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攻堅狂想曲
字數:11221 加入書籤
上一回我們說到,哈爾科夫的勝利,讓希特勒相信,蘇聯紅軍在南線的主力已經被徹底打殘,或者至少是元氣大傷,再也無力組織起有效的抵抗了。於是,一個在1942年初就已經在策劃、但因冬季危機而暫時擱置的龐大戰略計劃,被重新擺上了桌麵,並被賦予了最高的優先級。這個計劃,就是代號為“藍色方案”的德軍1942年夏季攻勢。
這個方案的戰略總目標,可謂是野心勃勃,直指蘇聯的經濟命脈:
第一步:以哈爾科夫為跳板,向東、向東南方向發動猛攻,占領整個頓河流域,將蘇軍在南線的主力徹底分割、包圍、殲滅。
第二步:在控製了頓河下遊地區之後,主力部隊將兵分兩路。一路向東,直撲伏爾加河畔的戰略重鎮斯大林格勒,徹底切斷蘇聯中央地區與南方高加索地區的聯係。另一路,也是更重要的一路,將揮師南下,直取高加索地區的馬伊科普、格羅茲尼、以及最終的目標——巴庫!
最終目的:奪取高加索地區那占蘇聯總產量90以上的石油資源,徹底癱瘓蘇聯的戰爭機器。同時,通過占領斯大林格勒,切斷伏爾加河這條蘇聯最重要的內河航運大動脈。一旦這個目標達成,希特勒相信,蘇聯這個“泥足巨人”,就將因為失去“血液”和“養分”而徹底崩潰。
這個計劃,從戰略層麵看,確實是抓住了蘇聯的“七寸”。但要成功實施如此規模宏大、戰線漫長的攻勢,就必須滿足一個最基本的前提條件——那就是,側翼必須絕對安全!
德軍的將軍們,特別是那些經曆過一戰“兩線作戰”噩夢的老將們,都清楚地知道,任何一次大規模的戰略進攻,如果側翼存在著巨大的威脅,那就無異於是在懸崖上跳舞,隨時都有可能粉身碎骨。
而對於“藍色方案”來說,它的威脅,主要來自兩個方向:
北翼:在中央戰區,那個像毒刺一樣深深紮在德軍防線上的勒熱夫突出部,雖然暫時被穩住了,但依然牽製著德軍中央集團軍群的大量兵力,隨時都有可能再次成為蘇軍發動反擊的跳板。
南翼:在最南端的克裏米亞半島,雖然德軍已經占領了半島的大部分地區,但蘇聯黑海艦隊的主要基地、那座被譽為“永不陷落的堡壘”的塞瓦斯托波爾,依然在蘇聯紅軍的手中!隻要塞瓦斯托波爾還在,黑海艦隊就能隨時從海上威脅德軍南下高加索的漫長補給線,半島上的蘇軍守備部隊也能隨時發動反擊,襲擾德軍的後方。
所以,在“藍色方案”正式發動之前,希特勒和德國最高統帥部下達了死命令:必須不惜一切代價,徹底清空兩翼的威脅!而南翼的克裏米亞問題,則顯得尤為緊迫和關鍵。因為如果不能迅速拿下塞瓦斯托波爾,那麽負責這個方向作戰的、德軍最精銳的集團軍之一——第11集團軍,就無法被解放出來,投入到即將到來的、更為關鍵的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方向的作戰中去。
這個艱巨而又光榮的任務,最終落到了一個人,也是唯一一個有能力完成這個任務的人的肩上——他就是德國第11集團軍司令,埃裏希·馮·曼施坦因上將。這位在波蘭戰役和法國戰役中,以其天才的“鐮割計劃”而聲名鵲起的戰略大師,現在,將要麵對他軍事生涯中,最嚴峻、也是最複雜的一次攻堅考驗。他被希特勒賦予了在克裏米亞戰場上的全權指揮權,任務隻有一個:盡快,攻下那座“黑海之門”!
刻赤半島的血色清掃戰
在向塞瓦斯托波爾這座最終的堡壘發起總攻之前,曼施坦因必須先解決掉一個更現實、也更緊迫的麻煩——那就是盤踞在克裏米亞半島最東端的刻赤半島上的蘇聯軍隊。
早在1941年底,蘇軍為了策應塞瓦斯托波爾的防禦,並試圖奪回克裏米亞,曾經發動了一次規模不小的刻赤費奧多西亞登陸戰役,一度在刻赤半島上站穩了腳跟,並牽製了曼施泰因第11集團軍的大量兵力。在整個1942年的春天,雙方在刻赤半島上,都進行著反複的、拉鋸式的消耗戰。
對於曼施坦因來說,他不可能容忍在自己的背後,還存在著這樣一支十幾萬人的蘇軍部隊。否則,當他集中主力去圍攻塞瓦斯托波爾的時候,刻赤半島上的蘇軍一旦發動反擊,那他的第11集團軍就將麵臨被“前後夾擊”的危險。
於是,在經過了周密的準備之後,1942年5月8日,曼施坦因指揮第11集團軍,在德國第4航空艦隊強大的空中支援下,對刻赤半島上的蘇軍克裏木方麵軍由德米特裏·季莫費耶維奇·科茲洛夫中將指揮),發動了一次代號為“獵鴇行動”的毀滅性反擊!
曼施坦因再次展現了他那教科書般的戰術指揮藝術。他並沒有從正麵強攻蘇軍的防線,而是集中了自己最精銳的裝甲部隊和摩托化步兵,在蘇軍防線最薄弱的、也是最出其不意的黑海沿岸地段,實施了一次快速的、閃電般的穿插!德軍的突擊部隊,像一把燒紅的匕首,在短短幾個小時之內,就撕開了蘇軍的防線,並迅速地向北、向東迂回,切斷了蘇軍三個集團軍第44、47、51集團軍)主力的退路。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蘇軍的指揮,再次陷入了一片混亂。科茲洛夫中將和他的方麵軍司令部,完全沒有預料到德軍會從這個方向上發動如此迅猛的突擊,指揮係統在德軍的快速穿插和猛烈空襲下,很快就徹底癱瘓。蘇軍的三個集團軍,在失去了統一指揮、建製被打亂的情況下,陷入了各自為戰、四散奔逃的境地。
最終,這場戰鬥的結果,對蘇軍來說,是一次不亞於哈爾科夫的、災難性的慘敗。在短短十幾天的時間裏,蘇軍在刻赤半島上的三個集團軍,幾乎全軍覆沒。據統計,蘇軍的總損失高達約17萬人!其中,被俘的人數就超過了12萬人!大量的火炮、坦克等重裝備,也悉數落入了德軍之手。
“獵鴇行動”的勝利,徹底清除了第11集團軍在東麵的威脅,也為曼施泰因接下來圍攻塞瓦斯托波爾,掃清了最後一個障礙。現在,他終於可以調集自己全部的兵力和技術裝備,來對付那座真正的“硬骨頭”了。
黑海堡壘前的戰役籌備
塞瓦斯托波爾,這座位於克裏米亞半島西南端、瀕臨黑海的港口城市,自沙皇俄國時代起,就是俄國以及後來的蘇聯)黑海艦隊最重要的基地,也是一座舉世聞名的堅固要塞。
它的防禦體係,堪稱是當時世界上最堅固、也最複雜的堡壘之一:
天然的地形優勢:塞瓦斯托波爾三麵環山,一麵臨海,整個城市就坐落在一個由群山和峽穀構成的天然“ 階梯式座位區”圓形劇場)之中。這種地形,極大地限製了進攻方展開大規模兵力和裝甲部隊的空間,也為防禦方提供了絕佳的觀察和射擊陣地。
縱深配置的環形防線:圍繞著城市,蘇軍構築了三道主要的、由鋼筋混凝土永備工事、地下掩體、裝甲炮塔、反坦克壕、雷區和鐵絲網組成的環形防線,總縱深長達30多公裏!每一道防線,都由一係列相互支援的火力點和要塞群構成,其堅固程度,絲毫不亞於法國的馬奇諾防線。其中,像“高爾基i號”、“高爾基ii號”這樣的巨型岸防炮台裝備有305毫米的巨炮),以及像“斯大林”、“莫洛托夫”這樣的要塞群,更是堡壘中的堡壘,其裝甲炮塔的厚度,足以抵禦當時絕大多數重型炮彈的直接命中。
頑強善戰的守備部隊:負責保衛塞瓦斯托波爾的,是蘇聯的獨立濱海集團軍由伊萬·葉菲莫維奇·彼得羅夫少將指揮)和黑海艦隊的海軍陸戰隊。這些部隊,大多經曆過敖德薩保衛戰的洗禮,作戰經驗豐富,士氣也極其高昂。在戰爭爆發後,又有大量的平民和水兵被動員起來,加入了保衛城市的行列。到1942年6月,塞瓦斯托波爾的總守備兵力,已經超過了10萬人如果算上後方輔助人員和部分武裝平民,總人數可能接近20萬)。
麵對這樣一座“銅牆鐵壁”般的堡壘,即便是像曼施坦因這樣天才的指揮官,也不敢有絲毫的怠慢。他知道,要想用常規的步兵和坦克去強攻,那無異於是在用雞蛋去碰石頭,隻會造成無謂的慘重傷亡。
唯一的辦法,就是利用德軍在技術裝備,特別是重型炮兵和空中力量方麵的絕對優勢,對塞瓦斯托波爾的防禦體係,進行一次史無前例的、係統性的、毀滅性的“外科手術式”打擊!
於是,在長達一個多月的時間裏,曼施坦因調集了他所能調集的一切攻城利器,在塞瓦斯托波爾的外圍,布置下了一個由鋼鐵和火焰組成的“死亡之環”:
空前集中的炮兵力量:德軍第11集團軍,總共集結了超過600門各種口徑的大炮,其中包括了大量150毫米、210毫米甚至240毫米的重型榴彈炮和加農炮。這些火炮,被精心部署在能夠覆蓋整個塞瓦斯托波爾防禦體係的陣地上,其密度之大,在整個二戰期間都屬罕見。
壓倒性的空中支援:德國空軍的第4航空艦隊由沃爾弗拉姆·馮·裏希特霍芬上將指揮,這位爺是西班牙內戰中“禿鷹軍團”的老手,也是俯衝轟炸戰術的專家),也將其主力調往克裏米亞,為攻城作戰提供密集的空中支援。斯圖卡俯衝轟炸機,將對蘇軍的要塞、炮台和指揮所,進行持續不斷的、精確的點名式打擊。
駭人聽聞的“特種裝備”:為了對付那些堅固無比的永備工事和地下掩體,德軍甚至從本土,調來了兩種堪稱是“戰爭怪獸”的超級攻城武器——600毫米口徑的“卡爾”自行臼炮德軍給它起了個外號叫“雷神托爾”),以及那門在人類戰爭史上空前絕後、口徑高達800毫米的“古斯塔夫”超重型鐵道炮!
這些駭人聽聞的戰爭機器,即將在這座黑海堡壘前,上演它們在整個戰爭中,唯一一次、也是最引人注目的一次“實戰首秀”。
在人類戰爭史上,總有一些武器,因為其超乎想象的尺寸、駭人聽聞的威力、以及與其巨大投入不成比例的實際戰果,而成為一種近乎傳說的存在。“古斯塔夫”巨炮,無疑就是其中最傑出的代表。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這門由德國著名的克虜伯公司製造的800毫米口徑超重型鐵道炮,簡直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鋼鐵巨獸:
尺寸與重量:全長超過47米,炮管就有32米長,整個炮身包括炮架和運輸車體)重達驚人的1350噸!光是它發射的一枚穿甲彈,就重達7噸,比一輛輕型坦克還要重!
設計初衷:這門巨炮,最初是希特勒為了對付法國那條看似堅不可摧的馬奇諾防線而下令研製的。然而,還沒等它造出來,曼施坦因的“鐮割計劃”就已經讓馬奇諾防線成了一個笑話。結果呢?這位“屠龍勇士”,在龍已經被幹掉之後,才姍姍來遲,一直被閑置在德國本土的倉庫裏,成了個“英雄無用武之地”的尷尬存在。
直到塞瓦斯托波爾攻堅戰的打響,德國最高統帥部才想起了這個被遺忘了的“大寶貝”,決定把它拉到克裏米亞,去對付那些同樣堅固的蘇聯要塞。
恐怖的運輸與部署過程:要把這麽一個重達1350噸的龐然大物,從德國本土運到數千公裏之外的克裏米亞前線,本身就是一項極其艱巨的工程挑戰。德軍動用了由25節特種火車車廂組成的“運輸編隊”,花了將近三個月的時間,才把它給運到了克裏米亞。為了讓它能夠進入發射陣地,德軍的工兵部隊,又不得不在塞瓦斯托波爾的外圍,冒著蘇軍的炮火,修建了長達20多公裏的雙軌鐵道!整個巨炮的安裝和調試,更是動用了數千名工程師、技術人員和士兵,耗費了數周的時間。為了保護這個“寶貝疙瘩”,德軍還為它配備了專屬的發電廠、通信指揮所、以及一支由高射炮兵和步兵組成的軌道防衛部隊。
震撼的實戰表現:在塞瓦斯托波爾攻堅戰中,“古斯塔夫”巨炮,總共向著蘇軍的陣地,發射了48枚重達7噸的炮彈。它的每一次怒吼,都讓整個大地為之顫抖。據說,它發射的穿甲彈,曾經成功地擊穿了塞瓦斯托波爾北灣海底下一個深達30米的、由厚厚混凝土保護的彈藥庫,引發了一場驚天動地的大爆炸!它也曾對薩普恩高地上的“斯大林”要塞和一些岸防炮台,造成了嚴重的破壞。
然而,盡管“古斯塔夫”巨炮在視覺和心理上,都造成了極其震撼的效果,但從純粹的戰術角度來看,它的效費比,卻是低得可憐。
戰術上的“雞肋”:首先,它的射速極慢,平均每天隻能發射幾發炮彈。其次,它的精度也不高,很難對付那些點狀的小型目標。更重要的是,它的部署和維護,實在是太耗費人力物力了,而且極易受到敵方空軍的攻擊好在當時德國空軍牢牢掌握著製空權)。相比之下,數百架斯圖卡俯衝轟炸機,用更低的成本,卻能取得比它更有效、也更精確的打擊效果。
因此,在戰後的軍事史學家眼中,“古斯塔夫”巨炮,更多地被視為一個“技術上的奇跡,戰術上的雞肋”。它所代表的,是那種追求“更大、更強、更變態”的、日耳曼式的技術迷狂,其在戰爭中的實際作用,遠沒有它那令人望而生畏的外形和傳說來得那麽巨大。
曼施坦因的攻堅藝術
有了“古斯塔夫”巨炮和“卡爾”臼炮這些“大殺器”的助陣,再加上數千門大炮和上千架飛機的支援,曼施泰因終於覺得,自己有了啃下塞瓦斯托波爾這塊硬骨頭的足夠把握。
1942年6月7日,在經曆了長達五天的、堪稱是二戰史上最猛烈的炮火準備和空中轟炸之後,德國第11集團軍的總攻,正式開始了!
曼施坦因再次展現了他那爐火純青的、教科書般的攻堅指揮藝術。他並沒有采取那種簡單粗暴的、全線平推的“人海戰術”,而是精心設計了一套複雜的、多層次的、虛實結合的攻擊方案:
北翼佯攻,吸引主力:在總攻開始階段,他首先命令北翼的部隊,對塞瓦斯托波爾防禦最堅固的別別克河穀和“高爾基i號”炮台等區域,發動猛烈的試探性進攻。蘇軍的指揮官彼得羅夫少將,果然上當,將自己手中最精銳的預備隊,都調往了北翼,以加強那裏的防禦。
南翼滲透,暗度陳倉:就在蘇軍的注意力被完全吸引到北翼的時候,曼施泰因卻將他真正的主攻矛頭,放在了南翼那片地形更複雜、也更難被察覺的山地和峽穀地帶。德軍的突擊工兵和山地步兵,在夜色的掩護下,悄悄地滲透到蘇軍防線的結合部和薄弱環節,用炸藥包和火焰噴射器,一個一個地端掉了蘇軍的火力點和暗堡。
空地協同,精確打擊:在整個攻擊過程中,德國空軍的斯圖卡俯衝轟炸機,與地麵的炮兵和突擊部隊,進行了極其密切和有效的配合。空軍的聯絡官,甚至直接配屬到了一線的步兵營,用無線電隨時引導飛機,對那些最頑固的、阻礙部隊前進的蘇軍火力點,進行精確的“點名式”打擊。特別是對於薩普恩高地這個控製著整個城市南部門戶的戰略要地,以及那些深藏在地下的炮台和指揮所,德軍的空地火力,更是進行了反複的、毀滅性的轟炸和炮擊。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彈性推進,交替打擊:曼施泰因的進攻,並非一成不變的猛衝猛打,而是充滿了彈性和節奏感。當一個方向的進攻受阻時,他會立刻將主攻方向轉移到另一個更薄弱的環節;當一個部隊打得疲憊不堪時,他會立刻投入新的預備隊,保持攻擊的連續性和壓迫感。他尤其強調兵種之間的聯動,優先摧毀敵方的指揮所、通訊中心和炮兵陣地,癱瘓其整個防禦體係的“神經中樞”。
在德軍這種立體化、多維度、而且極其聰明的打擊之下,即便是像塞瓦斯托波爾這樣堅固的堡壘,也開始逐漸地動搖和崩潰了。經過二十多天艱苦卓絕的、逐個要塞、逐條戰壕的血腥爭奪,德軍終於在6月底,突破了蘇軍的最後一道防線,衝入了塞瓦斯托波爾的市區。
1942年7月1日,在最後的抵抗被肅清之後,德軍終於完全占領了這座黑海堡壘。
這場攻堅戰,德軍再次取得了令人難以置信的、輝煌的戰果:
蘇軍損失:據德方統計,塞瓦斯托波爾的守軍,總計損失約20萬人!其中,約10萬6千人被俘,其餘的大多在戰鬥中陣亡。獨立濱海集團軍司令彼得羅夫少將等少數高級指揮官,在最後時刻乘坐潛艇撤離,但絕大多數的官兵,都與這座城市共存亡了。
德軍損失:而德軍方麵呢?他們雖然也付出了不小的代價,但傷亡總數隻有大約3萬5千人左右。以如此懸殊的傷亡代價,就攻克了一座被譽為“永不陷落”的世界級堅固要塞,這在世界戰爭史上,也創造了一個令人驚歎的記錄。
曼施坦因的高光時刻
塞瓦斯托波爾的陷落,讓整個德國都為之沸騰了!宣傳部長戈培爾的喉舌們,將這次勝利,渲染為德意誌軍事天才和鋼鐵意誌的又一次偉大體現。
1942年7月2日,為了表彰曼施坦因的卓越功績,希特勒親自授予了他德國陸軍的最高榮譽——元帥軍銜!在授銜儀式上,希特勒盛讚曼施坦因為“攻堅作戰的偉大典範”,其在軍中的聲望,也因此而攀升到了頂峰,被很多人認為是“僅次於古德裏安”的、德國國防軍中最具天才的戰術家。
然而,就在這片耀眼的榮光之下,一條細微的卻讓人難以察覺的裂痕,卻已經在曼施坦因這位新晉元帥和他的“元首”之間,悄然地產生了,當然此時此刻的曼施坦因想不到,希特勒也不會想到。
這,就和希特勒的性格有關了:
每一個人都是有優缺點的,當然希特勒缺點在多,他也有他的優點,希特勒在用人方麵,就是他的一個優點,那就是他極其善於發現和提拔那些思想新銳、不拘一格的年輕將領,比如像平民出身的隆美爾,又比如此刻正聲望日隆的曼施泰因。這事兒,咱們不妨用一個現代職場的比喻來理解,那就一清二楚了。
您可以把第三帝國看作一個飛速發展的“初創公司”,而希特勒,就是那個充滿了激情、魅力四射、但又控製欲極強的“創始人兼ceo”。公司裏那些經曆過一戰、滿腦子都是傳統普魯士軍事思想的“馮”字輩將校們,就好比是公司裏那幫德高望重、但思想僵化的“老董事”,天天把“祖宗之法不可變”、“風險控製要第一”掛在嘴邊,讓希特勒這位“ceo”聽著就煩。
所以,希特勒特別喜歡從“基層”或者“隔壁公司”挖一些有衝勁、有想法、渴望建功立業的“年輕骨幹”來當他的“項目總監”或“事業部vp”。這些年輕人,往往更敢於打破常規,更容易接受“元首”那一套“意誌決定一切”、“政治正確高於一切”的“企業文化”。對希特勒來說,他們最大的優點就是——在還沒當上“副總裁”之前,特別聽話。而對那些軍銜還不高、渴望證明自己的年輕人來說,來自“ceo”的親自提拔和青睞有加,那簡直就是無法抗拒的“期權激勵”和“職場榮耀”!他們會覺得,這位“ceo”真是平易近人、慧眼識珠,是一個真正懂業務、有遠見的“商業奇才”。
但問題,也恰恰就出在這裏。
一個真正優秀的“項目總監”,在他獨立負責了幾個大項目、取得了輝煌的業績之後,他的眼光、能力和自信心,必然會水漲船高。他開始不再滿足於僅僅做一個“指令的執行者”,他會對“ceo”的某些“拍腦袋”決策,提出自己的專業見解。
這就好比,當公司發展到一定階段,這位新晉的“副總裁”比如曼施坦因)可能會在戰略會議上,小心翼翼地對“ceo”希特勒)說:“老板,您那個‘全麵占領市場’的‘藍色方案’雖然聽起來很棒,但我們的‘現金流’後勤補給)跟不上,而且‘競爭對手’蘇軍)的‘市場韌性’抵抗意誌和戰略縱深)也遠超我們的預期。我建議,我們是不是應該先收縮一下戰線,搞個‘彈性市場策略’機動防禦),先穩住我們的‘核心業務’保存有生力量),再圖發展?”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您猜這位“創始人ceo”聽了會怎麽想?他會覺得:“好小子,翅膀硬了是吧?敢質疑我的‘頂層設計’了?我當初提拔你,是讓你來執行我的意誌,不是讓你來教我怎麽當ceo的!”
從那一刻起,裂痕就注定了。信任變成了猜忌,欣賞變成了提防。那個曾經的“明星員工”,現在成了“有自己小算盤的潛在對手”。於是,矛盾開始醞釀,衝突日益加劇,最終走向無法調和的分道揚鑣。
可以說,這在整個納粹德國的軍事係統裏,幾乎成了一種無解的“職場死循環”:
當你還是個才華橫溢、但名不見經傳的“高級經理”時,希特勒把你當成寶,對你青睞有加。
當你憑著實力和戰功,一路晉升為手握重兵、戰功赫赫的“事業部副總裁”時,你開始有了自己的戰略判斷,並試圖提出不同看法。
於是,在“ceo”眼中,你就不再是那個“聽話的好員工”了。他會逐漸疏遠你、打壓你,最終找個借口,把你“優化”掉,或者調到某個不痛不癢的“邊緣部門”去養老。
這種“元首的悖論”,像一條無形的絞索,最終困住了所有真正優秀的德國將領。“沙漠之狐”隆美爾是這樣,之前的“閃電俠”古德裏安也是這樣;此刻正被元首視為“攻堅典範”的曼施坦因,也終究沒能逃過這個命運。隻是,現在的他,還正沐浴在克裏米亞的勝利榮光之中,那條通往“職場天花板”的道路,看起來還是一片光明。
克裏米亞的陽光,似乎格外偏愛這位新晉的德國元帥。在塞瓦斯托波爾的廢墟之上,曼施泰因終於可以暫時卸下戎裝,享受片刻的勝利與寧靜。他的名字,與“攻堅藝術”一起,成為了第三帝國軍事學院裏最炙手可熱的傳奇。軍中的聲望,也攀升到了無可爭議的頂峰。按照原計劃,他和他的第11集團軍,在短暫休整之後,本應作為“藍色方案”的戰略預備隊,被投入到南線那片更廣闊、也更具決定性意義的戰場上去。
然而,就在這位新晉元帥還未來得及在克裏米亞的陽光下多曬幾天、讓那地中海的風吹幹他軍服上的硝煙時,一紙來自東普魯士“狼穴”大本營的電令,卻像一道來自北方的寒流,瞬間吹散了他所有的閑情逸致。命令的內容,簡單而又出人意料:曼施泰因元帥及其麾下的第11集團軍主力,將即刻北上,目標——列寧格勒!
這突如其來的調動,讓所有人都大感意外。原來,自從柳班戰役以蘇軍第2突擊集團軍的全軍覆沒而告終之後,克裏姆林宮並未就此放棄解圍列寧格勒的企圖。恰恰相反,斯大林和他的將軍們,正以一種近乎偏執的頑強,將一股股新編組的部隊和從西伯利亞、遠東抽調來的戰略補給,源源不斷地朝著涅瓦河與沃爾霍夫河兩岸匯集。紅軍的反撲意圖,已經昭然若揭。而柏林的希特勒,則希望用曼施泰因這位剛剛創造了“攻堅奇跡”的戰術大師,去遏製住蘇軍在北線那股愈演愈烈的反撲苗頭,甚至一勞永逸地解決掉列寧格勒這個心腹大患。
就在這片即將再次沸騰的戰場上,一種德意誌工業與暴力美學相結合的、足以讓所有坦克兵都從噩夢中驚醒的“秘密武器”,也正搭乘著重型列車,悄然駛向冰冷的北方前線。它的名字,簡單而又凶悍——“虎”式重型坦克。
這頭擁有著由無敵的88毫米高射炮改裝而來的主炮、披著厚達100毫米正麵裝甲、號稱“任何蘇聯炮彈都無法從正麵擊穿”的鋼鐵猛獸,它的第一次實戰登場,究竟會像塞瓦斯托波爾的巨炮一樣,成為一場華麗的表演,還是會像一把真正的利刃,撕開紅軍的防線?它那驚天動地的首秀,又將取得怎樣的戰果呢?我們,下回分解。
喜歡二戰那些事兒請大家收藏:()二戰那些事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