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緬甸之殤
字數:12316 加入書籤
上一回咱們說到,麥克阿瑟在菲律賓巴丹半島的叢林裏,眼瞅著手底下那幫饑寒交迫、疾病纏身的美菲聯軍是回天乏術了,隻能在羅斯福總統的死命令下,懷著“我還會回來”的悲壯誓言,搭上魚雷快艇,腳底抹油溜去了澳大利亞。剩下的幾萬盟軍將士,在溫萊特將軍的指揮下,又苦苦支撐了一陣子,最終還是沒能逃過全軍覆沒、舉手投降的命運。巴丹死亡行軍的慘劇,更是給美國人心裏,又添了一道深深的傷疤。
這一回,咱們把目光轉向亞洲大陸的西南邊緣——印緬戰線,看看那場同樣驚心動魄、但更顯悲壯的拉鋸戰,是如何打響的。
緬甸這地方,它就像一個楔子,深深地楔入了中南半島的西部。往東,它與泰國和法屬印度支那越南、老撾、柬埔寨,當時已被日本控製)接壤;往北,它與中國的雲南省山水相連;往西,則與英屬印度的東北部門戶阿薩姆邦隔著崇山峻嶺。這地理位置,簡直就是一塊天然的戰略棋盤,是其“南進”戰略中一個至關重要的延伸和必然環節。
當時的緬甸連接著中國抗戰的最後一條陸上國際交通大動脈——滇緬公路!自從日本占領了越南,切斷了中越之間的“滇越鐵路”之後,這條從緬甸首府仰光港卸貨,通過鐵路運至臘戍,再由汽車沿著崎嶇的山路,翻越崇山峻嶺,最終抵達中國昆明的運輸線,就成了蔣介石的國民政府從外部獲得軍事援助和戰略物資的“生命線”雖然這條線運輸能力也有限,而且經常遭到日軍飛機的轟炸)。隻要把滇緬公路給掐斷了,那困守在中國西南大後方的中國軍隊,就等於被徹底孤立起來,早晚得因為彈盡糧絕而崩潰。這是日本人打的第一個如意算盤。
其次,占領緬甸,可以極大地鞏固日本在泰國、馬來亞和法屬印度支那等已占領地區的側翼安全,形成一個更穩固的“戰略後方”。
再者,緬甸本身也擁有一定的戰略資源,比如石油雖然產量不如荷屬東印度)、柚木、大米等等,對日本來說,也是聊勝於無的補充。
更長遠的看,如果日軍能夠成功占領整個緬甸,那麽他們的兵鋒就可以直接威脅到英屬印度的東北門戶!英屬印度,那可是大英帝國皇冠上最璀璨的一顆“明珠”,也是英國在亞洲最重要的殖民地和兵源、物資供應地。一旦印度受到威脅,英國必將手忙腳亂,不得不從其他戰場比如中東、甚至歐洲本土)抽調更多的兵力來保衛印度,這將極大地分散英國的軍事力量,牽製其在整個二戰全局中的戰略部署。
所以啊,對於當時的英、中、美三方來說,緬甸的戰略地位,也是不言而喻的:
滇緬公路,對中國來說,那是名副其實的“抗戰輸血管”,是最後一口“氧氣”。
英軍,則必須死守緬甸,把它作為保衛印度的“東方屏障”,一旦緬甸失守,印度危矣,整個大英帝國在亞洲的統治基礎都可能動搖。
而美國呢?雖然在1942年初,它在太平洋上還處在手忙腳亂的戰略防禦階段,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應對日本海軍的攻勢和穩定西南太平洋的防線上,但它也高度關注著遠東大陸的局勢。中國戰場能否堅持下去,直接關係到它在整個反法西斯戰爭全局中的戰略部署。如果中國垮了,那日本就可以騰出手來,將其數百萬陸軍主力投入到其他戰場,後果不堪設想。因此,確保滇緬公路的暢通,支持中國繼續抗戰,也符合美國的戰略利益。
就這樣,緬甸這個看似偏遠的熱帶叢林國家,因為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戰略價值,一下子就成了1942年初,亞洲戰場上各方勢力激烈角逐的又一個“血肉磨坊”。
負責執行進攻緬甸任務的,是日本陸軍的第15軍,司令官是飯田祥二郎陸軍中將。這位飯田將軍,在日本陸軍中也算是個比較有經驗的指揮官,雖然名氣可能不如山下奉文那麽響亮,但也同樣深諳“閃電戰”和叢林作戰的精髓。
他手底下的第15軍,主要由號稱“祭兵團”的第33師團以其在日俄戰爭旅順攻堅戰中充當“敢死隊”的悲壯曆史而聞名,戰鬥意誌極其頑強)和“龍兵團”的第55師團也是一支經曆過侵華戰爭的老牌部隊)等精銳部隊組成,總兵力大約在3萬5千人左右。雖然兵力不算特別多,但他們裝備精良,訓練有素,而且剛剛在泰國嚐到了“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甜頭,士氣正旺。
1942年1月,就在山下奉文的第25軍還在馬來半島上勢如破竹的時候,飯田祥二郎的第15軍,也從剛剛“友好合作”的泰國西部邊境地區,兵分兩路,向著英屬緬甸的南部地區,發動了迅猛的攻勢!
戰役的推進,基本上是沿著從南到北的仰光—曼德勒—臘戍這條縱貫緬甸全境的鐵路和公路幹線展開的。日軍充分發揮了其在兵員素質、叢林作戰經驗和空中支援方麵的優勢,采用多路穿插、側翼迂回、輕步兵快速突擊等多種戰術,打得駐守在緬甸的英印軍主要是裝備和訓練都比較差的殖民地部隊和少數英國本土部隊)是節節敗退,潰不成軍。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1月下旬,日軍攻占了緬甸南部的重要港口土瓦和毛淡棉,切斷了英軍從海上獲得增援和補給的通道。
2月,日軍渡過天險薩爾溫江,繼續向北推進。
3月7日,緬甸首都、也是最重要的港口城市仰光,在經曆了日軍的猛烈轟炸和地麵進攻之後,宣告陷落!仰光的失守,對英軍來說,是一個災難性的打擊,不僅意味著他們失去了在緬甸最重要的戰略支撐點和補給基地,也使得整個緬甸南部的防線徹底崩潰。
隨後,日軍兵分兩路,一路沿伊洛瓦底江向北追擊,目標直指緬甸中部的重鎮曼德勒;另一路則向東北方向,沿著通往中國雲南的滇緬公路,向著戰略要地東枝和臘戍猛撲過去,企圖徹底切斷中國的這條“生命線”。
麵對日軍這排山倒海般的攻勢,駐守在緬甸的英印軍,可以說是被打得毫無還手之力,從一開始就陷入了被動挨打、節節敗退的窘境。
日軍攻勢初起,英印軍潰退 (1942年1月至2月)
1942年1月,飯田祥二郎指揮的日軍第15軍,從泰國西部邊境,兵分兩路,向緬甸南部發動了突襲。當麵之敵,主要是裝備和訓練都比較差的英印殖民地部隊和少數英國本土部隊。這些部隊,不僅對日軍的作戰特點和叢林戰術缺乏了解,而且士氣低落,指揮混亂,根本無法抵擋日軍的淩厲攻勢。日軍的先頭部隊,如同熱刀切黃油一般,迅速突破了英印軍在邊境地區倉促建立的防線,一路向北推進。英國駐緬甸總司令胡敦中將,麵對日軍的凶猛攻勢,也是束手無策,隻能下令部隊邊打邊退,希望能退守到伊洛瓦底江以西地區,依托天險組織防禦。
同古會戰2月至3月):中國遠征軍的首次亮相與頑強抵抗
就在英印軍全線潰退、仰光危在旦夕的危急時刻,一支來自中國的特殊部隊,應英國方麵的緊急請求,火速開赴緬甸,加入了保衛這條“國際生命線”的戰鬥。他們,就是後來名震中外的——中國遠征軍!
早在1941年底,中英兩國就簽署了《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約定一旦日本進攻緬甸,中國將派兵入緬協同英軍作戰。現在,承諾兌現的時刻到了。
1942年2月,由杜聿明將軍率領的中國遠征軍第五軍主力包括當時中國裝備最好、訓練也相對精良的第200師、新編第22師等)作為第一批入緬部隊,日夜兼程,沿著滇緬公路,開進了緬甸中部的戰略要地同古。
同古,位於仰光至曼德勒的鐵路和公路幹線上,是阻止日軍北上的一個重要屏障。中國遠征軍第200師師長戴安瀾將軍),奉命在同古一線組織防禦,掩護正在潰退的英印軍,並遲滯日軍的進攻。
從3月中下旬開始,日軍第55師團主力,在飛機和坦克的掩護下,向同古地區的中國遠征軍陣地發動了猛烈的進攻。中國守軍雖然在兵力、火力和裝備上都處於劣勢,而且是異國作戰,對地形也不熟悉,但他們憑借著高昂的愛國熱情和頑強的戰鬥意誌,與日軍展開了殊死的搏鬥!
在同古城內和周邊的陣地上,槍炮聲、爆炸聲、喊殺聲晝夜不絕。中國士兵們依托著簡陋的工事,用集束手榴彈、迫擊炮甚至血肉之軀,與日軍的坦克和步兵進行著反複的爭奪。戴安瀾將軍親臨火線,在此期間,親自下達一道命令,極大鼓舞了部下的士氣:
“自我一下,如本師長戰死,以副師長代之;副師長戰死,以參謀長代之;參謀長戰死,以某某團長代之。以此類推,各級皆然。”
他要確保部隊在他倒下後依然能堅持到底。
中國遠征軍作戰雖然英勇,但最終因為傷亡過大、側翼暴露、以及英軍未能按計劃提供有效支援等原因,被迫在3月底放棄同古,向北撤退。但他們在這場戰鬥中,以劣勢兵力頑強抵抗了日軍精銳師團十多天的猛攻,斃傷日軍數千人日軍自稱傷亡一千餘人,但中方估計遠不止此),有效遲滯了日軍北上的速度,也為後續入緬的中國遠征軍部隊如第六軍、第六十六軍等)爭取了寶貴的集結和部署時間。更重要的是,中國遠征軍在同古的英勇表現,向全世界特別是那些還對中國軍隊戰鬥力抱有懷疑的盟國)證明了,中國軍人,是敢於而且能夠與日本侵略者進行正麵硬撼的!這是中國遠征軍在緬甸戰場上的第一次亮相,雖然結局是撤退,但雖敗猶榮!
中國遠征軍全麵介入,多線救火,但敗局難挽:
同古失守後,緬甸戰局急轉直下。英印軍的防線進一步崩潰,日軍勢如破竹,繼續向北、向東北方向快速推進。
為了挽救危局,已經進入緬甸的中國遠征軍後續部隊包括甘麗初指揮的第六軍、張軫指揮的第六十六軍等),被迫在極其被動和混亂的情況下,沿著滇緬公路、中緬鐵路當時還在修建中,並未完全通車)以及伊洛瓦底江沿岸等多個方向,倉促投入戰鬥,試圖堵截日軍的攻勢,或者救援那些被日軍分割包圍的英印軍部隊。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然而,此時的緬甸戰場,對盟軍來說,已經是“無險可守,無兵可用,無計可施”的絕境了。中國遠征軍雖然英勇善戰,但他們畢竟是客場作戰,對緬甸那複雜的地形、濕熱的氣候、以及肆虐的各種熱帶疾病如瘧疾、痢疾等)都極不適應。後勤補給也極其困難,很多時候,連基本的糧食和彈藥都難以保障。更要命的是,盟軍內部中英之間,甚至中國軍隊內部不同派係之間)在指揮協同、戰略部署等方麵,也存在著不少矛盾和摩擦,難以形成真正的合力。
4月上旬,遠征軍一部在緬甸北部撣邦高原的重要交通樞紐東枝,與日軍第56師團這支部隊以山地作戰見長,戰鬥力強悍)發生激戰。遠征軍一度堅守住了陣地,但最終因為側翼被日軍穿插迂回,後路受到威脅,被迫放棄東枝,繼續向北撤退。
整個4月份,中國遠征軍就像一個疲於奔命的“救火隊員”,在緬甸中北部那廣闊而又陌生的戰場上,東西馳援,南北轉戰,雖然也打了一些局部的勝仗,遲滯了日軍的進攻,但始終無法從根本上扭轉整個戰局的頹勢。他們麵臨的,不僅僅是裝備精良、戰術靈活的日本侵略軍,更有那無處不在的叢林、泥沼、疫病以及日益臨近的雨季……
仁安羌大捷——黑暗中的一抹亮色
就在緬甸戰場上一片愁雲慘霧、盟軍節節敗退的時候,一場由中國遠征軍獨立完成的、堪稱奇跡般的救援行動,卻像一道劃破夜空的閃電,給絕望中的盟軍帶來了一絲久違的振奮和希望。這就是後來名揚中外的——仁安羌大捷!
1942年4月中旬,大約7000多名被切斷退路的英軍主要是英緬第一師和第七裝甲旅的殘部)及其家屬、隨軍記者等,被日軍第33師團的一部分兵力,死死地包圍在了緬甸中部伊洛瓦底江東岸的仁安羌油田地區。這批英軍,彈盡糧絕,水源斷絕,又處在日軍的炮火威脅之下,隨時都有被全殲或渴死的危險,情況萬分危急!英軍指揮官斯利姆將軍,這位爺後來可是英軍在緬甸戰場反攻的靈魂人物)心急如焚,向中國遠征軍發出了十萬火急的求救信號。
接到求救命令的,是中國遠征軍新編第38師,師長是孫立人將軍。孫立人,這位畢業於美國弗吉尼亞軍校、深受西方軍事思想影響的儒將,臨危受命,果斷決定,派遣其麾下最精銳的第113團團長劉放吾上校),星夜兼程,火速馳援仁安羌!
第113團的官兵們,在接到命令後,不顧疲勞,以驚人的速度向仁安羌油田地區急行軍。他們趕到戰場後,立刻向包圍英軍的日軍陣地發動了猛烈的反擊!中國士兵們作戰極其勇猛,與日軍展開了激烈的白刃戰和反複衝殺!
經過兩天兩夜的浴血奮戰,付出了不小的傷亡代價之後,孫立人指揮的第113團,硬是憑借著過人的勇氣和靈活的戰術,成功地擊潰了當麵之敵日軍一個加強大隊),打開了一個缺口,將被圍困數日的7000多名英軍官兵和500多名西方僑民、記者等,安全地解救了出來!
仁安羌大捷,雖然在整個緬甸戰役的全局中,可能隻是一次規模不大的局部戰鬥,但其意義卻非同小可!這是中國遠征軍在入緬作戰以來,取得的第一次、也是最輝煌的一次勝利!它不僅極大地提振了當時已經跌入穀底的盟軍士氣,也讓那些曾經對中國軍隊戰鬥力抱有偏見的西方盟國,第一次真正見識到了中國軍人的英勇善戰和犧牲精神。孫立人和他的新38師,也因此一戰成名,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讚譽,成為了中國軍隊參與國際反法西斯合作的一個重要象征。
臘戍會戰——退路斷絕,緬甸失守
仁安羌的勝利喜悅尚未完全散去,緬甸戰場的整體局勢,卻依然在向著對盟軍越來越不利的方向發展。
日軍在占領了緬甸中部的大部分地區之後,並沒有滿足。他們兵分幾路,繼續向北、向東北方向猛攻,其最重要的戰略目標之一,就是徹底切斷中國與外部世界聯係的最後一條陸上大動脈——滇緬公路!
滇緬公路的緬甸境內終點站,是位於緬北撣邦高原的重要交通樞紐——臘戍。這裏不僅是鐵路的終點,也是公路運輸的起點,更是中國遠征軍賴以獲得國內補給和與後方聯係的關鍵咽喉。一旦臘戍失守,滇緬公路就將被徹底切斷,中國遠征軍的退路也將受到嚴重威脅。
1942年4月下旬,日軍第56師團等精銳部隊,在經過一番周密的準備之後,向著臘戍發動了猛烈的進攻。駐守在臘戍及其周邊的中國遠征軍部隊主要是第六軍和第六十六軍的一部分),雖然也進行了抵抗,但在日軍強大的攻勢麵前,顯得力不從心。
4月29日,臘戍宣告陷落!
臘戍的失守,對整個緬甸戰局來說,是一個致命的轉折點!它標誌著滇緬公路這條中國抗戰的“生命線”,被日本人徹底掐斷了!中國與外部世界的陸路聯係,至此完全中斷除了後來那條更加艱險的“駝峰航線”)。部署在緬甸境內的數十萬中國遠征軍、英印軍以及大量的華僑和難民,一下子就陷入了前有日軍追擊、後無退路、三麵被圍的絕境之中!有組織的撤退,已經變得幾乎不可能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曼德勒與八莫——絕地撤退前的掙紮
臘戍失守後,緬甸戰場的形勢已經糜爛到了無以複加的地步。盟軍的防線徹底崩潰,部隊建製被打亂,指揮係統失靈,到處是潰兵和難民。
在緬甸中部的第二大城市曼德勒,英印軍依托著這裏作為中緬交通要道的重要地位,也曾試圖組織防禦,但最終還是沒能頂住日軍的進攻,被迫放棄城市,繼續向北撤退。
殘餘的中國遠征軍和英印軍部隊,在杜聿明、史迪威當時擔任中國戰區參謀長兼駐緬美軍司令)等人的指揮下,開始向緬甸北部的八莫地區集結,希望能在這裏組織起最後一道防線,或者至少能為後續的撤退爭取一些時間。
5月初,日軍也追擊到了八莫一線。雙方在八莫周邊地區,再次爆發了激烈的戰鬥。但此時的盟軍,早已是強弩之末,缺衣少食,彈盡糧絕,士氣低落,根本無法與士氣正旺、裝備精良的日軍進行有效的對抗。八莫的防線,也很快就被突破。
悲壯撤退:惠通橋斷後與野人山慘劇
緬甸全境的失守,已經無可挽回。擺在殘餘的數萬中國遠征軍和英印軍麵前的,隻有一條路——那就是想盡一切辦法,從日軍的重重包圍和追擊之中,殺出一條血路,撤回中國境內或者印度。
撤退的道路,主要有三條:
一路,是沿著伊洛瓦底江河穀向北,進入緬北克欽邦那片被稱為“野人山”的、方圓數百裏的原始熱帶雨林地區,然後翻越中緬邊境的高黎貢山,進入中國雲南。這條路,路途最遠,也最艱險,但也是當時杜聿明率領的遠征軍主力選擇的撤退路線。
另一路,是由孫立人將軍率領的新38師等部隊,在完成了仁安羌解圍任務後,因為與主力失去聯係,被迫向西撤退,最終進入了英屬印度境內。這條路相對安全一些,但也同樣充滿了艱辛。
還有一路,則是滯留在緬甸南部的一些零散部隊和華僑難民,他們試圖通過各種小道,向東或向北突圍,但大部分都未能成功。
其中,最為慘烈、也最為後人所銘記的,無疑是杜聿明率領的遠征軍主力,那場穿越“野人山”的死亡大撤退!
“野人山”,那可不是一般的山林,那是一片真正的“綠色魔窟”!那裏山高林密,瘴氣彌漫,毒蛇猛獸出沒,根本就沒有路!再加上正值緬甸的雨季,連綿不斷的暴雨使得山洪頻發,道路如果還能稱之為路的話)泥濘不堪,寸步難行。數萬名中國遠征軍官兵、傷病員以及隨軍的家屬和難民,就在這樣極端惡劣的環境中,開始了他們長達數月之久的死亡行軍。
饑餓、疾病瘧疾、痢疾、霍亂、腳氣病……)、疲憊、絕望……無情地吞噬著這些曾經英勇的戰士的生命。很多人因為找不到吃的,隻能靠吃樹皮、草根、野果甚至觀音土充饑,最終活活餓死。很多人因為感染了各種疾病,又得不到及時的醫治,在高燒和痛苦中死去。還有很多人,在翻越陡峭的山崖、或者渡過湍急的河流時,失足墜落,或者被山洪卷走。更有甚者,因為無法忍受這種無休止的折磨和絕望,選擇了自殺……
在1942年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中,參戰兵力約為9萬人。根據戰後統計和各方史料匯總,這次遠征的損失極為慘重:
陣亡人數:約人
負傷人數:約人
野人山叢林撤退中失蹤或病亡:約人
總減員人數:超過人,占部隊總數的近一半。
其中,叢林撤退造成的非戰鬥性減員尤為嚴重,是整個戰役的最大悲劇之一。大量士兵因瘧疾、痢疾、饑餓、失溫或迷失方向在野人山中喪生,留下極為慘痛的曆史記憶。
就在遠征軍主力在野人山中苦苦掙紮的時候,負責斷後任務的第200師師長戴安瀾將軍,在指揮部隊與日軍激戰、掩護主力撤退的過程中,不幸身負重傷。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他的部下們抬著他,艱難地向國內轉移。但終因傷勢過重,又缺乏有效的醫療救治,這位在同古保衛戰中立下赫赫戰功的鐵血將軍,最終在緬北的茅邦地區靠近中緬邊境),壯烈殉國,時年僅38歲!在犧牲之前,戴安瀾命人將自己從擔架上抬起來,穿上軍服,麵向祖國方向,並高喊:反攻!
戴安瀾將軍的犧牲,在當時舉國震動,蔣介石親自為他主持追悼會,毛澤東主席也為他題寫了挽詞,稱其為“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其英雄事跡,至今仍在中華大地傳頌。
而在中緬邊境線上,為了阻止日軍的追擊,保障大部隊能夠安全撤回國內,杜聿明將軍在萬般無奈之下,下達了一個極其痛苦的命令——炸毀橫跨在怒江天險之上、連接中緬兩國的最後通道——惠通橋!
1942年5月5日,隨著一聲巨響,這座曾經承載了無數抗戰物資和希望的鋼索吊橋,在濃煙和烈火中斷裂,墜入了波濤洶湧的怒江之中。惠通橋的炸毀,雖然有效地阻止了日軍機械化部隊的快速追擊,但也使得一部分未能及時過橋的遠征軍官兵和難民,被永遠地困在了緬甸的叢林之中,他們的命運,也大多是凶多吉少。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至此,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以極其慘痛的失敗而告終。
隨著緬甸的全麵陷落,日本的“帝國長臂”,已經伸到了英屬印度的東北邊緣。殘餘的英印軍部隊,被迫後撤到印緬邊境的阿薩姆平原地區,依托著布拉馬普特拉河等天然屏障,重新構築防線,準備抵擋日軍可能對印度本土發動的進攻。
此時的英屬印度,局勢也變得異常動蕩和微妙。
一方麵,日本人的“勝利”和“亞洲人的亞洲”的宣傳口號,在印度國內,也確實忽悠了一些人。特別是那些長期致力於爭取印度民族獨立的激進派人士,比如蘇巴斯·錢德拉·鮑斯他曾是國大黨的重要領導人,後來因為與甘地政見不合而出走,並尋求與軸心國合作來爭取印度獨立),更是將日本視為“解放印度”的希望所在。在日本人的支持和策動下,鮑斯在東南亞組織起了一支由印度戰俘和當地印度僑民組成的“印度國民軍”,打著“打倒英國殖民統治,建立自由印度”的旗號,準備配合日軍,向印度本土發動進攻。
但另一方麵,日軍在緬甸的殘暴行徑和對資源的瘋狂掠奪,也讓很多印度人看清了其“解放者”的虛偽麵目。更重要的是,英國在印度的殖民統治雖然不得人心,但它畢竟經營多年,根基深厚,依然掌握著強大的軍事和政治力量。英國政府也開始意識到,必須采取一些措施,來安撫印度國內日益高漲的民族獨立呼聲,爭取他們對反法西斯戰爭的支持。丘吉爾甚至派出內閣大臣斯塔福德·克裏普斯爵士前往印度,與國大黨和穆斯林聯盟等主要政治派別進行談判,許諾在戰後給予印度更多的自治權甚至獨立地位雖然這些談判最終因為雙方分歧過大而未能取得實質性成果)。就連遠在重慶的蔣介石,也曾以“亞洲同胞”的身份,苦口婆心地勸說丘吉爾,希望英國能更開明一些,給予印度更多的政治權利,以穩定後方,共同對抗日本的侵略。
英國雖然在緬甸慘敗,但其在印度的統治根基尚在,並且開始在阿薩姆平原地區重新集結和整訓部隊,準備未來的反攻。而中國方麵,雖然滇緬公路被切斷,但並沒有放棄抵抗。在美國的幫助下,一條更加艱險、也更具傳奇色彩的空中補給線——“駝峰航線”——開始悄然醞釀和投入運營。
這條航線,從印度東北部的阿薩姆邦比如汀江、查巴、杜姆杜馬等地)起飛,需要飛越號稱“世界屋脊”的喜馬拉雅山脈東段包括橫斷山脈等一係列平均海拔四五千米以上的高山峻嶺),以及氣候極其惡劣、氣流極其複雜的“死亡空域”,最終抵達中國西南部的雲南昆明、呈貢等地。
這條航線不僅飛行高度極高很多時候需要在七八千米以上才能避開山峰和惡劣氣流),而且沿途缺乏有效的導航設施和備降機場,天氣變化莫測,經常遭遇強烈的上升氣流、下降氣流、亂流、結冰、雷暴等危險情況。再加上日本戰鬥機時不時的襲擾,使得在這條航線上飛行,簡直就是一場與死神掰手腕的賭博!
據戰後統計,在“駝峰航線”運營的三年多時間裏1942年–1945年):
共損失運輸機超過600架。
遇難飛行員與機組人員超過1500人。
平均每架飛機飛一次駝峰的死亡風險接近3。
部分航段的墜機率甚至高達10。
由於大量墜毀的飛機散落在喜馬拉雅山南麓的群山與峽穀之中,陽光下常能看到鋁製機翼與殘骸在雪地中反光,因此這條航線又被稱作“鋁穀”,是“世界上最危險的航線”之一。
然而,就是這樣一條充滿了死亡和艱險的空中走廊,在美國陸軍航空隊空運總隊和中國航空公司的飛行員們其中也包括“飛虎隊”出身的美籍飛行員)共同努力下,硬生生地架起了一條生命通道。從1942年到戰爭結束,這條航線累計向中國運送了超過65萬噸戰略物資,包括飛機零件、汽油、軍火、藥品、糧食、甚至一整套美式汽車組裝流水線。
它雖然運量有限、代價高昂,但在中國抗戰最艱難的歲月裏,它卻如同一根脆弱卻堅韌的“空中輸血管”,源源不斷地為中國戰場注入了寶貴的生命力,也成為中美兩國人民在反法西斯戰爭中並肩戰鬥、生死與共的曆史豐碑。
就在日本占領緬甸之後,準備繼續西進攻打英屬印度的時候,東京方麵一度野心勃勃,甚至打算在孟加拉灣與英國海軍一決雌雄。但就在這時,一件突如其來的“小事”,像一記響亮的耳光,狠狠扇在了“大東亞共榮圈”的臉上——那就是,1942年4月,一支前所未有的美軍轟炸機編隊,悄然飛越太平洋,闖進了日本的“國門”,在白晝之下空襲了東京!
此舉一下讓日軍戰略方向發生了改變,讓英軍在東南亞壓力驟降。也因此,東南亞戰場也迎來了一段相對比較長的平靜期。
這場轟炸規模雖小,卻在戰略和心理層麵引發了巨大的震蕩。日本高層如夢初醒,意識到本土並非堅不可摧,西進的野望頓時冷卻,轉而將目光投向如何鞏固本土防禦,壓製美軍反攻的跳板島鏈——而這場空襲的代號,正是:“杜立特行動”。
喜歡二戰那些事兒請大家收藏:()二戰那些事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