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石油之爭

字數:9356   加入書籤

A+A-


    上一回咱們說到,山下奉文那頭“馬來之虎”用自行車和“歪把子”機槍,就把英國人在馬來半島和新加坡的“百年基業”給攪了個底朝天,號稱“東方直布羅陀”的新加坡要塞,在短短70天之內就城破人俘,13萬英聯邦大軍大部分還是穿著短褲的印度兵和澳大利亞“少爺兵”)乖乖地向日本人舉了白旗。丘吉爾在倫敦氣得直拍桌子,大罵這是“帝國曆史上最大的恥辱”。
    馬來亞的橡膠和錫礦到手了,新加坡這個卡在馬六甲海峽咽喉上的釘子也拔掉了,接下來,日本這頭已經嚐到甜頭的“餓狼”,自然就要把貪婪的目光,投向更南邊那片更廣闊、也更富饒的“香餑餑”——荷屬東印度群島就是咱們現在說的印度尼西亞)!那裏的石油,才是支撐它繼續“南下豪賭”的真正本錢!
    要說這“荷屬東印度”啊,在當年那可是世界地圖上一塊響當當的“肥肉”!這片由大大小小多個島嶼組成的“千島之國”,名義上是荷蘭女王陛下的殖民地,實際上卻是日本軍國主義者們垂涎已久的“聚寶盆”。
    為啥這麽說?因為這地方,簡直就是老天爺賞飯吃,地下埋著太多日本人做夢都想要的寶貝了!
    首先,它是全球最大的天然橡膠、錫礦、鋁土礦、金雞納霜奎寧,治療瘧疾的特效藥,熱帶作戰必備)、胡椒等熱帶經濟作物的出口地之一。這些玩意兒,不僅能賣錢換外匯,更是維持戰爭機器運轉不可或缺的戰略物資。
    但最最讓日本人眼珠子發綠、口水直流的,還是這荷屬東印度群島蘊藏的極其豐富的——石油資源!
    您可要知道,日本本土那點可憐的石油產量日本本土含殖民地朝鮮、中國台灣省)年產原油不到7萬噸,而日本為持戰爭每年需要500萬噸以上原油),連給全國人民點燈都不夠。打仗需要的石油,90以上都得靠從美國、荷屬東印度這些地方進口。現在美國佬已經把油管子給掐了,那荷屬東印度這塊“近在眼前”的油田,就成了日本唯一的、也是最後的指望!
    這荷屬東印度的石油,主要集中在蘇門答臘島和婆羅洲加裏曼丹島)等地。尤其是在蘇門答臘島南部的巨港,不僅有儲量豐富的油田,更建有當時整個東南亞地區規模最大、設備最先進的現代化煉油廠!隻要拿下了巨港,日本就能獲得源源不斷的航空燃油、艦用燃油和各種潤滑油,那聯合艦隊的軍艦就能在太平洋上繼續橫行霸道,陸軍航空隊的飛機也能繼續在中國和東南亞的天空耀武揚威了!
    除了石油,荷屬東印度的爪哇島,則是整個殖民地的行政、經濟和交通中心,人口稠密,物產也相對豐富。控製了爪哇島,就等於控製了整個荷屬東印度的神經中樞。
    負責啃荷屬東印度這塊硬骨頭的,是日本陸軍的第16軍。這支部隊的司令官,名叫今村均,陸軍中將軍銜。
    今村均這個人,在日本陸軍中也算是個比較特別的存在。他不像東條英機、杉山元那些人那麽狂熱好戰,也不像山下奉文那樣以奇襲險勝著稱。他給人的印象,更多的是沉穩老練,深思熟慮,甚至還有點“儒將”的風範。在日本陸軍內部,他素有“防守大師”之稱,擅長組織堅固的防禦和進行持久作戰。這次臨危受命,指揮對荷屬東印度這個廣闊複雜、島嶼眾多的地區發動進攻,對他來說,也是個不小的挑戰。
    今村均手裏的第16軍,兵力其實並不算特別雄厚,主要包括第二師團仙台師團,以頑強著稱)、第三十八師團廣島師團,剛剛參加完對香港的進攻,戰鬥經驗豐富)以及一些配屬的炮兵、工兵和後勤部隊,總兵力大約在5萬到6萬人左右。這點人馬,要對付部署在荷屬東印度各個島嶼上、總數可能超過8萬雖然戰鬥力參差不齊,大部分是殖民地土著部隊)的荷蘭東印度皇家陸軍和英、澳、美等國臨時拚湊起來的盟軍部隊,從紙麵上看,似乎並沒有絕對的優勢。
    但今村均的進攻計劃,卻充分體現了日本軍隊在戰爭初期那種“以快打慢”、“以精銳對烏合”的戰術特點,以及陸海軍協同作戰的效率。
    他的整體戰略方向非常明確:
    先拿石油,再奪中心:首要目標,是迅速奪取蘇門答臘島南部的巨港油田和婆羅洲的幾個重要油田如打拉根、巴厘巴板),確保這些寶貴的能源心髒不被破壞。得手之後,再集中兵力,進攻荷屬東印度的行政和軍事中心——爪哇島。
    三麵夾擊,立體壓迫:日軍的進攻,將從西、北、東三個主要方向,同時向荷屬東印度的核心區域主要是蘇門答臘和爪哇)實施向心突擊。
    西路,由第16軍主力第二師團等)在海軍的掩護下,從法屬印度支那南部的金蘭灣等地出發,首先在蘇門答臘島東海岸登陸,目標直指巨港油田。
    北路,由已經占領了英屬婆羅洲沙撈越、文萊等地)的日軍部隊主要是從第25軍抽調的一部分兵力,以及海軍陸戰隊)和從菲律賓南下的部分日軍,分別向荷屬婆羅洲的打拉根、巴厘巴板等油田和重要港口發動進攻。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東路,則由一支規模較小的、但行動迅速的突擊部隊,在海軍的支援下,從菲律賓南部的棉蘭老島等地出發,首先奪取荷屬東印度東部的蘇拉威西島西裏伯斯島)和馬魯古群島香料群島)的一些關鍵港口和機場,為後續進攻爪哇島的東翼提供跳板,並切斷盟軍從澳大利亞方向可能的增援路線。
    在整個進攻過程中,日本聯合艦隊特別是其強大的航空母艦特混艦隊和水麵作戰艦艇)將負責為登陸部隊提供全程護航和火力支援,並尋求與盟軍在東南亞地區殘存的海軍力量進行決戰,徹底奪取製海權。而日本陸軍和海軍的航空兵部隊,則將對荷屬東印度各個島嶼上的盟軍機場、港口、軍事據點和交通線,進行持續不斷的轟炸和壓製,奪取製空權,為地麵部隊的快速推進掃清障礙。
    可以說,今村均的這個作戰計劃,雖然在兵力上並不占絕對優勢,但卻充分利用了日本在戰爭初期的海空優勢和部隊的機動性,力求通過快速的、多點同時的、海陸空一體的“立體壓迫”,在最短的時間內,打垮荷屬東印度那分散而又脆弱的防禦體係。
    在整個荷屬東印度戰役中,最能體現日軍戰術的突然性和大膽性的,莫過於對蘇門答臘島南部巨港油田的那場“空降奪取”作戰了。這場戰鬥,簡直可以被寫入現代特種兵作戰的教科書!
    巨港,前麵咱們說過,那可是當時東南亞地區最大的煉油廠所在地,也是日本“南下”戰略中最眼饞的一塊“肥肉”。為了確保能夠完整地奪取這裏的油田和煉油設施,防止其在戰鬥中被荷蘭人破壞,日軍策劃了一場極其大膽的空降突襲行動。
    1942年2月14日,情人節的清晨這日子選的,也是夠“浪漫”的)。就在日軍地麵部隊還在蘇門答臘島東海岸艱難推進的時候,數百名據估計約300400名)精銳的日本陸軍傘兵隸屬於第一空降團,由加藤建夫中佐指揮,這位爺後來在日本陸軍航空兵裏也是個傳奇人物,以其座機上畫的“紅色燕子”標誌而聞名),乘坐著數十架運輸機,在戰鬥機的護航下,突然出現在了巨港上空!
    這些從天而降的“綠魔鬼”德國傘兵的綽號,日本傘兵也差不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準確地降落在了巨港煉油廠和附近兩個重要機場p1機場和p2機場)的周圍!他們的任務非常明確:
    迅速控製煉油廠的關鍵設施,特別是那些可能被用來引爆油罐和破壞設備的引爆裝置,防止荷蘭人“玉石俱焚”。
    占領機場,為後續的日軍機降部隊和運輸機提供安全的降落場地。
    切斷巨港與外部的通訊聯係,擾亂荷軍的指揮和增援。
    與此同時,日本海軍的“第二艦隊”由近藤信竹中將指揮,擁有包括航空母艦“龍驤”號在內的主力艦艇)也已經提前封鎖了巨港附近的出海口,切斷了盟軍從海上增援或撤退的可能。
    麵對這突如其來的“天降奇兵”,駐守在巨港地區的荷蘭東印度皇家陸軍和當地的輔助部隊,完全被打了個措手不及!他們雖然也進行了一些抵抗,但由於缺乏有效的空中支援盟軍在東南亞的空中力量早已捉襟見肘),指揮係統也很快陷入混亂,根本無法組織起有效的反擊來將這些已經落地的日本傘兵消滅掉。
    日本傘兵們雖然在空降過程中也遭受了一些損失,但他們憑借著精良的裝備、悍不畏死的戰鬥意誌和周密的計劃,很快就攻占了機場,並成功地阻止了荷蘭人對煉油廠大部分關鍵設施的徹底破壞雖然也有一些油罐被點燃,但核心的煉油設備基本保存完好)。
    緊接著,更多的日軍後續部隊,通過運輸機直接在被占領的機場降落,迅速鞏固了戰果。
    僅僅用了不到兩天的時間,日本就以極小的代價,幾乎完整地奪取了整個東南亞地區最重要、也是最寶貴的油田和煉油設施,這裏麵還有著170萬噸打好的石油!這對日本的戰爭機器來說,簡直是打了一針強心劑!其戰略意義,怎麽強調都不過分!它不僅為日本提供了急需的石油資源,也為日軍下一步進攻爪哇島,解除了後顧之憂。
    拿下了蘇門答臘的巨港油田和婆羅洲的幾個重要據點之後,今村均的下一個目標,自然就是荷屬東印度的“心髒”——爪哇島了。
    爪哇島,不僅是荷屬東印度的行政和經濟中心,也是盟軍在整個東南亞地區除了緬甸)最後一塊、也是最重要的戰略支撐點。如果爪哇島再丟了,那盟軍在整個西南太平洋的防線,就將徹底崩潰。
    為了協調和統一指揮在東南亞地區包括馬來亞、緬甸、荷屬東印度、菲律賓等地)抵抗日軍進攻的盟軍部隊,早在1942年1月初,美國、英國、荷蘭和澳大利亞四國,就在爪哇島成立了一個聯合軍事指揮機構,取其英文國名首字母,簡稱為abda司令部。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這個abda司令部的總司令,由英國陸軍上將阿奇博爾德·韋弗爾爵士擔任。韋爵爺也算是一員名將了,之前在中東戰場上也打過一些勝仗。但這次跑到東南亞來收拾這個爛攤子,他可真是有點“力不從心”了。
    為啥?因為這個所謂的“聯合司令部”,從一開始就是個“先天不足”、“後天失調”的“草台班子”!
    指揮混亂,各自為政:四個國家的軍隊,語言不通,指揮體係各異,武器裝備五花八門,後勤保障更是亂成一鍋粥。韋弗爾爵士雖然名義上是總司令,但他手底下能直接調動的兵力非常有限,很多時候,還得看各國指揮官的臉色行事。大家各懷心思,都想優先保住自家的“一畝三分地”,根本無法形成統一有效的指揮和協同作戰。
    兵力不足,士氣低落:部署在爪哇島上的盟軍部隊,大多是些從馬來亞、新加坡等地潰敗下來的殘兵敗將,或者是剛剛從澳大利亞、美國本土調來的、缺乏熱帶作戰經驗的新兵,還有就是那些戰鬥力本就不強的荷蘭東印度殖民地部隊。他們裝備差,訓練不足,更要命的是,在經曆了之前一係列的失敗之後,士氣普遍低落,對戰勝日本人根本不抱什麽希望。
    情報失誤,判斷失靈:盟軍對日軍的進攻方向、兵力部署和作戰能力,都缺乏準確的情報和清醒的認識。他們往往是被動挨打,疲於奔命,根本無法掌握戰場的主動權。
    就這樣一個“豆腐渣工程”般的聯合防禦體係,麵對著士氣如虹、經驗豐富、海空一體協同作戰的日本侵略軍,其結局可想而知。
    從1942年2月底開始,今村均指揮的日軍第16軍主力,在完成了對蘇門答臘和婆羅洲等外圍島嶼的占領之後,開始從西、北、東三個方向,對爪哇島發動了大規模的兩棲登陸作戰。日軍采用的是典型的“多點同時登陸、快速穿插分割、中心開花合圍”的戰術。
    而部署在爪哇島上的盟軍部隊,雖然也進行了一些抵抗,但根本無法抵擋日軍的淩厲攻勢。他們的防線很快就被突破,部隊被分割包圍,指揮係統也迅速陷入癱瘓。
    到了3月上旬,爪哇島上的盟軍有組織的抵抗基本宣告結束。3月8日,駐爪哇島的荷蘭東印度皇家陸軍總司令海因·特爾·波爾滕中將,在萬隆向日軍投降。殘餘的英、澳、美等國部隊,也相繼放下了武器。爪哇島,這個荷屬東印度的“心髒”,就這樣,在短短十幾天之內,也落入了日本人的魔掌。abda司令部這個短命的聯合指揮機構,也隨之宣告解體,韋弗爾爵士也灰溜溜地跑去了印度,繼續指揮那邊的爛攤子。
    就在爪哇島的陸地戰場上,盟軍一敗塗地的時候,海麵上,一場同樣結局悲慘的海戰,也徹底宣告了盟軍在東南亞地區製海權的喪失。這就是發生在1942年2月27日至3月1日的爪哇海海戰及其後續的一係列海空追擊戰。
    簡單來說,這場海戰,就是日本聯合艦隊的主力主要是第五戰隊、第七戰隊等,擁有重巡洋艦、輕巡洋艦和大量驅逐艦,並得到航空母艦“龍驤”號和水上飛機母艦的空中支援),在爪哇島附近海域,迎戰由abda司令部東拚西湊起來的一支多國海軍混合艦隊。
    這支盟軍艦隊,由荷蘭海軍少將卡雷爾·杜爾曼指揮,旗艦是荷蘭輕巡洋艦“德魯伊特爾”號。艦隊裏還包括了美國的重巡洋艦“休斯敦”號、英國的重巡洋艦“埃克塞特”號就是當年在拉普拉塔河口打沉德國“斯佩伯爵號”袖珍戰列艦的那艘功勳艦)、澳大利亞的輕巡洋艦“珀斯”號,以及一些荷蘭、英國、美國的驅逐艦。從紙麵上看,這支艦隊的實力也不算太弱。
    但問題是,這支所謂的“聯合艦隊”,實際上是“軍心不齊,裝備各異,指揮混亂”的典型代表。各國軍艦的性能、火力、通訊係統都不一樣,飛行員們更是缺乏協同作戰的經驗。更要命的是,他們麵對的,是訓練有素、配合默契、而且在艦載航空兵和夜戰能力方麵占據絕對優勢的日本海軍!
    戰鬥的結果,幾乎是一邊倒的。
    在2月27日白天的海戰中,盟軍艦隊雖然也打得相當頑強,但很快就暴露了其在火力、航速、協同和空中掩護方麵的劣勢。杜爾曼將軍試圖用他的艦隊去阻止日軍在爪哇島的登陸船隊,結果卻一頭撞上了日本海軍的護航主力。
    在激戰中,英國重巡洋艦“埃克塞特”號被日軍炮火重創,被迫退出戰鬥。荷蘭驅逐艦“科爾特納爾”號被魚雷擊沉。到了夜間,戰鬥仍在繼續。杜爾曼將軍孤注一擲,率領殘部試圖再次衝擊日軍登陸場。結果,在混亂的夜戰中,他的旗艦“德魯伊特爾”號和另一艘荷蘭輕巡洋艦“爪哇”號,相繼被日軍發射的威力巨大的“長矛”氧氣魚雷擊中,迅速沉沒!杜爾曼將軍本人,也隨艦陣亡,以身殉國。
    爪哇海海戰的主力交戰雖然結束了,但對盟軍殘餘艦艇的追殺還在繼續。在接下來的幾天裏,試圖分散突圍的盟軍艦船,在巽他海峽、巴厘海峽等地,又遭到了日本海軍水麵艦艇和航空兵的輪番攻擊。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美國重巡洋艦“休斯敦”號 和澳大利亞輕巡洋艦“珀斯”號 ,在試圖從巽他海峽突圍時,遭遇了日本海軍的重兵攔截。兩艦雖然奮力抵抗,打光了所有的炮彈和魚雷,但最終還是寡不敵眾,雙雙戰沉在印尼的萬丹灣。兩艦的艦長都陣亡,數千名官兵或犧牲或被俘。
    英國重巡洋艦“埃克塞特”號及其護航的驅逐艦,在試圖向西突圍時,也再次遭到日本巡洋艦和驅逐艦的攔截,並最終被擊沉。
    至此,盟軍在荷屬東印度海域有組織的抵抗力量,幾乎全軍覆沒!日本海軍徹底掌握了整個南洋地區的製海權,其登陸部隊和運輸船隊,可以暢通無阻地在各個島嶼之間穿梭往來。
    隨著爪哇島的陷落和盟軍海軍的覆滅,荷蘭在東印度群島長達三百多年的殖民統治,也宣告徹底瓦解。駐紮在各個島嶼上的荷蘭殖民地軍隊被解除武裝,大批荷蘭官員和僑民成了日本人的俘虜。荷屬東印度總督斯塔夏麥爾將軍,也被迫向日軍投降。這是近代以來,第一次有一個西方殖民國家,在亞洲將其整塊的、而且是如此廣闊富饒的殖民地,完整地“讓”給了一個亞洲國家。
    日本,這個曾經被西方列強用炮艦轟開國門的“東方小國”,如今卻搖身一變,成了打敗西方殖民者、將他們從亞洲趕出去的“解放者”至少日本人自己是這麽宣傳的)。這種巨大的角色反差和“勝利”的喜悅,讓日本國內的軍國主義狂熱,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頂峰。他們更加堅信,“大東亞共榮圈”的美夢,馬上就要實現了!他們開始在占領區,積極扶植各種親日的傀儡政權和合作組織,試圖建立一個由日本主導的“亞洲新秩序”。
    這場以石油開局、以帝國崩塌為句點的戰役,從軍事角度來看,確實打得堪稱幹淨利落。今村均的第16軍,僅以不到6萬兵力、付出約1500人的傷亡,就吞下了橫跨千裏海域的荷屬東印度,贏得了資源、贏得了戰略空間,贏得了一個舊殖民時代的句號。
    在整個荷屬東印度戰役中,盟軍方麵總計死亡超過6000人,被俘人數超過人。僅爪哇海海戰一役,盟軍艦隊幾乎全軍覆沒,損失重巡、輕巡、驅逐艦十餘艘,陣亡官兵逾2300人,包括荷蘭海軍名將杜爾曼在內的數位指揮官。那一具具隨艦沉沒的屍體,和那一條條再也不會升起的國旗,不隻是某幾場戰鬥的終點,而是一個舊殖民世界的沉沒儀式。
    然而,在這看似輝煌的“勝利幻覺”背後,巨大的危機和隱患,也開始悄然滋生。
    管理體係的混亂:占領了如此廣闊、民族成分如此複雜、島嶼如此分散的地區,如何進行有效的統治和管理,對日本來說,是一個巨大的難題。他們雖然也試圖建立各種軍事和民政管理機構,但往往因為缺乏經驗、人手不足、以及對當地情況的不了解,而顯得力不從心,效率低下。
    人口眾多,治安成本巨大:荷屬東印度人口稠密,各個島嶼之間的文化和宗教信仰也存在差異。雖然最初有一些當地人可能因為痛恨荷蘭殖民統治而對日本人抱有一些不切實際的幻想,但很快,他們就發現,日本人帶來的,是比荷蘭人更殘酷的壓迫和掠奪。各種形式的抵抗運動和遊擊戰爭,開始在各個島嶼上悄然興起。為了維持占領區的“治安”,日本將不得不投入越來越多的兵力,治安成本也將越來越高。
    補給線拉長,兵力捉襟見肘,海軍護航壓力山大:從日本本土到遙遠的荷屬東印度,數千海裏的海上運輸線,漫長而又脆弱,極易遭到盟軍特別是美國潛艇)的襲擊。而日本海軍雖然在初期取得了製海權,但其艦艇數量和護航能力,相對於如此廣闊的占領區和如此漫長的運輸線來說,也開始顯得捉襟見肘。隨著戰爭的進行,這種後勤補給和兵力不足的矛盾,將越來越突出,最終成為拖垮日本戰爭機器的重要原因之一。
    可以說,日本在荷屬東印度取得的勝利,雖然在短期內為其提供了急需的石油等戰略資源,但也像一口吞下了一塊遠超自己消化能力的“肥肉”,不僅難以消化,反而可能把自己給活活撐死。戰果雖然豐碩,但失敗的種子,也已經悄然埋下。
    可就在日本人以為帝國已將東南亞一舉吞下、海天無阻的時候,那張地圖上,另一塊至今尚未染紅的地盤,卻在悄然凝聚著更強的風暴——菲律賓。
    那不是荷蘭人、英屬義務兵、澳洲誌願軍,也不是急著逃命的港督和潰兵。那裏駐紮著的,是美國正規軍,是山姆大叔親手插上的星條旗。
    與荷屬東印度的步步後撤不同,菲律賓的美軍已不再是“遠東象征”,而是被逼到家門口的困獸。麥克阿瑟這個名字,也即將在那片焦土中,以火焰寫下誓言。
    喜歡二戰那些事兒請大家收藏:()二戰那些事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