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杜立特的複仇

字數:12837   加入書籤

A+A-


    上一回咱們說到,盟軍在印緬戰線折戟沉沙,英國人被打得滿地找牙,連帶著中國遠征軍也在野人山裏吃盡苦頭。眼看著日軍就要順勢揮軍西進,把東南亞這盤棋下到英屬印度的門口,把大英帝國的臉麵一口吞下去——結果,就在這個節骨眼上,一件讓所有日本人都懵了的事,突然發生了。
    1942年4月18日,東京上空,一陣突如其來的轟鳴打破了“神國”上空的寂靜——16架美國b25米切爾中型轟炸機,編隊掠過皇居上空,丟下了幾十枚炸彈。帶隊的,不是別人,正是那個後來被稱為“飛天複仇者”的杜立特上校。
    這下可好,那幫還沉浸在‘大東亞共榮圈’迷夢裏的陸軍、海軍大員們,臉都綠了。東京不是號稱‘絕對防禦圈’的核心嗎?不是說敵人連靠近都做不到嗎?怎麽美國鬼子的炸彈就這麽輕鬆地飛進來了?這哪是空襲,分明就是當眾打臉,一耳光扇得整個軍部臉頰發燙!
    那這事,到底是怎麽發生的?這群美軍飛行員,是怎麽從浩瀚太平洋上起飛,又一路飛越數千公裏,冒著幾乎必死的風險,把炸彈扔到天皇老爺子頭頂上?今天這一回,咱們就來說說這樁讓全世界都震驚的——“杜立特突襲”
    話說1941年底到1942年初那幾個月,對美國人民來說,日子可真不好過。珍珠港的硝煙尚未散盡,從太平洋戰場上傳來的消息,幾乎就沒一個是好消息:
    菲律賓危急!麥克阿瑟和他手下的美菲聯軍,被日本人打得節節敗退,隻能困守在巴丹半島和科雷希多島那彈丸之地,眼瞅著就要全軍覆沒了。
    關島,威克島淪陷,就連英國人的“東方堡壘”香港,也在日軍的猛攻之下,苦苦支撐了十幾天後,於聖誕節那天宣告投降。
    東南亞更是兵敗如山倒,馬來亞、新加坡、荷屬東印度……一個個戰略要地相繼被日本人插上了膏藥旗。
    這一連串的失敗,像一記記響亮的耳光,狠狠地抽在美國人那曾經不可一世的“帝國臉麵”上。國內的報紙廣播,雖然也在拚命地宣傳英雄事跡,鼓舞民心士氣,但那種彌漫在整個社會中的焦慮、沮喪和對戰爭前景的擔憂,卻是怎麽也掩蓋不住的。
    很多美國老百姓,尤其是住在西海岸加利福尼亞等地的居民,更是開始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戰爭的威脅。他們開始擔心:“日本人連珍珠港都敢炸,下一步會不會直接打到我們家門口來?會不會也派飛機來轟炸洛杉磯、舊金山?”一時間,各種關於日本間諜、第五縱隊、甚至日本潛艇在美國西海岸出沒的謠言四起,社會上彌漫著一種“草木皆兵”的緊張氣氛。
    就連遠道而來、坐鎮白宮與羅斯福共商抗戰大計的英國首相丘吉爾那會還在開“彩虹會議”),也敏銳地感受到了當時美國政府內部的那種“慌亂”和整個社會“士氣低迷”的狀態。他在回憶錄中寫道大意是):“那段時間,華盛頓的氣氛非常壓抑。珍珠港的失敗,像一塊巨石壓在每個人的心頭。對於如何才能打贏這場看似沒有希望的戰爭,很多人都感到迷茫和無助。”
    作為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更是承受著前所未有的政治壓力和焦慮。他知道,麵對這一連串的軍事失利和國內日益低迷的士氣,美國不僅需要盡快組織起有效的反擊,更迫切需要一場勝利,哪怕隻是一場象征性的勝利,來重新點燃人民的希望。
    就在這種全國上下都憋著一股勁兒、急需一場“勝利”來衝衝喜、提提氣的背景下,一個看似異想天開、甚至有點“瘋狂”的作戰計劃,開始在美國陸軍航空隊和海軍高層之間,悄悄地醞釀成型。
    這個“瘋狂”的點子,最初源自一位名叫弗朗西斯·洛的海軍上校。他在參觀海軍訓練基地時,偶然看到幾架陸軍的b25中型轟炸機在航母甲板上演練起飛,靈光一閃:“為什麽不把真正的轟炸機放到航母上,然後直接飛去炸東京?”
    這個想法迅速上報到海軍作戰部長恩尼·金,再被呈給總統羅斯福。
    這計劃,風險有多大?簡直是九死一生!b25這種雙引擎的中型轟炸機,從來就不是為航母起降設計的,它的體型和重量,對於當時美國的航空母艦來說,都太大了!能不能在航母那短得可憐的甲板上安全起飛,誰心裏都沒底。就算僥幸起飛了,超遠的航程、惡劣的天氣、簡陋的導航設備、以及降落在中國境內可能遇到的各種未知風險……成功的幾率,低得令人發指!
    但羅斯福總統,在聽取了軍方將領的匯報和風險評估之後,幾乎沒有太多的猶豫,大手一揮,用他那特有的、不容置疑的語氣,給出了一個簡短而有力的答複:“告訴他們——幹!”
    總統拍了板,這事兒就得有人去幹。這個光榮而又九死一生的任務,落到了當時美國陸軍航空隊一位極具傳奇色彩的中校軍官肩上——吉米·杜立特。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杜立特這個人,在美國航空史上那可是個響當當的人物。他不僅是個經驗豐富的飛行員,還得過飛行競速賽的冠軍,更是個擁有航空工程學博士學位的技術大牛,對飛機的性能和飛行技術有著極其深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他膽大心細,敢於冒險,富有創新精神,是個天生的“領頭羊”和“戰術天才”。由他來親自參與計劃的擬定,並指揮這支“敢死隊”,可以說是再合適不過了。
    命令一下,杜立特立刻就開始在陸軍航空隊的各個轟炸機部隊中,秘密招募執行這次特殊任務的誌願飛行員。他對前來報名的飛行員們,通常隻有一句簡短而又直截了當的開場白:“我們將執行一項非常危險的任務,甚至可能回不來。有誰不願意參加的,現在就可以退出,絕不勉強。”
    然而,麵對如此嚴峻的警告,那些年輕的美國小夥子們,不僅沒有一個退縮,反而爭先恐後,踴躍報名!他們中的許多人,都是因為珍珠港的國恥而義憤填膺,渴望能有機會親自駕機去轟炸日本本土,為死難的同胞報仇。
    經過嚴格的篩選,杜立特最終從數百名誌願者中,挑選出了80名16個機組,每組5人,包括正副駕駛、投彈手、領航員和機槍手)最頂尖、最精銳的飛行員和機組成員。
    緊接著,這支特殊的“轟炸東京特遣隊”,就開始在佛羅裏達州的埃格林空軍基地和附近海域的航空母艦上,進行起了極其嚴格和艱苦的秘密特訓。訓練內容,完全是針對這次任務的特殊要求而量身定做的:
    航母甲板超短距起飛:b25轟炸機要在航空母艦那晃晃悠悠、而且長度隻有幾百英尺的飛行甲板上安全起飛,那簡直就是在“刀尖上跳舞”!飛行員們必須在最短的距離內,將沉重的轟炸機拉起來,稍有不慎,就可能連人帶機一起掉進海裏喂魚。為此,他們進行了無數次的模擬起飛訓練,把每一米跑道都利用到了極致。
    低空突防:為了躲避日軍的雷達和防空炮火,轟炸機群在進入日本近海和本土上空時,必須采取超低空飛行的方式,有時候甚至要貼著海麵或者屋頂飛行!這對飛行員的駕駛技術和心理素質都是極大的考驗。
    超遠航程油量計算與簡易導航:這次任務的航程,遠遠超過了b25轟炸機的正常作戰半徑。為了盡可能地多攜帶燃油,飛機上所有不必要的設備比如自衛機槍的尾炮塔、無線電通訊設備等)都被拆除了,取而代之的是加裝的副油箱。飛行員們必須學會精確地計算油耗,利用最經濟的飛行方式,並且在缺乏精確導航設備為了減輕重量和保密,很多先進的導航設備也被拆了)的情況下,依靠簡單的羅盤、地圖和天文導航,在茫茫的大海上和陌生的中國大陸上空,找到正確的航向。
    緊急野外生存訓練:考慮到在中國境內迫降或跳傘的可能性極大,一部分飛行員還接受了緊急的野外生存訓練,學習如何在沒有補給的情況下,在陌生的環境中生存下去。
    熟記中國機場與迫降點坐標:杜立特和他的部下們,也反複研究了中國東南沿海地區主要是浙江、江西、福建等地)的地圖,試圖熟悉那些由中方提供的、可供b25轟炸機降落的臨時機場比如浙江衢州機場)或備用迫降點的坐標和地形特征。
    經過幾個月緊張而又艱苦的秘密訓練,一切準備就緒。
    1942年4月2日,美國海軍的“大黃蜂”號航空母艦 ,在舊金山阿拉米達海軍航空站,悄悄地搭載上了杜立特和他的16架b25中型轟炸機。這些陸基轟炸機被小心翼翼地用吊車吊上航母甲板,然後首尾相接地排列在飛行甲板的後部。那場麵,看起來相當壯觀,但也透著一股子悲壯和孤注一擲的味道。
    緊接著,“大黃蜂”號在海軍中將威廉·哈爾西指揮的第16特混艦隊包括航空母艦“企業”號、數艘巡洋艦和驅逐艦)的護航下,悄然駛離舊金山,向著茫茫的西太平洋,開始了這次充滿未知和危險的遠征。哈爾西的任務,就是不惜一切代價,將“大黃蜂”號及其搭載的“複仇天使”們,安全地護送到距離日本本土盡可能近的攻擊發起位置。
    這些b25轟炸機,雖然是陸基飛機,但為了這次特殊的航母起飛任務,也進行了一些改裝。比如,拆除了不必要的設備以減輕重量,加裝了額外的油箱以增加航程。但它們畢竟不是為航母設計的,起飛滑跑距離長,對飛行甲板的要求極高。而“大黃蜂”號的飛行甲板,對於b25這種“大家夥”來說,實在是太短了!
    原計劃,哈爾西的艦隊將搭載著杜立特的轟炸機,秘密航行到距離日本本土約400至500海裏約740至926公裏)的海域,然後b25機群再起飛,執行轟炸任務。這樣,飛機在完成轟炸後,才有可能憑借剩餘的油料,勉強飛抵中國境內的機場。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就在1942年4月18日清晨,當哈爾西的艦隊還在距離日本本土約650至700海裏約1200至1300公裏,不同史料記載略有出入,但肯定比原計劃遠了不少)的海域時,艦隊的雷達突然發現了一艘正在附近遊弋的日本特設哨戒艇可能是改裝的漁船)“日東丸23號”!
    情況萬分緊急!雖然美軍驅逐艦迅速上前,將這艘日本哨艇擊沉,但誰也無法保證,它在被擊沉之前,有沒有通過無線電,將發現美國航母編隊的情報發回日本本土。如果情報泄露,那麽杜立特的整個轟炸計劃就將功虧一簣,甚至可能導致整個特混艦隊都麵臨被日本海軍反擊的危險!
    時間不等人!哈爾西和杜立特在經過短暫而緊張的商議之後,當機立斷——提前起飛!立刻起飛!盡管此時的起飛位置,比原計劃提前了近十個小時,也遠了至少兩百多海裏!這意味著,b25轟炸機在完成轟炸任務後,能夠安全飛抵中國機場的希望,將變得更加渺茫!
    “大黃蜂”號的飛行甲板上,氣氛緊張到了極點。海麵上風浪不小,航母在波濤中劇烈地顛簸搖晃。第一架b25轟炸機的駕駛員,正是這次行動的總指揮官,杜立特中校本人!他要親自為他的弟兄們,飛出這“第一條血路”!
    他駕駛著沉重的轟炸機,在長度不足150米的飛行甲板上,迎著刺骨的海風,開足馬力,奮力滑跑!飛機像一頭笨拙的巨鳥,在甲板的盡頭,驚險地、幾乎是擦著浪花,頑強地抬起了機頭,搖搖晃晃地飛向了陰雲密布的天空!
    緊接著,第二架、第三架……一架又一架的b25轟炸機,在飛行員們高超的駕駛技術和九死一生的勇氣之下,奇跡般地從“大黃蜂”號那短促而又顛簸的甲板上,成功起飛!
    每一架b25轟炸機上,都攜帶著4枚500磅約227公斤)的炸彈,其中包括一枚燃燒彈。他們的目標,是日本的首都東京,以及橫濱、名古屋、神戶、大阪等幾座重要的工業城市。
    在起飛前,為了應對在中國境內迫降或跳傘後可能遇到的語言不通的困境,杜立特還特意教給每一個機組成員一句簡單的中文:“我是一個美國人。”希望這句簡單的表明身份的話,能在關鍵時刻,幫助他們獲得中國人民的幫助。
    更具象征意義的是,杜立特本人,還在自己的軍裝口袋裏,揣著一枚特殊的“紀念品”——那是他早年訪問日本時,日本方麵授予他的“日美親善勳章”。他打算在把炸彈扔到東京之後,順便把這些代表著虛偽“友誼”的勳章,也一並“還”給日本人!
    16架b25轟炸機,在杜立特的帶領下,排著鬆散的編隊,在低垂的雲層掩護下,向著西方,向著那個曾經不可一世、如今即將為它的狂妄付出代價的“太陽帝國”,義無反顧地飛去!
    經過數小時的超低空遠程飛行,克服了導航的困難和對油料耗盡的擔憂,杜立特的16架b25轟炸機,終於在1942年4月18日中午時分,神不知鬼不覺地飛臨了日本本土的上空!
    當天日本本土的防空體係,可以說是形同虛設!高射炮兵還在打瞌睡,戰鬥機也沒有進入戒備狀態,雷達係統如果有的話)似乎也成了擺設。
    杜立特的機群,幾乎沒有遇到任何像樣的抵抗,就順利地飛抵了各自預定的目標城市上空。
    具體的轟炸目標和戰果雖然當時難以精確評估,很多是基於飛行員返航後的回憶和日方後來的間接資料),大致如下:
    東京:作為日本的首都和最重要的政治、經濟、軍事中心,東京自然是杜立特機群的首要攻擊目標。杜立特本人駕駛的1號機,以及後續10架飛機都將炸彈投向了東京市區及其周邊的軍事和工業目標。
    被命中的目標包括:位於東京北區的一家大型兵工廠可能包括槍炮製造廠或彈藥庫)、東京灣沿岸的一些造船廠和碼頭設施、幾處發電廠和變電站、一些重要的鐵路樞紐和橋梁、以及一些軍政辦公區域。
    炸彈落下後,東京市區的多個地點燃起了大火,濃煙滾滾,爆炸聲此起彼伏。很多正在街頭巷尾享受周末午後陽光的東京市民,被這突如其來的空襲嚇得是魂飛魄散,四散奔逃。日本的防空警報,直到美軍飛機已經開始投彈之後,才手忙腳亂地拉響。
    橫濱:由7號機駕駛員特德·勞森,他後來寫了著名的回憶錄《東京上空三十秒》)等飛機負責攻擊。目標主要是橫濱港的碼頭、倉庫、煉油廠以及一些飛機零部件製造廠。勞森的飛機在投彈時,遭到了地麵高射炮火的攻擊,飛機受損,但他還是堅持完成了投彈任務。
    名古屋:由10號機和11號機等負責攻擊。目標主要是三菱重工等飛機製造廠和航空發動機廠。這些工廠為日本海軍和陸軍生產了大量的“零式”戰鬥機和各種軍用飛機。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神戶與大阪:由12號機、13號機、14號機等負責攻擊。目標主要是這兩座重要港口城市的造船廠、鋼鐵廠、機械廠以及一些重要的軍事設施。
    其他目標:還有一些飛機,可能因為導航偏差或者目標臨時改變,轟炸了像橫須賀日本海軍的重要基地)、川崎等地的其他一些工業或軍事目標。
    雖然從純軍事角度看,杜立特空襲對日本造成的實際物質損失,其實非常有限。總共也就投下了十幾噸炸彈,炸毀或炸傷的工廠、倉庫、建築物數量也不算太多,對日本整體的戰爭能力,並沒有造成傷筋動骨的打擊。
    但是!這次空襲的心理和政治衝擊,卻是空前巨大,甚至是難以估量的!
    它像一記響亮的耳光,狠狠地抽在了那些一直沉浸在“皇軍不可戰勝”、“日本本土絕對安全”的狂熱迷夢中的日本軍政高層和普通民眾的臉上!它以一種最直接、也最殘酷的方式,向他們宣告:戰爭,已經打到了你們的家門口!你們所謂的“銅牆鐵壁”,並非牢不可破!
    完成了對日本本土的轟炸任務之後,杜立特的16架b25轟炸機,立刻調轉機頭,向著西南方向,也就是他們預定的降落和避難地點——中國。
    然而,等待他們的,卻是一段更加艱難、也更加充滿了未知和危險的航程。
    燃油不足,各自為戰:由於起飛位置比原計劃遠了數百海裏,大部分b25轟炸機在飛抵日本本土上空並完成投彈後,機內的燃油都已經所剩無幾,根本不可能再堅持飛到原先預定的、位於中國浙江衢州等地的正規機場了。飛行員們隻能依靠最後的燃油,盡可能地向中國大陸方向飛行,然後自求多福,在燃油耗盡前選擇迫降或跳傘。
    16架飛機,最終的命運各不相同:
    15架飛往中國:這15架飛機,在燃油耗盡後,其機組成員大多在中國浙江、江西、安徽、福建等省份的沿海或內陸山區,選擇了跳傘或迫降。由於當時正值黑夜,天氣惡劣很多地區下著大雨),再加上地形複雜,很多飛機在迫降時都發生了墜毀,或者機組成員在跳傘後失散。
    1架迫降蘇聯:隻有一架b25轟炸機由約克上尉駕駛的8號機),因為在轟炸東京時油耗過大,實在無法飛抵中國,被迫改變航向,向北飛往了蘇聯遠東地區的符拉迪沃斯托克附近,並在那裏安全迫降。但由於當時蘇聯與日本簽有《蘇日中立條約》,為了避免與日本發生衝突,蘇聯方麵將這架飛機的機組成員“軟禁”了起來,一年多以後,他們才在一次精心策劃的“集體越獄”中,通過伊朗當時是盟國的勢力範圍)輾轉返回了美國。
    通信失誤,機場無備:更要命的是,由於擔心泄露行動機密,美方在空襲行動之前,並沒有告訴中國有這麽個行動,那些原先預定作為降落點的中國機場比如浙江衢州機場),並沒有做好迎接美軍飛機的準備,機場上甚至沒有燈光指引,這就使得那些原本還有希望能夠在中國機場安全降落的美軍飛機,最終也隻能在絕望中選擇迫降或跳傘。
    盡管困難重重,但當那些跳傘或迫降的美軍飛行員,落入中國廣大的農村和山區之後,他們卻得到了當地中國軍民包括國民黨地方部隊、共產黨領導的遊擊隊以及無數普通的農民、漁民、商人、教師、學生等)奮不顧身的、感人至深的營救和幫助!
    在那個戰火紛飛、物資極度匱乏的年代,中國人民自己尚且食不果腹,衣不蔽體,但他們卻把那些素不相識的、長著黃頭發藍眼睛的“美國朋友”他們知道這些美國人是來幫中國打日本鬼子的),當成了自己的親人。他們冒著被日軍發現和報複的巨大危險,將受傷的美軍飛行員從深山老林裏抬出來,藏在自己家裏,拿出家裏僅有的一點點糧食和藥品給他們吃,為他們療傷,想盡一切辦法幫助他們躲避日軍的搜捕,並最終將他們安全地護送到後方的國民政府控製區或者遊擊隊根據地。
    在這場遍及中國東南數省的大營救中,湧現出了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其中,有一個故事流傳甚廣,也最能體現中美兩國人民在患難中結下的深厚情誼。在浙江沿海的一個小村莊,一對名叫趙小寶的新婚夫婦,在自家的閣樓裏,冒著生命危險,藏匿並照料了一名在迫降中受傷的美軍飛行員據說是3號機的投彈手羅伯特·格雷中尉)。他們每天偷偷地給飛行員送飯送水,為他清洗傷口,躲避日軍的搜查。後來,在這對善良夫婦和當地村民的幫助下,這名飛行員最終得以安全脫險,回到了美國。1992年,受美國方麵邀請,趙小寶及其他幫助過美軍飛行員的人們受到當時美國國防部長親自接見,並授予“榮譽市民”稱號,並感謝他們英勇事跡。
    最終,參加空襲東京的80名機組成員中:
    3人殉職:其中1人在跳傘時因降落傘未能打開而摔死,另外2人在飛機迫降墜毀時犧牲。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8人被俘:這8名被俘的飛行員,遭到了日軍的嚴刑拷打和虐待。其中,3人被日軍以“轟炸平民”等莫須有的罪名判處死刑並被處決另有一人在獄中病故),其餘4人則在戰俘營裏度過了漫長而屈辱的囚禁生涯,直到戰爭結束後才被解救出來。
    64人獲救:絕大多數包括杜立特本人在內)的飛行員,都在中國軍民的幫助下,成功地擺脫了日軍的追捕,安全抵達了重慶或延安等後方根據地,並最終返回了美國。
    至於那架迫降在蘇聯的飛機上的5名機組成員,則在被蘇聯方麵“軟禁”了一年多之後,也通過一次精心策劃的“集體越獄”實際上是蘇聯方麵為了避免與日本發生直接衝突而采取的一種默許放行的方式),經由伊朗當時是盟國的勢力範圍)輾轉返回了美國。
    戰後,每年的4月18號,這些參與杜立特轟炸的機組人員都會舉行一次聚會,直到2019年最後一名人員逝世為止。
    杜立特空襲,雖然在軍事上造成的實際破壞有限,但其戰略意義和政治影響,卻是空前巨大,甚至可以說是改變了太平洋戰爭初期乃至整個二戰進程的關鍵節點之一。
    日本反應:天皇震怒,陸海軍互掐,屠刀揮向無辜百姓
    杜立特空襲的消息,如同晴天霹靂,在日本國內引發了巨大的震動和恐慌!
    天皇震怒:裕仁天皇在得知首都東京竟然遭到美國飛機轟炸之後,龍顏大怒!他嚴厲斥責軍方特別是海軍)防衛不力,居然讓敵人如此輕易地就飛到了“皇居”上空雖然美軍飛機並沒有轟炸皇宮),這簡直是“奇恥大辱”!
    陸海軍互相推責:日本陸軍和海軍,這對向來就矛盾重重的“冤家”,更是借此機會,開始互相指責,推卸責任。陸軍罵海軍:“你們不是說聯合艦隊天下無敵嗎?怎麽連自家門口都看不住,讓美國人的飛機飛進來了?”海軍則反唇相譏:“要不是你們陸軍在中國戰場上拖拖拉拉,把戰線拉得那麽長,我們海軍至於把那麽多兵力都調到南邊去嗎?本土防空自然就空虛了!”一時間,東京的參謀本部和海軍軍令部裏,吵得是不可開交。
    東條英機震怒下令屠殺中國援助杜立特的百姓:首相東條英機更是氣得暴跳如雷!他覺得,杜立特空襲,不僅是對“大日本帝國”的公然挑釁,更是對他本人和軍部威信的沉重打擊!為了報複和泄憤,也為了“懲罰”那些幫助過美國飛行員的中國軍民,東條英機喪心病狂地下令,在中國浙江、江西等杜立特機組主要迫降和獲救的地區,發動了一場大規模的、極其殘酷的“掃蕩”和報複性屠殺行動!這就是後來被稱為“浙贛會戰”或“浙江江西大屠殺”的慘案。
    當時有很多飛行員為了感謝,會把隨身物品送給當地老百姓留作紀念,但萬萬沒想到,這無形之中卻害慘了當地百姓,日軍對於搜出有美國紀念品百姓,進行了慘無人道的燒殺搶掠,甚至還使用了細菌武器!據不完全統計,在這場持續數月的“大掃蕩”中,有超過25萬無辜的中國百姓慘遭殺害,無數村莊被夷為平地,無數家庭妻離子散,家破人亡!這是日本法西斯在中國犯下的又一筆血債!無形之中是中國為這場空襲付出了代價!
    與日本國內的恐慌和憤怒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美國國內空前高漲的喜悅和振奮!
    全國振奮,媒體狂歡:杜立特空襲東京的消息,通過廣播和報紙迅速傳遍了美國的大街小巷。在經曆了珍珠港的恥辱和菲律賓的潰敗之後,美國人民太需要一場勝利來鼓舞士氣了!雖然這次空襲的戰果可能並不算特別輝煌,但它畢竟是美國對日本本土的第一次直接打擊!是“恥辱之後的第一聲複仇的怒吼”!一時間,美國各大媒體都在頭版頭條,用最醒目的標題,報道著這次“偉大的勝利”,“杜立特轟炸隊”也成了全國家喻戶曉的英雄。
    羅斯福總統“巧妙”放話,混淆視聽:為了保護“大黃蜂”號航空母艦的安全畢竟它還在返航途中,萬一被日本人發現就麻煩了),也為了進一步迷惑日本人,羅斯福總統在一次記者招待會上,當被問及杜立特機群是從哪裏起飛的時候,他故作神秘地眨了眨眼睛,笑著說了一句:“哦,他們是從我們的一個秘密基地——‘香格裏拉’起飛的!”香格裏拉,是英國作家詹姆斯·希爾頓在其小說《消失的地平線》中虛構的一個位於喜馬拉雅山脈深處的、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羅斯福總統用這個名字來指代航母起飛地點,既充滿了幽默感,又成功地保守了軍事機密,還順便調侃了一下那些想打探消息的記者。)這個“來自香格裏拉的轟炸機”的說法,後來也成了一個廣為流傳的典故。
    杜立特晉升準將,英雄凱旋受勳:吉米·杜立特本人,在成功轟炸東京並安全返回美國之後他是通過中國後方輾轉回到美國的),立刻成為了全美國人民心目中的“民族英雄”!羅斯福總統親自在白宮接見了他,並當場將他的軍銜從中校破格提升為準將,還授予了他代表美國軍人最高榮譽的“榮譽勳章”。杜立特和他的飛行員們,用他們的勇氣和犧牲,為處在戰爭陰影下的美國人民,注入了一劑強心針!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杜立特空襲,雖然在軍事層麵上,對日本造成的直接物質損失有限,但其引發的“蝴蝶效應”,卻對整個太平洋戰爭的進程和結局,都產生了極其深遠和重要的影響。
    日本加速本土防空,分散兵力:這次空襲,徹底打破了“日本本土不可侵犯”的神話,使得日本軍部不得不開始認真考慮本土防空的問題。他們被迫從其他戰場比如中國戰場和太平洋前線)抽調一部分戰鬥機部隊和高射炮兵,用於加強本土特別是東京等重要城市)的防空力量。這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日本的軍事資源,也減輕了盟軍在其他戰場上所麵臨的空中壓力。
    刺激日軍南進,戰略誤判:更重要的是,杜立特空襲帶來的巨大心理衝擊,使得日本海軍內部那些原本就急於尋求與美國海軍主力進行“艦隊決戰”的強硬派,更加堅定了要盡快摧毀美國在太平洋上剩餘海軍力量特別是航空母艦)的決心!他們認為,隻有徹底消滅了美國海軍,才能確保日本本土的絕對安全,才能鞏固其在“大東亞共榮圈”的霸權。這種急躁和焦慮的情緒,直接導致了日本海軍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裏,倉促地策劃和發動了旨在誘殲美國航母編隊的珊瑚海海戰和中途島海戰。而在這兩次關鍵性的海戰中,日本海軍都因為情報失誤、指揮不當和兵力分散等原因,遭到了慘重的失敗,損失了多艘寶貴的航空母艦和大量經驗豐富的飛行員,從而徹底喪失了在太平洋戰場上的戰略主動權。可以說,杜立特空襲,就像一根導火索,間接引爆了中途島那場決定命運的大海戰。
    為中國抗戰贏得國際同情,但也招致殘酷報複:杜立特空襲的成功,以及中國軍民在營救美國飛行員過程中所展現出的人道主義精神和巨大犧牲,也在國際上為中國贏得了廣泛的同情和讚譽,進一步提升了中國在反法西斯同盟中的地位和影響力。但也正如前麵所說,它也招致了日本侵略者對中國浙江、江西等地區更加瘋狂和殘暴的報複性“掃蕩”,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東京上空那短暫的爆炸聲和燃燒的火焰,從純軍事角度看,或許隻是一次象征性的、規模不大的空襲。但它所產生的戰略和心理影響,卻遠遠超出了那十幾噸炸彈本身的威力。
    它像一塊投入平靜湖麵的巨石,不僅在日本國內激起了巨大的波瀾,更重要的是,它像一陣突如其來的狂風,悄然改變了太平洋戰場上空的“氣壓”和“風向”。
    喜歡二戰那些事兒請大家收藏:()二戰那些事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