了一根香煙——那是他在這個漫長而殘酷的戰爭時期,點燃的第一根,也絕不是最後一根香煙。煙霧繚繞中,他那雙深邃而冷酷的眼睛裏,閃爍著的是困惑,是憤怒,是懊悔,但或許,還有一絲尚未熄滅的、在絕望中尋找生機的鋼鐵般的意誌……
審判日的號角已經吹響,一場席卷整個東歐平原、將吞噬數千萬生命的血色長劇,才剛剛拉開它沉重的幕布。對於斯大林,對於蘇聯,對於整個世界來說,真正的考驗,才剛剛開始。
喜歡二戰那些事兒請大家收藏:()二戰那些事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