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我們能打贏戰爭嗎?

字數:11529   加入書籤

A+A-


    上一回咱們說到,小日本一通“虎!虎!虎!”的招呼,把山姆大叔在珍珠港的“安樂窩”給捅了個底朝天。美國人從星期天早晨的宿醉中被炸醒,憤怒的火焰瞬間從東海岸燒到了西海岸。羅斯福總統一聲“國恥日”,國會山上的議員老爺們也不再吵吵嚷嚷什麽“孤立主義”了,除了一個頭鐵的和平主義女議員,幾乎是全票通過對日宣戰。緊接著,希特勒那個“歐洲大陸一哥”也跟著瞎起哄,主動向美國宣了戰。這下好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後一塊多米諾骨牌,算是被徹底推倒了。
    珍珠港的濃煙尚未散盡,全美國都沉浸在一種混雜著震驚、悲痛和複仇怒火的複雜情緒之中。從紐約的摩天大樓到中西部的農場,從好萊塢的浮華世界到南部棉花地的黑人小夥,幾乎所有的美國人,都在那一刻,被一種共同的情感——“幹他x的小日本!”——給緊緊地團結了起來。各種招兵站前,一夜之間就排起了長龍,熱血青年們爭先恐後地要上前線,去給那些在珍珠港死難的同胞們報仇雪恨。
    這股子同仇敵愾的勁頭,當然是可貴的。但當最初的興奮和憤怒逐漸退潮之後,一個冷冰冰的、卻又無法回避的問題,開始像幽靈一樣,悄悄地浮現在許多美國人尤其是那些真正了解國家機器運作的政治家、軍人和有識之士)的心頭:
    “我們,真的準備好了嗎?”或者“我們能打贏戰爭嗎”?
    戰爭,可不是在電影院裏看一場《卡薩布蘭卡》那麽浪漫,也不是在橄欖球場上喊幾句“usa! usa!”就能贏的。戰爭,是一台無情的絞肉機,是一場對國家實力、組織能力、科技水平、戰略智慧以及國民意誌的終極試煉。它不僅僅考驗你有沒有戰鬥的決心,更考驗你有沒有打贏的底氣。
    要說美國人這“底氣”啊,在1941年底那會兒,還真不是那麽足。甚至可以說,在很多方麵,都透著一股子“心虛”和“不自信”。
    您翻開美國的戰爭史看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山姆大叔打過幾場像樣的“大仗”?
    第一次世界大戰,美國雖然最後也加入了協約國,派了幾百萬大兵去歐洲,也為最終打敗同盟國出了力。但說實話,美國更多的是扮演了一個“中途插手者”和“勝利摘桃者”的角色,而不是像英法那樣,從頭到尾真刀真槍地跟德國人死磕了四年,流盡了血汗。美國大兵在歐洲戰場上,真正大規模參戰的時間並不長,經驗也相對有限。更重要的是,美國並沒有在一戰中扮演那種主導戰局、力挽狂瀾的核心角色。
    再往前數呢?美墨戰爭18461848),那是欺負人家墨西哥小兄弟,搶了人家一大片土地。美西戰爭1898),那是跟西班牙這個已經日薄西山的“沒落帝國”搶殖民地,三下五除二就把人家給打趴下了。這些戰爭的對手,都太“軟弱”了,勝利來得太“輕鬆”了,根本無法給美國帶來那種經曆過生死考驗、戰勝過強大對手之後才能擁有的真正底氣和自信。可以說,美國軍隊的傳統,更像是一個“地區警察”,擅長在自家後院“打小仗”,處理一些“治安事件”,但對於要不要、以及能不能打一場全球規模的、與德國日本這種武裝到牙齒的軍事強國進行殊死搏鬥的“世界大戰”,他們心裏,其實是沒譜的。
    還有一層更深的憂慮,潛藏在美國人甚至包括一些西方盟友)的心中:那就是,我們這套吵吵嚷嚷、效率低下、還得天天看選民臉色的“民主製度”,真的能打贏那些高度集權、紀律森嚴、說一不二的“法西斯獨裁國家”嗎?
    您瞅瞅那德國,希特勒一聲令下,整個國家就變成了一部高速運轉的戰爭機器,所有人都像上了發條一樣,為了“元首”和“帝國”去戰鬥。再看看那日本,天皇一道詔書,老百姓就嗷嗷叫著要“玉碎”,飛行員開著飛機就敢往軍艦上撞。那種高度的社會動員能力、嚴酷的軍事紀律和不計代價的犧牲精神,確實讓習慣了自由散漫、個人主義至上的美國人,感到有些不寒而栗。
    美國這邊呢?一邊是選民手裏的投票箱,一邊是工廠裏的流水線,議會裏天天吵架,報紙上各種聲音都有。這樣的國家,真的能團結一致,有效地組織起來,去跟人家那種“一個領袖、一個政黨、一個意誌”的獨裁國家打一場你死我活的總體戰嗎?很多人心裏,都打著一個大大的問號。這種對自身製度在戰爭效能方麵的懷疑,也成了當時美國社會一種普遍的焦慮。
    更別忘了,珍珠港的炮聲雖然暫時打碎了“孤立主義”的迷夢,但那種“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思想,在美國社會可是根深蒂固,經營了幾十年了。大部分美國老百姓,還是習慣了和平安逸的生活,對參與一場可能要持續數年之久、付出巨大犧牲的全球性戰爭,缺乏足夠的心理準備和持久的耐性想象。他們可能因為一時的憤怒和愛國熱情而支持參戰,但如果戰爭拖得太久,傷亡太大,經濟負擔太重,他們還能不能繼續支持下去?這也是羅斯福總統不得不時時掂量的一個重要因素。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說完了心理上的“不自信”,咱們再來看看1941年底,美國軍隊這“硬件”和“軟件”的真實狀況,那可真是讓人捏一把汗。六個字形容:遲鈍、分散、稚嫩。
    陸軍:新兵蛋子配“老爺車”
    珍珠港事件爆發時,美國陸軍的總兵力,大約隻有170萬人左右。這數字聽起來好像不少,但跟德國和蘇聯動輒數百萬的大軍比起來,簡直是小巫見大巫。但是,這170萬人裏,絕大部分都是剛剛通過《義務兵役法》征召入伍、還在進行基礎訓練的“新兵蛋子”,很多人連槍都還沒摸熟練,更別說上戰場打仗了。
    裝備方麵呢?與其說寒酸,更不如說是粗製濫造。美國陸軍的裝甲兵力尤其薄弱,主戰坦克還是3中型坦克。這3坦克,設計思路奇葩,火力配置也不合理主炮裝在車體右側,射界受限,車長指揮塔視野又差),裝甲防護也相當糟糕,被德國兵和後來的英國兵戲稱為“移動的棺材”或者“七兄弟棺材”因為它成員多,一旦被擊中,很容易全車報銷)。跟德國的三號、四號坦克比起來,簡直就是個“戰五渣”。至於更先進的4“謝爾曼”坦克,那會兒還在圖紙上或者剛剛開始小批量試生產呢。
    海軍:主力挨揍,戰術迷茫,“啞巴魚雷”氣死人
    海軍的情況,比陸軍稍微好點,畢竟是傳統的海上強國。但在珍珠港,太平洋艦隊的戰列艦主力被日本人一鍋端了,剩下的艦船也大多帶傷。雖然三艘航空母艦僥幸逃過一劫,為後來的反擊保留了火種,但當時美國海軍對於如何有效地運用航母進行大規模海空作戰,戰術思想還遠未成熟,還處在摸索和學習的階段。
        空軍陸軍航空隊):羽翼未豐,性能落後,經驗欠奉
    那時候的美國空軍,還不叫“空軍”,而是隸屬於陸軍的“陸軍航空隊”,獨立性差,在戰略決策和資源分配上,往往得看陸軍大佬們的臉色。
    主力戰鬥機,還是寇蒂斯公司的p40“戰斧小鷹”係列。這飛機吧,皮實耐用,火力也還湊合,但在飛行性能特別是爬升率和高空機動性)上,跟日本的零式戰鬥機比起來,明顯就不是一個檔次的。飛行員呢?也大多是些沒上過戰場、飛行小時數也不足的“菜鳥”,空戰經驗基本為零。
    至於被寄予厚望的b17“空中堡壘”這樣的四引擎重型戰略轟炸機,在1941年底,數量還非常稀少,戰略轟炸的理論和戰術也才剛剛起步,遠未形成規模化的作戰能力。
    那麽,在太平洋戰爭爆發的初期,美日兩國海軍這是初期較量的主要力量)的實力對比,究竟是怎樣的呢?
    日本的優勢:
    海軍航空兵訓練精良、戰術嫻熟:日本海軍經過長期的重點建設和山本五十六等人的大力推動,其艦載航空兵的飛行員素質、訓練水平和戰術運用特別是航母集群打擊戰術),在當時可以說是世界頂尖水平。很多飛行員都參加過侵華戰爭,擁有豐富的實戰經驗。
    艦隊集中、攻擊迅猛:日本聯合艦隊在戰爭初期,能夠將其最精銳的航空母艦特混艦隊集中使用,對選定的目標實施毀滅性的突然襲擊,具有強大的戰術主動權和攻擊力。
    陸軍在亞洲作戰經驗豐富,快速推進:日本陸軍在中國等亞洲戰場上,已經積累了多年的作戰經驗,雖然裝備可能不如德國精良,但在叢林、山地等複雜地形條件下的作戰能力不容小覷,而且在戰爭初期,其推進速度也相當驚人。
    美國的劣勢:
    戰力部署分散,準備不足:美國雖然擁有強大的工業潛力和海軍實力,但在戰爭爆發前,其軍事力量分散在全球各個基地,太平洋艦隊雖然主力集中在珍珠港,但整體上缺乏應對大規模突然襲擊的準備。
    兵員剛動員、戰術未磨合:大量的陸軍和航空隊人員都是剛剛征召入伍的新兵,缺乏訓練和實戰經驗。海軍雖然有經驗豐富的老兵,但新的戰術思想比如航母作戰)尚未完全普及和成熟。
    戰區協調體係未建立,全球投射力弱:美國雖然本土實力強大,但如何有效地將這些力量投射到遙遠的太平洋戰場,如何與盟國比如英國、澳大利亞、中國)進行有效的戰略協調和聯合作戰,這些都還是剛剛開始探索的課題,缺乏成熟的體係和經驗。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可以說,在太平洋戰爭爆發的最初幾個月裏,日本憑借著其精心策劃的突然襲擊和訓練有素的軍事力量,在軍事上是占據著明顯的“先手”優勢的。
    武器問題:打得響不響,先看彈炸不炸
    除了整體實力上的差距,美軍在戰爭初期,還麵臨著一個非常尷尬、也極其要命的問題——那就是手裏家夥不好使!有些關鍵性的武器裝備,不僅性能比不上對手,甚至還存在著嚴重的質量缺陷!    飛機問題:p40不敵零式,訓練事故頻發
    空中的情況也不容樂觀。寇蒂斯p40“戰斧小鷹”戰鬥機,雖然也算皮實耐用,但在麵對日本海軍那靈活刁鑽的“零式戰鬥機”時,往往是力不從心,特別是在盤旋格鬥性能上,差距明顯。很多缺乏經驗的美國飛行員,在與老練的日本飛行員的空戰中,往往占不到便宜。至於像馬丁b26“掠奪者”這樣的中型轟炸機,在早期型號中,因為設計缺陷和操縱困難,起降時事故率極高,甚至被飛行員們戲稱為“寡婦製造者”或“飛行妓女”因為它沒有肉眼可見的支撐結構,尾翼又小,看起來像要散架)。更別說,由於戰爭初期的飛行員訓練體係尚不完善,訓練時間不足,導致各種飛行事故頻發,很多年輕的飛行員甚至還沒來得及見到敵人,就先因為操作失誤或者機械故障而機毀人亡了。
    可以說,在1941年底到1942年初這段時間,山姆大叔手裏這把“民主的寶劍”,不僅有點生鏽,甚至還有點卷刃,很多時候,都得靠著飛行員和士兵們過人的勇氣和犧牲精神,去彌補武器裝備上的劣勢。
    麵對如此嚴峻的國內外形勢和軍隊裝備的種種問題,剛剛把美國從大蕭條的泥潭裏拉出來沒幾年的羅斯福總統,知道,他必須再次展現出那種力挽狂瀾、化腐朽為神奇的領導力了!他要做的,不僅僅是領導一場戰爭,更是要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和速度,將整個美國社會,從和平時期的軌道,徹底切換到戰時狀態,將美國那沉睡的工業潛力和經濟實力,徹底喚醒和激活,打造成一部無堅不摧的戰爭機器!
    這一次,羅斯福總統不僅僅是“三軍總司令”,他更像是一個“總工程師”,一個“總設計師”,一個“總動員部長”!
    為了應對戰爭的需要,羅斯福總統進一步加強了聯邦政府的權力和行政效率。他通過簽署一係列行政命令,或者推動國會通過緊急立法,成立了一大批新的戰時領導和協調機構,比如:
    戰爭生產委員會:這個機構的權力極大,負責統籌和管理全國的工業生產,決定哪些工廠生產什麽,生產多少,原材料如何分配等等,簡直就是戰時經濟的“總調度師”。
    價格管製局:負責控製物價,防止通貨膨脹,實行商品配給製度,確保戰爭物資的公平分配和民眾基本生活的穩定。
    戰爭人力委員會:負責調配全國的人力資源,確保軍事部門和國防工業有足夠的合格勞動力。
    還有像戰略情報局,也就是後來中央情報局cia的前身)、戰時新聞局等等,都是在這一時期應運而生。這些機構的設立,使得羅斯福總統能夠更直接、更有效地調動和控製國家的人力、物力、財力和信息資源,為贏得戰爭提供了強有力的組織保障。在很多情況下,他甚至可以繞開國會那些繁瑣的立法程序,直接通過行政命令來推行一些緊急的戰時措施,這使得戰時政府的決策效率大大提高。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工業體係重構,民用轉軍用,創造“生產奇跡”
    美國之所以能最終打贏第二次世界大戰,其最根本的依仗,就是它那無與倫比的工業生產能力!而將這種潛力轉化為現實的戰爭物資,則得益於羅斯福政府強有力的組織和美國企業界在愛國熱情和豐厚利潤的雙重驅動下)的積極配合。
    “汽車城”變“兵工廠”:像通用、福特、克萊斯勒這些曾經生產小轎車、大卡車的汽車巨頭,在戰爭爆發後,紛紛響應政府號召,以驚人的速度,將自己的生產線從製造民用汽車,轉向了生產坦克、裝甲車、飛機引擎、軍用卡車、吉普車、大炮、槍支彈藥等各種軍火。底特律這個當時的“汽車之都”,搖身一變,成了盟軍最重要的“兵工之城”!
    福特公司的“威洛蘭奇跡”: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莫過於福特汽車公司在密歇根州威洛蘭地區建造的那座專門用來生產b24“解放者”重型轟炸機的超級工廠了。這座工廠占地麵積之大,生產線之長,工人數量之多,都堪稱當時的世界之最!亨利·福特把他那套在汽車生產中運用得爐火純青的流水線作業法,創造性地運用到了飛機製造上。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和改進,威洛蘭工廠的b24轟炸機產量,達到了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水平——在生產高峰期,平均每隔一個小時,就有一架嶄新的b24轟炸機從流水線的末端緩緩駛出!這種“像生產香腸一樣生產飛機”的工業奇跡,不僅讓德國和日本的軍事領導人感到絕望,也讓全世界都見識到了美國工業的恐怖潛力。
    工廠三班倒,工人總動員:為了滿足前線對武器彈藥的巨大需求,美國的工廠實行了三班倒工作製,機器24小時不停運轉。工人數量也迅速膨脹,大量的失業者重新找到了工作崗位。
    戰爭,不僅僅是前線士兵的廝殺,更是整個國家綜合實力的較量,是全體國民意誌和決心的比拚。羅斯福總統深諳此道。他通過各種宣傳手段,將“生產就是參戰”、“節約也是貢獻”的理念,灌輸到每一個美國人的心中。
    “鉚釘玫瑰”的崛起:隨著大量男性青壯年應征入伍開赴前線,美國的工廠勞動力出現了巨大的缺口。為了填補這個缺口,成千上萬的美國婦女,響應政府的號召,走出家庭,穿上工裝,進入了飛機製造廠、坦克廠、造船廠、軍火廠……她們熟練地操作著各種機器,焊接、鉚接、裝配……用她們靈巧的雙手,為前線的戰士們生產著各種急需的武器裝備。這些英姿颯爽、充滿力量的女性勞動者,被親切地稱為“鉚釘工羅西”,她們的形象通常是一個紮著紅色頭巾、卷起袖子、展示著結實臂膀的女性),成為了二戰時期美國女性支援戰爭、貢獻力量的象征。
    宣傳機器總動員:好萊塢的電影明星們,紛紛拍攝各種鼓舞士氣、宣傳愛國主義的戰爭題材影片;廣播電台裏,天天播放著激昂的戰鬥歌曲和前線將士的英雄事跡;報紙雜誌上,則充斥著譴責法西斯暴行、號召民眾支持戰爭的漫畫和文章。政府還成立了戰時新聞局,統一協調和管理對內對外的宣傳工作,確保全國人民都能接收到“正確”的戰爭信息,保持高昂的戰鬥意誌。
    全民節衣縮食,資源配給保前線:為了確保有限的戰略物資能夠優先滿足戰爭的需要,美國政府也開始在全國範圍內實行嚴格的商品配給製度。汽油、輪胎、白糖、咖啡、肉類、黃油、罐頭食品……這些在和平時期習以為常的日用品,都成了需要憑票供應的“緊俏貨”對,你沒聽錯,即便強如美利堅,在當時也是嚴格的配給製,直到1945年11月才取消配給製)。老百姓們也積極響應政府的號召,節衣縮食,回收廢舊金屬、橡膠、紙張等一切可以再利用的物資,支援前線。很多人還在自家的後院裏開辟了“勝利菜園”,自己種菜,以減輕對市場供應的壓力。整個美國社會,都進入了一種“勒緊褲腰帶,一切為了戰爭勝利”的總動員狀態。
    就在美國國內一片戰爭動員的喧囂之中,羅斯福總統知道,要想打贏這場全球性的戰爭,光靠美國自己單打獨鬥是不行的,還必須與那些同樣在抵抗法西斯侵略的盟國,建立起最緊密、最有效的合作關係。而在這其中,與英國的同盟,無疑是重中之重。
    珍珠港事件爆發僅僅半個月之後,也就是1941年12月22日,英國首相溫斯頓·丘吉爾便應羅斯福總統的邀請,毅然乘坐“喬治五世國王”號戰列艦,冒著北大西洋德軍潛艇的重重威脅,橫渡驚濤駭浪,抵達美國首都華盛頓,展開了一次注定載入史冊的戰時訪問。這次訪問,不僅拉開了丘吉爾與羅斯福之間數次關鍵戰略會晤的序幕,也標誌著盟軍從“並肩作戰”走向“聯合指揮”的真正起點。
    羅斯福深知,若英美雖同為戰友,卻各打各的算盤,那軸心國便可各個擊破;為了避免重蹈一戰同盟鬆散的覆轍,他必須第一時間邀請丘吉爾到來,親自會麵,商定全球戰爭的協同戰略,將分散的戰力,擰成一股繩。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丘吉爾的這次訪問,選擇在聖誕節前夕這個特殊的時間點,本身就充滿了象征意義。他下榻在白宮,與羅斯福總統一家共同度過了一個雖然簡單但卻意義非凡的聖誕節。兩位領導人在輕鬆的家庭氛圍中,進行了長時間的、推心置腹的交流。據說,丘吉爾在白宮期間,經常穿著他那件標誌性的絲綢睡袍,叼著雪茄,在清晨就闖進羅斯福的臥室,與這位坐在輪椅上的總統,一邊喝著早茶,一邊討論著關乎世界命運的軍國大事。這種超越了普通國與國之間領導人交往的、親密無間的個人友誼和高度的戰略互信,為後來英美兩國在戰爭中能夠緊密合作、共同製定和實施全球戰略,奠定了極其重要的基礎。英美之間的“特殊關係”,在這一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鞏固和升華。
    “彩虹會議”的成果:奠定反法西斯同盟的戰略基石
    丘吉爾這次訪美的核心議題,自然是如何協調兩國的戰爭努力,製定共同的對敵戰略。從1941年12月底到1942年1月中旬,英美兩國的高級軍事和政治領導人,在華盛頓舉行了一係列重要的聯席會議,史稱“阿卡迪亞會議”因為會議期間,丘吉爾和羅斯福也曾前往弗吉尼亞州的阿卡迪亞溫泉療養地進行非正式會談,因此得名,其官方代號則更廣為人知——“彩虹會議”,因為會議討論的是應對不同敵人組合的各種“彩虹”作戰計劃)。
    這次會議的成果,是極其豐碩和深遠的,它基本上確立了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盟國特別是英美兩國)對軸心國作戰的總體戰略框架:
    “先歐後亞”戰略最終拍板:這是最重要的戰略決策!會議明確,雖然日本偷襲了珍珠港,美國在太平洋上損失慘重,但盟國的首要戰略目標,仍然是先集中力量打敗納粹德國這個軸心國集團中最強大、也最危險的敵人!因為隻有先解決了歐洲的威脅,才能最終確保全球的和平與安全。至於日本,可以暫時先采取戰略防禦的態勢,在穩住陣腳、積蓄力量之後,再逐步轉入反攻。這個“先歐後亞”的戰略,對整個二戰的進程和結局,都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
    聯合參謀機構的設立:為了更有效地協調英美兩國的軍事行動,會議決定成立“盟軍聯合參謀長委員會”。這個機構由英美兩國各自的參謀長聯席會議的成員組成,負責製定和協調盟軍在全球各個戰場的聯合作戰計劃,統一調配軍事資源,共享軍事情報。這標誌著英美兩國在軍事指揮層麵上,開始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一體化”。
    《聯合國家宣言》的醞釀:除了軍事戰略,會議還討論了戰後世界秩序的構建問題。在羅斯福總統的積極倡導下,與會的26個反法西斯國家包括美國、英國、蘇聯、中國等)的代表,共同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鄭重宣告各國將運用其全部軍事和經濟資源,與德意日軸心國及其追隨者進行鬥爭,並且在取得勝利之前,絕不單獨與敵人媾和。這份宣言,不僅是“聯合國”這個名稱的首次正式使用,也標誌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
    “阿卡迪亞會議”的意義,怎麽強調都不過分。它不僅確立了盟國在二戰中的核心戰略,建立起了高效的聯合作戰指揮體係,更重要的是,它向全世界特別是向軸心國)展示了反法西斯國家團結一致、共同抗敵的決心和力量。
    對於羅斯福總統本人來說,這次會議的成功,以及與丘吉爾建立起的牢固個人友誼和戰略互信,也進一步堅定了他領導美國打贏這場戰爭的信心。他知道,美國不再是孤軍奮戰,它擁有強大的盟友,擁有正確的戰略,隻要全國人民團結一心,艱苦奮鬥,勝利的曙光,就一定會出現。
    回顧1941年底的美國,我們不得不承認,它在軍事上,確實不是一個完全準備好了的國家。軍隊規模不足,訓練水平不高,武器裝備存在缺陷,戰術思想也相對滯後。麵對著在歐洲和亞洲已經取得了巨大軍事成功的德國和日本,美國在戰爭初期,確實麵臨著極其嚴峻的挑戰,甚至一度在太平洋戰場上節節敗退。
    但是,正如曆史學家們後來反複指出的那樣,美國這個國家,真正可怕的,或許並不是它在某個特定時間點上所擁有的軍事實力,而是它那種一旦被徹底喚醒之後,所能爆發出的、令人難以置信的學習能力、適應能力、創新能力和全社會動員能力!
    然而,就在山姆大叔剛剛從震驚中緩過神、手忙腳亂開始動員的時候,遙遠的東南亞戰場,卻早已烽煙四起。
    別忘了,珍珠港的轟炸機還沒飛出太平洋,日本的另一隻拳頭,早就朝著馬來亞、香港、菲律賓、關島、泰國、緬甸……這一整條資源動脈打了下去。真正的南方戰略大戲,才剛剛開場。
    下一回,咱們就去看看,在那片熱帶雨林和珊瑚海之間,日本人是如何試圖一口吞下整個東南亞的——以及,盟軍又是如何在猝不及防中,被逼到了退無可退的地步。
    喜歡二戰那些事兒請大家收藏:()二戰那些事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