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血嶺風暴
字數:8073 加入書籤
上一回咱們說到,一木清直那支驕橫的“皇軍精華”,在田納魯河邊,被美國海軍陸戰隊的機槍給打成了篩子,算是給那些以為能輕鬆奪回瓜島的日本人,好好上了一堂“什麽叫現代化火力”的實踐課。
島上的陸戰隊員們,雖然打贏了這“開門紅”的第一仗,可誰也笑不出來。因為他們很快就發現,自己雖然占著機場,但實際上,已經成了一群被世界遺忘的孤兒,被困在了一座名副其實的“地獄之島”上。
薩沃島那場慘敗,像一記響亮的耳光,不僅打掉了美國海軍四艘重巡洋艦,更打掉了他們繼續在瓜島海域逗留的勇氣。弗萊徹的航空母艦編隊早就溜之大吉,特納的運輸船隊也在驚恐之中,連滾帶爬地撤走了。這一走,可就把範德格裏夫特少將和他手下那一萬多名陸戰隊員,給徹底晾在了島上。
他們的處境,有多慘?簡直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運輸船隊撤得太匆忙,大量的重型裝備、彈藥、藥品、工程設備、甚至連最基本的口糧,都還堆在船艙裏,沒來得及卸下來。島上的陸戰隊員們,一下子就從“解放者”變成了“野人”。
每天的口糧,從最初還算豐盛的罐頭牛肉和餅幹,迅速地縮減到了兩頓,後來甚至變成了一頓。很多時候,士兵們隻能靠著在登陸時繳獲的那點日本米袋子度日,幾個大兵圍著一口行軍鍋,煮著那黏糊糊的、還帶著點海腥味的米粥,一邊吃,一邊還得嘲笑自己:“感謝天皇陛下的慷慨,至少沒讓我們餓死。”飲用水也成了大問題,島上的淨水設備在日軍撤退時被破壞,士兵們隻能靠收集雨水,或者用簡陋的設備過濾那些渾濁的、散發著怪味的河水來解渴。
比饑餓和日本人的子彈更可怕的,是瓜島那無處不在的、看不見的敵人——疾病。
這地方,簡直就是熱帶病菌的“天堂”。瘧疾、登革熱、痢疾、腳氣病、還有那種能讓你的皮膚潰爛、奇癢無比的“叢林足病”,像一群幽靈一樣,在陸戰隊的營地裏肆虐。幾乎沒有一個士兵能夠幸免。到了晚上,濕氣逼人,士兵們隻能裹著潮濕的、散發著黴味的地布,躺在泥濘的散兵坑裏,聽著耳邊蚊子“嗡嗡”的交響樂,和遠處叢林裏不知名的怪鳥的叫聲,徹夜難眠。
一時間,部隊的非戰鬥減員,甚至超過了戰鬥傷亡。每天都有大量的士兵因為高燒、腹瀉或者皮膚潰爛而倒下,被送到那簡陋的、連基本藥品都奇缺的野戰醫院裏。部隊的戰鬥力,被這種看不見的敵人,一點點地、無情地消耗著,幾乎已經達到了崩潰的臨界點。
作為整個瓜島守軍的總司令,範德格裏夫特少將,這位身經百戰的陸戰隊老將,此刻也承受著難以想象的巨大壓力。他手裏,隻有這一個殘缺不全的陸戰一師,要防守的,卻是一個四麵漏風的巨大島嶼。他既要拚了老命守住那座還沒完全修好的亨德森機場這是他們唯一的希望所在),又要時刻提防著日本人可能從島上任何一個角落發動的包抄和滲透。更重要的是,他還要想盡一切辦法,穩住那已經因為饑餓、疾病和孤立無援而日益低落的軍心。
在那段最艱難的日子裏,範德格裏夫特每天都會在他的戰地日記裏,寫下他的憂慮和決心。其中有一段話,後來廣為流傳,也最能體現他們當時的處境:“我們仿佛被丟在了一座被神遺棄的火山上,四周是滾燙的熔岩,腳下是隨時可能噴發的火山口。我們能依靠的,隻有手中的步槍、彼此的信任、以及那一點點尚未被絕望吞噬的信仰與本能。”
“東京快車”開進來了:田中賴三與日軍夜運大戲
就在島上的美國人還在為明天的口糧和下一波瘧疾發愁的時候,日本人可沒閑著。一木支隊的慘敗,像一記重錘,砸醒了拉包爾的日本第17軍司令部。他們終於意識到,瓜島上的美軍,不是幾百個“偵察兵”,而是一支成建製的、戰鬥力不俗的陸戰師!
一場更大規模的“奪島反攻”,開始緊急地醞釀和策劃起來。但問題來了,怎麽把更多的部隊和裝備,安全地運到瓜島上去呢?
白天運?那簡直是自尋死路。亨德森機場雖然簡陋,但已經開始起降美軍的f4f“野貓”戰鬥機和sbd“無畏式”俯衝轟炸機了這支駐紮在瓜島的航空兵部隊,因為其艱苦的環境和頑強的鬥誌,被飛行員們自嘲地稱為“仙人掌航空隊”)。任何在白天靠近瓜島的日本船隻,都會成為這些“仙人掌”們絕佳的攻擊靶子。
於是,日本海軍想出了一個非常“聰明”、也極其“無奈”的戰術——那就是利用他們那些速度快、機動性好的驅逐艦,在夜色的掩護下,搞“夜間高速運輸”!
這個任務,主要交給了經驗豐富的田中賴三海軍少將和他指揮下的第二水雷戰隊。每天黃昏時分,田中的驅逐艦編隊,就會滿載著士兵、彈藥和少量的糧食,從拉包爾或者肖特蘭群島的基地出發,以最高航速,像一群黑夜中的幽靈,沿著所羅門群島之間那條後來被稱為“槽海”的狹窄水道,向著瓜島疾馳而來。他們通常在午夜時分抵達瓜島的海岸,用最快的速度把士兵和物資扔上岸有時候甚至直接讓士兵抱著裝備跳進齊腰深的海水裏),然後立刻掉頭,全速返航,爭取在天亮之前,逃出亨德森機場美軍飛機的攻擊範圍。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這些在夜間高速穿梭、來去如風的日本驅逐艦,被那些既痛恨又有點“佩服”的美國大兵們,起了一個非常形象的綽號——“東京快車”。
這“東京快車”雖然在短時間內,確實成功地向瓜島運送了數以萬計的兵員,但也存在著致命的缺陷。驅逐艦畢竟不是運輸船,空間有限,根本無法運載坦克、重炮、卡車這些重型裝備,也無法攜帶大量的糧食和彈藥。這就導致了一個非常尷尬的局麵:島上的日軍兵力雖然越來越多,但他們的火力、機動性和後勤保障水平,卻越來越差。很多日本士兵,剛從“快車”上下來,連口熱湯都還沒喝上,就得背著幾天的口糧和少得可憐的彈藥,一頭紮進那片濕熱、泥濘的叢林裏,準備去“攻占機場”了。
接替一木清直、負責指揮這次新的瓜島總攻的,是日本陸軍的川口清健少將和他指揮的“川口支隊”主要是第35旅團的骨幹)。這位川口將軍,也算是個在南洋戰場上打過幾場勝仗的“悍將”。說起來,川口這個計劃,跟之前那個在一木支隊身上栽了大跟頭的一木清直,思路簡直是如出一轍,都是迷信‘夜襲’和‘白刃’的威力,都是想靠著‘大和魂’的精神力量,一舉衝垮美國人的防線。可惜啊,他似乎並沒有從田納魯河邊那幾百具堆積如山的屍體上,吸取到任何有用的教訓。他還是想用同樣的鑰匙,去開一把已經被換了鎖芯的鎖。他向拉包爾的第17軍司令部打包票,一定會在9月中旬,拿下亨德森機場,為天皇陛下獻上一份“中秋大禮”。他的命令,也同樣充滿了日本式的狂熱和不容置疑:“隻準前進,不許後退!”
夜襲迫近:川口支隊的“九月攻勢”展開
為了能給美軍來個“出其不意”,川口清健決定,不從正麵進攻亨德森機場,而是率領他的主力部隊約6000人),從南麵,穿越那片被認為是“無法通行”的、茂密得連太陽都照不進來的原始叢林,對機場南側那條看似防禦薄弱的山脊,發動一次致命的突襲。
這個計劃,聽起來倒是挺有“奇兵”的範兒。可川口嚴重低估了瓜島叢林的恐怖。他的士兵們,在沒有向導、缺乏地圖、還得拖拽著山炮和重機槍的情況下,在那片藤蔓纏繞、泥濘不堪、毒蟲肆虐的“綠色地獄”裏,艱難地跋涉了幾天幾夜!很多士兵因為迷路、饑餓、疾病或者勞累過度而掉隊,整個部隊在發起進攻之前,就已經被折騰得是人困馬乏,疲憊不堪。
而他們即將攻擊的目標,是位於亨德森機場以南約一公裏處的一條南北走向的、並不算太高的狹長山嶺。這條山嶺,因為其控製著通往機場的南大門,戰略位置極其重要。美軍的地圖上,最初把它標記為“拉沃嶺”。
負責防守這條山嶺的,恰恰是美國海軍陸戰隊第一師中最精銳、也最能打的部隊之一——由梅裏特·埃德森上校指揮的第一突擊營和第一傘兵營這兩支部隊後來合並,統稱為“埃德森突擊營”)。埃德森這位被手下士兵們敬畏地稱為“紅麥克”因為他有一頭標誌性的紅發)的上校,是個經驗極其豐富、判斷力也極其敏銳的叢林戰專家。他早就預感到,日本人很可能會從南麵的叢林裏摸過來。於是,他不顧手下官兵剛剛從其他戰場調防過來、疲憊不堪的狀況,硬是逼著他們在這條山嶺上,不分晝夜地挖掘工事,設置火力點。
當時,山嶺上的防禦工事,其實還非常簡陋,根本沒有什麽完善的戰壕和地堡,大部分都是些臨時的散兵坑和機槍掩體。但埃德森憑借著他豐富的經驗,巧妙地將機槍、迫擊炮和37毫米反坦克炮的火力點,部署在能夠形成交叉火力的位置。他還特別要求士兵們,在陣地前沿的叢林裏,掛上一些綁著石頭的空汽油桶或者罐頭盒,作為簡易的“報警器”。用他的話說就是:“我要讓這片陣地上的每一寸地麵,都能發出聲音!”
血嶺風暴:埃德森嶺保衛戰9月12日-14日)
第一夜9月12日):探路的衝擊
9月12日夜,天空中下著冰冷的雨,叢林裏一片漆黑。川口支隊的先頭部隊,在經曆了數日的艱難跋涉之後,終於摸到了埃德森嶺的前沿。他們發動了第一次試探性的進攻。日軍的小股部隊,試圖利用夜色的掩護,悄悄地滲透到美軍的陣地之間。但很快,他們就撞上了陸戰隊員們布設的鐵絲網和那些叮當作響的“報警器”。美軍陣地上的機槍和迫擊炮,立刻就發出了怒吼!經過一番短暫而又激烈的交火之後,日軍的這次“探路”行動,在付出了不小的傷亡代價之後,被迫撤退。他們驚訝地發現,這條看似不起眼的山嶺上,美軍的火力,遠比他們預想的要強大和嚴密。
第二夜9月13日):全麵攻勢爆發
真正的考驗,在第二天晚上,也就是9月13日夜間,正式降臨!
川口清健在摸清了美軍的大致部署之後,決定下血本了。他將手下三個主力大隊的數千名日軍,從東、西、南三個方向,同時向著埃德森嶺,發動了排山倒海般的全麵總攻!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一時間,整個山嶺都被日軍的槍炮聲、手榴彈的爆炸聲和那令人毛骨悚然的“板載”衝鋒聲所淹沒!日軍的火力,密集到了極點,曳光彈在夜空中交織成一張巨大的“火網”,仿佛要把整座山嶺都給吞噬掉。
戰鬥進行得異常慘烈!日軍士兵們,像一群被打了雞血的瘋子,端著上了刺刀的步槍,嘴裏大喊“天鬧黑卡,板載”!一波接一波地向著美軍的陣地發起“萬歲衝鋒”。陸戰隊員們則依托著簡陋的工事,用機槍、衝鋒槍、步槍和手榴彈,拚死抵抗。雙方的陣地犬牙交錯,很快就演變成了近距離的肉搏和白刃戰。
在日軍不計傷亡的瘋狂衝擊下,美軍的防線多處被突破!一股日軍甚至一度衝到了距離埃德森的指揮所隻有幾十米的地方!情況萬分危急!
就在這千鈞一發之際,梅裏特·埃德森上校,這位“紅麥克”,展現出了他那驚人的鎮定和非凡的勇氣。他親自端著一把1卡賓槍,衝出指揮所,站在離前沿陣地最近的地方,對著那些正在節節後退的陸戰隊員們,用他那嘶啞的、但卻充滿了力量的聲音,通過一個簡易的擴音器,反複地咆哮著:“頂住!你們這幫海軍陸戰隊的雜種們!給我頂住!把他們打下去!這裏就是你們的陣地!死也要死在這裏!”他的鎮定和勇敢,像一劑強心針,迅速地穩住了瀕臨崩潰的軍心。
第三夜9月14日):反擊與穩定局麵
戰鬥一直持續到第二天淩晨。天亮之後,川口支隊的攻勢,雖然暫時受挫,但並沒有完全停止。他們利用白天的間歇,重整部隊,準備在當天晚上,再次發動更猛烈的進攻。
而美軍這邊呢,也抓緊時間,調來了預備隊主要是陸戰隊第五團的另外兩個營),加強了山嶺上的防禦力量。更重要的是,部署在亨德森機場附近的美國陸軍第11炮兵團的那些105毫米榴彈炮,也終於完成了對日軍可能集結的叢林區域的火力標定。
當夜幕再次降臨,日軍的衝鋒號角又一次吹響的時候,等待他們的,是美軍更加猛烈、也更加精準的炮火!數以千計的炮彈,如同冰雹一樣,覆蓋了日軍的進攻出發陣地和集結地。很多日本士兵,還沒來得及衝出叢林,就被炸得是血肉橫飛,鬼哭狼嚎。
川口清健的部隊,在經曆了兩個晚上的血戰和巨大的傷亡之後,兵員已經嚴重耗損,彈藥也基本耗盡,指揮官之間的通訊也完全中斷,整個攻勢,終於在14日淩晨,徹底地、不可逆轉地瓦解了。
當第二天清晨的陽光,再次照亮這座飽經戰火的山嶺時,眼前的景象,讓所有人都倒吸了一口涼氣:在埃德森嶺南麓的山坡和叢林邊緣,到處都躺滿了日本士兵的屍體,有些地方甚至堆積如山,形成了一條令人作嘔的“屍體溝”。而美軍的陣地上,雖然也傷亡不小,但防線,總算是守住了。
據戰後統計,在這場持續了兩天兩夜的血戰中,日軍“川口支隊”陣亡人數超過1200人,幾乎被打殘。而美軍方麵的傷亡,則不到100人。這場被稱為“埃德森嶺之戰”後來也被稱為“血嶺之戰”)的戰鬥,以美軍的決定性勝利而告終。戰鬥結束後,疲憊不堪的陸戰隊員們,很多人都因為精神過度緊張而出現了恍惚和崩潰的跡象。就連埃德森上校本人,在確認陣地已經安全之後,也因為極度的疲勞而幾乎昏倒。當範德格裏夫特將軍趕到前線,看到埃德森和那片屍橫遍野的戰場時,他緊緊地握住埃德森的手,由衷地讚歎道:“埃德森,你和你的部下,用你們的勇氣,挽救了整個瓜達爾卡納爾,也可能挽救了整個太平洋戰局。”
埃德森嶺保衛戰的勝利,對整個瓜島戰役乃至太平洋戰爭的進程,都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
英雄與罪人:戰後的不同命運
而那位在指揮所裏親自端著卡賓槍、用擴音器咆哮著“把他們打下去”的埃德森上校,則一戰封神。他因為在此次戰鬥中展現出的非凡勇氣和卓越指揮,被授予了美國軍人的最高榮譽——榮譽勳章。“埃德森嶺”這個名字,也永遠地取代了“拉沃嶺”,成為了美國海軍陸戰隊戰史上,與“貝勞森林”、“硫磺島”齊名的、象征著堅韌與不屈的聖地之一。
至於那位發動了這次自殺式攻擊的川口清健少將呢?他的命運,可就沒那麽光彩了。在帶著殘兵敗將狼狽地退回叢林之後,他因為指揮失當、損失慘重,很快就被解除了指揮權,灰溜溜地被送回了日本本土。從此,這位曾經的“悍將”,基本上就告別了主要的戰爭舞台,在冷板凳上度過了餘生,成了日本陸軍內部一個不願被提及的、‘慣性思維導致失敗’的典型反麵教材。
慣性思維的失敗與戰術思想的演進
更深遠的影響,則體現在戰術思想的演進上。埃德森嶺的慘敗,與田納魯河的教訓一起,像兩記響亮的耳光,徹底打醒了日本陸軍那些還沉浸在“白刃突擊天下無敵”幻想中的狂人。他們終於開始雖然是極不情願地)承認,光靠“精神注入”和“萬歲衝鋒”,在美軍那由機槍、迫擊炮和鐵絲網組成的、工業化的“死亡流水線”麵前,是行不通的。正是這在瓜島的叢林和山脊上用鮮血換來的慘痛教訓,才迫使日軍在後來的太平洋島嶼爭奪戰中,逐漸放棄了這種無謂的“自殺式”衝鋒,轉而采取了更加堅韌、也更加難纏的‘洞穴戰’、‘地道戰’等縱深防禦戰術。從這個角度看,埃德森嶺的勝利,也為日後美軍在佩裏琉、硫磺島和衝繩將要麵對的、更加殘酷血腥的‘絞肉機’之戰,埋下了一個沉重的伏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心理層麵的重大轉折: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擊退”
如果說田納魯河之戰,是美軍在防禦中殲滅了一支冒進的日軍小部隊,那麽埃德森嶺之戰,則是美軍第一次在正麵的、大規模的陣地防禦戰中,徹底粉碎了日軍一次精心策劃的總攻!它不僅洗刷了薩沃島慘敗帶來的陰影,更重要的是,它向島上的每一個美國士兵證明了:我們,是可以在地麵上,堂堂正正地打敗日本人的!我們不是來這裏送死的,我們是有可能打贏的!亨德森機場,也因此成為了一個具有巨大象征意義的“戰略據點”,一個代表著美國反攻決心的“不沉的航空母艦”。
然而,埃德森嶺的勝利,也僅僅是這場漫長而又殘酷的拉鋸戰的一個開始。日本人是輸了,但他們並沒有放棄奪回瓜島的念頭。失敗的消息傳到拉包爾和東京,日本大本營被徹底激怒了!他們開始調集更多的精銳部隊、更強大的海軍艦隊包括那些在偷襲珍珠港時立下赫赫戰功的戰列艦和航空母艦),準備向瓜島發動更大規模、也更具毀滅性的反撲!
接下來的戰鬥,將不再僅僅是叢林裏的夜襲和肉搏了。戰列艦的巨炮將對亨德森機場進行毀滅性的“炮火之夜”;日美雙方的航空母艦,也將在瓜島東北的聖克魯斯群島海域,再次展開一場你死我活的生死對決。鐵底灣的沉船名單上,將增添更多曾經顯赫一時的名字。瓜島,這座“地獄之島”,即將迎來它最黑暗、也最血腥的時刻。
喜歡二戰那些事兒請大家收藏:()二戰那些事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